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探讨医院线上直播临床解剖课程教学模式及实践管理.采取:①从课程实施相关软硬件配置、师资团队建设、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准备和直播专业化管理五个方面,构建医院线上临床解剖课程教学及管理模式;②与3个医学教育平台合作实现网络临床解剖每周定期直播.结果:①线上受众达30万人次;②2018-2020年主办或承办省级以上解剖实战班...  相似文献   

2.
实验室是现代大学的心脏,没有高水平的实验室,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为创建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前瞻性的一流的人体解剖实验室,学校组织了医学院、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等到最近几年内新建的实验室考察,取长补短。还在新实验室建设期间,利用空余时间到工地,与设计单位、基建部门交流,遇到的困难及问题马上协调并予以解决,为实验室的建设呕心沥血。本实验室于2006年8月顺利搬迁到紫金港校区新大楼,实验室面积达2700m^2,[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听诊三角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诊三角又叫肩旁三角,为斜方肌的外下方,肩胛骨下角内侧的一肌间隙。其内上界为斜方肌的外下缘,外侧界为肩胛骨脊柱缘,下界为背阔肌上缘,三角的底为薄层脂肪组织,筋膜和第6肋间隙,表面覆以皮肤和筋膜,为胸后壁最薄弱的部分,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的部分。当肩胛骨向前外侧移位时,该三角范围扩大。我院采取经听诊三角小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和自发性气胸,疗效满意。 一、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我院在1998~2000年间施行经左听诊三角胸膜外结扎动  相似文献   

4.
从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目前人体解剖学教学现状,提出在第四学期开设临床应用解剖的必要性,分析开设临床应用解剖面临困境与实施对策,探讨在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解剖与临床》2013,18(1):F0002-F0002
《解剖与临床》杂志是由解剖学专家与临床医学专家共同创办的跨学科学术期刊,是解剖与临床两大学科的共同学术园地。她以广大解剖与临床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以促进解剖与临床两大学科之间的信息传播和学术交流为宗旨,坚持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面向临床,服务于临床。1刊登内容临床方面:临床各科,特别是手术、医学影像和介入等学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临床经验体会、短篇及病例报道等文章。解剖方面:主要刊登临床应用解剖、断层影像解剖以及与临床应用有关的实验形态学研究文章。临床与解剖相结合的研究文章以及基金资助的研究论文将更受欢迎。  相似文献   

