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率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输血是丙型肝炎(HCV)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做血液透析(H-D)的慢性肾衰病人,需长期通过HD及适当输血以维持生命.有文献[1,2]报导HD患者HCV感染率高.为了解河南地区HD患者感染的情况,笔者对114名HD患者的HCV感染情况做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2.
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及发展趋势。方法选择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肾内科1997-2006年行规律性血液透析的患者786例,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并分析其与透析时间、输血、透析器复用的关系。结果786例患者中HBV感染45例(4.4%),HCV感染146例(14.2%),(HBV+HCV)感染12例(1.5%),肝炎病毒感染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是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透析时间、输血及透析器复用是血液透析患者感染肝炎病毒的高危因素,通过严格控制,HBV、HCV感染的危险性有望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过程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宁  张庆云  郝伟 《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0):785-786
目前普遍认为,丙型病毒性肝炎(HCV)感染与输血和血制品的使用密切相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是HCV的易感人群,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血液透析(HD)和输血过程进行交叉感染,同时由于HD患者多数免疫功能低下,更易发生感染.HCV可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发生肝癌,严重影响HD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因此,如何预防HD过程中HCV感染是目前HD领域关注的焦点 [1] .我们于1999年6月至2004年4月采取了一系列预防HD过程中HCV感染的措施,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与预后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探讨预防控制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措施。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净化中心88例HD患者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CV抗体,随访3年,分析HCV感染与透析时间、输血、肾移植史、血清转氨酶(ALT)异常的关系,并观察转归及预后。结果88例患者中,抗-HCV阳性率为10.2%,HCV-RNA阳性率为4.5%,HCV总感染率11.4%。随访3年无新感染者;单纯HCV感染者未出现血清转氨酶(ALT)增高及影像学所见的肝损害;5例抗-HCV( )伴有HBcAb( )者均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及早期肝硬化表现。结论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与透析时间、输血、肾移植史有关;采取严格隔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HBV与HCV同时感染者更易出现肝脏损害,值得重视。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探讨预防控制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措施。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净化中心88例HD患者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CV抗体,随访3年,分析HCV感染与透析时间、输血、肾移植史、血清转氨酶(ALT)异常的关系,并观察转归及预后。结果88例患者中,抗-HCV阳性率为10.2%,HCV-RNA阳性率为4.5%,HCV总感染率11.4%。随访3年无新感染者;单纯HCV感染者未出现血清转氨酶(ALT)增高及影像学所见的肝损害;5例抗-HCV( )伴有HBcAb( )者均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及早期肝硬化表现。结论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与透析时间、输血、肾移植史有关;采取严格隔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HBV与HCV同时感染者更易出现肝脏损害,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长期血透治疗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原因,以达到进一步采取预防措施,防止血透患者感染HBV和HCV。方法:收集2003年5月在本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半年以上者共99例,调查其血透史及输血史,检查其血清HBV标志物(HBV鄄M)和HCV抗体(抗鄄HCV)情况,并与患者初始血透治疗前该指标比较,分析血透中HBV、HCV感染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①初始血透治疗前99例患者中抗鄄HBs阳性51例,HBV鄄M全阴性者48例;2003年5月51例抗鄄HBs阳性者仍保持不变,但48例HBV鄄M全阴性者中13例各HBV相关抗体出现,占27.1%,其余35例HBV鄄M仍为全阴性;13例出现HBV抗体的患者接受血透治疗平均为3.5年,9例有输血史,与35例仍为HBV鄄M全阴性者相比无显著差异。②初始血透治疗前99例患者中抗鄄HCV阳性2例,抗鄄HCV阴性者97例;2003年5月上述患者中新增抗鄄HCV阳性51例,新增感染者与未感染者相比,血透治疗的时间显著较长(P<0.01),有输血史的患者亦显著增加(P<0.05)。结论:与普通人群相比血透患者感染HBV的危险性相当大;血透患者中存在着较高的HCV感染率,可能与HCV有较大的变异性导致对传染源的诊断遗漏以及丙型肝炎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总结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医院感染预防措施.按照HBV、HCV预防干预措施的不同,划分为3个阶段.1997年7月-2000年7月的主要预防措施:透析材料复用;条件允许者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其余患者以输血纠正贫血;不定期检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2000年8月-2003年8月的主要预防措施:透析材料复用;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定期检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2003年9月-2009年9月的主要预防措施:透析材料全部一次性使用.比较3个阶段患者HBV、HCV感染情况.第1阶段HCV感染率28%;HBV感染率38%;第2、第3阶段HCV感染率均为0;HBV感染率均为11%.强化HBV、HCV感染预防,以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及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可使HBV、HCV感染率显著下降,但透析器规范化复用与一次性使用对感染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发生率及相关原因。方法分析本院2008年8月间在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HCV感染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可能诱发因素。结果在全部149例患者中,HCV感染者34例(22.8%)。34例患者中透析4年以上者20例(58.8%)。34例患者中仅有输血史者12例(35.3%),仅有透析器复用史者4例(11.8%),有输血史又有透析器复用史者13例(38.2%),无输血史又无透析器复用史者5例(14.7%)。结论HCV感染的机率随透析年限的延长而增加。输血仍是HCV感染的重要因素,严格规范透析器复用操作可有效降低HCV感染,此外尚可能存在其他感染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血透患者丙肝病毒(HCV)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探讨预防HCV感染措施。方法:收集2004年7月~2006年8月在我院行规则维持性血液透析半年以上者共35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患者的抗-HCV。结果:患者抗-HCV阳性感染因素与透析时间、每周透析时间、输血等有关。结论:多次输血是血液透析病人感染丙肝的重要因素,但透析过程中的患者之间或通过医务人员的交叉感染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减少输血量,加强对血透患者HCV感染者的管理,严格消毒隔离,医务人员及时彻底洗手等可有效控制血液透析患者高HCV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9.
