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同诊疗模式(MDT)在伴有呼吸道梗阻的局部晚期甲状腺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肿瘤医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31例局部晚期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伴有明显呼吸道梗阻症状(Shin分级Ⅳ级)13例。术前支气管镜及CT检查均明确诊断为肿瘤压迫或侵犯气管伴严重狭窄,所有患者术前经MDT讨论制定治疗方案,后期9例手术治疗,4例非手术治疗。 结果乳头状癌7例,乳头状癌合并鳞癌1例,低分化癌3例,未分化癌1例,淋巴瘤1例。根据2017年AJCC第8版临床肿瘤分期:Ⅲ期4例,Ⅳa期7例,Ⅳb期1例,淋巴瘤为Ⅳ期。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均在急症气管支架置入后明显改善,9例限期完成手术,其中8例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及气管袖状切除一期气管重建,1例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及全喉、颈段及部分胸段气管切除、气管-胸骨柄低位造瘘。除1例患者术后第7天死于心肺功能衰竭外,7例气管切除端-端吻合重建者均一期愈合,无气管瘘发生。气管-胸骨柄低位造瘘者术后19 d出院。所有患者术后予以131I治疗和TSH抑制治疗。随访时间4~22个月,均无瘤生存。4例未手术治疗者中2例后期行局部放射治疗,生存期分别为1年及9个月;1例甲状腺淋巴瘤行化疗;1例未分化癌仅姑息对症治疗,生存期3个月。 结论晚期甲状腺恶性肿瘤侵犯气管导致的气道梗阻直接危及患者生命,MDT并拟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具有显著优势。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MDT模式的开展能显著减低围术期风险,提高生存率;对于无手术指征的患者,MDT可详细评估病情,制定对应的合理治疗方案,为患者姑息治疗提供机会,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2.
正甲状腺癌侵犯喉、气管或食管,是晚期甲状腺癌较常见的类型,往往导致呼吸道梗阻、出血等急诊。在技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当争取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和受累器官,切勿放弃手术,不仅可以消除或缓解由出血及梗阻引起的窒息,而且使病人有治愈的机会,同时通过皮瓣修复、气管端端吻合等技术重建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功能,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但此类侵犯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甲状腺癌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且根治性手术术后可能导致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气管疾病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1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16例气管创伤或气管疾病患者施行气管手术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7例;年龄7~65岁.气管创伤6例,气管切开后气管狭窄5例,原发性气管肿瘤4例,甲状腺癌侵犯气管1例.因16例患者的病因不同,分别行气管外伤直接缝合或病变段气管环形切除+对端吻合术. 结果 所有患者均治愈或好转出院,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5例,随访时间3~12个月,患者呼吸情况良好.随访期间9例行病变段气管环形切除、对端吻合的患者无吻合口狭窄、吻合口裂开.1例甲状腺癌侵犯气管的患者手术后继续行放化疗治疗,3个月后失访.结论 气管外科手术依其病因不同分别有其各自的手术处理要点.  相似文献   

4.
Li DS  Wang YL  Zhu YX  Shen Q  Huang CP  Ji QH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1):1475-1478
目的 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浸润气管腔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气管腔内浸润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行气管部分切除-胸锁乳突肌肌骨膜瓣修复术(A组),6例行气管袖状切除.端端吻合术(B组)。结果 10例患者术前即有提示气管侵犯的症状;气管镜于声门下2~4cm见病灶,气管镜细胞学涂片的阳性率为33%,CT的诊断阳性率为92%。切除的甲状腺病灶平均最大直径为3、8cm(3~7cm);平均切除气管环数4个,A组最多7个环,B组最多4个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58%,无围手术期死亡。平均随访时间49个月,死亡2例,带瘤生存2例,A组拔管率100%。结论 综合应用各种术前检查可以为手术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气管部分切除.胸锁乳突肌肌骨膜瓣修复术、气管袖状切除.端端吻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修复气管切除术所致气管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 尽管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远低于成人,但仍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甲状腺癌已成为儿童及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与成人相比,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具有一些不同的临床特征,进一步了解这些特征,将更有助于加精准诊疗。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2014年9月—2021年6月间68例因甲状腺疾病行手术治疗的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年龄≤20岁)资料,将其中获随访的甲状腺癌患者纳入研究。另随机抽取22例成人甲状腺癌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甲状腺癌人群临床病理特征的异同。结果 68例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中病理确诊为甲状腺癌的24例(35.29%),其中22例获随访3~72个月。22例患者中,女19例,男3例(6.33∶1);年龄3~20岁,平均(16.73±4.52)岁;病程10 d至5年,平均为9.5个月;主要因触及颈部无痛性肿块就诊;术前甲状腺超声TI-RADS 4类及以上结节占比高(19/22,86.36%);3例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1例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2例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腺叶近全切除术,余均行甲状腺全切术;21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其中13例患者还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1例未行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18例(81.82%),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3例(13.64%),甲状腺髓样癌(MTC)1例(4.54%)。术后出现单侧喉返神经损伤者3例,喉头水肿者1例,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2例,1例患者行左侧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出现乳糜漏。