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验证符合左束支阻滞(LBBB)新诊断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否能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更显著地获益.方法 入选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符合传统LBBB诊断标准且植入CRT患者,根据术前体表心电图形态分为“真性”LBBB组(真LBBB组:V1、V2导联负向波为主(QS或rS);V1、V2、V5、V6、I、aVL导联中至少有2个以上的导联QRS波中间有切迹或顿挫;QRS时限,男≥140 ms、女≥130ms)和“假性”LBBB组(假LBBB组:符合传统的LBBB标准,但尚未达到“真性”LBBB诊断标准,具体包括上述6个导联中仅有1个或没有导联出现切迹或者顿挫,QRS时限,男<140 ms、女<130 ms).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QRS时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功能(NYHA分级)变化.结果 共入选32例患者(男13例),真LBBB组23例,假LBBB组9例,术前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基础疾病、LVEF及心功能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显示真LBBB组较假LBBB组LVEF增加显著(0.39±0.11对0.27±0.07,P=0.006),LVEDD缩小明显[(6.3±1.0)cm对(7.6±1.0) cm,P=0.003],提示真LBBB组对CRT治疗反应更佳.结论 符合LBBB新诊断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CRT中更显著获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伴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欠佳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209例接受CRT的患者,根据其术前QRS波形态分为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与RBBB组,比较两组基线临床特征和CRT术后6个月临床心功能、QRS波时限(QR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脏超声指标的差异。剔除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和QRSd150 ms的病例后,再次比较两组间CRT疗效差异。结果与LBBB组比较,RBBB组缺血性心肌病占比较高(26.0%vs 11.3%),肺动脉收缩压亦高[(50.14±17.10)mmHg vs(44.27±15.16)mmHg],QRSd则较窄[(152.36±26.84)ms vs(162.92±29.67)ms](P0.05)。CRT术后6个月,LBBB组临床心功能改善、LVEF的提高均显著优于RBBB组(P0.05)。而将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和QRSd150ms的病例剔除后,CRT术后两组间各项指标均无差异。结论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相对较窄的QRS波可能是RBBB者CRT疗效欠佳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方法选择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患者21例作为心力衰竭组,同期另选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正常组。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Qlab软件计算左心室整体和17节段容积时间曲线变化,参数包括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和LVEF。分别计算左心室16、12和6节段达最低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时间(Tmsv)的标准差(Tmsv 16-SD、Tmsv-12 SD、Tmsv 6-SD)、左心室16、12和6节段Tmsv的最大时间差异(Tmsv16-Dif、Tmsv 12-Dif、Tmsv6-Dif)。同时系统将所测的绝对值自动进行标准化,得到左心室1 6、12和6节段最大差异的标准化值(Tmsv16-SD/R-R、Tmsv12 SD/R R、Tmsv6-SD/R-R、Tmsv16-Dif/R-R、Tmsv12-Dif/R-R、Tmsv6-Dif/R-R)。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心力衰竭组LVEF明显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和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msv16-SD、Tmsv12-SD、Tmsv6-SD,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Tmsv16-SD/R-R、Tmsv12-SD/R-R、Tmsv 6-SD/R-R,Tmsv16-Dif/R R、Tmsv12-Dif/R-R、Tmsv6-Dif/R-R参数值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的左心室容积时间曲线能全面显示心室容积、室壁运动及功能的动态变化,为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更完整的定量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时限和形态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入选植入CRT/D装置的患者272例,依据术前心电图QRS时限将其分为轻度延长(120~149ms)组、中度延长(150~179ms)组和重度延长(≥180ms)组,比较3组患者CRT反应情况;依据左束支阻滞(LBBB)诊断新标准,将患者分为真性LBBB组和假性LBBB组,比较两组患者CRT反应情况。结果:QRS时限中度(62.8%)、重度(54.3%)延长组CRT反应率优于轻度(49.6%)延长组;真性LBBB组CRT反应率优于假性LBBB组(64.3%︰52.9%)。多因素分析显示宽QRS波和真性LBBB与CRT反应率增加有关。结论:QRS时限中、重度延长组患者CRT反应率优于轻度延长组,而中度和重度延长组患者间CRT反应率无明显差别;真性LBBB组CRT反应率优于假性LBBB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左室舒张末容积校正的QRS持续时间(QRSd)对心脏同步化治疗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择接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9例,在手术前1个月内和术后1年分别进行了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QRSd和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对上述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CRT应答组患者的QRSd/LVEDV显著高于CRT无应答组(0.73±0.27ms/ml vs 0.58±0.21 ms/ml,P=0.043);而两组患者的QRSd和LVEDV无统计学差异。