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与视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2.
罗毅  祁勇军  赵燕 《眼科新进展》2015,(11):1054-1056
目的 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openangleglaucoma,POAG)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nervefiberlayer,RNFL)厚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30例(30眼)POAG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3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的RNFL厚度及视野缺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四个象限的RNFL厚度分别为(92.53±10.72)μm、(91.48±11.45)μm、(74.68±8.33)μm、(71.45±9.15)μm,对照组分别为(141.67±19.45)μm、(137.61±18.46)μm、(94.55±11.64)μm、(90.49±10.48)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四个象限的视野缺损值分别为(6.49±0.84)dB、(5.91±0.69)dB、(8.42±0.95)dB、(7.29±0.94)dB。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RNFL厚度与各相应视野内的视野缺损呈负相关,回归系数b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OAG患者存在RNFL损伤及视野缺损,且二者具有负相关性,能够准确判断病情。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和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的视盘毛细血管密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探讨视盘毛细血管密度在青光眼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POAG患者90例(90眼)作为POAG组,慢性PACG患者75例(75眼)作为PACG组,2组的年龄、性别和视野平均缺损(MD)值进行了匹配。此外,纳入同期性别、年龄匹配的60位健康体检者60眼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参与者的视盘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及视野缺损情况。结果POAG和PACG患者的平均RNFL厚度和平均毛细血管密度均显著低于正常人(P<0.05),而POAG患者和PACG患者的平均RNFL厚度和平均毛细血管密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OAG患者,其视盘上方、下方、颞侧和全区的RNFL厚度与视野MD值呈负相关(r=-0.525,-0.462,-0.246,-0.453,P均<0.05),但是鼻侧的RNFL厚度与视野MD值无相关性(r=-0.198,P>0.05)。4个区域和全区的毛细血管密度与视野MD值均呈显著负相关(r=-0.341,-0.426,-0.285,-0.298,-0.557,P均<0.05)。对于PACG患者,仅上方、下方和全区的RNFL厚度与视野MD值相关(r=-0.543,-0.604,-0.448,P均<0.05),但是4个区域及全区的毛细血管密度均与视野MD值显著相关(r=-0.613,-0.494,-0.179,-0.413,-0.589,P均<0.05)。结论视盘毛细血管密度与POAG和PACG患者的视野缺损相关,视盘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对于青光眼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和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的视盘毛细血管密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探讨视盘毛细血管密度在青光眼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POAG患者90例(90眼)作为POAG组,慢性PACG患者75例(75眼)作为PACG组,2组的年龄、性别和视野平均缺损(MD)值进行了匹配。此外,纳入同期性别、年龄匹配的60位健康体检者60眼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参与者的视盘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及视野缺损情况。结果 POAG和PACG患者的平均RNFL厚度和平均毛细血管密度均显著低于正常人(P<0.05),而POAG患者和PACG患者的平均RNFL厚度和平均毛细血管密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OAG患者,其视盘上方、下方、颞侧和全区的RNFL厚度与视野MD值呈负相关(r=-0.525,-0.462,-0.246,-0.453,P均<0.05),但是鼻侧的RNFL厚度与视野MD值无相关性(r=-0.198,P>0.05)。4个区域和全区的毛细血管密度与视野MD值均呈显著负相关(r=-0.341,-0.426,-0.285,-0.298,-0.557,P均<0.05)。对于PACG患者,仅上方、下方和全区的RNFL厚度与视野MD值相关(r=-0.543,-0.604,-0.448,P均<0.05),但是4个区域及全区的毛细血管密度均与视野MD值显著相关(r=-0.613,-0.494,-0.179,-0.413,-0.589,P均<0.05)。结论 视盘毛细血管密度与POAG和PACG患者的视野缺损相关,视盘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对于青光眼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林翔  李瑞庄 《国际眼科杂志》2004,4(6):1114-1116
目的:观察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光敏度分布情况及改变特点。方法:采用日本TopconSBP2020自动视野SDT340程序检测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正常眼的中心3°视网膜光敏感度。结果: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各方向的视网膜光敏度与正常眼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上方视网膜光敏度与其他各方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早期青光眼的MD,ST与正常眼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视网膜光敏度的定量检测能做为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较早期视功能检测。  相似文献   

6.
