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CT三维重建在脊柱半椎体畸形矫正手术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先天性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作用和价值。  方法 21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畸形患者,术前采用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设计手术节段及切除范围,采用后路椎板、半椎体切除,全椎体切除,截骨及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或单纯前路骨骺阻滞,分析手术前后Cobb's角度数,评价术后临床疗效。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151.43±22.2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709.52± 359.03)ml。术前侧凸角度(81.81±25.06)°,术后侧凸角度(27.05±16.56)°,矫正率(69.85±13.33)%;术前后凸角度(77.29±28.10)°,术后后凸角度(29.38±19.55)°,矫正率(66.15±18.85)%。  结论 术前螺旋CT三维重建可以帮助设计手术方案,对手术操作有指导意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重建手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9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采取关节镜辅助下行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联合手术。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术前和术后影像学结果、Lysholm 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和 Kujala 髌股关节评分,观察重建韧带长度变化。 结果 19例均获随访,时间( 25.7±8. 56) 月(12~48月),术后无髌骨再脱位及恐惧征,无髌股关节疼痛加重,X线显示Q角在正常范围,膝关节CT(屈膝45°)显示患者髌骨外侧关节面张开角从术前平均(-1.2±6.8)°(-16°~8°)提高至术后(11.2±5.1)°(5°~18°),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年Lysholm 评分及Kujala 髌股关节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重建韧带长度术后即刻平均为(57.81±6.76)mm,术后1年为(58.36±6.87)mm,无明显松弛。 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二联手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能有效恢复髌股关节位置和功能,预防复发,术后1年韧带无明显松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达芬奇机器人解剖性肺段切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纳入2017年5月-201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胸外科接受达芬奇机器人肺段切除术的肺结节患者47例, 其中男16例、女31例,年龄(53.15±12.19)岁,均在术前依据CT影像资料完成肺三维重建,肺部结节最大径为(8.04±2.96)mm。术者依据重建影像设计并进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收集分析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围手术期资料。结果 术前CT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肺部动、静脉和支气管的空间位置关系,可准确显示肺结节的位置和肺段边界。所有患者均根据术前CT三维重建影像设计并完成达芬奇机器人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其中40例肺段切除术和7例肺亚段切除术;手术中解剖观察与术前CT三维重建对比,患者肺血管、支气管位置及分支的显示均吻合,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129.68±43.14)min,术中出血(104.36±76.31)mL,术后胸腔引流量(748.30±444.63)mL,术后拔管时间(2.89±1.73)d,术后住院时间(4.38±1.78)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4/47)。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恶性肿瘤42例,良性病变5例。42例恶性肿瘤患者切缘均为阴性,淋巴结清扫个数为(7.29±5.62)枚,淋巴结清扫站数为(5.09±1.75)站。术后随访3个月,无一例患者肿瘤复发或死亡。结论 CT三维重建辅助达芬奇机器人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股骨近端外展截骨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4月—2021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中青年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患者8例。8例均为男性,年龄17~52岁(平均34.1岁),均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股骨近端外展截骨DHS固定治疗。患者此次外展截骨DHS固定手术与其初次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手术间隔时间为4~26个月,平均10.1个月。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Pauwels角及颈干角矫正情况、肢体长度差异及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 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80~240 min,平均134 min。术中出血量200~750 mL,平均为356 mL。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未见切口及深部感染。本组8例患者术后随访13~23个月,平均18.6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检查均未见明显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塌陷。经股骨近端外展截骨DHS固定手术治疗后,8例患者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处以及小粗隆截骨部位均达到骨折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7个月。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颈干角和Pauwels角分别由术前的113.13°±4.64°和67.50°±6.19°改善至140.75°±2.38°和40.50°±2.56°,两侧肢体长度差异由术前的(1.21±0.79)cm减少至(0.36±0.18)cm,Harris评分由术前的66.50(65.00,69.50)分提高至97.00(92.75,99.