合并LBBB的患者,QRSd/LVEDV与心功能变化显著相关(R=0.469,P=0.032),而在非LBBB患者中,目的 探究左室舒张末容积校正的QRS持续时间(QRSd)对心脏同步化治疗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择接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9例,在手术前1个月内和术后1年分别进行了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QRSd和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结果 CRT应答组患者的QRSd/LVEDV显著高于CRT无应答组(0.73±0.27ms/ml vs 0.58±0.21 ms/ml,P=0.043);而两组患者的QRSd和LVEDV无统计学差异。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患者,QRSd/LVEDV与心功能变化显著相关(R=0.469,P=0.032),而在非LBBB患者中,QRSd/LVEDV与心功能变化无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QRSd/LVEDV是CRT应答的重要预测因子(AUC = 0.79; P = 0.006);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QRSd/LVEDV、LBBB和非缺血性心肌病是CRT应答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校正左室舒张末容积后的QRSd(QRSd/LVEDV)是心衰患者CRT术后应答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设置正常对照组16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58.00±6.22)岁:CRT治疗组16例,其中男12例,女性4例,年龄(64.77±11.11)岁。所有入选病例均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CRT治疗组于手术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分别各接受一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和左室射血分数,显示左室整体时间-容积曲线和16节段时间-容积曲线,自动测量每个节段达到最小收缩容积的时间Tmsv16-SD、Tmsv12-SD、Tmsv6-SD、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将上述指标分别除以一个心动周期的持续时间,分别为Tmsv16-SD%、Tmsv12-SD%、Tmsv6-SD%、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计算左室整体收缩同步性容积分析指标即时间-位移参数指标,位移平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牛眼图"显示左室各节段达到最小容积的时间先后顺序及达到最小容积的位移变化。采用成组t检验和方差分析,全部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 (1)1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CRT或CRTD起搏器;(2)CRT治疗前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EDV、ESV、SV、LVEF等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CRT治疗后,上述指标较CRT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3)比较CRT治疗前组与正常对照组,左室时间-容积参数的多个指标明显增加,包括Tmsv16-SD、Tmsv12-SD、Tmsv6-SD、Tmsv16-SD%、Tmsv12-SD%、Tmsv6-SD%、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差异有显著性(P≤0.05)。CRT治疗后,Tmsv16-SD、Tmsv12-SD、Tmsv6-SD等指标与CRT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Tmsv16,12,6-Dif、Tmsv16,12,6-SD%及Tmsv16,12,6-Dif%等指标较CRT治疗前组虽明显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4)CRT治疗前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Excursion Avg、ExcursionSD、Excursion Max、Excursion Min?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合并心力衰竭的常规起搏器患者升级为CRT逆转左室重构的作用。方法入选起搏依赖、合并心力衰竭的常规起搏器患者,将其升级为CRT。观察手术前后患者QRS时限、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射血分数(LVEF)与肺动脉收缩压(SPAP)等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常规起搏器升级为CRT后,QRS时限较前明显缩短,由术前的155.2±27.1ms缩短至130±15.0ms,p0.01。随访至术后6月,CRT有效率为68%(18/25例),LVEDD[(64.6±8.5)vs(57.56±9.5),p0.01]显著缩小,LVEF[(29.4±3.8)vs(32.5±4.1),p0.01]显著增加,SPAP[(46.6±12.8)vs(44.5±13.1),p0.01]也较前下降。结论对于起搏依赖、合并心力衰竭的常规起搏器患者,升级为CRT可显著改善心功能、逆转心肌重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设置正常对照组16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58.00±6.22)岁:CRT治疗组16例,其中男12例,女性4例,年龄(64.77±11.11)岁。所有入选病例均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CRT治疗组于手术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分别各接受一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和左室射血分数,显示左室整体时间-容积曲线和16节段时间-容积曲线,自动测量每个节段达到最小收缩容积的时间Tmsv16-SD、Tmsv12-SD、Tmsv6-SD、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将上述指标分别除以一个心动周期的持续时间,分别为Tmsv16-SD%、Tmsv12-SD%、Tmsv6-SD%、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计算左室整体收缩同步性容积分析指标即时间-位移参数指标,位移平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牛眼图"显示左室各节段达到最小容积的时间先后顺序及达到最小容积的位移变化。采用成组t检验和方差分析,全部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 (1)1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CRT或CRTD起搏器;(2)CRT治疗前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EDV、ESV、SV、LVEF等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CRT治疗后,上述指标较CRT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3)比较CRT治疗前组与正常对照组,左室时间-容积参数的多个指标明显增加,包括Tmsv16-SD、Tmsv12-SD、Tmsv6-SD、Tmsv16-SD%、Tmsv12-SD%、Tmsv6-SD%、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差异有显著性(P≤0.05)。