莫逆  钟华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5):791-795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CTA)观察正常人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盘周毛细血管(RPC)层的视盘区血管密度情况,探讨该技术对POAG的诊断能力。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明确诊断为POAG患者45例60眼,健康受试者48例60眼为正常对照组。采用OCTA技术对所有受检者视乳头区扫描,测量视乳头区RPC层血管密度和纵行C/D比值。Humphrey视野检测MD、PSD值。分析血管密度和C/D比值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和AUC评价患者血管密度各参数的诊断效能并进行成对比较。结果:血管密度随着青光眼的加重而降低,视盘内毛细血管密度和视盘内血管密度与MD值及PSD值相关性较弱,其它各血管密度参数与MD值及PSD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全区域毛细血管密度、视乳头周围毛细血管密度、全区域血管密度、视乳头周围血管密度AUC>0.9,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各参数间均无差异(P>0.05);视盘内毛细血管密度、视盘内血管密度的诊断效力明显低于其它参数(均P<0.05),AUC分别为0.85、0.88。结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OAG组血管密度明显下降,并且随着病情进展而加重;视盘区血管密度是评估POAG患者结构损伤的良好指标,在POAG的诊断和随访中具有重要意义,而视盘内血管密度和毛细血管密度对POAG的诊断效能明显低于其它血管参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及慢性PACG与急性PACG的视野损害特点.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应用Humphrey Ⅱ型(750)视野分析仪的中心30-2程序进行静态阈值视野检查,采用国际地域性和流行病学眼科学组(ISGEO)的分类系统,选取早期青光眼干预性研究(AGIS)评分在1~11分之间的早中期青光眼患者纳入本研究对象.其中慢性PACG组患者53例,急性PACG组患者42例,POAG组患者42例.根据患者视野检查结果,分析各类青光眼患者的视野损害特点.采用SAS 9.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组间视野平均缺损值、模式标准差值、鼻侧视野和全视野AGIS计分比较采用2×3析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上、下半侧视野AGIS计分比较采用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三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各组间中央视野受累率、早期鼻侧视野受累率及视野受累最重象限之间的差异采用X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与POAG组比较,慢性PACG组(t=4.24,P=0.0000)和急性PACG组(t=3.28,P=0.0013)患者下半侧视野AGIS分值均较高;慢性PACG组(t=1.35,P=0.1808)和急性PACG组(t=0.55,P=0.5824)患者各组内上、下半侧视野计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AG组上半侧视野AGIS计分大于下半侧视野AGIS计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P=0.0000);慢性PACG组模式标准差值明显高于急性PAC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青光眼患者中央10°视野的受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85,P=0.006),POAG组患者中央视野最易受累,而慢性PACG组患者最不易受累.(3)各组青光眼患者早期鼻侧视野普遍受累(X2=2.518,P=0.641),受累最重象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73,P=0.954).结论 PACG与POAG组患者比较,其上、下方半侧视野损害无明显差别;急性PACG组与慢性PACG组患者相比,急性PACG组患者上、下方半侧视野损害更弥散,中心视野受累更明显.(中华眼科杂志,2009,45:14-2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合并高度近视和非高度近视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视野改变特点及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的关系。方法:利用Humphrey750型计算机自动视野计对17例(21眼)合并高度近视的POAG和16例(17眼)非高度近视的POAG及20例(25眼)单纯高度近视以及17例(19眼)正常组进行静态中心阈值视野检查,利用OCT进行视盘周围RNFL厚度检查。比较正常组、合并高度近视POAG组、非高度近视POAG组、单纯高度近视组视野缺损的总偏差概率图;比较正常组、合并高度近视的POAG组、非高度近视的POAG组以及单纯高度近视组的MD值、PSD值、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平均光敏感度;比较正常组、合并高度近视的POAG组、非高度近视的POAG组以及单纯高度近视组的平均、上方、下方、鼻侧、颞侧RNFL厚度;分别分析合并高度近视的POAG组、非高度近视的POAG组以及单纯高度近视组各组内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各象限RNFL厚度与视野对应部位的缺损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组视野特点。结果:合并高度近视的早期POAG患者在总偏差概率图中多表现为普遍敏感性降低,而在模式偏差概率图则更多表现出POAG早期视野缺损;平均缺损值显著高于其它各组。合并高度近视的POAG患者无论平均光敏感度还是MD、PSD值均与其他三组有显著差异(P<0.05);单纯高度近视组与非高度近视的POAG组的各象限平均光敏感度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合并高度近视的POAG组较非高度近视的POAG组以及单纯高度近视组RNFL厚度明显变薄;此三组较正常组RNFL厚度变薄;单纯高度近视组与非高度近视的POAG组的平均RNFL厚度及各象限RNFL厚度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各组四个象限RNFL厚度与视野对应部位的缺损相关。结论:在进行合并高度近视的POAG视野结果判定时要依靠模式偏差概率图,其特点是伴有生理盲点扩大和外移。OCT能够反映合并高度近视的POAG的RNFL厚度的改变,及RNFL厚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有助于在合并高度近视POAG中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和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CPACG)患者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测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与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RTVue100-2频域OCT和OCTO-PUS101视野计对POAG患者22例(22眼)及CPACG患者22例(22眼)进行检测,将两组患者RNFL厚度及视野MD值进行比较,应用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法确定RNFL厚度与视野MD值、上方和下方RNFL厚度与相对应半侧视野MD值的相关性.