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减数矫治对青少年上气道形态的影响,为正畸临床矫治提供参考。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正畸科并行全口直丝弓矫治的骨性Ⅰ类错青少年患者3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13.7±1.5)岁(12.2~15.7岁)。所有患者均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后在非最大支抗(非种植体支抗或口外弓)下内收上下颌前牙。获取患者减数矫治前后锥形束CT,三维重建上气道模型,测量口咽气道容积和截面积相关测量指标,生成头颅侧位截面并测量牙颌和舌骨位置相关测量指标。比较矫治前后差异,并对口咽气道容积或截面积相关指标变化量与牙颌指标、舌骨位置相关指标变化量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矫治后腭咽气道容积、舌咽气道容积、口咽气道总容积和最小横截面积比矫治前分别增大632(558)、758(549)、1 454(955) mm3和14(29) mm2,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口咽气道最小横截面积多位于舌咽部。矫治后悬雍垂尖处气道横截面积及最大前后径分别比矫治前减小(4±10) mm2和(0.4±0.8) mm,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对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口咽气道容积差异,评估拔牙矫治对口咽气道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选取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40例,其中拔牙矫治(拔除4个前磨牙)及非拔牙矫治各20例,采用锥形束CT(CBCT)头影测量技术,就矫治前、后3个骨性测量项目、4个牙性测量项目及口咽气道大小进行测量比较。配对t检验比较拔牙矫治组与非拔牙矫治组在矫治前(T0)与矫治后(T1)口咽气道容积差异,两样本t检验评估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口咽气道容积的影响。结果 无论拔牙矫治组还是非拔牙矫治组,矫治后面中部长度及下颌骨有效长度均较矫治前增大(P<0.01);在拔牙矫治组,矫治后上切牙唇倾度、下切牙唇倾度、上切牙凸距及下切牙凸距均较矫治前减小(P<0.01);拔牙矫治组与非拔牙矫治组,矫治前后口咽气道容积及气道最窄处面积的改变,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矫治组8例患者矫治后口咽部最狭窄区域相对牙合平面位置发生改变,而非拔牙矫治组6例患者矫治后口咽部最狭窄区域相对牙合平面位置发生改变。结论 拔牙矫治Ⅰ类错牙合畸形——拔除4个前磨牙,内收上前牙并不影响口咽气道大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与颌间Ⅲ类牵引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5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利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微种植体组15例(A组):骨性Ⅲ类错[牙合]重度病例(垂直高角)选择配合微种植体支抗;颌间Ⅲ类牵引组20例(B组):骨性Ⅲ类错[牙合]轻、中度病例(垂直低角、均角)选择配合颌间Ⅲ类牵引,测量分析矫治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结果矫治后颅颌面测量指标的变化:A组蝶鞍中心鼻根点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ellanasionsupramental angle,SNB角)减小(P<0.05),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ubspinalenasionsupramental angle,ANB角)增大(P<0.05);B组SNB角减小(P<0.05),蝶鞍中心鼻根点上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ellanasionsubspinale angle,SNA角)、ANB角、下颌平面角(anterior skull base planemandibular plane angle,SNMP角)增大(P<0.05)。矫治后上气道矢状径测量指标的变化:A组上气道矢状径舌咽段(TBTPPW)减小(P<0.05);B组上气道矢状径鼻咽第一段(PNSR)增大(P<0.05)。矫治后A组SNB减小、ANB增大的量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上气道TB-TPPW减小的量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对上气道矢状径舌咽段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下颌适度前移矫治器(mandibular advancement device,MAD)治疗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及上气道容积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9月经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57例进行下颌适度前移矫治器治疗。比较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患者症状与体征指标;记录鼻阻力、气道容积和原位横截面积。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降低,治疗反应分为完全、部分或非完全。分析MAD治疗后6个月影响因素及MAD上咽气道通畅性与鼻腔阻力,并采用多元性分析原位MAD增加上呼吸道总容积的预测因素。