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PTC)中BRAF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年间符合条件的PTC手术患者126例,提取患者石蜡切片中的DNA样本,用荧光PCR法检测BRAF基因V600E(BRAFV600E)的突变情况,分析BRAFV600E突变与PT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126例PTC患者BRAFV600E突变的发生率为69.0%(87/126)。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BRAFV600E突变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期和BRAFV600E突变有关(均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0 mm时,BRAFV600E突变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肿瘤直径>10 mm时,BRAFV600E突变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于突变阴性患者(P<0.05)。 结论:BRAFV600E突变是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对于术前检测BRAFV600E突变阳性患者,肿瘤直径越大越应该重视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BRAFV600E基因突变及VEGF-C表达情况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寻找能预测PTC局部侵袭性和转移潜能的指标,为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寻找依据,从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运用PCR技术将PTC组织扩增后行基因测序,观察是否存在BRAFV600E基因突变;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PTC组织是否存在VEGF-C表达及其表达程度;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及VEGF-C表达情况与PTC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50例PTC患者中有30例(60.0%)存在BRAFV600E基因突变,其突变与VEGF-C的高表达相关(87.5%比34.6%,P=0.000)。PTC组织中VEGF-C高表达预示存在更高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87.5%比57.7%,P=0.019)。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侵及周围组织(P=0.009,OR=9.082,95%可信区间为1.748~47.185)和VEGF-C的高表达(P=0.009,OR=9.082,95%可信区间为1.748~47.185)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 1 BRAFV600E基因突变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关,而其突变与VEGF-C的高表达相关。2 VEGF-C在PTC中的高表达预示更高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3肿瘤侵及甲状腺被膜特别是侵及周围组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3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显示有无颈部CLNM分为CLNM组(n=75)和非CLNM组(n=155);以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比2组患者一般资料、超声及手术所见,筛选PTMC颈部CLNM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预测PTMC患者存在颈部CLNM的效能。结果 组间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与被膜位置关系及BRAF V600E基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TMC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与被膜位置关系及BRAF V600E基因均为PTMC发生颈部CLNM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以之构建的模型预测PTMC发生颈部CLNM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0.802、73.33%、77.42%及76.09%。结论 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与被膜位置关系及BRAF V600E基因均为PTMC发生颈部CLNM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乳腺癌原发癌组织与其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β-catenin和cyclin D1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侵袭转移性的关系。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5例三阴乳腺癌原发癌与其中21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转移癌,以及55例非三阴性乳腺原发癌与其中25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转移癌组织中β-catenin与cyclin D1的表达情况。 结果:在有淋巴结转移的46例中,转移癌组织β-catenin异位表达率与cyclin D1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原发癌组织(54.3% vs. 76.1%;63.0% vs. 82.6%,均P<0.05),且两种组织中β-catenin异位表达率和cyclin D1阳性表达率均呈正相关(r=0.29;r=0.38,均P<0.05)。无论是原发癌组织还是转移癌组织,β-catenin异位表达率与cyclin D1阳性表达率在三阴乳腺癌和非三阴性原发癌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高β-catenin异位表达与cyclin D1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高侵袭转移性有关,但三阴乳腺癌更高的侵袭转移性可能涉及其他独立于Wnt信号通路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及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淋巴结转移及BRAFV600E突变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2017年接受治疗的PTC及PTMC患者共210例,按照其是否伴HT分组,分析两组之间的区别。结果:PTC组中,伴HT者更多见于女性(92.1%vs77.0%,χ~2=3.891,P=0.039),而其肿瘤多灶性亦多于不伴HT者(55.3%vs 36.5%,χ~2=3.615,P=0.045),但具有较低的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47.4%vs 66.2%,χ~2=3.711,P=0.043)及更低的BRAFV600E突变率(55%vs 73%,χ~2=3.56,P=0.048);PTMC组中,伴HT者具有更低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44.3%vs 55.7%,χ~2=9.229,P=0.002),而且在BRAFV600E突变的病例中,伴HT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更低(35.2%vs 65%,χ~2=5.797,P=0.016)。结论:伴HT的PTC和PTMC,其恶性程度相对不伴HT的病例较低,HT对PTC和PTMC的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RAFV600E突变在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临床意义及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222例cN0期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BRAFV600E突变阳性与PTMC患者CLNM的相关性。