CRT治疗后,Tmsv16-SD、Tmsv12-SD、Tmsv6-SD等指标与CRT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Tmsv16,12,6-Dif、Tmsv16,12,6-SD%及Tmsv16,12,6-Dif%等指标较CRT治疗前组虽明显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4)CRT治疗前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Excursion Avg、ExcursionSD、Excursion Max、Excursion Min四个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CRT治疗后,Excursion SD、Excursion Max、Excursion Min等指标较CRT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01),而Excursion Avg较CRT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为评价慢性心衰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评估临床疗效和预后转归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其中左室时间-容积指标Tmsv16-SD、Tmsv12-SD、Tmsv6-SD和左室时间-位移参数Excursion SD、Excursion Max、Excursion Min可用于准确定量评价左室收缩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符合Strauss新标准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在普通人群中的分布,为进一步明确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应证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选择本院2009年至2015年住院患者中心电图诊断符合传统LBBB的患者共357例,按是否符合Strauss左束支阻滞新标准分为真性LBBB与非真性LBBB两组,统计并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就诊科室分布、心血管合并症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情况。结果非真性LBBB组151例,真性LBBB组206例。与非真性LBBB组比较,真性LBBB组年龄更小[(71.0±12.1)岁vs(73.9±10.0)岁],临床诊断心力衰竭的比例更低(11.7%vs 19.2%),室间隔厚度更高[(10.4±1.7)mm vs(9.8±1.6)mm],LVEF0.35的比例更低(2.4%vs 7.3%)。结论符合Strauss LBBB新标准患者,行CRT时,将更加受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单左室起搏(LUVP)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左房结构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接受CRT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根据起搏模式不同分成两组,其中15例为LUVP,15例为双心室起搏(BVP),收集30例患者CRT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内心功能、十二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临床资料,比较两组NYHA心功能分级,QRS波时限,左房容积指数(LAVI),左房射血分数(LAEF),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期轴向应变达峰时间差(SPWMD),二尖瓣返流面积(MR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ED)指标的术前及术后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LUVP组及BVP组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降低,QRS波时限、IVMD、SPWMD、MRA、LAVI、LVEED较术前减小,LAEF及LVEF增加(P均<0.05)。与BVP组相比,LUVP组术后6个月QRS波时限缩短[(133.8±9.1) ms vs(141.3±8.4) ms,P<0.05],MRA减小[(1.9±1.0) cm~2 vs (3.0±1.0) cm~2,P<0.05]。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左室及左房结构、功能在CRT术后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在缩短QRS波时限、减小二尖瓣返流面积方面LUVP较BVP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束支阻滞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 159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治疗,其中6例已植入永久起搏器,其余153例患者根据体表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左束支阻滞(LBBB)、右束支阻滞(RBBB)、非特异性室内阻滞(IVCD)、右束支伴左侧分支阻滞(RBBB伴LHB)及室内伴左侧分支阻滞(IVCD伴LHB)5组,比较植入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功能(NYHA分级)、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153例患者年龄21~ 84(61.43±12.54)岁,其中男118例,女35例.LBBB组治疗后心功能(3.13±0.55对2.84±0.65)、QRS时限[173.37±28.54)ms对(156.29±22.25)ms]及LVEF[(0.31±0.07)对(0.39±0.09)]、LVEDD[(73.09± 10.81) mm对(68.18± 11.36) mm]、LVESD[(61.38±11.60)mm对(55.20±13.25)mm]等均明显改善(P<0.01).RBBB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未得到显著改善(P>0.05),IVCD组与RBBB伴LHB组治疗后LVEF显著提高,LVEDD缩小(P<0.05),而IVCD伴LHB组除QRS时限外,心功能、LVEF、LVEDD、LVESD等指标均得以改善(P<0.05).此外,RBBB组与IVCD组超声心动图指标的改变不及LBBB组(P<0.05),而RBBB伴LHB组及IVCD组超声心动图指标改善程度与LBBB组相近(P>0.05).应用Cox回归分析显示LBBB者较其他束支阻滞类型生存期长(风险比0.30,95%可信区间0.12~0.77,P<0.01).