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在肝炎纤维化程度评估中的价值,以早期发现肝纤维化,防止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方法对43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和10名无肝脏病史、无肝功能异常的受试者行磁共振DWI检查,在弥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取0、500、1000s/mm2的情况下,测定感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两周后行肝脏穿刺活检,病理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采用Knodell组织学活动度指数(histological activity index,HAI)积分系统进行慢性肝炎纤维化程度分期,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将慢性肝炎患者不同肝叶的ADC值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并将不同肝叶的ADC值与HAI评分及肝纤维化分期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慢性肝炎组ADC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左外叶、左内叶及右前叶的ADC值亦低于正常对照组的相应ADC值,各叶ADC值与HAI及肝纤维化呈正相关。结论 DWI技术可用于评价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肝脏局灶性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3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全部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WI检查,在DWI检查中选定兴趣区后对病灶不同扩散敏感系数(b值)下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进行测量,分析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DWI信号表现,对比良恶性病变患者不同b值下的ADC值,以病理结果为参照,比较常规MRI、DWI两种检查方式诊断肝脏局灶性恶性病变的结果,评价诊断效能。结果:83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中恶性病变57例(包括肝转移瘤22例,原发性肝癌35例),良性病变26例(包括肝囊肿12例,肝血管瘤14例),在DWI上原发性肝癌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肝转移瘤、肝血管瘤均呈高信号,肝囊肿呈低信号;肝脏局灶性恶性病变高、中、低b值下的ADC值均低于良性病变的ADC值(P0.05);DWI诊断肝脏局灶性恶性病变患者的特异性(96.15%vs 69.23%)、准确性(90.36%vs 72.29%)高于常规MRI(P0.05),误诊率(3.85%vs 30.77%)低于常规MRI(P0.05),DWI诊断肝脏局灶性恶性病变患者的敏感性(87.72%vs 73.68%)、漏诊率(12.28%vs 26.32%)与常规MRI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MR鉴别肝脏局灶性良恶性病变中,应用DWI检查可通过比较肝脏局灶性良恶性病变患者的DWI图像信号特征和ADC值判断病变性质,有效提高诊断肝脏局灶性恶性病变患者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常规MRI联合分段读出平面回波弥散加权成像(RESOLVE-DWI)鉴别颞骨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经病理学证实的96例颞骨肿瘤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患者均在手术前2周内行颞骨常规MRI及RESOLVE-DWI检查,分别观察肿瘤大小(最大层面测量的病灶最大径)、形态、信号均匀性、边界及强化程度等图像特征,以及记录通过后处理软件在表观弥散加权成像图像上选择肿瘤实性区域手动绘制类圆形感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采用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恶性肿瘤的MRI信号特征及ADC值。绘制单独及联合常规MRI征像和RESOLVE-DWI测量的ADC值诊断颞骨良、恶性肿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使用Delong检验比较诊断效能。结果 良性肿瘤59例,男28例、女31例,年龄(44.63±12.97)岁,肿瘤大小(2.39±0.89)cm,类圆形/浅分叶41例、不规则形18例,边界清晰52例、模糊7例,信号均匀37例、不均匀22例,轻中度强化34例、明显强化25例;恶性肿瘤37例,男18例、女19例,年龄(50.27±17.25)岁,肿瘤大小(2.58±1.16)cm,类圆形/浅分叶23例、不规则形14例,边界清晰17例、模糊20例,信号均匀27例、不均匀10例,轻中度强化9例、明显强化28例。良、恶性颞骨肿瘤间,除肿瘤边界和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外,患者年龄、性别以及MRI图像其他特征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颞骨恶性肿瘤的ADC值为(0.91 ± 0.23) ×10-3 mm2/s,低于良性肿瘤组的 (1.09 ± 0.32) ×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4, P<0.01)。单独应用常规MRI和RESOLVE-DWI测量的ADC值诊断良、恶性颞骨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1(95%可信区间0.639~0.903)和0.727(95%可信区间0.565~0.889),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68.42%、85.71%、75.08%和63.16%、71.43%、66.35%。联合应用常规MRI征象及RESOLVE-DWI测量的ADC值诊断良、恶性颞骨肿瘤的AUC值为0.907(95%可信区间0.816~0.998),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9.47%、80.95%和86.19%。联合应用常规MRI及RESOLVE-DWI的AUC显著高于分别单独应用常规MRI和RESOLVE-DWI(Z=2.463、2.243, P值均<0.05)。结论 常规MRI及RESOLVE-DWI在鉴别颞骨良、恶性肿瘤中具有重要价值,二者联合应用能有效提高其鉴别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4.