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222例PTMC患者94例(42.3%)存在CLNM;肿瘤大小、肿瘤多灶性、包膜侵犯、BRAFV600E突变是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发生CLNM的风险更高;BRAFV600E突变(OR=2.445,95%CI:1.557~3.840)是影响CLNM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PTMC具有较高的CLNM,BRAFV600E突变阳性时应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BRAFV600E突变可有效预测cN0期PTMC患者是否存在CLNM。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预后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86例PTMC组织样本中BRAF^V600E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对BRAF^V600E。基因突变与PTMC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86例PTMC样本中56例出现了BRAF^V600E‘基因突变,其突变发生率为65.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RAF^V600E基因突变与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相关趋势(P=O.05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RAF^V600E基因突变与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肿瘤直径〉5 mm但≤10 mm时,BRAF^V600E基因突变的情况对淋巴结转移无影响∽〉0.05);当BRAFW∞。基因突变阴性患者的肿瘤直径≤5 mm时,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病例。结论BRAF^V600E基因突变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对术前检测到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者,应重视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重要性,并应常规清扫该区域淋巴脂肪组织。但当BRAF^V600E基因突变阴性患者的肿瘤直径≤5 mm时,应重新审视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探讨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基因(BRAFV600E)突变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收集2017年1月—2019年4月我院普外科手术治疗的PTC患者164例,另取42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作为对照。基因测序检测BRAFV600E突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组织中TSHR蛋白表达。PTC患者BRAF V600E突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4.6%vs 0,P0.001),PTC患者TSHR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7.6%vs 4.8%,P0.001)。BRAFV600E基因突变率和TSHR蛋白阳性率与PTC患者性别、年龄、病灶数目无关(P0.05),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包膜浸润、肿瘤直径有关(P0.05)。PTC患者癌组织中BRAFV600E基因突变和TSHR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17,P0.001)。PTC癌组织中BRAFV600E突变率高、TSHR蛋白阳性率高,BRAFV600E高突变和TSHR蛋白高表达可能参与了PTC的发生、侵袭和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约占新发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74.8%,尽管PTMC预后良好,但部分PTMC患者在早期就出现淋巴结转移甚至远处转移,其中30.7%~49.2%的cN0 PTMC患者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我国关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建议在有技术保障的前提下,对cN0 PTMC患者行病灶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LND);而美国甲状腺协会最新指南指出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pCLND)不能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率,还有可能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由此可见,cN0 PTMC是否行pCLND尚存在争议。支持者认为对PTMC行pCLND可减少局部复发,病理结果可提高患者TNM分期的准确性,有利于后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反对者认为是否行pCLND对PTMC患者预后没有影响,反而会增加损伤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RLN)的风险。右侧中央区淋巴结分为RLN上方淋巴结(VIa)和RLN后方淋巴结(VIb),VIb区淋巴结位置较深,解剖空间狭窄,其特殊的解剖特点导致术前评估难以预测其转移情况,术中完整解剖该区域的淋巴及脂肪组织可能会导致RLN损伤、胸膜破裂、乳糜漏等多种并发症。然而,cN0 PTMC患者CLNM和VIb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达30.7%~49.2%,不容忽视。对有高危因素的cN0 PTMC患者行pCLND可避免因肿瘤复发而再次手术,再次手术不仅难度加大,而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会大大增加。因此,探讨VIb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意义重大,cN0 PTMC患者VIb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可能包括年龄45岁、男性、肿瘤直径0.5 cm、多灶性、肿瘤置于右侧腺体上级、侵出包膜、腺外浸润、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以及VIa区淋巴结转移等。笔者对cN0 PTMC患者VIb区淋巴结转移及清扫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 纳米炭作为新型淋巴结示踪剂,已广泛应用于传统的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目前,微创手术是时代的主题,机器人的应用使得微创手术获得更好的发展,其安全性、有效性得到广泛认证。因此,本研究探讨在机器人甲状腺癌根治术中应用纳米炭示踪剂对淋巴结清扫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94例行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术患者资料,其中160例术中使用纳米炭示踪剂(研究组),134例未使用纳米炭(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总数、阳性淋巴结数目、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间年龄、性别、肿瘤大小、TNM分期、浸润被膜与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平均中央区的淋巴结检出数(13.46枚vs. 8.66枚)及其平均阳性淋巴结检出数(3.38枚vs. 2.31枚)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平均颈侧区淋巴结检出数高于对照组(15.21枚vs. 1.44枚,P<0.05),但其平均阳性淋巴结检出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行平均单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时间(77.08 min vs. 88.83 min)、双侧中央区清扫时间(128.29 min vs. 160.11 min)、中央区+颈侧区清扫时间(199.93 min vs. 221.64 min)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各项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机器人甲状腺癌手术应用纳米炭可显著增加检获淋巴结的数量,提高中央区淋巴结的检出阳性率,并可以缩短淋巴结清扫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病人右侧喉返神经浅面(Ⅵa区)及深面(Ⅵb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治疗的294例初诊cN0 PTMC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至少行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分析右侧Ⅵa区及Ⅵb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40.9%,Ⅵa区为23.5%,Ⅵb区为8.5%。