结论 LBBB者对CRT的反应性优于RBBB者,IVCD者疗效可能介于两者之间,而RBBB伴LHB或IVCD者疗效优于单纯RBBB或IVCD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窄QRS波群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窄QRS波群的CHF患者行CRT治疗,观察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IDd)、6 min步行试验(6 MWD)、左心室收缩期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SD)和左室间隔和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Ts)的变化情况。结果:CRT术程顺利,术后6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3.6±0.5)vs.(2.7±0.6)]、LVEF[(0.26±0.04)vs(0.32±0.08)]和6 MWD[(203±9.3)m vs.(343±11.3)m]明显改善(P<0.05);LVIDd[(73.9±5.4)mm vs(68.1±3.2)mm]、Ts-SD[(47.3±6.5)ms vs(34.2±7.8)ms]和Ts[(92.1±27.2)ms vs(64.4±8.5)ms]较术前均显著缩小(P<0.05)。结论:对于经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存在心室机械收缩不同步的窄QRS波群CHF患者,CRT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其心功能及临床症状,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有待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应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发生左心室重构逆转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09-01至2015-05在安徽省立医院植入CRT的三度AVB患者65例,收集术前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术后12个月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较术前下降≥15%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5%定义为左心室重构逆转。将患者分为逆转组(n=36)和无逆转组(n=2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二分类Logisitic回归模型分析CRT逆转左心室重构的预测因素。结果:共入选患者65例,平均年龄(62±14)岁,随访12个月,发生心室重构逆转的患者为36例(55.4%),逆转组女性(P=0.011)、基线QRS时限120 ms(P=0.001)、心室间激动延迟(IVMD)≥40 ms(P=0.027)、心率校正后的心电图Q波起始点距离左心室16节段最小容积点时间间隔的标准差[Tmsv16-SD(%R-R)]≥8.3%(P=0.001)的比例高于无逆转组,二元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6.228,95%CI:1.561~24.842,P=0.01)、QRS时限120 ms(OR=7.778,95%CI 1.996~30.769,P=0.003)与Tmsv16-SD(%R-R)≥8.3%(OR=8.134,95%CI:2.064~32.057,P=0.003)是心室重构发生逆转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对于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三度AVB患者,女性、QRS时限120 ms及Tmsv16-SD(%R-R)≥8.3%或可作为CRT逆转左心室重构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RT-3DE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T2DM)病人左室收缩功能。方法选取T2DM病人30例为病例组,正常对照组30名。应用M型超声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RT-3DE技术测量LVEF,左室16、12、6节段达收缩末期最小容积的标准差(Tmsv16-SD、Tmsv12-SD、Tmsv6-SD)、最大差值(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及心率校正后测值。结果Tmsv16-SD、Tmsv12-SD、Tmsv6-SD、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及心率校正后测值比较,病例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3DE技术可以发现T2DM病人早期左室收缩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与心电图QRS波时程比值(TEF)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45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依据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分级,于治疗前应用心电图测试心电图QRS波时程(QRSd)及TEF,利用超声心动图测试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分析心功能指标与QRSd、TEF的相关性。结果 45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心功能为Ⅰ级的31例、Ⅱ级的192例、Ⅲ级的201例、Ⅳ级的26例。450例患者平均QRSd为(93.33±9.29)ms、TEF为(0.56±0.05)、LVESD为(44.25±0.85)mm、LVEDD为(54.37±0.77)mm、LVEF为(47.72±4.81)%。且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QRSd、LVESD、LVEDD显著增大,TEF、LVEF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LVESD、LVEDD与QRSd呈正相关性,与TEF呈负相关性;LVEF与QRSd呈负相关性,与TEF呈正相关性。结论 LVESD、LVEDD与QRSd呈正相关性,与TEF呈负相关性;LVEF与QRSd呈负相关性,与TEF呈正相关性,TEF为评估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非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05年12月至2015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植入CRT-P/D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7例。根据术前体表心电图表现分为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t-LBBB,25例),非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nt-LBBB,22例),分析比较各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t-LBBB组左室射血分数较nt-LBBB组增加[△LVEF:t-LBBB对nt-LBBB(17.12±6.80)%对(11.29±9.91)%,P=0.039];t-LBBB组左室舒末内径及左室收缩末容积较nt-LBBB组显著改善[△LVEDD:t-LBBB对nt-LBBB:(-9.88±6.55)mm对(-5.77±6.57)mm,P=0.041;△LVESV:t-LBBB对nt-LBBB:(-54.56±37.14)mL对(-25.59±46.81)mL,P=0.025]。多变量回归分析示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是CRT术后有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QRS波形符合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标准的患者更能从CRT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7.