1例MTC患者术后3年余复发,再次双侧颈部淋巴结扩大清扫术,并行靶向药物治疗;余在访患者均未发现复发或转移征象。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性别分布与成人基本一致;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与成人甲状腺癌病理类型均以PTC居多(95.45% vs. 100.00%),但前者PTMC的比例明显低于后者(13.36% vs. 50.00%,P<0.05);此外,儿童及青少年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占77.27%(17/22),且其双侧淋巴结转移比例明显高于成人患者(50.00% vs. 9.09%,P<0.05)。结论 儿童及青少年的甲状腺疾病中,甲状腺癌占比较高,发病性别与病理类型与成人相似,但确诊时肿瘤体积往往较成人更大,且更易出现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但经手术等规范化治疗后,整体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 在过去,大血管(门静脉、下腔静脉等)侵犯被认为是肝内胆管癌(ICC)根治性切除的禁忌证,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目前肝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安全性逐渐被认可,但其疗效如何尚无定论。因此,本研究通过国内多中心数据探讨ICC并血管侵犯患者肝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安全性和疗效,以及术后辅助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21年6月国内12家三甲医院收治的1 040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I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未发生血管侵犯872例,血管侵犯168例(其中行联合血管切除重建35例,行常规ICC根治术未行血管切除133例)。分析全组及不同类型患者的总生存(OS)时间;在血管侵犯的患者中,分析血管切除重建对患者的主要临床指标与OS时间的影响,以及术后辅助治疗对患者OS时间的影响。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OS时间为18(9.4~30.6)个月,无血管侵犯患者中位OS时间为18.51(10~32)个月,血管侵犯患者中,未血管切除患者中位OS时间为16.3(9.4~28)个月,血管切除患者中位OS时间为10(5.5~21.6)个月。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管侵犯患者无论是否行血管切除,OS时间均低于无血管侵犯患者(均P<0.05),血管切除重建对血管侵犯患者的OS无明显改善作用(P=0.662);两两1∶1倾向评分匹配后分析显示,血管侵犯患者无论是否行血管切除,中位OS时间均低于无血管侵犯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血管侵犯vs.血管切除:26个月vs. 21.8个月,P=0.087;无血管侵犯vs.未血管切除:27个月vs. 16个月,P=0.068),血管切除重建对血管侵犯患者的OS无明显改善作用(P=0.293)。在血管侵犯的患者中,血管切除重建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长于未血管切除患者(均P<0.05),而术后并发症等其他临床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同种类型血管侵犯患者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切除重建对不同类型的血管侵犯患者的OS均无改善作用(均P>0.05);无论是否行血管切除重建,术后辅助治疗对患者的OS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管侵犯是I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血管切除重建不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且可能增加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对血管侵犯是ICC患者术后进行辅助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正>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TC)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是近年来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实体肿瘤[1],在甲状腺癌中约90.0%为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较好。局部晚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是指颈部原发肿瘤和转移淋巴结局部侵犯周围组织,由于甲状腺的解剖学位置导致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易侵犯喉、气管、喉返神经、咽和食管,引起声音改变、呼吸道阻塞、出血及吞咽困难等严重并发症。局部晚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约占甲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经导管动脉栓塞(TAE)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晚期(术后7天以上)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12例因PD术后晚期出血而接受TAE并存在C级胰瘘患者,观察血管造影表现,记录栓塞方法及其效果、TAE后并发症及其后2周胰瘘变化等。结果 12例中,6例存在假性动脉瘤,其中3例见于肝固有动脉或肝总动脉、3例见于胃十二指肠动脉;6例消化道出血,3例来源于胰十二指肠下动脉、3例源自胃十二指肠动脉假性动脉瘤。对6例以弹簧圈、6例以弹簧圈+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12例均有效止血,治疗后均未再发出血。TAE后4例发热(最高体温39.1℃)、2例腹痛;5例肝功能损伤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TAE后2周,5例胰瘘分级降为B级、3例降为A级(即生化瘘),4例仍见C级胰瘘。结论 以单一弹簧圈或联合明胶海绵颗粒行TAE治疗PD术后晚期出血安全、有效,且能促进胰瘘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治疗的23例局部晚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局部侵犯情况、手术方案、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期等.根据随访结果进行疗效及预后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15例,滤泡状癌6例,乳头滤泡状癌2例.肿瘤局部侵犯喉返神经8例,侵犯气管12例,侵犯气管及食道3例,合并侵犯颈前肌群8例.23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肿瘤根治6例,肿瘤剔除14例,姑息性切除3例(2例术后加行局部放疗).全组1、3、5年总生存率为91.3%(21/23)、82.6%(19/23)、60.8%(14/23).其中根治组和剔除组预后明显好于姑息组.结论 局部晚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治疗后仍能取得较好疗效,重视保护局部器官功能是提高术后生存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晚期喉癌患者喉全切后发音重建的方法。方法 对28例中、晚期喉癌患者行喉全切除并采用气管粘膜瓣一期气管食管造瘘发音重建。结果 本组病例中,一例出现轻度误咽,另一例出现严重误咽而影响发音,一例因造瘘口狭窄,另一例因气管粘膜瓣过厚而不能发音。术后发音成功率达25/28(89.29%)。结论 本术式适合于中、晚期喉癌全喉切除后的发音重建。手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术后发音成功率高,宜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1.
