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该方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TNBS/乙醇灌肠诱导UC形成,通过乌梅丸灌胃给药,Q-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1、Hes-1、Math-1m 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1、Hes-1m RNA表达显著增强,Math-1m 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乌梅丸方给药后,大、中、小剂量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1、Hes-1m RNA表达明显降低,Math-1m RNA表达显著增高(P0.05)。结论乌梅丸可通过Notch信号通路调节结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对溃疡性结肠炎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惠毅  闫曙光  李京涛  魏海梁  单宇鹏 《中草药》2019,50(13):3147-3154
目的探讨黄连、干姜有效成分小檗碱、6-姜烯酚单独和联合应用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50只昆明小鼠随机选取10只为对照组,其余40只采用2%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小檗碱组、6-姜烯酚组、小檗碱+6-姜烯酚组,ig给予相应药物,给药20 d后取结肠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结肠上皮组织Hes-1、Math-1、MUC2、人类嗅素蛋白(olfm4)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肠上皮组织Notch-1、Hes-1、Math-1m 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6-姜烯酚组、小檗碱组、小檗碱+6-姜烯酚组小鼠结肠上皮组织Notch-1、Hes-1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Math-1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olfm4蛋白表达显著降低,MUC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3组间比较,小檗碱+6-姜烯酚组作用最明显。结论 6-姜烯酚、小檗碱均能够有效修复受损结肠黏膜,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小檗碱和6-姜烯酚联合应用药效优于单独应用,其机制与抑制Notch通路的过度活化进而调节结肠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加味藿香正气软胶囊(JWHX)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致小鼠结肠炎模型的抗炎机制。方法:将60只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JWHX高、中、低剂量组(0.60,0.30,0.15 g·kg-1)。采用35 g·L-1DSS供小鼠自由饮用复制结肠炎模型,同时开始每天ig给药,连续7 d。每天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7 d后处死小鼠,对各组小鼠结肠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检测结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及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促炎性细胞因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炎小鼠DAI评分,病理学评分,MPO,IL-6,TNF-α含量显著升高,小鼠结肠长度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JWHX高、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DSS结肠炎小鼠的DAI评分和病理学评分,升高小鼠结肠长度,显著降低结肠中MPO,IL-6,TNF-α含量(P0.05,P0.01);JWHX低剂量组也能显著降低肠炎小鼠的DAI评分,升高小鼠结肠长度,显著降低结肠中MPO含量(P0.05)。结论:JWHX对DSS致小鼠结肠炎具有一定治疗作用,其机制与抑制IL-6,TNF-α促炎性细胞因子产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乌梅丸拆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方中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治法和药物。方法:以三硝基甲苯磺酸/乙醇灌肠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将80只大鼠随机分成8组:空白组(生理盐水10 m L·kg-1),模型组(生理盐水10 m L·kg-1),乌梅丸全方组(53.2 g·kg-1),寒热并用组(36.0 g·kg-1),温热药物组(21.32 g·kg-1),寒凉药物组(14.68 g·kg-1),补益药物组(6.68 g·kg-1),收敛药物组(10.68 g·kg-1),造模8 h后各组大鼠按剂量灌胃给药,给药10 d。取结肠组织做病理学检查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PCR)法检测结肠上皮细胞Notch-1,Hes-1,Math-1 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1,Hes-1 mRNA表达显著增强,Math-1 mRNA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及各拆方给药后,乌梅丸组,寒热并用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1,Hes-1 mRNA表达明显降低,Math-1 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5)。结论:乌梅丸方中对Notch信号通路有调节作用的主要是寒热并用组药物,寒热并用法是该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藿香正气口服液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结肠炎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将32 只C57BL/6 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SS 模型组、藿香正气口服液组(5 mL·kg-1)和柳氮磺吡啶 组(SASP,1.5 g·kg-1)。灌胃给药,给药体积10 mL·kg-1,每日1 次,连续8 d。给药第2 天开始,采用2% DSS 连续干预7 d 建立急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给药干预后,测定小鼠体质量、结肠长度、疾病活动指数(DAI);采 用HE 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并计算病理评分;采用ELISA 法测定血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1β)、IL-6 及IL-10 的含量;采用偶氮基质显色法测定血清中脂多糖(LPS) 的含量;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D)标记的右旋葡聚糖法以及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来检测结肠黏膜通 透性;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 和ZO-1 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 组比较,DSS 模型组小鼠的体质量从第3 天开始持续降低(P<0.05,P<0.01),结肠长度明显缩短(P<0.01), DAI 评分明显升高(P<0.01);结肠组织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0.01);血清TNF-α、IL-1β 及IL-6 水平明显 升高(P<0.01),而IL-10 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清LPS 含量、结肠黏膜FITC-D 渗透率以及细菌移位率 均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 和ZO-1 蛋白表达减弱。与DSS 模型组比较,藿香 正气口服液组小鼠的体质量有所回升(P<0.05,P<0.01),结肠长度明显延长(P<0.05),DAI 评分明显降低 (P<0.05);结肠组织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0.01);血清TNF-α、IL-1β 及IL-6 水平明显降低(P<0.05,P< 0.01),而IL-10 水平明显升高(P<0.01);血清LPS 含量、结肠黏膜FITC-D 渗透率及细菌移位率均明显降低 (P<0.05,P<0.01);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 和ZO-1 蛋白表达增强。