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患者乙型、丙型和庚型肝炎病毒(HBV、HCV和HGV)感染及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了44例血透患者的HBV标志物、抗-HCV和抗-HGV抗体,逆转录-套式PCR法检HCV BNA及HGV RNA。结果 血透患者三种肝炎总感染率达77.3%,HBV、HCV、HGV感染率分别为72.7%、13.6%和13.6%,HBV/HCV、HCV/HGV、HGV/HBV合并感染分别为11.4%、2.3%和11.4%,HBV、HCVT HGV三重感染率为2.3%。HCV感染与输血次数、透析年限明显相关,而HBV和HGV感染与输血次数、透析年限无显著相关。肝炎病毒合并感染组与单纯感染组、阴性组比较,输血次数明显增多、透析年限明显延长。结论 血透患者HBV、HCV和HGV感染率均较高。严格消毒措施,减少输血,血源筛查,对减少透析中肝炎病毒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血液透析相关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是丙型病毒性肝炎(HCV)易感人群,丙型肝炎易发展至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有的还可能发生肝癌,严重影响了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乃至存活率.HCV感染也是肾移植术后肝功能严重损害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但血透患者HCV感染的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明确.普遍认为,HCV感染与输血和血制品的使用密切相关,但未输过血与不曾用过血制品的血透患者的HCV感染率也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本文参考了近几年的有关文献报道,对血透患者HCV感染的发病率、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持血透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14年3月~2018年11月本院910例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患病率情况、病原菌分布、死亡情况以及临床危险因素进行整理。结果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共56例次,患病率为6.15%,死亡2例,死亡率为3.57%;56例次发生相关感染的外周血以及导管血培养发现,革兰阴性菌共10株,占17.86%;革兰阳性菌46株,占82.14%;导管相关性感染与患者血红蛋白、年龄、白蛋白、导管留置时间、基础原发病有关(OR=0.166、2.809、0.162、6.873、4.187,P0.05)。结论对于维持血透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应针对药敏情况积极给予抗生素等治疗,控制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血液透析(HD)患者并发肝脏疾患是影响其病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丙型肝炎病毒(HCV)是透析患者肝病的一个主要原因。输血后的非甲非乙型肝炎中90%以上为HCV所致。本文拟对HD患者HCV感染的流行病学、实验室监测、临床特征、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措施进行综述。1流行病学HCV为一种单链R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感染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112例透析患者给予防护措施,使用一次性透析器及管路,加强医务人员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及医护人员自我防护,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好污染物处理,定期对患者进行HBV抗原、抗体和HCV抗体检测等.结果 本组11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血透过程中HBV抗原、抗体和HCV抗体阴性患者99例,随访5年无一例转为阳性,血透室工作人员也未发现阳性者.结论 严格执行各项标准预防程序、加强自我防护,血液透析患者可有效避免HBV、HCV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4.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 ,HCV)感染率约为3% (1 .7亿人)。HCV传播的主要方式是接触感染者血液,如静脉内用药或输血;透析、外科手术和结肠镜检查也可引起院内HCV传播;针刺损伤的健康保健工作人员血清HCV抗体阳转率为0 %~7%。HCV的围生期和性传播很低,但是,如果HCV感染的母亲或性伙伴也感染了HIV 1 ,这种传播出现率更高。发达国家从1 990年开始对献血员筛查HCV抗体,将输血获得HCV感染的危险性大大降低,估计美国当年就防止了4 0 0 0 0HCV感染。随着酶免疫测定(enzymeimmunoassay ,EIA)HCV抗体技术的发展和核酸扩增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并发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采用临床资料回顾调查方法,选156例2003年1月1日-2004年8月1日接受透析治疗的患,入选标准:在半年内接受检查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指标的透析患。感染指标通过E1LSA检测。感染标准:HBsAg阳性为乙肝病毒感染,抗HCV阳性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结果156例患中HBsAg阳性13例,感染率8.3%,抗HCV阳性31例,感染率19.9%;经过半年血透后检测:治疗前没有被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感染的血透患没有一例发生乙肝或丙肝病毒的感染,但是有肝炎病毒感染的患也没有发生转阴。