胃癌腹腔微转移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运用细胞学及RT-PCR方法检测胃癌患者术中腹腔冲洗液和腹膜组织,以探讨这些方法对预测胃癌腹腔微转移的意义.方法收集3 8例胃癌和5例胃良性病变患者的术中腹腔冲洗液,并同时切除少量大网膜、腹膜作为对照.用RT-PCR方法测定冲洗液中游离细胞的CEAmRNA表达,同时作冲洗液细胞学检查(PLC).结果腹腔冲洗液和腹膜组织中的CEA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36.8%(14/38)和39.5%(15/38),皆高于腹腔冲洗液PLC的26.3%(10/38).CEA mRNA的阳性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浆膜侵犯深度有关.结论CEART-PCR方法对于检测腹腔微量游离癌细胞较PLC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一种检测胃癌腹腔微转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残胃复发癌48例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和分析残胃复发癌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对收治的48例因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而再次接受手术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均为胃癌根治术后的残胃复发癌,复发时间为6~36个月,再次行根治性手术28例(58.3%),平均生存40.0个月;非根治性手术20例(41.7%),平均生存14.8个月;全组平均生存期30.6个月,中位生存期28.0个月。病期、病理类型、根治与否、腹膜种植、肝转移等因素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根治性手术及临床分期、腹膜种植是影响残胃复发癌预后的关键。根治性切除是治疗残胃复发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联合下腹部斜行小切口根治性切除上尿路肿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上尿路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8 ~79岁,平均56岁.其中肾盂癌14例,输尿管癌22例;上段9例,中段10例,下段3例;左侧19例,右侧17例.结果 所有手术均取得成功,无一例中转为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60 ~ 300min,平均(180±20.6)min;术中出血量100~ 260mL,平均(140±22.5)mL,均未输血;术后引流量50 ~ 120mL/d,术后48~ 72h拔除引流管.术后2~3d恢复排气并进食,2d后下床活动.术后住院7~12d,平均(9±1.5)d.围手术期未发生明显并发症.36例病理诊断均为尿路上皮癌,术后定期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31例术后随访3~60个月,4例发生膀胱肿瘤,行膀胱肿瘤电切术.其他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 后腹腔镜联合下腹部斜行小切口根治性切除上尿路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与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骨转移瘤的误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提高对骨转移瘤的认识,降低骨转移瘤的误诊率。方法 通过对骨转移瘤的发生机制、发病率、好发部位、骨转移瘤来自非骨原发肿瘤的顺序、监床表现与诊断方法等的认识,并对临床工作中5例被误诊为骨转移瘤病例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例均获得远期随访,24~96个月(平均57.6个月),患者生活良好。例1、2为肺癌与前列腺癌,未见肿瘤复发与骨转移。例4、5为脊柱结核,病情稳定,病灶修复。例3为L3S1椎间盘炎。分析误诊的原因为读片未能很好地结合临床全面考虑;对先进影像检查所见缺乏经验,认识不足。结论 大多数骨转移瘤通过详细分析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X线检查、核素全身骨扫描、CT、MR等先进诊断技术对诊断骨转移瘤有重要作用。先进的影像检查技术敏感性强,特异性较差,但仍可从中找出诊断的规律,相互补充,提高诊断正确率。此外,新的核素鹰眼系统及MR弥散加权像可提高对老年良性(如骨质疏松)与恶性(如骨转移瘤)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收治的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30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胰腺囊性肿瘤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临床表现多为病程较长的上腹部肿物和胀痛。B超、CT及ERCP等能协助诊断。全组手术切除率为80.0%(良性肿瘤100%,恶性肿瘤70.0%)。肿瘤位于头颈部者7例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3例、保留十二指肠及少量胰头的胰腺近全切除1例、胰腺节段切除2例、胰颈肿瘤摘除1例;位于胰体尾者17例中行肿物摘除1例、胰体切除4例、胰体尾切除及脾切除11例、胰节段切除及胰空肠Roux-en-y吻合1例;6例广泛转移者仅行活检及姑息手术。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胰瘘( 20%) ,均治愈。无手术死亡。结论: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无特征性临床表现,主要依据上腹部肿物及影像学检查(超声、CT) 来发现。其手术切除率较高,预后较好,应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首选手术方式为包括部分胰腺组织的全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低级别上尿路上皮癌保肾手术与肾输尿管根治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Springer、ScieneeDirect、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配合手工检索全面收集关于保肾手术与肾输尿管根治术治疗低级别上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并按有关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对术后5年生存率及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 按照纳入标准共纳入6篇文献,436例患者,其中保肾手术组共计177例,肾输尿管根治术组共计259例,分析显示,两组术后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RR值为0.95(95%CI=0.61~1.48,P>0.05);术后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RR值为0.83(95% CI=0.42~1.64,P>0.05).