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87、17.08、3.35,Z=-2.53,P值均<0.05)。结论 股骨近端外展截骨结合DHS内固定术,通过矫正颈干角降低骨折端剪切力,可以有效治疗中青年患者股骨颈骨折不愈合;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手术更精准地实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髂静脉狭窄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选用实验用白猪12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采用左髂静脉血管外贴附包绕石英管,在左髂静脉于下腔静脉汇入点下方1~2 cm及3~5 cm处结扎髂静脉,然后抽离石英管的方法,建立左髂静脉狭窄动物模型;对照组不行手术。实验组白猪在手术前及术后第30天行血管腔内超声(IVUS)检测左髂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左髂静脉内径,在术后第30天行髂静脉造影检查观察髂静脉通畅情况。在完成检查后处死两组实验动物,取出右髂静脉近心端2.0 cm、左髂静脉起始端至下腔静脉下段“人”字型血管,观察静脉壁病理组织学改变;应用Image-Pro plus图像处理软件测量实验组左髂静脉缩窄处、对照组相应处血管内膜厚度。实验组以左髂静脉直径狭窄率>30%作为模型制备成功的标准。观察并比较实验组手术前后左髂静脉内径的差异,以及两组动物左髂静脉内膜厚度的差异和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结果 实验组动物手术前左髂静脉直径为7.28~8.04(7.53±0.28)mm,术后第30天为3.72~5.02(4.39±0.48)mm,手术前后左髂静脉直径差值为2.32~3.88(3.14±0.57)mm,左髂静脉狭窄率为31.6%~51.1%(41.57%±6.85%),均成功建立了髂静脉狭窄模型;手术前后左髂静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75,P<0.05)。术后第30天,实验组动物髂静脉造影显示右髂静脉均通畅,左髂静脉可见明显狭窄;静脉壁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对照组未见异常,实验组血管内膜增生狭窄;实验组左髂静脉内膜厚度为(209.82±26.26)μm,大于对照组的(37.67±6.8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539,P<0.05)。结论 在实验白猪体内,采用左髂静脉血管外贴附包绕石英管、在左髂静脉于下腔静脉汇入点下方1~2 cm及3~5 cm处结扎髂静脉后抽离石英管的方法,可成功建立髂静脉狭窄动物模型。该方法具有简便、建模效果稳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CT断层扫描影像数据融合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及数字泌尿外科虚拟诊疗在肾上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16年9月~2023年04月期间收治的肾上腺肿瘤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病例19例,三维重建肾上腺肿瘤(3D组)12例(男性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4.92±13.28)岁。3D组12例患者均在术前使用增强CT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使用重建模型了解肿瘤及占位位置,以及肿瘤处与血管及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依据三维可视化模型制定手术计划、术中指导及进行医患沟通。未三维重建手术(CT组)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5.14±11.25)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方法、围手术期数据,并使用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结果 19例手术中,1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CT组1例手术因术前评估不够精确,术中发现肿瘤巨大、解剖关系复杂,无法显露完整肿瘤、中央静脉和肾静脉,转为开放手术。3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小于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拔除引流管时间相比...  相似文献   

7.
颈内动静脉与颅底骨三维空间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显示对比正常侧和病变侧颈内动静脉与周围骨结构的解剖关系 ,以完善术前准备。方法 :10例颌颈部肿瘤患者 ,术前行颈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 (CTA) ,同步注射造影剂 ,螺旋CT对病变区血管段进行重点薄层螺旋扫描 ,由EasyVision工作站三维重建。结果 :5例颈外动脉和颈内静脉受压狭窄 ,其中 3例出现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向内侧移位 ,另 1例左侧颈内动脉动脉瘤清晰定位。CTA能够显示病变区血管段 (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 )与下颌骨、舌骨、颈椎、颅底骨结构的三维解剖关系 ,进行旋转、放大 ,三维测量 ,多视角观察 ,无重叠干扰。结论 :对颌颈、口咽部肿瘤患者术前CTA检查 ,能够判断颈部大血管的情况及颈部巨大肿瘤造成颈内动脉移位 ,CTA可显示血管性肿瘤的三维形状和与颅底骨空间关系 ,为手术入路及术式提供参考 ,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显示对比正常侧和病变侧颈内动静脉与周围骨结构的解剖关系,以完善术前准备。方法10例颌颈部肿瘤患者,术前行颈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CTA),同步注射造影剂,螺旋CT对病变区血管段进行重点薄层螺旋扫描,由Easy Vision工作站三维重建。结果5例颈外动脉和颈内静脉受压狭窄,其中3例出现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向内侧移位。CTA能够显示病变区血管段(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与下颌骨、舌骨、颈椎、颅底骨结构的三维解剖关系,进行旋转、放大,三维测量,多视角观察,无重叠干扰。结论对颌颈、口咽部肿瘤患者术前CTA检查,能够判断颈部大血管的情况及颈部巨大肿瘤造成项内动脉移位,CTA可显示血管性肿瘤的三维形状和与颅底骨空间关系,为手术入路及术式提供参考,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Boyd入路桡骨头、环状韧带复位联合尺骨截骨术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3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骨科16例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4.3~10.3岁,平均6.1岁;左侧8例,右侧8例;Bado Ⅰ型 13例,Ⅲ型3例。