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呼吸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为中枢抑制和做肺通气功能障碍,由于脑组织对缺氧耐受性差,低氧血症与脑细胞继发性损伤之间的恶性循环成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成功应用,此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逐步提高。作者采用回顾性、分组对照方法,研究本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近5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呼吸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机械通气干预治疗的结果,探讨机械通气的时机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机械通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余莉  曾劲松 《护理研究》2002,16(3):134-136
为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及其护理,将98例颅脑损伤病人(GCS评分3分-8分)随机分成两组,A组(40例)入院时即刻使用机械通气;B组(58例)则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功能衰竭时才使用机械通气,监测机械通气前后呼吸指标(PaO2,R,PaCO2,SaO2)变化及两组预后情况。结果:B组有48例(82.8%)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并使用呼吸机;两组机械通气前后呼吸监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GOS预后判断,A组预后优于B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呼吸功能衰竭发生率高,早期机械通气能较早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缺氧症状,正确合理地应用呼吸机,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有助于纠正损伤后低氧血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呼吸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为中枢抑制和/或肺通气功能障碍,由于脑组织对缺氧耐受性差,低氧血症与脑细胞继发性损伤之间的恶性循环成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成功应用,此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逐步提高。作者采用回顾性、分组对照方法,研究本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近5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呼吸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机械通气干预治疗的结果,探讨机械通气的时机与临床预后的关系。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神经外科NICU病房2000年3月~2005年3月应用机械通气抢救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呼…  相似文献   

4.
重型颅脑损伤易出现呼吸衰竭,我院急诊科于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颅脑损伤伴呼吸衰竭33例,现将其救治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收治的2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或术后早期给予气管切开、机械通气辅助氧供,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HR)在使用呼吸机前、后的变化。结果PaO2、PaCO2、SaO2、HR前后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本组死亡4例,自动出院4例,其余出院患者21例半年后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恢复良好10例,中残6例,重残3例,植物状态2例。结论掌握早期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时机和适应证,并合理选择通气模式、预防呼吸机并发症,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时加用PEEP对重型颅脑损伤并误吸导致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颅脑外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2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应用全能呼吸机行机械呼吸,潮气量6~8 ml/kg,呼吸频率14~16次/min,吸呼比(I∶E)=1∶1.5~2.0,吸入氧浓度0.6%~0.8%,A组初始加用PEEP5 cmH2O,经过2h呼吸机治疗,如果SpO2< 90%或PaO2< 65 mmHg时适当增加PEEP;B组PEEP为10~12 cmH2O,根据SpO2及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入氧浓度,尽可能保持SpO2在95%以上.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呼吸力学指标、血气分析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B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SpO2均维持在95%以上.A组有6例SpO2< 90%,动脉血气显示PaO2< 65 mmHg,经提高PEEP后PaO2方逐步提高.结论 合适的10~12 cmH2O PEEP可避免肺泡早期闭合,使肺泡扩张,功能残气量增加,改善通气和氧合,是治疗低氧血症的重要手段之一,适合在重型颅脑损伤并误吸导致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早期机械通气治疗组)各24例,对两组患者的血气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的康复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气水平以及预后的有效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相似文献   

8.
机械通气是抢救重症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而人工气道的建立是进行机械通气的前提。本研究对2004年以来我院ICU各种原因重症呼吸衰竭患38例,在纤支镜导引下经鼻插管机械通气,取得了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总结32例重型颅脑损伤后继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经验。方法 重型颅脑损伤后继发呼吸衰竭的患者予以病因治疗,并予以气管切开、机械性通气及亚低温等综合治疗,加强呼吸道护理及营养支持治疗。结果 经治疗良好14例(43.75%),中残6例(18.75%),重残2例(6.25%),死亡10例(31.25%)。结论 重视术前准备,加强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呼吸道、引流管的护理,及时使用机械通气、亚低温疗法,早期给予营养支持,是该病的护理重点,也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应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伤后使用机械通气(26例);B组伤后予以吸氧而未使用机械通气(26例)。进行两组间呼吸监测指标(PaO2、PaCO2、SaO2)、机械通气前后呼吸监测指标以及预后的对比分析。结果A组机械通气后PaO2、PaCO2、SaO2等指标较B组有明显改善。A组在使用机械通气前后各呼吸监测指标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后按GOS预后判断,A组生存质量优于B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能改善重型颅脑伤患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总结19侧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经验。方法: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予以病因治疗,并予以气管切开、机械性通气及亚低温等综合治疗,加强呼吸道护理及营养支持治疗。结果:治愈10例(52.63%),死亡7例(36.84%),2例长期昏迷(10.52%)。结论:重视术前准备,加强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呼吸道、引流管的护理,及时使用机械通气、亚低温疗法,早期给予营养支持,是该病的护理重点,也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开胸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胸部手术后急性呼吸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1984年8月~1997年11月共施行开胸手术985例,16例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病例:16例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2岁~73岁,平均61.3...  相似文献   