吴晓艳  李漪 《医学信息》2005,18(4):396-397
早期诊断脑梗塞并及时治疗,降低肢体障碍程度,一直是临床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磁共振应用,尤其开展DWI检查为脑梗死早期诊断提供了良好的探索途径。本文旨在比较DWI与T1WI、T2WI在各期中的表现以了解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3.0T MRI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癌(PCa)与前列腺增生(BPH)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该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核准。选择经临床病理学证实12例PCa(20个病灶)和9例BPH(15个病灶)男性患者,其中PCa患者年龄56~83岁,平均年龄71.08岁;BPH患者年龄65~83岁,平均年龄71.78岁。回顾分析21例患者3.0 T MRI多b值DWI表现。多b值DWI扫描使用盆腔8通道相控阵线圈,采用EPI-STIR序列,并行采集技术,b值分别为0、300、600、900、1 200、1 500、1 800、2 100 s/mm2,扫描时间260 s。利用GE Functool 4.4工作站测量多b值DWI上PCa和BPH不同b值时的信号强度,描绘其b值-信号强度曲线并计算曲线斜率和信号衰减率(Sde),测量标准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比PCa和BPH的b值-信号强度曲线斜率、Sde和标准ADC值。结果 b值为0、300、600、900、1 200、1 500、1 800、2 100 s/mm2时,PCa的信号强度分别为(520.41±156.11)、(345.43±89.29)、(262.06±74.85)、(212.63±78.87)、(182.14±75.56)、(156.98±73.24)、(137.31±68.26)、(120.11±63.08)MR unit;BPH的信号强度分别为(605.71±146.32)、(357.83±84.91)、(221.44±65.62)、(177.04±55.58)、(145.02±53.43)、(116.39±59.26)、(98.03±56.42)、(86.11±53.62)MRunit,各个b值时PCa和BPH的信号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a的b值-信号曲线斜率为50.01±18.86,BPH为64.95±21.25,PCa者低于BPH者,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a和BPH的Sde分别为76.43%±11.38%和88.54%±3.68%;标准ADC值分别为(×10-3mm2/s)0.588±0.135和1.11±0.15,PCa的Sde和标准ADC值明显低于BPH者,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 T MRI多b值DWI中b值-信号曲线Sde及标准ADC值对无创鉴别PCa和BPH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患者行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灌注加权成像的评估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06例高度疑似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RI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灌注加权成像检查,并经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比较ACI患...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与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进行比较,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 coeffecient,ADC)在超急性、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应用单次激发SE-EPI(echoplanar imaging)序列进行DWI扫描和常规MR扫描,对临床4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观察病灶在DWI上的信号特点并测定病灶的ADC值。结果40例病例中超急性期(0~6h)脑梗死6例、急性期(7~24h)脑梗死34例均在DWI上呈高信号,在ADC图上呈低信号,平均ADC值为(0.689±1.04)×10-3mm2/s。结论DWI及ADC对急性、超急性脑梗死的诊断较常规MR更早、更准确,尤其是对超急性脑诊断,而且能准确反应出缺血半暗带的相应病理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9.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小肝癌的及时诊断与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发展迅速,其在腹部疾病诊治中广泛应用。