QRS时限对心脏再同步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QRS时限(QRSd)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患者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在心室射血分数≤0.35、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室不同步患者行CRT治疗。植入术前、术后当天及术后6个月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治疗6个月后左心室收缩末容积较术前减小的百分数(△LVESV%)≥15%作为治疗有效的标准,分析术前QRSd、术后QRSd及QRS时限缩短值(△QRSd=术前QRSd-术后QRSd)对CRT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1)共入选40例患者,随访期间1例死亡,2例失访,余37例进入分析。其中,7例为窄QRS波(〈120ms),30例为宽QRS波(≥120ms)。窄QRS波的CRT的有效率较宽QRS波,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57%vs66.67%,P=0.079);(2)宽QRS波组中,治疗有效者与无效者比,术前的左心室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QRSd、男女比例、心律、室内阻滞情况及△QRSd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宽QRS波组中,治疗有效者术后QRSd缩短[(151.0±23.2)ms vs(167.0±25.2)ms,P〈0.05],而无效者无变化[(166.0±19.0)msvs(168.0±42.1)ms,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术前QRSd和△QRSd均不能预测CRT的疗效(P〉0.05);△QRSd与△LVESV%无相关性(P〉0.05)。结论窄QRS波的CRT疗效可能较宽QRS波差。虽然QRSd缩短仅见于CRT有效,但术前QRSd和△QRSd均不足以预测宽QRS波的CRT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的心电图特点、心室同步性改变及可行性。方法:入选7例因慢性心力衰竭且具有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指征,行左心室电极置入失败后改行LBBAP的患者。对其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及起搏器程控随访并对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均试行LBBAP成功。术后心电图提示患者QRS波间期(QRSd)及左心室达峰时间(LVAT)均较术前缩短[QRSd:(165.23±9.13)vs.(125.19±6.03)ms;LVAT:(77.6±6.50)vs.(50.58±6.64)ms]。术后常规超声提示5例患者LVEF、LVIDd、NYHA心功能分级较前提升。6例患者双室间同步性较前好转,7例患者左心室内同步性均较前提升。结论:LBBAP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具有可行性,可作为常规CRT左心室电极置入失败后的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因慢性心力衰竭接受CRT的患者65例,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患者6例(9.23%),CRT有应答患者44例(67.69%)。评价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合并疾病情况、心电图包括左束支阻滞形态特征、电极位置及电极间距等。随访(37.4±17.6)个月,并于术前及术后每6个月对其进行临床、起搏器程控以及心脏超声等指标进行随访。结果: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患者心力衰竭病史短、心电图表现为真性左束支阻滞、左心房增大程度较轻、右心室电极位于非心尖部、且术后QRS缩短明显(P0.05)。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是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OR=12.452,95%CI:3.235~36.682,P=0.012)。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共12例,其中5例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发生率41.7%。CRT后6个月,合并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与非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比较,左室射血分数提高[(15.50±13.45)%vs (4.19±3.34)%]及QRS时限缩短[(28.15±19.17)ms vs (11.92±4.03)ms)更显著(P均0.05)。平均随访(37.4±17.6)个月时,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的死亡率低于非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0%vs 23.7%,P=0.030)。结论: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是CRT术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最强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左束支传导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心力衰竭患者对心脏再同步(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治疗的疗效反应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成功置入CRT伴LBBB的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w及最终随访均行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均对比术前、术后左心室大小、射血分数及生存现状。结果:共44例完成随访,随访6~61个月,平均27.12个月,4例再同步治疗后仍反复出现心力衰竭并因此再入院治疗,无死亡病例。共有38例(86.4%)患者对CRT治疗有反应,真性LBBB亚组中29例(93.5%)有反应,非真性LBBB亚组中9例(69.2%)有反应。真性LBBB亚组左心室射血分数绝对值、左心室舒张末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改善程度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RT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获益,真性LBBB患者心功能改善更为显著,但终末期心脏失代偿严重者难于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