结果 POAG患者RNFL厚度、上方RNFL厚度及下方RNFL厚度分别为(91.19±15.85)μm、(94.93±18.76) μm、(87.82±15.65) μm,CPACG患者相应的RNFL厚度分别为(88.22±13.01) μm、(90.41±14.16)μm、(86.49±16.63) μm,两组患者各RNFL参数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OAG组总MD值、上方半侧视野MD值、下方半侧视野MD值分别为(8.41±6.07)dB、(8.46±5.39)dB、(6.79±6.67) dB,CPACG组相应的MD值分别为(10.69±3.76) dB、(11.17±3.52) dB、(9.71±5.86)dB,两组患者各MD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OAG组总RNFL厚度、上方RNFL厚度及下方RNFL厚度与视野相对应区域MD值呈中度负相关(r分别为:-0.574、-0.464、-0.600,均为P<0.05),CPACG组总RNFL厚度、上方RNFL厚度及下方RNFL厚度与视野相应区域MD值呈高度负相关(r分别为-0.819、-0.884、-0.812,均为P =0.000);两组患者RNFL厚度与MD的相关系数和下方RNFL厚度与上方半侧视野MD的相关系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方RNFL厚度与下方半侧视野MD的相关系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AG患者RNFL厚度与视野MD呈中度负相关,CPACG患者RNFL厚度与视野MD呈高度负相关;相对于POAG患者,CPACG患者上方RNFL厚度与下方半侧视野MD具有更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68岁.无明显诱因"右眼视力下降,视物变形1周"来我院就诊.既往史:双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3年,双眼滴用布林佐胺和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2次/d,眼压控制在16~18 mm Hg(1 mm Hg=0.133 kPa);2年前右眼因"颞上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眼底出血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治疗后最好视力0.7.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RTVue OCT对POAG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厚度进行分析,尤其是视神经节细胞层,探讨其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临床诊断为POAG的病例76例(91眼)纳入本研究,分为早期30例(30眼),中期25例(29眼),晚期21例(32眼);选择32例(32眼)年龄、性别构成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RTVue OCT对受检眼黄斑区视网膜进行扫描,用自编程序图像处理软件将视网膜结构分为9层,早、中、晚期POAG与正常对照组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厚度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早期POAG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节细胞层(GCL)平均厚度分别为(31.6±9.2)μm、(33.9±5.0)μm,较对照组薄(P<0.05),中期POAG组RNFL、GCL平均厚度分别为(31.2±3.4)μm、(34.1±3.9)μm,较正常组薄(P<0.05);晚期POAG组RNFL、GCL、内丛状层(IPL)、锥杆细胞内节(IS)、全视网膜(TR)平均厚度分别为(18.8±7.6)μm、(24.2±7.9)μm、(38.0±6.4)μm、(22.8±4.4)μm、(299.5±15.1)μm,均较正常组薄(均P<0.05);INL平均厚度(39.1±6.6)μm,较正常组厚(P<0.05)。结论POAG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明显变薄,早期POAG对GCL的影响尤为突出,结合临床有助于POAG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POAG患者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并与相同年龄段正常人群比较,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临床对照研究。共纳入POAG患者46例(46眼)和正常人50例(50眼),采用频域OCT增强深度成像(EDI)测定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距中心凹1 mm和3 mm处上、下、鼻、颞4个方位脉络膜厚度(S1CT、S3CT、I1CT、I3CT、N1CT、N3CT、T1CT、T3CT)。比较POAG患者与正常人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差异,并分析POAG患者脉络膜厚度与年龄、IOP、眼部生物参数及视野平均缺损(MD)间的相关性。结果POAG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分布趋势与正常人相似,均表现为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SFCT)最厚和鼻侧3 mm(N3CT)最薄;POAG患眼与正常人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病程阶段POAG患者脉络膜厚度亦未观察到明显不同。POAG患者SFCT、I1CT、N1CT、N3CT及黄斑区平均脉络膜厚度与MD之间存在负相关(r=-0.509、-0.515、-0.495、-0.480、-0.478,P<0.05)。结论POAG患者和正常人黄斑区脉络膜厚度有类似分布特征,但且其黄斑区脉络膜厚度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单眼发病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与其对侧眼和健康人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青光眼门诊确诊为POAG的单眼发病、对侧眼正常的患者(POAG组)以及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对所有参与...  相似文献   

14.
Zhang L  Zhang YQ  Xu L  Yang H  Wu XS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2):105-108
基于临床考虑,在《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将正常眼压型青光眼与高眼压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同归类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归属于一类疾病的两个亚型,分界点在于眼压是在正常范围还是高于21 mm Hg(1 mm Hg=0.133 kPa)。但是正常眼压型青光眼与高眼压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否应属同一类型疾病,眼...  相似文献   

15.