浸润甲状腺被膜与Ⅵa、Ⅵb区淋巴结转移无关。右叶PTMC(193例)肿瘤直径>7 mm、气管前淋巴结转移为Ⅵa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气管前、Ⅵa区淋巴结转移是Ⅵb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叶PTMC(68例):无Ⅵb区转移者;气管前、喉前淋巴结转移是Ⅵa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双叶PTMC(33例):无Ⅵa、Ⅵb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cN0 PTMC病人,右叶PTMC直径>7 mm、气管前淋巴结转移,或左叶PTMC气管前、喉前淋巴结转移,建议清扫Ⅵa区淋巴结;右叶PTMC气管前、Ⅵa区淋巴结转移,建议清扫Ⅵb区淋巴结;左叶PTMC一般不发生Ⅵb区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回顾湘雅医院甲状腺外科2013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70例PTMC患者资料,比较多灶PTMC与单灶性PTM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并分析多灶性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70例患者中共120例多灶性PTMC(44.4%)。与单灶性PTMC患者比较,多灶性PTMC患者男性比例增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包膜侵犯发生率明显升高(均P0.05)。多灶PTMC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5~10mmvs.5mm)及是否存在包膜侵犯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有关(均P0.05),而病灶的数目(2vs.≥3)及分布(单侧vs.双侧)与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发生率无关(均P0.05)。结论:多灶性PTMC较单灶PTMC具有较差的临床病理特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增加。多灶性PTMC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对于是肿瘤较大、有包膜侵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BRAFV600E突变及钠/碘转运体(NIS)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0例PTC标本行BRAFV600E直接测序,检测其突变率;运用免疫组化检测NIS的表达情况.分析BRAFV600E突变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NIS的表达与BRAFV600E突变的相关性.结果 BRAFV600E突变率为57.5%;NIS阳性表达率为12.5%.BRAFV600E突变与甲状腺包膜侵犯及肿瘤的复发明显相关(P<0.05).在BRAFV600E突变的PTC中只有1例NIS阳性表达(4.3%),NIS阳性表达在BRAFV600E突变的PTC中显著降低(P=0.011). 结论 BRAFV600E突变的PTC更具侵袭性、复发率较高及预后差;NIS阳性表达降低,可能是PTC摄碘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SOX7、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与乳腺良性增生病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与浸润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为浸润性乳腺癌的治疗、预后提供有价值的生物学标志.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50例浸润性乳腺癌与30例乳腺良性增生病中SOX7、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SOX7、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发病年龄、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病理学分期(pTNM)、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危险度分组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5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SOX7和cyclin D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21/50)和70%(35/50),β-catenin蛋白的异常表达率为70%(35/50).在浸润性乳腺癌中,SOX7蛋白的阳性率明显低于乳腺良性增生病的70% (21/30) (P =0.021<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β-catenin蛋白的异常表达率和cyclin D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乳腺良性增生病的43.3% (13/30) (P =0.033 <0.05)和20% (6/30) (P =0.000< 0.001),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50例浸润性乳腺癌中,SOX7和β-catenin蛋白同时阳性表达12例,同时阴性表达5例;SOX7和cyclinD1蛋白同时阳性表达11例,同时阴性表达5例;β-catenin和cyclinD1蛋白同时阳性表达28例,同时阴性表达8例.经Spearman相关分析,SOX7蛋白的阳性表达分别与p-catenin的异常表达和cyclin D1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282,P=0.046 <0.05;r =-0.327,P =0.020 <0.05),β-catcnin的异常表达与cyclin D1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333,P=0.018 <0.05).在浸润性乳腺癌中,SOX7蛋白的表达在发病年龄、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pTNM分期、ER、PR、Her-2和危险度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直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β-catenin蛋白的异常表达和cyclin D1蛋白的阳性表达在肿瘤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和pTNM分期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发病年龄、组织学分级、ER、PR、Her-2和危险度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OX7、β-cate-nin和cyclinD1蛋白在大多数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异常,且三者在浸润性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通过同一通路发挥调节作用.SOX7、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检测三者的表达情况可成为临床上判断浸润性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β-catenin在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β-catenin(β-连环素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2 5例正常结直肠粘膜和 6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 β-catenin的表达。 