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寻常疣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的5-氨基酮戊酸均匀涂抹在皮损及其周围1cm以内的皮肤,遮光封包4h后,再用红光(633±5nm)照射20min,照射剂量为126J/cm2。每周治疗一次,连续治疗4次后进行疗效评估,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评估复发情况。结果痊愈率96.3%,显效率3.4%,总有效率100%,复发率3.4%。结论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寻常疣疗效好,美容效果好,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且轻微,不影响工作和学习,可成为临床治疗寻常疣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2.
麦浩山 《北方药学》2014,(5):103-104
目前应用铁螯合剂对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诊疗进行增强的研究正日益深入。虽然各类铁螯合剂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增强能力,但是其机制各有特色,存在着各自的不足之处。找到增强光动力诊疗效果的增效剂是医药工作者努力的目标。此文对铁螯合剂增强基于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诊疗的研究历史及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鲁智勇 《上海医药》2012,33(9):19-21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引起的良性上皮肿瘤,性接触是其主要传播途径之一.目前尚没有非常理想的治疗药物与技术,传统的激光、冷冻等创伤性治疗给患者带来痛苦,且复发率高,部分特殊部位无法对其治疗.光动力疗法是一门新兴的消融技术,并在2009年被正式列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制定的"性病治疗指南".近年来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已获得了普遍的肯定.本文就光动力疗法在尖锐湿疣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引起的良性上皮肿瘤,性接触是其主要传播途径之一。目前尚没有非常理想的治疗药物与技术,传统的激光、冷冻等创伤性治疗给患者带来痛苦,且复发率高,部分特殊部位无法对其治疗。光动力疗法是一门新兴的消融技术,并在2009年被正式列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制定的"性病治疗指南"。近年来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已获得了普遍的肯定。本文就光动力疗法在尖锐湿疣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复发率。回顾性分析76例尖锐湿疣采用ALA-PDT治疗的结果。76例中,43例皮损<1 cm者经1~3次治疗后无一例复发;33例皮损1~5 cm者经2~6次治疗后,有2例复发,复发率为6.10%,经再次治疗痊愈,总治愈率100%。ALA-PDT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的疗效确切,对人体皮肤无毒副作用,安全易操作,复发率低,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方法选用200例中重度痤疮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ALA-PDT治疗)和对照组(粉刺挤压术综合治疗),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行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对照组20例行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后每2周复查1次,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的疗效和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0%,对照组治愈率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随访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尖锐湿疣是一种安全有效、预防复发的新疗法。  相似文献   