13.
殷文 《浙江临床医学》2005,7(12):1251-1252
目的总结机械通气治疗开胸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经验. 方法开胸术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21例,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同时治疗原发疾病,采用抗生素和营养支持. 结果治愈16例,死亡5例. 结论开胸术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应及时机械通气治疗,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采用有效抗生素和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4.
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6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伯毅  罗杰  郑翔  陈黎  黄云飞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2):3529-3530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6含量的影响。方法: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机械通气组(早期应用机械通气)及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第2、6、10天血清IL-6含量,并评估患者治疗期间相关并发症及预后。结果:机械通气组在入院后第2、6、10天血清IL-6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病死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可有效地限制血清IL-6水平的升高,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救治十分困难,病死率高。我科1999年7月~2003年5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27例,总结护理体会,认为积极治疗和护理原发伤,保护和恢复脑功能,以及有效地进行呼吸道管理,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重型颅脑损伤后继发呼吸衰竭的病例资料,予以病因治疗同时采取气管切开、机械性通气及亚低温等综合治疗,加强呼吸道及营养支持治疗。结果经治疗良好14例(43.75%),中残6例(18.75%),重残2例(6.25%),死亡10例(31.25%)。结论重视术前准备,加强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呼吸道、引流管的护理,及时使用机械通气、亚低温疗法,早期给予营养支持,是该病的护理重点,也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8):3491-3492
分析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将从2015年3月~2016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43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辅以机械通气治疗;分析两组患者Sa O2、Pa CO2、Pa O2指标变化及预后改善情况。在治疗后,观察组Sa O2为(96.87±1.68)%、Pa O2为(10.85±1.24)k Pa,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Pa CO2为(3.84±0.43)k Pa,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良好率(34.88%),显著的高于对照组(23.26%)(P<0.05);观察组重度残疾率(11.63%),显著低于对照组(25.58%)(P<0.05);观察组与呼吸机有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30%。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中,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机械通气治疗,可以显著的改善患者缺氧症状,疗效较好;同时要做好呼吸机并发症的护理工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机械通气在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9.
李静 《天津护理》2006,14(2):107-108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一段时间内呈昏迷状态,有误吸、排痰不畅、肺部感染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因素导致患者缺氧,经过气管切开及鼻导管吸氧仍不能改善缺氧状态的患者需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在应用呼吸机治疗过程中仍经常发生突发或非突发低氧血症,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5年7月89  相似文献   

20.
颅脑损伤后机械通气相关肺炎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机械通气相关肺炎(VAP)的预防措施。方法 将颅脑损伤后机械通气在24h以上125例患,随机分为试验组65例,对照组60例,试验组定期进行痰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采用敏感抗生素配制成溶液(敏感性生素+α-糜蛋白酶),每隔2h气内滴入5ml,配合全身合理应用抗生素,并分析两组VAP发生率,常见菌群及预后。结果 试验组VAP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性差异。常见菌群80%以上为革兰氏阴性(G^-)杆菌和20%为革兰氏阳性(G^ )球菌,其中以铜绿假单胸菌,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结论 在预防和治疗VAP时,应重视病原苗培养和药敏结果,严格无菌操作留取痰标本送培养及药敏试验,加强抗生素疗效及副作用观察,对提高患生存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