结论输血量、透析疗程、消毒隔离措施等是发生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因而通过减少输血、加强患的登记管理、严格消毒隔离及使用一次性透析器等措施可有效预防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探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病毒性肝炎的措施。方法对2009~2011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室的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及乙型肝炎6项,回顾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HBV)23.2%,丙型肝炎病毒5.6%。不同年龄和性别在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HB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透析时间差异具有显著性(HBV感染组60.1±25.7月比非感染组43.0±25.3月,P<0.01)。HC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HCV感染组85.7%vs.非感染组15.7%,P<0.05)、透析年限(HCV感染组65.9±35.9月比非感染组43.0±25.3月,P<0.05)的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是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乙型肝炎感染率在输血次数的差异无显著性,与透析年限的差异有显著性,丙型肝炎感染率随输血次数及血液透析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严格隔离可以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血清转氨酶水平的变化。方法采集多中心MHD患者病史、输血史、肾移植史等临床资料,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抗HCV抗体及HCV-RNA。结果 796例透析患者抗HCV抗体阳性176例(22.1%),其中HCV-RNA阳性142例(80.7%)。单因素分析表明,MHD患者的HCV感染与透析时间、输血率、透析器复用率及肾移植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透析时间(OR=1.38,95%CI=1.24~1.53,P<0.05)和透析器复用史(OR=10.91,95%CI=5.52~21.55,P<0.05)是HC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HCV感染组和HCV未感染组的ALT水平分别为(25±30)U/L和(12±13)U/L,AST水平分别为(24±20)U/L和(16±14)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CV感染组和HCV未感染组的ALT异常增高率分别为17.0%(30/176)和2.4%(15/620),AST异常增高率分别为10.5%(18/171)和4.8%(29/6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抗HCV抗体阳性的透析患者可进一步检测HCV-RNA以判断其活动性;监测血清转氨酶水平虽不宜作为判断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敏感指标,但可作为了解肝损害的指标;针对MHD患者应当采取综合措施,控制HCV的传播,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过氧乙酸对复用的血透管路及透析器进行消毒的效果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氧乙酸作为血透管路与透析器复用的消毒剂 ,其效果已得到肯定 ,但其有效浓度与消毒时间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我院血透室在 1999年 3月~ 1999年 7月期间对随机化抽取的 6 0套血透管路与透析器 ,采用了 0 .1%~ 0 .2 %过氧乙酸消毒剂进行消毒灭菌 ,并进行了检测 ,均符合要求。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于本院血透室 1999年 3月~ 1999年 7月血透复用的管路与透析器各 6 0套。给灌现配的 0 .1%~0 .2 %过氧乙酸消毒剂进行消毒灭菌 ,消毒灭菌时间为 4h ,有效期为 7d。1.2 操作方法 将血透结束后的管路与透析器做好标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无肝素透析输血时透析器凝血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之前行无肝素透析输血时15例次患者的透析器凝血情况,其中Ⅱ级凝血8例次,Ⅲ级凝血1例次,发现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于2012年7月~2013年4月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调查行无肝素透析输血时15例次患者的凝血发生情况.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行无肝素透析输血时15例次患者透析器仅发生Ⅱ级凝血5例次,未发生Ⅲ级凝血.结论:持续质量改进降低了无肝素透析输血时透析器凝血的危险,提高了护理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护理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感染丙型肝炎(HCV)与血液透析(HD)、输血的关系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用ELISA和PCR法检测128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抗HCV和HCV-RNA。结果HD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D输血组明显高于非输血组(P〈0.01),而HD输血组与非输血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液透析(HD)易感染丙型肝炎病毒,输血是引起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主要原因。接受异体输血的次数和输血量越多,感染的机率越大,阳性检出率则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