8.
吕玲  刘宏  喻晶  罗远菊  申玉莉  王琪  陈丹  李珊 《医药导报》2012,31(7):913-915
目的 研究盐酸5-氨基酮戊酸(5-ALA)脂质体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 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 pH梯度法制备5-ALA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实验筛选出最佳处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其包封率. 并对其粒径、电位等理化性质进行研究. 结果最佳处方工艺为:卵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6:1,卵磷脂与5-ALA质量比为6:1,孵育温度为60 ℃. 所制脂质体为乳白色,平均粒径为100 nm,Zeta电位为-40 mV,平均包封率为65.0%. 结论 该制备方法 得到的5-ALA脂质体处方合理,工艺可行,包封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therapy,PDT)是指给予药物之后,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下,才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给予光敏感药物之后,肿瘤和癌前病变中富含卟啉,发生强烈的荧光,利用其发出不同强度荧光的方法来诊断肿瘤和癌前病变以及界定邻近正常组织,称为光动力诊断(Photodynamicdiagnosis,PDD)。在光化学反应中,有一类分子,它们只吸收光子并将能量传递给那些不能吸收光子的分子,促其发生化学反应,而本身则不参与化学反应,最终恢复到原先的状态,这类分子称为光敏剂(photosensitizer)。δ-氨基酮戊酸是一种新型的光敏剂,化学名称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丝状疣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丝状疣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对照组采用CO2激光治疗.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首次治疗后6个月两组的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中127例感到轻度灼热,18例明显疼痛,术后一过性色素沉着103例、红肿32例,但无色素脱失、瘢痕、感染等发生;对照组在治疗中166例均感明显灼痛,术后发生色素脱失22例、色素沉着38例、红肿85例、瘢痕29例、感染16例.观察组161例仅复发1例,复发率为0.6%;对照组166例复发41例,复发率2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光动力疗法治疗丝状疣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在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5-氨基-3-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5-ALA)是一种内源性的光敏剂,肿瘤细胞和其他恶性细胞可以选择性地吸收外源性5-ALA,使细胞内积聚过量的原卟啉。原卟啉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下,发生化学反应,使肿瘤细胞或其他增生活跃的细胞坏死、凋亡,这一过程被称为氨基-3-乙酰丙酸-光动力疗法(aminolevulinic acid-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本文对ALA-PDT近年来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沈舜义 《世界临床药物》2012,33(10):627-633
随着第二代光敏剂5-氨基乙酰丙酸等的开发上市,光动力疗法的临床地位逐步确立, 临床应用已从皮肤疾病及体表和腔内肿瘤的诊治逐步扩展至肝癌等脏器肿瘤的治疗.本文重点综述近年5-氨基乙酰丙酸在肿瘤诊断及多种难治性皮肤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其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透皮促渗剂对盐酸氨酮戊酸原位凝胶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为筛选最佳透皮促渗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法,以离体大鼠皮肤为模型,选择3种常用透皮促渗剂月桂氮芯卓酮(azone,AZ)、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PG)、二甲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分别考察单一促渗剂及二元促渗剂对盐酸氨酮戊酸原位凝胶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含促渗剂盐酸氨酮戊酸原位凝胶体外透皮吸收显著高于未添加促渗剂盐酸氨酮戊酸原位凝胶及市售制剂;采用单一促渗剂时,1% PG促渗效果最好;采用二元促渗剂时,3% AZ+1% PG促渗效果最好;3% AZ+1% PG促渗效果优于1% PG,含促渗剂3% AZ+1% PG的盐酸氨酮戊酸原位凝胶透皮性优于市售制剂艾拉。结论:添加促渗剂的方法能够显著改善盐酸氨酮戊酸的体外透皮吸收性,3% AZ+1% PG构成的二元促渗剂用于盐酸氨酮戊酸原位凝胶促渗效果最佳;本研究为设计优良的盐酸氨酮戊酸经皮给药系统药物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电灼术治疗肛周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复发率.方法 将67例肛周尖锐湿疣患者按门诊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三组,联合治疗组22例用电灼术去除显性疣体后立即进行ALA-PDT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3~4次;光动力组22例,用ALA-PDT治疗,每周1次,1个月为1个疗程;电灼术组23例,用传统方法电灼术对所有皮损逐个进行电灼气化治疗,每周1次的分批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末次治疗后随访6个月判定疗效及观察复发率.结果 联合治疗组痊愈率为90.9%(20/22),复发率为9.1% (2/22);光动力组痊愈率为54.5% (12/22),复发率为22.7% (5/22);电灼术组痊愈率为39.1% (9/23),复发率为43.5% (10/23).联合治疗组的痊愈率和复发率与电灼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P =0.017).结论 ALA-PDT治疗肛周尖锐湿疣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5-氨基酮戊酸凝胶(商品名:艾拉)-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丹参酮胶囊治疗中度痤疮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期间惠州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皮肤科收治的中度痤疮患者133例,并随机分为3组,对照A组41例给予丹参酮胶囊治疗,对照B组46例给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观察组46例给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丹参酮胶囊治疗.比较3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84.78%,显著高于对照A组的36.59%及对照B组的56.52%(x2=21.389 4、8.859 3,P<0.05),对照B组总有效率56,52%明显高于对照A组的36.59%(x2=3.457 9,P<0.05).结论 艾拉光动力疗法联合丹参酮胶囊治疗中度痤疮具有较好的疗效,损伤小,恢复时间短,安全性高,为基层医院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LA-PDT)与口服异维A酸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的疗效。方法:将55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予5-ALA-PDT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异维A酸及外用红霉素软膏治疗,治疗后3个月观察疗效,半年观察复发率。结果:治疗后3个月临床治愈率治疗组为59.1%,对照组为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半年两组均未见复发病例。结论:5-ALA-PDT具有疗程短、起效快、副作用小、操作简单、治愈率高等优点,且无感染、形成瘢痕等风险,安全性高,不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研究体外5-氨基酮戊酸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人舌鳞癌Tea8113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体外培养Tca8113细胞,以5-氨基酮戊酸为光敏剂,半导体激光治疗仪给予光动力疗法,采用MTr法检测光敏剂不同孵育时间、不同光敏剂浓度对Tea8113细胞抑制率的影响。结果5-AIA—PDT作用后,Tea8113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孵育时间和浓度效应关系显著(P〈0.05)。药物最佳作用浓度为1mmoL/l,最佳孵育时间为6h。结论5-氨基酮戊酸一光动力疗法能有效杀伤Tea8113细胞,光敏剂孵育时间、光敏剂浓度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中重度痤疮患者应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104例中重度痤疮患者,经随机数字编号后,52例奇数患者编入对照组,52例偶数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红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2、4、6周后的总有效率分别...  相似文献   

19.
复方水杨酸凝胶的研制及质量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制备复方水杨酸凝胶,并建立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筛选最佳基质处方,以三乙醇胺为中和剂,加入水杨酸和苯甲酸制成凝胶剂;建立酸碱度、卫生学、含量测定等质控方法,进行刺激性试验,离心试验,耐热耐寒试验.结果:pH 6.0~7.0,其他各项检查均符合凝胶剂的有关规定,水杨酸和苯甲酸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98.1%,RSD分别为0.52%(n=6),0.63%(n=6).结论:本制剂制备工艺简单,性质稳定,质量可控,适于医院制剂.  相似文献   

20.
Purpose. To examine the iontophoretic delivery of ALA as a function of pH and to determine the principal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its electrotransport. Methods. Anodal iontophoretic transport of ALA was measured as a function of its concentration and pH of the donor solution.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in vitro using skin excised from porcine ears as the membrane. To deduce mechanism, the concomitant transport of the electroosmotic marker, mannitol, was also assessed. Results. ALA iontophoresis at pH 7.4 is a linear function of concentration over the range 1-100 mM. The mechanism was deduced to be electroosmosis. By reducing the pH from 7.4 to 4.0, the dominant mechanism of ALA transport was shifted from electroosmosis to electrorepulsion as the skin's net negative charge was progressively neutralized. However, the total delivery of the compound was not altered by lowering the pH suggesting that the increased electrorepulsive contribution was essentially balanced by the concomitantly reduced electroosmosis. Conclusions. Significant ALA delivery at pH 7.4 can be achieved by increasing the drug concentration in the anodal formulation to 100 mM. Lowering the pH does not result in increased ALA transport. Alternative strategies are therefore required to maximize and optimize ALA delivery by iontophore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