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Fu P  Liu L  Li M  Yuan Y  Cui Y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8):480-483,W002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的早期诊断依据。方法 (1)将存档的21例(40只眼)高度近视合并POAG患者资料(A组)与随机抽取的21例(40只眼)中度近视合并POAG患者的资料(B组)及21例(42只眼)低度近视合并POAG患者的资料(C组)进行对照,比较初次就诊时3组患者间视野缺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retinal nerve fibre layer defect,RNFLD),最高眼压值及最佳矫正视力等指标的差异;(2)观察A组患者的三维眼底照片,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1)初诊时,A组患者中,重度视野缺损和RNFLD的比例明显高于B,C组,矫正视力低于B,C组;(2)高度近视患者视乳头,视网膜的特异性变化及视乳头周围病变等,直接干扰对青光眼的早期诊断;(3)散瞳检查或立体眼底拍片是提高青光眼检出率的重要手段。结论 认识高度近视本身及合并POAG时的临床特点,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警觉性及早期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6.
贾莉君  李静贞 《眼科》1997,6(3):137-138
采用美国惠普GP-8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3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及30例正常人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峰值及阻力指数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舒张未期峰值较正常人降低(P〈0.05),阻斩指数增加(P〈0.01),即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中央动脉呈低流速,高阻力状态,研究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进展的危险因素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进展的危险因素包括全身性及眼部因素,眼部因素包括眼压及非眼压因素.在以往的多中心研究中,眼压对于由高眼压症发展为POAG及其在POAG进展中的作用已经明确,而目前降低眼压也是临床惟一有效地延缓、控制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进展的主要因素.制定目标眼压,进行降眼压治疗尤其是控制昼夜眼压波动对于阻止青光眼进展非常重要.非眼压危险因素包括高龄、中央角膜厚度增厚、视乳头出血、晶状体囊膜剥脱征、初始的青光眼严重程度及双眼罹患青光眼等.其他因素包括近视、青光眼家族史、眼部低灌注压、低血压、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等血管或血液性因素.POAG进展的危险因素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POAG的发病机制及临床发病规律,对于指导临床医师决定随诊频率、选择治疗方案及提高治疗效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Pan YZ  Ren ZQ  Li M  Qiao RH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12):1078-1083
目的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与正常大陷凹眼的视乳头旁脉络膜萎缩区(PPA)的差异及其与视野的关系。方法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拍摄的视乳头立体图像进行测量,比较42例(42只眼)POAG、40例(40只眼)NTG与45例(45只眼)正常大陷凹眼之间PPA的发生率及大小差异,分析PPA的有关参数与视乳头结构指标、视野分级之间的相关性。所有入选患者的屈光度(等效球镜度数)均在+3.00~-3.00D之间。结果正常大陷凹组、POAG组及NTG组α区的出现率分别为85.4%、100.0%、95.0%,β区的出现率分别为19.1%、48.9%、37.5%,POAG组和NTG组的α区和β区的出现率均大于正常大陷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大陷凹组、POAG组及NTG组β区面积分别为(0.08±0.25)、(0.24±0.36)、(0.14±0.21)mm2,POAG组的β区面积大于正常大陷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α区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i-Square=4.534,P=0.104)。而POAG组与NTG组间上述各指标及α区和β区出现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光眼患者视乳头结构指标与视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杯/盘比值与视野受损分级之间有较强相关性(r=0.5624,P<0.01)。而α区面积、β区面积与视野受损分级之间均为低相关性(α区:r=0.246,P<0.01;β区:r=0.2302,P<0.01)。有无青光眼性视野缺损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包括年龄、性别、屈光度、杯/盘比值分级指标及α区面积和β区有无的多个因素中,仅年龄和杯/盘比值分级指标被证实为两个可能的影响因素。结论排除了-3.00D以上的中高度近视人群后,POAG和NTG患者的α区和β区出现率及β区面积虽与正常大陷凹者有所不同,但其与视野缺损程度的相关性较传统的视乳头结构指标低,在两组青光眼患者间也未见明显差异。由此认为PPA不能作为诊断POAG的独立指标,也不能作为POAG与NTG的鉴别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王乐丹  吴钰 《眼科新进展》2015,(12):1198-1200
临床和试验研究均发现,高度近视患者并发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概率高于非高度近视患者,特别是当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并存时,病情变得尤其复杂。对于个体而言,近视和青光眼之间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仍然很不明确,高度近视是造成青光眼的风险因素之一,多数情况下从青光眼的眼底变化中也很难分辨出是近视导致还是功能异常,因此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但意义重大。本文从流行病学特征、视盘结构、视野改变、眼压测量等方面对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关系及诊断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