6.
7.
人体解剖实验教学是解剖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医学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校临床医学本科生《系统解剖学》总学时已削减为72学时,实验课仅有8学时,实验课变成了教师用标本或模型示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每次开座谈会,学生都会提到增加实验课学时,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动脉导管三角区,为动脉导管结扎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尸体标本上模拟动脉导管结扎术操作步骤对动脉导管三角进行解剖,并对相关结构进行观察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左支气管动脉在动脉导管下窗发自降主动脉的占28.6%(4例),在动脉导管上窗发自主动脉弓的占7.1%(1例),动脉韧带长(11.1±1.4)mm,主动脉峡部外径(21.9±2.1)mm,二者之比为0.49±0.05,有直线相关性(r=0.892,P<0.001)。左喉返神经跨越动脉韧带的主动脉侧1/3者占57.2%,中间1/3及肺动脉侧1/3者均为21.4%。结论:熟悉动脉导管三角的解剖结构及其量化关系,有助于更好地避免动脉导管结扎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非医学院校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是多种专业的基础课,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室是非医学院校有限的医学类教学资源,该实验室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教学质量。另外,在拓展实验室教学功能方面,我们利用实验室条件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证明是可行的,这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为筛窦区新型手术的开展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大体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改进的火棉胶包埋技术对前颅底区域进行连续的三维薄切片,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深入研究筛窦区域精细的解剖结构与复杂的毗邻关系。 结果 对筛窦区域解剖结构与毗邻关系显示良好精确:眶内侧壁(纸样壁)厚度左侧为(0.35±0.089)mm,右侧为(0.36±0.086)mm;鼻小柱到上颌窦开口距离左侧为(39.1±2.4)mm,右侧为(40.0±2.5)mm;筛窦中鼻道开口到筛顶壁距离左侧为(12.0±1.0)mm,右侧为(11.8± 1.1)mm。 结论 经筛窦区自然腔道行筛内、颅前窝、眶内及视神经管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上腹下丛(SHR)的走行,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对36具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固定标本进行解剖观测。观察SHP主干的位置,并测量主干右缘到前正中线的距离。结果SHP主干位于正中线左侧者占88.89%(32/36),其右侧缘距离前正中线(8.23±2.78)mm。结论上腹下丛主干位于髂间三角的右侧,临床处理时应引起注意,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4.
桥脑小脑角的临床解剖及在前庭蜗神经瘤切除术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了在前庭蜗神经瘤(VN)手术中提高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功能保留率。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了52例前庭蜗神经瘤病人的桥脑小脑角(CPA)解剖结构及VN与周围神经、血管的解剖关系。结果:在VN包膜外两层蛛网膜间粘连最少,容易解剖分离,有利于术中保留面、前庭蜗神经功能。结论:在手术显微镜下能更清晰地辨清VN周围的解剖关系,有助于减少面、前庭蜗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颈神经后支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为临床诊治椎孔外颈神经后支卡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0具(40侧)成人尸体的颈神经后支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与颈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进行观测。结果C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测量内侧楔骨至第2跖骨底间韧带的相关参数,为临床治疗Lisfranc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20例新鲜成人足部标本,解剖测量背侧韧带、Lisfranc韧带和跖侧韧带的长、宽,并观测Lisfranc韧带的走行方向和其在内侧楔骨的起点位置。 结果 背侧韧带长为(5.44±0.83)mm,宽为(4.20±0.64)mm;跖侧韧带长为(7.07±1.05)mm,宽为(5.23±1.10)mm;Lisfranc韧带长为(9.33±1.34)mm,宽为(8.00±1.23)mm,其与第2跖骨干中轴近端夹角为(61.45±5.03)°,其在内侧楔骨外侧面起点距关节面背侧(10.89±0.84)mm,跖侧(8.31±0.92)mm,远端(5.35±0.60)mm,近端(12.04±0.85)mm。 结论 Lisfranc韧带最为粗大,跖侧韧带次之,背侧韧带最为薄弱。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可参照Lisfranc韧带起点位置和走行方向的解剖数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像学方法研究甲状腺锥状叶形态学的可行性及甲状腺锥状叶的解剖特征与临床意义。 方法 对比510例甲状腺外科手术患者术前超声及核素影像特点与术中所见,着重观察锥状叶及异位的甲状腺组织;超声观察1500例自愿者甲状腺解剖特征,选取120例行核素扫描,观察解剖学特征。 结果 510例术前核素扫描56例显示锥状叶,5例显示副甲状腺;超声显示208例可显示锥状叶,术中观测210例锥状叶,各径线测值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例自愿者核素锥状叶显示率11.0%(35例),副甲状腺0.6%(3例)。1500例志愿者超声显示锥状叶42.1%(632例),其中IL占45.1%(285例),IR 占36.9%(233例),IM占17.7%(112例),LL 占0.3%(2例)。 结论 影像学技术可用于研究甲状腺锥状叶及副甲状腺的形态解剖特征,可为甲状腺全切术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临床开展额-鼻额管区手术提供精确的形态学依据。 方法 用改进火棉胶包埋技术,制作三维连续超薄切片(0.25 mm),同时对成人脱钙尸头标本及干燥骨进行观测。 结果 鼻额管形态有斜行狭长形,直线形,弧形,倒“L”形,“S”形,其下口开口于额隐窝、筛漏斗上方、筛漏斗、筛泡上方及侧窦上方。鼻额管长度左侧为(19.81±2.56)mm,右侧为(19.90±2.60)mm。额窦形态多样,主要为三角形,额窦前壁厚度左侧为(22.48±1.72)mm,右侧为(22.63±1.38)mm。 结论 经鼻额管行额窦手术,可从中鼻道进入,找到鼻额管下口,经鼻额管直接进入额窦,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腘腓韧带解剖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临床腘腓韧带损伤的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对61侧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腘腓韧带形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 结果 腘腓韧带出现恒定,位于腘肌腱与腓骨头之间。 88.5%(54)的腘腓韧带为明显增厚的韧带,前宽后窄;11.5%(7)则呈筋膜形态。腘腓韧带前缘长(10.47±2.38)mm,后缘长(6.24±1.71)mm,宽(8.90±3.12)mm,厚(1.23±0.48)mm。其与腘肌腱的夹角为(120.2± 15.2)°,距腓侧副韧带距离为(9.67±3.87)mm。 结论 腘腓韧带是组成膝关节后外侧重要结构之一,但其形态变异较大;了解其解剖特点,对腘腓韧带损伤诊断及解剖重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外踝上皮瓣皮支的起源,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30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新鲜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对8例接受外踝上皮瓣修复的患者进行术中观测,记录外踝上皮瓣皮支的起始位置、相关动脉外径等数据。 结果 30侧标本中有22侧(73.3%)以及8例手术患者中有5侧的外踝上皮瓣皮支起自腓动脉和胫前动脉在下胫腓联合近侧的动脉弓,另有8侧标本(26.7%)和3侧手术患者的皮支起自腓动脉的骨间膜终末穿支或腓动脉主干。 结论 外踝上皮瓣皮支主要起自腓动脉和胫前动脉在下胫腓联合近侧的动脉弓,临床应用该皮瓣时应注意明确皮支的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