结果 正常结直肠粘膜β-catenin蛋白表达几乎全部定位于细胞膜上。结直肠癌组织 β -catenin表达的特征发生改变 ,细胞膜表达有不同程度的缺失 ,而细胞浆和细胞核异位表达明显增加。结直肠癌 β -catenin异位表达率为 63 .1 % ,细胞膜表达缺失率为 70 .8%。结直肠癌β -catenin的异位表达率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低分化腺癌明显高于高分化腺癌 (P <0 .0 1 ,Dukes’A +B期明显低于Eukes’C +D期 (P <0 .0 5 ) ,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5 )。结论 β-catenin蛋白的异常表达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是判断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内热针对腰椎退行性病变大鼠椎间盘组织分泌型糖蛋白(Wnt1)、轴蛋白(Axin)及β-链蛋白(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探讨内热针对腰椎退行性病变大鼠纤维环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un等造模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内热针组、针刺组,每组10只,除了正常组大鼠外,余均进行造模。选取双侧大肠俞进行内热针及针刺治疗。采用Western-bolt法检测大鼠椎间盘组织Wnt1、Axin及β-catenin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内热针组和针刺组Wnt1和β-catenin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内热针组大鼠纤维环Axin表达显著增加(P<0.05),针刺组Axin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热针能下调腰椎退行性病变大鼠纤维环中Wnt1和β-catenin的表达,上调Axin的表达,这表示该机制可能通过调节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来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占所有甲状腺癌的95%左右,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占DTC的90%以上。多数PTC生长较缓慢,但颈部淋巴结转移出现早。颈部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癌病人复发率增高和存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探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非常重要。相关研究显示,癌灶直径、年龄、腺外侵犯、性别、BRAFV600E突变是PTC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临床无淋巴结转移(cN0)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搜集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期间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普外二科行手术治疗的cN0 PTMC患者300例,根据其是否实施了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分为未清扫组(147例)和清扫组(153例)2组,分析2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转移率等方面的差异,并且分析影响cN0 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淋巴漏及手术死亡发生。清扫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59例(38.6%)。未清扫组随访(83.0±20.7)个月,清扫组随访(79.5±26.2)个月(t=1.283,P=0.203)。随访期间,2组均无骨转移、肺转移等远处转移发生;未清扫组有5例复发,清扫组有1例复发,2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08,P=0.089);2组患者无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65,P=0.109)。清扫组患者的包膜侵犯率(P=0.026)、钙化率(P<0.001)、术后并发症声音嘶哑发病率(P=0.013)、手足麻木发病率(P<0.001)均明显高于未清扫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灶(OR=24.57,P<0.001)、肿瘤直径>5 mm(OR=5.46,P=0.019)及包膜侵犯(OR=9.42,P=0.002)是影响cN0 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从本研究结果看,单纯甲状腺切除治疗cN0 PTMC是安全的,但对于中央区淋巴结的变化仍需要更长期的随访。对肿瘤直径>5 mm、多灶、有包膜侵犯的cN0 PTMC患者较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施行个体化的精确治疗,而不能将所有患者按照统一模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BRAFV600E突变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和甲状腺球蛋白(Tg)的关系。方法用巢式PCR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55例PTC患者行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分析其突变与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 55例PTC患者中29例BRAFV600E基因突变,突变率为52.7%。2 BRAFV600E基因突变与PTC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及TNM分期均无关(P0.05),与肿瘤有包膜外浸润、多灶性、有淋巴结转移及规范化治疗后Tg均值1.0μg/L有关(P0.05)。结论 BRAFV600E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肿瘤的侵袭性增加,并且与规范化治疗后Tg值增高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62例临床淋巴结阴性(cN0)的PTMC患者的术前彩超及临床病理资料,应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结果:全组患者中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8.5%,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为23.6%。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χ~2=7.312,P0.05)、肿瘤直径(χ~2=14.321,P0.001)、包膜受侵(χ~2=21.689,P0.001)、多灶癌(χ~2=13.086,P0.001)、中央区淋巴结阳性(χ~2=69.421,P0.001)、肿瘤位置(χ~2=19.028,P0.001)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明显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758)、肿瘤直径≥7mm(OR=1.710)、包膜受侵(OR=3.337)、多灶(OR=1.778)、中央区淋巴结阳性(OR=7.504)、肿瘤位于上极(OR=4.084)是PTMC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侧颈区淋巴结的转移风险随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多而增加(≥3枚:OR=19.957)。结论:cN0期PTMC的侧颈淋巴结转移与多个因素有关,对于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首次手术治疗时应考虑行患侧侧颈区淋巴结探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