使用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平均年龄小于女性,男性已婚人数占比及大专以上教育程度占比高于女性(P<0.05);完全响应组年龄、治疗后AHI低于部分/不完全反应组,存在位置AHI、覆牙合高于部分/非完全响应组(P<0.05);治疗结束后/原位MAD AHI、仰卧性AHI、动脉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SaO2)<90%、打鼾、打鼾症状、睡量、平均总鼻呼吸阻力低于无原位MAD,口咽面积、口咽、下咽、鼻咽最小横截面积、总咽气道容积高于无原位MAD(P<0.05);凸面型轮廓呈正相关,下面部高度增加、咽喉反流与上呼吸道容积增大呈负相关(P<0.05),其余因素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多数患者适宜下颌中度前移,MAD疗效显著。下颌前移后,凸面型轮廓患者咽气道容积增加更为明显,下面部高度偏大与咽喉反流是限制气道容积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图像分析高角成人口咽气道的形态与颌面骨骼形态间关系.方法在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患者中随机选取60名高角成人患者的CBCT图像,利用InvivoDental 5.1分析软件对每位患者的口咽气道各部进行线距、体积以及最小截面积测量,将所有气道测量数据分别与颌骨形态相关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在男性组中SNB角与软腭尖矢状径、腭咽气道体积、舌咽气道体积、口咽气道总体积、最小截面积呈正相关,GoGn-SN角与软腭尖矢状径、会厌顶矢状径、腭咽气道体积、舌咽气道体积、口咽气道总体积、最小截面积呈负相关,S-Go/N-Me与软腭尖矢状径呈正相关;在女性组中SNA角与后鼻棘横径呈负相关,SNB角与舌咽气道高、后鼻棘横径、软腭尖横径呈负相关,GoGn-SN角与舌咽气道高呈正相关.结论高角成人口咽气道大小形态与颌骨形态间存在一定联系.在男性组中,随着下颌骨位置的前移,口咽气道有增大的趋势,随着下颌骨顺时针旋转,口咽气道有减小甚至阻塞的趋势;而在女性组中,随着上下颌骨位置的改变,口咽气道仅表现为局部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采用强支抗内收前牙矫治前后对上气道以及周围结构的改变.方法 筛选安氏Ⅱ类1分类成年女性患者9例,拍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采用Dolphin Imaging 11.5软件,对照研究分析患者经拔牙矫治前后上气道以及舌骨位置的相关指标.结果 安氏Ⅱ类患者经拔牙矫治后上颌前牙大幅度内收,下切牙唇倾度减小(P<0.05),下颌平面角以及上颌第一磨牙位置未见明显变化.上气道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体积,面积,上下界宽度以及气道最小横截面积均未见显著性变化(P>0.05),而舌骨位置在垂直向上舌骨点位置没有变化,双侧舌骨体点至水平面[G(L)-X与G(R)-X]距离增大,差距有显著意义(P<0.01)矢状向上舌骨点至颏后点(H-RGN)距离减小,舌骨体点至冠状面(H Z)以及右侧舌骨体点到冠状面[G(R)-Z]距离增大,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成年女性错(牙合)畸形患者在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并使用强支抗内收前牙后使上下颌前牙大幅度内收,面型得到较大改善,但在治疗前后患者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气道的高度、宽度、体积、表面积并未出现明显改变.舌骨未出现明显的整体性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观察骨性Ⅲ类错患者双颌手术后鼻咽及口咽部气道及其周围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纳入双颌手术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患者19例,女性12名,男性7名,平均年龄23.8岁。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3个月拍摄CBCT扫描照片,通过Mimics 10.01建立术前及术后鼻咽、口咽气道三维影像并进行测量。结果:术后患者口咽部容积与气道总容积(包括鼻咽与口咽)均显著减小(P<0.05),口咽部气道容积平均减小8.37%,气道总容积平均减小6.91%。术后软腭处气道横截面积平均减小19.83%(P<0.05)。舌骨位置、软腭形态均有明显变化(P<0.05)。术后气道分别与舌骨位置(H-X,H-Y)、软腭形态变化(PNS-UT,U-T,UT/ANS)有显著相关性(P<0.05),软腭形态变化与舌骨位置变化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患者双颌术后气道容积减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生长发育高峰期Ⅱ类高角错畸形患者矫形治疗前、后上气道的变化。方法: 收集并拍摄23例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经高位头帽-口外弓肌激动器矫形治疗前(T1)、矫形治疗后(T2)的锥形束CT(CBCT),将T1和T2的CBCT数据导入Minics17.0软件中进行测量。采用SPSS22.0软件包中的配对t检验对安氏Ⅱ类儿童患者矫形治疗前、后上气道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经矫形治疗后,上气道总容积、腭咽容积、喉咽容积、舌咽容积,软腭尖平面、会厌尖平面上气道的横截面积和口咽段最小横截面积,软腭尖、会厌尖平面的矢状径、横径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气道形态在软腭尖平面趋于圆形(P<0.05),而在会厌顶平面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高位头帽-口外弓肌激动器矫形治疗使下颌骨发育不足的高角儿童患者上气道容积增大,通气量增加,呼吸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9.
