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定量参数术前评估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病理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经内镜证实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且行手术治疗最终获得病理结果的59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术前1周内行常规胸腹部平扫和能谱成像双期增强扫描,测量并计算病灶强化值(Hu)、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Zeff-a)及能谱曲线斜率(λHu)。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病理分级、不同T分期间各参数值的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评价各参数值诊断低分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效能。结果不同病理分级间动脉期及静脉期NIC、λHu、Zeff-a和Hu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各参数与肿瘤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0.01)。动脉期NIC诊断低分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效能最高,ROC曲线下面积(AUC)0.961,阈值0.125,敏感度95.8%,特异度91.4%。结论不同病理分级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能谱CT各参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能谱成像为术前评估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病理分级提供了新指标。  相似文献   

2.
胃癌在我国发病率高居第二位,初诊胃癌患者分期晚,单纯手术的根治性切除率低且术后复发率高,整体预后较差,同步放化疗作为局部治疗方式在胃癌中逐渐体现出重要价值。近年来,虽然中远端胃癌患者仍然是主要患病人群,但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发病数量逐渐上升,其预后相对中远端胃癌差。已有大型Ⅲ期研究证实了术前同步放化疗可以提高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降期率及局部控制率。但是中远端胃癌仍缺乏Ⅲ期研究证据,尚需更多临床研究来探索同步放化疗的价值。本文将分别对胃食管结合部腺癌和中远端胃癌术前同步放化疗的研究现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术前CT"三角法"+"夹角法"判别食管癌外侵主动脉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食管癌侵犯主动脉被认为是食管癌不能行根治性切除的重要指征之一[1] 。目前 ,国外已有术前CT检查观测主动脉有否受侵的研究报道 ,但对其价值看法不一[2~ 4 ] 。笔者对 6 5例食管癌患者行术前CT检查的前瞻性研究 ,并与手术及术后病理进行对比分析。1 材料与方法6 5例经病理学证实且未经任何抗癌治疗的食管癌患者 ,男37例 ,女 2 8例。年龄 32~ 70岁 ,平均 49.2岁。其中鳞癌 5 9例 ,腺癌 6例。食管上段癌 10例 ,中段癌 36例 ,下段癌 19例 ,其中不包括贲门癌。所有患者均行食管癌开胸手术及术后病理学检查。采用日本ToshibaTC…  相似文献   

4.
陈曦  张正 《西南国防医药》2003,13(4):443-444
碱反流,亦称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nodeno gastroesophageal reflux,DGER),指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在某些生理情况下偶有发生,对机体无损害;消化道手术或某些疾病导致胃肠结构异常或动力紊乱,DGER发生频率增高,持续时间延长。与Barnett食管、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Barrett食管是一种癌前病变。由内镜证实的Barrett食管,食管癌的发生率为0.8%/年,是正常人群的30倍-50倍。伴有肠化的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发生的重要因素。DGER是引起Barrett食管的原因之一,胃大部切除后的患者,食管癌多发生于食管下段1/3,多发生在Barrett食管的基础上,多为腺癌。美国  相似文献   

5.
舒娟 《武警医学》2016,(4):407-410
Barrett食管是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或不伴肠上皮化生[1].在欧美国家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Barrett食管及其早期病变的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是降低食管腺癌发病率的有效措施.目前,诊断Barrett食管的主要方法是白光内镜检查结合组织病理学活检,但内镜检查时容易漏诊,且随机活检会漏掉大约50%的病变组织[2-4].因此,急需一种新的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而分子影像学是一种新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6.
<正>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BE与食管腺癌密切相关,是公认的食管腺癌癌前病变。其癌变率为1/104人年,是正常人群的30~100倍[1]。BE在人群中发病率的增长已成为西方国家食管腺癌发病率大幅提高的直接原因[2]。本研究旨在  相似文献   

7.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且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死亡率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主要包括内镜下套扎或硬化剂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等[1]。内镜下套扎或硬化剂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效果显著,但不能改变门脉高压[2]。而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患者耐受性差。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内分流术(transjugular  相似文献   

8.
<正>新生儿咽下综合征[1]最常见的原因是胃食管反流(GER)[2]。因此,预防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是有效减少新生儿咽下综合征发生的关键。我院对新生儿出生后早期采用手托法进行处理,有效减少了由于新生儿GER而导致的咽下综合征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顾勇  杨晓燕  杨艳 《武警医学》2008,19(11):1016-1017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鳞柱状上皮移行至胃食管连接部近端且伴有肠腺化生的疾病。BE是一种癌前病变,与食管腺癌关系密切。国外研究报道,癌变率每年约为1/104人,较一般人群高出30—125倍,80%的食管腺癌产生于BE,而40%的胃食管交界处腺癌与BE有关。近年来,BE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西方国家食管腺癌发病率大幅度增高的直接原因。笔者收集2004年2月-2007年2月资料较为完整的36例,就其病因、诊断、治疗及进展等方面作一分析,旨在提高BE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切除机械吻合术后重建食管的测压和pH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为探讨食管癌切除食管胃机械吻合术后重建食管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 ,对 45例术后患者进行了食管胃的压力测定 ,其中 2 0例还进行了 2 4h食管pH监测、内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测压显示食管胃吻合口上方的压力高于吻合口下方 ,2 4h食管 pH监测结果有胃食管反流的存在 ,内镜和病理检查示 80 %患者有异常现象及食管炎征象。结果提示 ,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后存在胃食管反流 ;反流的发生与术后时间的长短无关 ;半卧位睡眠是预防反流的有效方法 ;2 4hpH监测是敏感的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使用Hem-o-lok结扎夹与传统结扎技术在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中的效果,分析结扎夹的优越性。方法随机将20例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需行近端胃切除术的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术中使用Hem-o-lok结扎夹闭胃周血管,第二组使用传统结扎技术,比较两组间离断胃周血管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第一组离断胃周血管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20±1.22)min和(0.50±0.85)ml,均小于第二组的(24.60±1.50)min和(2.20±1.48)ml(P〈0.05)。结论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行近端胃切除术时,使用Hem-o-lok结扎夹在离断胃周血管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优于传统结扎技术。  相似文献   