结论 采用保肾手术方式与肾输尿管根治术治疗低级别上尿路上皮癌,5年后总生存率及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均无明显差别,两者疗效相当;但由于保肾手术损伤较小,因此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性行保肾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肾盂输尿管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对膀胱复发癌的影响.方法 对96 例获随访的原发性肾盂输尿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结果 行肾盂输尿管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未进行膀胱灌注化疗的患者膀胱癌复发率为34.4%(11/32),术后行膀胱灌注化疗者膀胱癌复发率为18.8%(12/6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5).术中先行输尿管末端结扎者术后膀胱癌复发率较未采取结扎措施者低,但两者相比未见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肾盂输尿管癌行肾输尿管膀胱酃分切除术后预防性膀胱灌注化疗可有效降低复发件膀胱癌的发生率.术中游离肾输尿管前行输尿管末端结扎并同时行预防性膀胱灌注化疗对预防肾盂输尿管癌术后再发膀胱癌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成人睾丸良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与治疗选择.方法 对2003~2010年诊治的16例睾丸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睾丸肿瘤病例术前经超声、CT或MRI、AFP和β- HCG检查,诊断13例考虑为良性病变,3例可疑恶性.术中行冰冻切片检查10例,其中7例行睾丸部分切除术,3例性质不定行睾丸根治性切除术.6例未行术中病理检查直接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后经病理诊断睾丸间质细胞瘤2例,成熟畸胎瘤4例,腺瘤样瘤3例,平滑肌瘤3例,皮样囊肿1例,混合肿瘤3例.术后随访2个月~12年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睾丸良性占位的术前诊断对手术处理方式选择非常重要,B超、CT或MRI、肿瘤标记物以及术中冰冻切片活检均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睾丸良性肿瘤的治疗应首选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 针对胰腺导管腺癌(PDAC)根治术后发生的异时性肝转移的治疗,目前尚无明确的临床指南共识。因此,本研究比较肝切除术(LR)与微波消融(MWA)治疗PDAC根治术后异时性肝寡转移的疗效,旨在为该类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74例PDAC根治术后发生异时性肝寡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37例行LR治疗(LR组),28例行MWA治疗(MWA组),9例仅行姑息性化疗(保守治疗组,与前两组作生存获益对比)。基于临床随访资料,比较LR组和MWA组的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疗效,分析影响PDAC患者远期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LR组与MWA组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R组与MWA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25.0个月(95% CI=21.5~28.5)和23.0个月(95% CI=19.2~26.8),而保守治疗组的中位OS为11.0个月(95% CI=8.9~13.1)。LR组和MWA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7.0个月(95% CI=14.7~19.3)和15.0个月(95% CI=11.7~18.3)。生存曲线比较结果显示,LR组与MWA组的OS率与PF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84,P=0.668;χ2=0.488,P=0.485)。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3% vs. 78.6%,χ2=0.569,P=0.451),LR组术后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高于MWA组(48.6% vs. 14.3%,χ2=8.405,P=0.004)。LR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MWA组(9.0 d vs. 5.0 d,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围术期未行化疗及早期发生肝转移(<1年)是PDAC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LR和MWA两种方式治疗PDAC术后异时性肝转移均能使患者取得生存获益,且远期疗效相似,但MWA术后严重并发症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未联合围术期化疗和早期发生肝转移(<1年)的PDAC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前后外周血微转移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是否促进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的血源性转移。方法:应用RT-PCR检测32例PHC患者RFA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AFPmRNA的表达。结果:32例PHC患者RFA治疗前外周血AFPmRNA表达阳性18例(56.3%),阴性14例(43.7%);治疗后阳性12例(37.5%),阴性20例(62.5%)。RFA治疗前后PHC患者外周血AFPmRNA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RFA治疗肝癌不会促进肿瘤的血源性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