蒲晓芬  王震东  兰庭超  许衍 《口腔医学》2016,(11):1020-1022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支抗辅助矫治Ⅲ类错牙合时,远中整体移动下颌牙列对上气道的影响。方法选择12例需要远中移动下颌牙列的Ⅲ类患者,在下颌植入微种植体支抗,利用微种植体远中移动下颌牙列,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影的上气道大小以及牙颌角度,并作统计分析。结果上气道舌根后的咽腔径(PAS)、下咽腔的矢状径(LPW)、鼻咽腔的矢状径(UPW)变小,并且PAS变化明显,L1-MP变小,SNA略有变大,其余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微种植体支抗远中整体移动下颌牙列矫治Ⅲ类错牙合时,会导致舌后气道变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强支抗结合拔牙矫治而产生的大幅度切牙后移对年轻成年错畸形患者上气道大小的影响,探讨牙齿位置及颌面形态变化与上气道大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31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并使用强支抗(种植支抗或口外弓加TPA)和21例非拔牙的错畸形矫治完成病例,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将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单因素相关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非拔牙组患者矫治前后牙颌面及上气道测量参数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强支抗拔牙组患者矫治前后,上下切牙明显后移(U1-Y、L1-Y,P〈0.01),而上下磨牙无明显前移(U6-Y、L6-Y,P〉0.05);软腭后气道间隙(SPAS,P〈0.01)、软腭尖后气道间隙(MAS,P〈0.05)及舌根后气道间隙(IAS,P〈0.01)均显著减小。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PAS及IAS改变量与L1-Y距改变量呈正相关(P〈0.05),MAS改变量与U1-Y距改变量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PAS改变量与L1-Y及SNA改变量呈正相关(P〈0.05);MAS改变量与U1-Y及SNB改变量呈正相关(P〈0.05);IAS改变量与U1-Y及L1-Y改变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因拔牙矫治结合强支抗而产生的大幅度切牙后移会引起上气道各水平前后径减小,切牙前后向位置的明显改变与上气道大小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11.
