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8例腹腔镜患者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病例无手术、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硬镜与鞘管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本院2003年5月至2006年6月进行的104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使用硬镜与鞘管的情况.观察组53例,应用硬镜与鞘管;对照组51例,没有使用硬镜与鞘管.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全部病例均没有胆道大出血、胆漏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操作时间、引出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出血次数、灌注量和结石残留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镜与鞘管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中能加快取石速度、缩短操作时间、减少结石和灌注液体进入腹腔后遗留与污染的机会,没有增加结石残留率,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3.
何勇 《广东寄生虫学会年报》2010,(1):54-55
目的总结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行内引流、“T”管外引流与I期缝合的临床适应证。方法应用腹腔镜及纤维胆道镜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内置入“内引流管”,“T”管以及一期缝合并观察疗效。结果131例腹腔镜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90—210min.其中行“T”管外引流41例,一期缝合90例。全组发生胆漏3例,8例术后残留肝内胆管结石,均带“T”管出院,于术后6周回院行胆道镜取净结石治愈。全组均无胆道狭窄、大出血、腹腔感染。术后第2天进流质饮食并下床活动.平均住院7.5d。结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一期缝合是值得推广的。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经胆囊管胆道镜探查胆总管治疗胆总管结石可行性。方法 12例患常规右上腹经腹直肌切口或右肋缘下弧形切口长约5~8cm,顺逆结合法切除胆囊,术中胆道镜经胆囊管残端进入胆管,探查取净结石后胆囊管结扎、缝扎各一道,不放置T形管引流。结果 12例患均痊愈出院,无胆瘘、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近期随访无残余结石及胆管炎发生,平均住院时间4.5天。结论 选择合适病例经胆囊管胆道镜探查胆总管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一般为10%~15%。在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施行胆囊切除时,合并胆管结石的可能性60岁以下患者为8%~15%,60岁以上患者为15%~60%。因此,应用一种适当的方式来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必需的,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我们找到了合适的途径,如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就比开腹手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我科于2001年5月至2002年5月一年来共开展20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钬激光在胆总管下段嵌顿性结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腹腔镜下胆道镜工作通道,应用钬激光,功率为0.6-0.8J/10Hz,直径为200um光导纤维,在直视下接触结石,将嵌顿结石击碎后注水冲出,或用取石篮套出.结果 11例均取石碎石成功,手术时间75-205min,平均95.5min,出血80-130ml,平均89.4ml.平均住院8.2d.术后无胆道出血,胆漏.术后 2W照影无结石残留,胆总管下段通畅无胆道狭窄.术后肝功能2W恢复正常6例,5例1月均恢复正常.随访3-6月未见结石复发.结论 钬激光治疗胆总管下段嵌顿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碎石确切、操作容易、安全有效等优点,为治疗复杂性胆总管结石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Ⅰ期缝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了肝内外胆管结石、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或单纯胆总管结石而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患者1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Ⅰ期缝合胆总管54例,70例停留Т管引流,8例中转开腹均停留T管引流,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熟练缝合技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Ⅰ期缝合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61例胆囊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81例)采取传统的开腹手术方式治疗,观察组(80例)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分析并比较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天数、治疗费用、切口感染、术后疼痛、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H-CRP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取石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以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充分体现了现代微创手术的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I期缝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了肝内外胆管结石、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或单纯胆总管结石而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患者1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I期缝合胆总管54例,70例停留T管引流.8例中转开腹均停留T管引流,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熟练缝合技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I期缝合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一孔多间隙处理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统计自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26例,均在局麻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一孔多间隙手术治疗,分别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JOA评分、VAS评分、NaKai优良率。 结果 患者NaKai优良25例,术后复发1例,无效0例,总优良率为96.2%。术前 JOA评分(5.18±0.28)与术后1周 JOA评分(28.24±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VAS评分(6.18±0.28),术后3个月评分(3.24±0.46),术后6个月评分(2.64±1.27),术后1年评分为(1.44±1.16)。