结论藿香正气口服液可 降低DSS 诱导的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黏膜的通透性,对结肠炎小鼠的肠黏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对Notch/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UC的相关机制。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采用葡聚糖硫酸钠饮用法复制UC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每组6只,另设6只为空白组。电针组给予电针“足三里”治疗,每日30 min,连续治疗7 d。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结肠组织Claudin-1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黏液蛋白(Muc)-2、Notch-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Notch-1、Hes-1、核转录因子(NF)-κB、Toll样受体(TLR)-4、蛋白激酶B(AKT) mRNA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DAI评分升高(P<0.001),血清中TNF-α、IL-6含量增加(P<0.01,P<0.001),结肠组织中Claudin-1、Mu...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燮理汤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柳氮磺吡啶肠溶片0.6 g/kg组和燮理汤1.67、3.34、6.68 g/kg组,以DSS溶液自由饮周期循环的方式复制慢性UC模型小鼠。正常对照组小鼠在整个试验期间自由饮用蒸馏水,其余各组在第1 d~7 d、22 d~28 d和43 d~49 d自由饮用1.5%的DSS溶液,其余时间自由饮用蒸馏水。在试验的第22 d起给予相应药物治疗,连续42 d。试验期间每日记录小鼠的一般状况和体质量,观察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以及病理损伤评分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结肠组织中闭锁蛋白(Occludin)和闭锁小带蛋白-1(ZO-1)的蛋白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粘蛋白2(MUC2)、肠三叶因子3(TFF3)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一般状况下降,体质量减轻,结肠长度显著缩短(P<0.01),DAI评分、IL-6、TNF-α和MPO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结肠黏膜结构破坏,炎性细胞严重浸润,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MUC2和TFF3蛋白表达显著下调,HIF-1α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燮理汤各剂量组小鼠状况明显好转,体质量增加,结肠长度显著增加(P<0.01),DAI评分以及IL-6、TNF-α和MPO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结肠黏膜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0.01),结肠组织中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1),并可不同程度地调控MUC2、TFF3和HIF-1α蛋白表达。结论:燮理汤对UC小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肠黏膜屏障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枸杞多糖联合美沙拉嗪对葡聚糖硫酸酯钠盐(DSS)诱导的小鼠慢性实验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140只BALB/c雄性小鼠完全随机分为正常组,DSS组,枸杞多糖低、中、高剂量+DSS组,美沙拉嗪+DSS组和枸杞多糖+美沙拉嗪+DSS组7个组,每组20只。DSS诱导慢性实验性结肠炎小鼠模型,枸杞多糖低、中、高剂量+DSS组给予DSS 7天后,每天分别给予100、200、300 mg/kg枸杞多糖灌胃治疗,美沙拉嗪+DSS组给予DSS 7天后开始每天给予220 mg/kg美沙拉嗪灌胃治疗,枸杞多糖+美沙拉嗪+DSS组给予DSS 7天后开始每天给予200 mg/kg枸杞多糖和220 mg/kg美沙拉嗪联合治疗,56天后处死全部小鼠。观察记录体重、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处死后测量结肠长度、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与正常组比较,DSS组小鼠体重下降、DAI评分升高、结肠长度缩短、MPO活性增加均P<0.05。与DSS组比较,枸杞多糖低剂量+DSS组无明显治疗效果;枸杞多糖中、高剂量+DSS组小鼠DAI评分降低、结肠长度增加、MPO活性降低 (P<0.05),枸杞多糖中、高剂量+DSS组两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枸杞多糖低、中、高剂量+DSS组小鼠肠黏膜结构较为完整,见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肠黏膜层厚度较DSS组增加,但3组间并无明显差异;美沙拉嗪+DSS组小鼠DAI评分降低、结肠长度增加 (P<0.05),小鼠的肠黏膜形态更为接近正常肠黏膜,但仍有炎性细胞的浸润,浸润程度较枸杞多糖低、中、高剂量+DSS组减轻;枸杞多糖+美沙拉嗪+DSS组小鼠体重增加、DAI评分降低、结肠长度增长、MPO活性降低 (P<0.05),小鼠结肠病理表现较轻。与枸杞多糖低、中、高剂量+DSS组、美沙拉嗪+DSS组相比较,枸杞多糖+美沙拉嗪+DSS组DAI评分降低、结肠长度增长(P<0.05);与枸杞多糖中剂量+DSS组相比较,枸杞多糖+美沙拉嗪+DSS组MPO活性降低(P<0.05)。结论枸杞多糖联合美沙拉嗪能够抑制DSS诱导的慢性实验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肠道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白头翁汤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肠黏液屏障的保护作用以及对Notch通路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50 mg/kg)组和白头翁汤低、高剂量(7.4、14.8 g/kg)组,对照组小鼠自由饮用纯净水,其余各组连续8 d自由饮用2.5%DSS溶液诱导UC模型,造模同时各给药组ig相应药物。每日记录小鼠体质量、粪便稠度以及血便情况;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采用AB-PAS染色观察结肠组织黏蛋白2(mucin 2,MUC2)的分泌情况;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及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抗炎因子IL-10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Ki67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测定结肠组织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5(leuc...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清肠温中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的影响。方法:自由饮用4.5% DSS溶液7天制备UC模型,同时给予清肠温中方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及美沙拉嗪(莎尔福)进行灌胃干预,处死大鼠,取结肠组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肠白介素-1α(IL-1α)、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NF-γ)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P10的蛋白表达及分布。结果:与正常组相比,DSS诱导的UC大鼠结肠炎症因子(IL-1α、IL-1β、IL-6、TNF-α、INF-γ)和IP10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而经过7天的干预后,结肠炎症因子(IL-1α、IL-1β、IL-6、TNF-α、INF-γ)和IP10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5)。结论:清肠温中方能够通过抑制IP10的表达,下调结肠炎症因子(IL-1α、IL-1β、IL-6、TNF-α、INF-γ)的水平,从而抑制肠道抑制炎症、修复肠粘膜损伤,达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