《口腔医学》2018,(5):437-439
目的对微种植体支抗和多曲方丝弓技术分别矫治Ⅲ类错(牙合)产生的上气道变化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种技术带来的气道变化差异。方法选取12例利用微种植体推下颌牙列向后矫治Ⅲ类错(牙合)的病例,同时选取13例采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Ⅲ类错(牙合)的病例,测量所有病例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的上气道数据,对两种技术治疗前后上气道差值作对比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技术矫治Ⅲ类错(牙合),上气道只在LPW有差别,其余几项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矫治Ⅲ类错(牙合)时,微种植体支抗推下颌牙列向后使下咽气道减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错畸形患者牙周探诊深度和牙槽骨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 诊断为Ⅳ期/C级牙周炎后接受规范的牙周系统治疗, 并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减数正畸治疗的错畸形患者8例(男性3例, 女性5例, 25~38岁), 共减数17颗牙(8颗切牙和9颗前磨牙), 通过牙周检查记录表和根尖片评价减数矫治前后34颗减数牙邻牙(teethadjacenttoextractionsites, TAES)与34颗对照牙(同一患者口内以TAES的同对侧同名牙、对颌同侧同名牙或牙根形态相似以及牙周状况相似的邻牙的优先顺序选取)的牙周探诊深度和相对骨高度(relativeboneheight, RBH)。结果矫治前后TAES与对照牙的探诊深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矫治前相比, 矫治后TAES的RBH显著增加8.19%(-3.36%, 14.01%)(P<0.05);对照牙RB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ES近减数侧RBH矫治前后差异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隐形矫治对高角度骨骼Ⅱ类错畸形患者上气道和上颌骨变化的影响.方法 观察110例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矫治前后上气道容积、上气道前后径、舌体以及舌骨位置变化情况,评估患者侧貌美学效果.结果 矫治18个月后患者口咽段容积、舌咽段容积、腭咽段容积以及上气道最小截面积明显高于矫治前,差异显著(P<0.05).矫治18...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三维数字化技术探索正畸治疗中上颌尖牙、前磨牙和磨牙三维位置的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抽取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资料完整的病例28例(减数组、非减数组各14例).点激光扫描获得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用腭皱重叠方法重叠矫治前后的上颌数字化模型,用三维图像配准技术将矫治后牙齿的临床冠面轴转移至矫治前同名牙上,以矫治后上颌(牙合)平面为共同参考面,分别测量减数和非减数组矫治前后上颌尖牙、前磨牙和磨牙轴倾和转矩的变化.结果 非减数组矫治后第二前磨牙轴倾减小1.5°,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冠颊向转矩分别增加5.1°和4.2°,与矫治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数组矫治后上颌尖牙冠舌向转矩增加3.8°,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图像配准技术可将矫治前后的数字化牙颌模型置于同一坐标系中测量矫治前后牙齿轴倾和转矩的变化.非减数矫治具有后倾上颌第二前磨牙,颊倾上颌前磨牙的作用;而减数矫治具有舌倾上颌尖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使用自制透明牙托压低伸长上后牙腭尖的临床效果,为正畸治疗伸长腭尖提供临床参考和依据。方法选择由种植科转诊的1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因患者无法使用种植体支抗而采用自制透明牙托对伸长的腭尖进行压低。矫治前、后拍摄CBCT,利用软件进行三维重建、三维重叠及三维定点测量,并记录正畸压低前及压低后近、远中腭尖压入量,同时观察所压低牙齿及其他支抗牙齿的牙周和根尖状况。结果 11例患者伸长的上后牙腭尖均被成功压低,平均疗程为5个月,近中腭尖最大压低量为4.13 mm,远中腭尖最大为4.04 mm;被压低牙及支抗牙没有发现明显的牙根吸收和牙周变化。结论自制透明牙托有其独特的优势,是一种简单、有效压低伸长上后牙腭尖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Ⅰ类与Ⅱ类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口咽气道大小的差异,探讨口咽气道大小与颌面部骨骼形态的关系。方法将40例恒牙早期青少年患者按ANB角大小分为Ⅰ类、Ⅱ类两种矢状骨面型组。两组的性别、年龄相匹配且垂直骨面型皆为均角型。每位患者接受颅面部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对口咽气道的截面积、矢状径、横径、长度、容积等指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差异。