术后3个月到1年VAS评分较术前评分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术前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例患者下腰部疼痛及下肢麻木、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术中切口小,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下床活动时间早,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一孔多间隙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创伤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2D/3D配准技术评估可调式颈托一代与二代对椎间孔形态的影响并进行对比,从而探讨哪种颈托可以更好地为颈椎病患者提供牵引治疗。 方法 利用2D/3D配准技术采集C2/3、C3/4、C4/5、C5/6双侧椎间孔面积等数据,计算不同角度椎间孔面积差值及面积增长率。统计对比颈托一代与二代不同角度椎间孔面积差值及面积增长率。 结果 通过对比,第二代颈托的牵引效果在颈椎大部分位置上统计学结果是显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C5/6节段在4个牵引角度上都是显著的。 结论 第二代颈托对于扩大椎间孔面积效果优于第一代颈托,能更有效地对颈椎病患者进行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我院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行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T管拔除时间、结石一次性清除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T管拔除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结石一次性清除率为91.18%,低于对照组的94.1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8%,低于对照组的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比较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与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为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16具成人尸头镜下模拟两种联合入路,比较两种联合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暴露范围及相关解剖学标志,同时观察寰椎横突磨除后对颈静脉孔区颅外段的暴露情况。 结果 两种联合入路均可显露颈静脉孔区颅内段及有限的颅外段,但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有利于暴露颈静脉孔后内侧区域,而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更利于暴露颈静脉孔后外侧区域。枕髁和颈静脉突为前者的解剖标志,茎乳孔和颈静脉突为后者的解剖标志。寰椎横突的切除可增加颈静脉孔区颅外段茎突后间隙的显露。 结论 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结合寰椎横突的磨除,适宜处理肿瘤主体偏于孔内侧的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而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合寰椎横突的磨除,更适宜处理肿瘤主体偏于颈静脉孔外侧的沟通性肿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作为罗哌卡因佐剂用于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镇痛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9年11月~ 2020年6月在本院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66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每组33例。两组均采用TIVA,在麻醉诱导前行双侧后路腰方肌阻滞,D组每侧注射加入0.50 μg/kg右美托咪定的0.2%罗哌卡因30 mL,R组每侧注射0.2%罗哌卡因30 mL。记录术后2、6、12、24、48h h的静息和运动疼痛VAS评分;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 h内有效PCA次数、舒芬太尼总量、哌替啶镇痛例数、镇痛满意度。 结果 与R组比较,D组术后12 h、24 h、48 h的疼痛VAS评分和运动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8 h按压镇痛泵总次数、舒芬太尼总量、需要哌替啶镇痛例数明显降低(P<0.05),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镇痛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 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双侧后路腰方肌阻滞用于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后镇痛安全有效,能降低患者疼痛评分,增强镇痛效果、延长镇痛时间,减少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为多模式镇痛方案提供新选择,效果优于单独应用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电磁导航引导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我院骨科2018年9月~2019年9月椎间孔镜治疗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3例,分为导航组(27例)和常规组(36例)。记录两组人口学特征及手术相关指标,采用VAS、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两组人口学和术前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透视次数、穿刺及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评分、JOA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电磁导航引导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以减少透视次数、穿刺和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术中辐射暴露,提升穿刺定位效率。 相似文献
17.
Prognostic factors of response to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Kwon HC Moon CH Cho YR Kim MC Kim KH Han JY Lee YH Oh SY Kim SH Kim JS Kim HJ 《Journal of Korean medical science》2005,20(3):417-420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LS) has become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who do not respond to medical treatmen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factors predictive of outcome after LS for ITP. From May 1997 to December 2002, we performed 30 LS on patients with ITP. A positive response was defined as a postoperative platelet count greater than 50,000/micro L and no requirement for maintenance therapy. Chi-square testing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predictive effects of the following variables: age, sex, preoperative response to steroids or immunoglobulin, duration of disease, antiplatelet antibody, platelet associated antibody, and antinuclear antibody. LS was successfully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 For a mean follow-up interval of 24.3 months, response to LS was 73.3%. Splenectomy for steroid nonresponders resulted in an inferior complete response rate (10 of 18, 