目前MRI对小肝癌的检出率、确诊率优于CT及超声,DWI序列的联合应用对小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 DWI成像技术在小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直方图分析方法在鉴别中耳胆脂瘤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的最佳指标与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4例中耳胆脂瘤(胆脂瘤组)及56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炎组)患者MRI资料。采用ImageJ软件在ADC图病变显示的最大层面勾画感兴趣区(ROI),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直方图分析获得ADC值的均数、标准差、偏度、峰度、第10百分位数(P10)和第90百分位数(P90)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直方图各参数指标的差异,并绘制有差异的ADC值指标鉴别两种病变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获得各指标的ROC下面积(AUC)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鉴别两种病变的最佳独立诊断指标。结果 胆脂瘤组和中耳炎组间ADC值的均数、标准差、偏度、P10和P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且鉴别两种病变的AUC值分别为0.912、0.988、0.809、0.793和0.957,其中ADC值标准差的AUC值最大,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95.31%和96.4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C值的标准差为鉴别中耳胆脂瘤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最佳独立诊断指标(OR=1.034,95%可信区间1.020~1.048,P<0.01)。结论 基于ADC值的直方图分析方法有助于提高鉴别中耳胆脂瘤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能力,ADC值标准差的鉴别效能最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磁共振成像(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观察子宫恶性肿瘤的弥散受限程度。方法: 采用3.0 T磁共振成像仪,对子宫颈癌病例及正常子宫颈对照组、子宫内膜癌病例及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进行常规MRI及DWI扫描,测量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并对子宫颈癌与正常子宫颈、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子宫内膜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7例子宫颈癌和16例正常子宫颈的ADC值分别为(0.92±0.20)×10-3 mm2/s和(1.26±0.24)×10-3 mm2/s,子宫颈癌和正常子宫颈2组ADC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2)14例子宫内膜癌和14例正常子宫内膜的ADC值分别为(0.87±0.17)×10-3 mm2/s和 (1.34±0.26)×10-3 mm2/s,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子宫内膜2组ADC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较正常子宫组织弥散受限,3.0T磁共振DWI的ADC值测量能够定量反映子宫恶性肿瘤的弥散受限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R弥散张量成像(DTI)在瘤样炎性脱髓鞘病(TIDD)与低级别胶质瘤(LGG)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2年1月—2016年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10例TIDD患者及15例经病理证实的LGG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行3.0 T MR DTI检查,在表观弥散系数(ADC) 图及部分各向异性(FA) 图上定量测定患者病变区及其对侧镜像部位正常脑白质区(镜像区)的 ADC 值及 FA值,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重建白质纤维素的3D图像,观察白质纤维素与病变区的空间位置关系。结果 TIDD组病变区和镜像区的ADC值、FA值分别为(1.484±0.14)×103 mm2/s、0.109±0.02和(0.725±0.05)×103 mm2/s、0.443±0.08,LGG组病变区和镜像区的ADC值、FA值分别为(1.368±0.09)×103 mm2/s、0.163±0.01和(0.684±0.03)×103 mm2/s、0.471±0.04。TIDD组与LGG组两组内病变区与镜像区ADC值和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组间病变区ADC值和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GG的纤维重建图主要表现为肿瘤部位明显受压外移,较对侧稀疏、中断及形态改变;TIDD的纤维重建图主要表现为纤维稍稀疏,未见明显中断及移位改变。结论 TIDD与LGG在DTI上的弥散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可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弥散峰度成像(DKI)对脑组织灰质和白质的描述以及在脑中风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2例正常人以及15例脑中风患者(包含9例脑梗死,急性、亚急性和陈旧性各占3例)的脑部核磁共振图像作为试验数据.针对每例数据各个像素位置,分别对9个不同弥散梯度场下各个信号强度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弥散系数(D值)和弥散峰度(K值),进而做出ADC图和DKI图.观察比较分析各例在ADC图和DKI图的表现.结果 DKI成像具有更多的纹理细节,包含更丰富的组织特征.急性、亚急性脑梗死病灶在DKI图呈现高信号,陈旧性脑梗死病灶在DKI图呈现低信号,平均峰度相对值(rMK)分别为2.193±0.166,1.789±0.162,0.564±0.069.结论 DKI对脑组织尤其是灰质以及一些脑中风病灶的描述相对于ADC图包含更多的组织信息.脑梗死病灶的rMK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4.