以CBCT生成的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颌面部骨骼形态,对口咽气道大小与颌面部骨骼形态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Ⅰ类矢状骨面型组与Ⅱ类矢状骨面型组口咽气道各测量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咽气道截面积、容积与前鼻嵴-后鼻棘距离、下颌角点-颏下点距离、关节点-颏顶点距离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ANB角、颌凸角、面角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Ⅰ类与Ⅱ类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的口咽气道大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少年患者口咽气道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上下颌骨长度的影响,口咽气道随着上下颌骨长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减数矫治的成年双颌前突患者矫治前后及保持阶段的前牙牙槽骨形态的变化, 为临床安全内收前牙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正畸治疗, 并且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强支抗内收前牙的成年患者15例, 其中男性4例, 女性11例, 年龄(22.2±3.1)岁(19~28岁), 对全部患者进行回访追踪, 拍摄锥形束CT, 分别于矫治前(T1期)、矫诊结束时(T2期)及随访时(保持期2年以上, T3期)测量患者上下前牙唇腭侧牙槽骨高度, 以及根颈部、根中部、根尖部的牙槽骨厚度, 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阶段牙槽骨形态的差异, 对矫治前后(T1-T2)牙槽骨变化量、治疗结束至随访时(T2-T3)牙槽骨变化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T1、T2、T3期上前牙腭侧、上颌侧切牙及尖牙唇侧、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期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分别降低(1.52±0.32)和(4.96±0.46)mm;T2-T3期,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牙颌畸形的口呼吸患儿行上颌扩弓联合双垫矫治器(Twin-block,TB)矫治后上气道的变化。方法: 选取12例口呼吸牙颌畸形患儿行上颌扩弓和TB矫治,拍摄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CBCT),使用Dolphin 11.8软件对上气道进行测量。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治疗前、后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患儿上气道各测量数据在联合治疗后总体呈增长趋势,上气道总体积增加3326.44 mm3P<0.05)。其中,舌咽部体积增加最多,平均增加1146.20 mm3P<0.05)。口咽部最窄横截面积及鼻咽部、腭咽部、舌咽部横截面积分别扩大33.55 mm2P>0.05)、71.68 mm2P<0.05)、46.23 mm2P<0.05)和54.60 mm2P<0.05)。鼻咽部、腭咽部、舌咽部横径(P>0.05)及矢状径(P<0.05)均增加,矢状径与横径之比亦显著增大(P<0.05)。治疗后仅口咽部最窄横截面积及鼻咽部、腭咽部、舌咽部横截面处横径的增加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上颌扩弓联合TB治疗可增加牙颌畸形口呼吸儿童的上气道体积,使上气道形态整体趋向卵圆形,改善口呼吸症状,帮助建立正常鼻呼吸。  相似文献   

19.
刘铃  王春玲  高晓丽  王海任 《口腔医学》2011,31(5):273-275,281
目的 本回顾性研究中,利用CBCT评估唇腭裂患者上颌快速扩弓(RPE,rapid palatal expansion)前后口咽部气道的变化。方法 选择42例已行唇腭裂修复术的患者,分为2个组,扩弓矫治组21例,未进行扩弓矫治的21例设为阴性对照组。拍摄扩弓前(T1期)、扩弓保持3个月后(T2期)仰卧位CBCT影像,采用图像处理软件V work5.0测量RPE前后口咽部气道的体积、长度、最小的横截面积及上颌宽度,数据输入SPSS16.0分析软件包,两期之间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2组之间采用成组t检验分析。结果 扩弓前、扩弓保持3个月后,治疗组总口咽部气道容积、舌后气道容积、腭后气道容积和上颌宽度在统计学上都有明显的差异(P<0.05),但口咽部气道长度,气道最小横截面积在统计学上没有差异(P>0.05)。阴性对照组2期比较各项测量数据均无差异(P>0.05)。结论 RPE能显著地增加唇腭裂患者的口咽部气道体积,能有效的降低患者气道阻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口外弓或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年女性安氏Ⅱ类1分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成年女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采用微种植体支抗(种植支抗组)或口外弓支抗(口外支抗组)结合直丝弓技术矫治,每组10例,采用Pancherz分析法进行治疗前后头影测量指标分析。结果矫治后2组上颌基骨位置没有明显变化,下颌均略微前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前移(1.91±0.69)mm,口外支抗组为(2.38±1.0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压低(0.70±0.71)mm,口外支抗组上颌磨牙伸长(0.88±0.7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种植支抗组下面高减少(1.13±0.93)mm,口外支抗组增加(0.37±1.93)mm(P<0.05);口外支抗组下颌平面角增加(2.18±1.74)°,种植支抗组减小(1.51±2.76)°(P<0.01),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压低后带来了下颌向前向上旋转的改变。两组上颌中切牙都得到内收,并均有压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支抗或传统口外弓支抗均可取得良好的支抗效果,内收上颌前牙,改善磨牙咬合关系,种植支抗在磨牙垂直向控制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