1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食管癌的发生率在我国仅次于胃癌,死亡数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22.3%。40%晚期食管癌可行手术治疗。手术的常见并发症是吻合口瘘,约占手术病例的5%,一旦发生吻合口瘘,约半数患者死亡[1]。本研究对2例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胸膜腔瘘、食管胃吻合口-支气  相似文献   

13.
总结胃代食管治疗 12例食管瘢痕性狭窄的经验。作者认为术前积极营养支持、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是保证手术成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行近端胃切除后 ,传统的消化道重建方法引起的反流性食管炎及有效胃容量减少的问题 ,我院于 1997年 7月~ 2 0 0 0年 9月采用经腹行近端胃切除 ,回结肠间置代胃、代贲门法进行消化道重建 4 1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男 36例 ,女 5例 ;年龄 4 7~ 76岁 ,平均 5 8 3岁。贲门癌 9例 ,胃体贲门癌 15例 ,胃体癌 9例 ,胃底癌 8例。1 2 方法1 2 1 手术适应证及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 ,选择正常腹腔段食管长度 >2cm者 ;术中探查肿瘤未侵犯邻近器官 ;右半结肠无严重粘连者。术前按结肠手术常规肠道准备。1 2 2…  相似文献   

15.
笔者报告30例有完整的X线检查资料,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食管腺癌,占我院同期食管癌手术病例的2.1%(30/1450)。与食管鳞癌比较,食管腺癌具有:(1)病程短、发展快、转移早。(2)肿瘤附近常有软组织块影。(3)X线分型以缩窄型常见等特点。食管腺癌的治疗效果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6.
<正>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 HAC)是一种的特殊类型腺癌,临床罕见,组织病理学特征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相似,常伴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升高。HAC在胃、肺、食管、十二指肠、空肠、结肠、胆囊、胰腺、肾上腺、腹膜、卵巢、子宫等多部位均可发生[1,2]。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16例经内窥镜及病理证实为Barrett食管的钡餐检查表现,初步探讨Barrett食管及其并发症放射学检查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Barrett食管的内窥镜和气钡检查的记录及表现,着重探讨气钡检查的X线表现。结果:食管内窥镜和组织学检查全部病例均有炎症改变,其他可见胃食管反流、食管溃疡和食管腺癌。放射学钡餐检查结果:Barrett食管炎4例,Barrett食管溃疡7例,Barrett食管癌5例。结论:Barrett食管及其并发症至今无明确放射学征象,改进对“Z”线的检查技术和方法,有可能提高其发现率。钡餐发现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同时并发食管炎、食管溃疡及食管癌者均应考虑到本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应用B型超声检查诊断,并由内镜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05例食管下端及胃肿瘤的方法与结果。讨论了食管下端及胃肿瘤的声像图表现特征,并认为食管下端及胃肿瘤的声像图表现具有显著的特征性。超声是食管下端与胃月中瘤一种新的、简便实用的检查方法,它可弥补X线检查的不足,与X线、内镜检查起互相印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全腹腔镜下经腹切开膈肌扩大食管裂孔入路的根治性全胃切除治疗Siewert Ⅱ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围手术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开展的全腹腔镜下经腹膈肌入路行D2淋巴结清扫和消化道重建的10例Siewert Ⅱ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10例均行全胃切除,并行食管-空肠消化道重建,其中8例使用圆型吻合器吻合,2例使用直线吻合器吻合。结果 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50(230-290)min,消化道重建时间52(40-70)min,术中出血量160(80-350)mL,无中转开腹。术后切缘全部为阴性,平均肿瘤直径5.4(3.5-7.1)cm,侵及食管长度2.0(1.5-4.2)cm,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32.5(26-40)个。术后1例患者出现吻合口瘘及肺部感染,经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无明显食管反流、进食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SiewertⅡ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行全腹腔镜下经腹膈肌入路淋巴结清扫和食管-空肠消化道重建可行并可以达到根治性手术的切除要求,但手术方式较新,远期疗效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多原发癌的X线钡餐检查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行消化道钡餐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多原发癌的X线表现,总结其X线诊断价值。结果25例食管多原发癌中,鳞癌占41处,腺癌占7处,鳞腺癌占2处,肿瘤病变范围以食管中、下段多见。结论X线钡餐检查对食管多原发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联合多种检查方法能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