MR弥散加权成像评价肝纤维化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用实验性兔肝纤维化模型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肝纤维化的能力。方法5只对照组兔和22只实验组兔进行DWI检查。兔肝纤维化模型使用腹腔注射CCl4诱导建立。根据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所有动物肝脏纤维化分期为S0~S4,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为G0~G4。DWI使用b值为600s/mm2,测量DWI图像信号强度值(SI)、表观弥散系数(ADC)和指数表观弥散系数(EADC),比较不同肝纤维化分期和不同肝炎症活动度分级时平均SI、ADC和EADC值变化。结果随肝纤维化分期进展,SI和EADC值逐渐升高、ADC值逐渐下降(P<0.05);随炎症活动度分级增加,SI值逐渐升高,ADC值和EADC值波动式下降和升高(P<0.05)。结论随肝纤维化分期和炎症活动度分级进展,SI和EADC上升,ADC下降。初步研究结果显示,DWI对于全面评价肝纤维化时肝纤维化分期和炎症活动度分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正常腰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大小及其腰椎1~5椎体ADC值大小的变化关系,以及腰椎ADC值随年龄变化规律。方法125例正常志愿者,其中男性78例,女性47例;年龄12~68岁,平均年龄43.21岁(标准差11.75岁)。其中≤20岁26例,男性17例,女性9例;20~40岁61例,男性37例,女性24例;>40岁38例,男性26例,女性12例。回顾分析其临床及MRI显示正常的腰椎病例,感兴趣区(ROI)大小分别取33、66、132、165、198、231、264、297mm2,分别测量并计算腰椎1~5椎体的ADC均值及腰椎总均值,按年龄分组分成≤20岁、20~40岁及>40岁3组,计算3组ADC均值,并作统计分析。结果腰椎ADC(×10-4mm2/s)总均值为1.92±0.79;腰椎1~5椎体的ADC(×10-4mm2/s)值分别为2.00±0.76、1.88±0.71、1.87±0.87、1.88±0.83及1.99±0.75。经t检验显示,腰椎1、5椎体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腰椎2、3、4椎体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1、腰椎5与腰椎2、3、4椎体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1~3椎体的ADC值呈逐渐变小趋势,腰椎1与腰椎5椎体的ADC值接近。≤20岁、20~40岁及>40岁3组的ADC(×10-4mm2/s)值分别为1.94±0.77、1.93±0.82、1.89±0.79,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的ADC(×10-4mm2/s)总均值约为1.92±0.79,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变化趋势,测量病变腰椎的ADC值时,应选取与其正常情况下ADC值最接近的正常椎体作为对照较为适宜;随年龄增长,腰椎ADC值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The influence of microperfusion and fat suppression technique on th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values obtained with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 of normal fibroglandular breast tissue was investigated. Seven volunteers (14 breasts) were scanned using diffusion weighting factors (b values) up to 1600 s/mm2 and the four different fat suppression techniques: STIR, fat saturation, SPAIR, and Water Excit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garithmic DW attenuation curves and b was linear for b values up to 600 s/mm2 (R2 > 0.999). Small differences were noted between the ADC values obtained with the various fat suppression methods, especially at the higher b values. Water Excitation had the highest mean SNR, exceeding STIR (p = 0.03) though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fat saturation and SPAIR. In conclusion, the ADC of fibroglandular breast tissue is not