55.6%) as compared with those that experienced relapse after steroid treatment (11 of 12, 91.7%) (p=0.042). The other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outcome by univariate analysis was the time between diagnosis and surgery (p=0.049). The other variables showe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successful splenectomy. We conclude that LS can be performed safely with a satisfactory remission rate in patients with ITP who do not respond to medical treatment, and that the factors most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surgical success are a response to steroid and disease dur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左侧髂总静脉受压迫情况,以及左髂总静脉狭窄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11月-2019年2月在南通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下肢静脉CT造影(CTV)的263例左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CTV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44例、女119例,年龄18~88(61.9±11.9)岁。将患者按年龄分为18~45、46~55、56~65、66~75和≥76岁组。在CTV矢状位重建图像上,分别测量左髂总静脉受压点及受压点近心端、远心端各1 cm处的前后径D1、D2、D3,并计算左侧髂总静脉狭窄率(Dsr)。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左侧Dsr。依据左侧Dsr值将狭窄程度分为Dsr<25%、25%≤Dsr<50%、Dsr≥50%,评估不同狭窄程度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 263例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Dsr为22.0%(13.5%,31.8%),其中Dsr≥50% 21例(8.0%),25%≤Dsr<50% 77例(29.3%),Dsr﹤25% 165例(62.7%)。男性18~45、46~55、56~65、66~75、≥76岁组Dsr分别为34.6%±16.7%、25.8%±14.8%、20.0%±11.6%、16.6%±10.9%、17.2%(13.8%,21.1%),女性分别为24.6%(21.7%,41.8%)、24.4%(19.9%,33.0%)、27.6%±18.2%、22.7%±18.6%、16.9%±13.5%。总体女性患者Dsr大于男性患者(Z=-2.165, P<0.05)。相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比较,仅56~65岁组女性患者Dsr大于男性患者(t=-2.199, P<0.05),其余各年龄组Dsr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不同年龄组间比较:Dsr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18, P<0.01);两两比较显示,18~45岁组的Dsr明显大于其余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年龄组间Ds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患者不同年龄组间D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42, P>0.05)。男性、女性及总体Dsr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男性=-0.305、r女性=-0.244、r总体=-0.272, P<0.01)。左侧髂总静脉狭窄程度与不同年龄组间存在线性趋势关系,且为负相关(χ2=13.215, R=-0.225, P值均<0.01)。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大,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左侧髂总静脉狭窄严重程度逐渐降低;年轻男性患者Dsr最大。对左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应检查左髂总静脉受压情况,狭窄率≥50%时应同时行左侧髂总静脉血管腔内治疗,解除左侧髂总静脉压迫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缝线Nice结张力带结合拉力螺钉固定简单横形尺骨鹰嘴骨折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2月本院23例简单横行尺骨鹰嘴骨折采用缝线Nice结张力带结合拉力螺钉固定患者,其中Mayo IIA型14例,IIIA型3例,肱骨髁间粉碎骨折行尺骨鹰嘴横形截骨手术6例。记录骨愈合、患肢功能恢复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获12~28个月、平均(17.5±2.7)个月随访,无螺钉断裂和退钉刺激产生明显不适症状,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2.3±0.5)个月。术后3个月和1年,肘关节平均屈伸范围为(103.5±22.0)°和(127.1±34.0)°,平均旋前为(72.2±7.0)°和(80.8±7.5)°,平均旋后为(70.9±6.7)°和(78.2±8.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Mayo肘关节评分为(90.7±8.3)分,优良率91.30%,内固定取出率为26.1%,其中需要取出率为4.35%。 结论 缝线Nice结张力带结合拉力螺钉固定简单横形尺骨鹰嘴骨折方法简便,关节功能恢复较快、较好,并发症少,内固定取除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在颈动脉重建手术中的应用以及对恶性肿瘤侵犯颈动脉的患者行颈动脉重建手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17年11月-2019年9月18例行肿瘤切除颈动脉重建的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7~72(58.8±6.6)岁;甲状腺乳头状癌11例,头颈部鳞癌7例,其中5名患者在术前接受过放射治疗。完成综合术前检查后,术中完整切除肿物及受侵的部分颈动脉,并以自体大隐静脉重建颈动脉。观察患者术前颈部超声及颈部CT提示肿瘤包绕角度、下肢静脉超声所提示的大隐静脉情况及距汇入股静脉远心端5 cm处内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移植大隐静脉侧别、供体大隐静脉长度、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肿瘤包绕颈动脉角度、受体颈动脉吻合处内径,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患者住院时间、重建血管的通畅情况、有无出现神经系统及下肢供区并发症,随访期间有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例。结果 术前超声探查及颈部CT示,18例患者大隐静脉在距汇入股静脉远心端5 cm处内径(0.53±0.14)cm;颈部CT扫描见肿瘤对颈动脉的包绕角度均超过180°,其中超过270° 15例、全部包绕颈动脉9例。术中大隐静脉取材长度(7.3±1.1)cm,取用左侧大隐静脉9例、右侧大隐静脉9例。颈动脉近心端吻合处均为颈总动脉,内径(0.74±0.06)cm;远心端吻合处位于颈总动脉14例,颈内动脉4例,内径(0.71±0.17)cm。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640±117)s。术中观察颈动脉受侵角度190°~360°(317°±56°),与术前影像学检查一致。18例患者手术时间4~6 h,术中出血200~500 mL,住院时间7~28 d(平均13.13 d)。术后病理提示侵犯颈动脉血管壁组织13例。术后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1.06个月。18例中,死亡2例、局部复发1例,余15例无瘤生存;术后颈动脉CT血管成像示重建血管均通畅,未见移植血管破裂、感染、狭窄及假性动脉瘤形成,供区下肢均未见水肿、跛行等血液循环障碍并发症。结论 在头颈部肿瘤患者的颈动脉重建手术中,大隐静脉具有易于取材、移植物感染率低等优势,同时该手术能在低神经系统并发症风险下安全、完整地切除肿瘤,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