influenced by microperfusion and Water Excitation is recommended because it yielded the best SNR values. These factors may be crucial in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受压腰骶神经根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4—10月30例腰椎间盘突出致神经根受压患者(观察组)的常规腰椎MR序列及3D-Fiesta序列、IVIM-DWI序列图像;另按性别、年龄匹配纳入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在GE ADW 4.6工作站,使用MADC软件包测量对照组双侧L4、L5、S1神经节的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以及观察组患者受压侧及其对侧神经根的D、D*、f、ADC值。比较对照组同节段左右两侧神经节和不同节段神经节各观察项目测量值,以及观察组受压侧神经根与对侧正常神经根各观察项目测量值。绘制受压神经根D值和ADC值的ROC曲线,评价诊断效果。结果 对照组L4、L5、S1神经根的D值分别为(0.603±0.064)×10-3 mm2/s、(0.624±0.079)×10-3 mm2/s、(0.628±0.088) ×10-3 mm2/s, D*值分别为(3.815±0.541) ×10-3 mm2/s、(3.862±0.414)×10-3 mm2/s、(3.915±0.611) ×10-3 mm2/s; f值分别为0.454%±0.076%、0.484%±0.101%、0.445%±0.094%; ADC值分别为(0.934±0.085)×10-3 mm2/s、(0.945±0.051)×10-3 mm2/s、(0.953±0.064)×10-3 mm2/s。观察组神经根受压侧D、D*、f、ADC值分别为(0.669±0.081)×10-3 mm2/s、(3.852±0.776)×10-3 mm2/s、0.528%±0.115%、(1.096±0.087)×10-3 mm2/s,健侧D、D*、f、ADC值分别为(0.617±0.080)×10-3 mm2/s、(3.961±0.684)×10-3 mm2/s、0.479%±0.083%、(0.938±0.074)×10-3 mm2/s。对照组同节段左右两侧神经节和不同节段神经节所测D、D*、f、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受压侧神经根与对侧正常神经根比较:D和ADC值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D*、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绘制并分析ROC曲线,D值对诊断神经根受压具有较高效能,其次是ADC值,D值的AUC为0.923(95%CI 0.803~0.987),ADC值的 AUC为0.895(95%CI 0.865~0.999)。结论 IVIM模型的MR DWI技术可用于腰骶神经根检查,且与单指数模型的MR DWI相比能更详细、准确地反映神经根受压后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兔脑缺血再灌注伤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兔脑缺血再灌注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特点。方法将成年新西兰兔用线栓法建立兔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模型,再将成功的兔MCAO/R模型随机分为永久性缺血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另取同样动物行假手术分别作为缺血组及再灌注组的对照组;观察不同时间DWI像上高信号区范围变化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的演变特点。结果1.缺血组:缺血1h可见到DWI像上明显的高信号伴ADC值的下降,缺血不同时间点DWI像上的高信号区较缺血1h均有增大,24h后趋于稳定。缺血组不同时间点平均ADC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再灌注组:与再灌注前相比,再灌注2h、5h组均表现为DWI像上高信号区缩小及ADC值升高;再灌注11h组表现为高信号范围增大伴ADC值升高;再灌注23h、47h组表现为高信号范围增大而ADC值出现较明显下降。结论急性脑缺血后DWI像高信号区及ADC值的下降经早期再灌注后可明显改善,但持续再灌注可能导致ADC值再次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MR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方法 在PubMed、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弥散张量成像、脊髓疾病、椎间盘”关键词,查阅2003年1月—2014年12月有关MR-DTI在脊髓疾病应用进展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MR-DTI体现脊髓病变早期组织空间组成和各组织成分之间水交换功能的改变,并能显示神经纤维束的走行方向,反映脊髓束功能的完整性。MR-DTI已逐渐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诊断、脊髓损伤时期的判断和腰骶椎神经根病变的诊断以及腰椎间盘退变的早期诊断。DTI应用于脊髓疾病的诊断时,由于存在脊髓体积过小、扫描时间过长、运动伪影等不足,阻碍其在脊髓疾病诊断领域的发展。目前,随着并行成像技术、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等新技术的应用,这些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结论DTI已在脊柱脊髓领域发挥出常规MR检查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影像学的进步、新技术的应用及经验的丰富,DTI应用存在的阻碍必将得到解决,DTI在脊髓疾病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