16例患儿均采用Boyd入路桡骨头、环状韧带复位联合尺骨截骨钢板固定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肱桡对应关系、尺骨截骨愈合情况,对比手术前以及手术后6个月时肘关节活动度,采用Kim评分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 16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顺利,无石膏压疮、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患儿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2个月,平均23.5个月。16例患儿术后4~6周拆除石膏时及术后6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肱桡关系对应良好,桡骨头无脱位或半脱位;无尺骨截骨处延迟愈合、不愈合,尺骨愈合时间12~16(13.7±1.3)周。患儿术后6个月伸肘、屈肘、旋前、旋后角度分别为0.9°±2.7°、124.4°±4.4°、70.3°±2.9°、76.3°±6.2°,明显优于术前的5.9°±20.1°、114.1°±15.1°、66.6°±8.3°、71.6°±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75、6.047、5.759、10.336, P值均<0.05)。根据Kim评分评定肘关节功能,术后6个月优11例、良5例,明显优于术前的优7例、良2例、一般5例、差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75, P<0.05)。结论 对于伤后1年内的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采取Boyd入路环状韧带复位联合尺骨截骨术治疗,手术操作简单,解剖清晰,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主要有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两种方式。 目的:随机对比应用异体跟腱单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骨科2006-01/2009-01的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单束重建组和双束重建组,分别行异体跟腱单束重建及双束重建。 结果与结论:术后顺利完成康复计划并获得随访的病例共52例。双束重建组手术时间较单束重建组长,行关节腔穿刺的病例数较单束重建组多(P < 0.05)。手术后18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单束组重建及双束重建组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提高( < 0.05),两组膝关节屈曲30°和90°时用KNEELAX3测量胫骨端后移距离明显低于术前( < 0.05)。两组术后Lysholm评分、 IKDC评分、两组膝关节屈曲30°和90°时用KNEELAX3测量胫骨端后移距离未见明显差别(P > 0.05)。说明与单束重建比较,双束重建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无明显提高,且双束重建的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关节肿胀重,故不推荐作为首选手术方式,其远期疗效优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背景:解剖测量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可为临床影像学诊断与外科手术提供依据与参考。利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相关解剖测量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与很好的应用前景。 目的: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分叉部的形态结构进行测量,为相关研究提供解剖基础。 方法:查阅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行头颈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受检者的扫描图像,随机选取颈动脉分叉部无明显病变者92例。其中男45例,女47例;≤40岁者40例,> 40岁者52例。利用其断面图像进行三维成像处理,获得满意的三维图像后,对颈动脉分叉部相关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 结果与结论:三维图像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分叉部结构,实现其结构的单独和多结构、多方向观察及测量。测量结果显示受试者颈动脉分叉角为(43.5±12.3)°,颈总动脉远端内径(6.83±0.65) mm,颈内动脉膨大区近端内径(7.25±1.04) mm,颈内动脉膨大区最大内径(8.15±1.35) mm,颈内动脉膨大区远端内径(5.03± 0.55) mm,颈外动脉内径(4.22±0.60) mm。与≤40岁组比较,>40岁组颈动脉分叉角度、颈内动脉膨大区近端内径、颈内动脉膨大区最大内径、颈内动脉膨大区远端内径均明显粗大,颈外动脉内径明显细小(P < 0.05),而颈总动脉内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颈动脉分叉部各测量指标均显著细小(P < 0.05)。左、右侧组测量值比较,除颈动脉分叉角左侧明显大于右侧外,其他测量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三维CT可客观、准确测量颈动脉分叉部相关解剖值,具有个体化特征,可为相关应用解剖、疾病诊断及介入或手术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采用双环乳晕切口在多中心乳腺良性肿瘤临床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优势。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肿瘤外科2016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45例行“双环乳晕切口”治疗的“多中心乳腺良性肿瘤”的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并发症以及术后3个月美容效果、6个月后复发率进行评价。 结果 切除肿瘤数量单侧(5±1)个(2~8个),双侧(8±2)个(3~13个)。肿瘤长径单侧(5.3±1.3)cm(1.5~8.5 cm),双侧(3.0±1.5)cm(1.2~6.5 cm)。术中出血量单侧(8.0±2.8)ml(5~15 ml),双侧(15.4±3.1)ml(10~25 ml)。术后3个月通过门诊和微信随访美容效果,患者满意度在93.3%。术后6个月有37例患者进行彩超复查,其中单侧病变患者22例,复发3例,复发率13.6%;双侧病变患者15例,复发2例,复发率13.3%。 结论 双环乳晕切口在处理分布在不同象限多发性肿瘤、以及有塑形需求的患者人群中具有一定优势。手术安全性高,操作方便,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MSCT准确显示肾上腺静脉正常解剖结构及变异,为临床提供影像解剖数据。 方法 回顾分析上腹部CTA患者108例。薄层MIP/MPR评估测量肾上腺静脉管径、长度及走行路径。 结果 ①右侧:显示率64.81%(70/108),变异5.71%(4/70);汇入下腔静脉7点至8点间占优势42.42%;其管径Rr (2.19±0.56) mm,腺外段长度RD1 (5.02±1.82) mm,汇入下腔静脉距右肾静脉汇入距离RD2 (40.69±12.96) mm,汇入口开口向下角度RA (60.25±17.85)°。②左侧:显示率97.22%(105/108);变异14.29%(15/105);肾上腺静脉管径Lr (2.39±0.56) mm,腺外段长度LD1 (7.28±4.01) mm,膈-肾上腺静脉干管径LR (3.65±0.93) mm,膈-肾上腺静脉的共干段长度LD2 (14.07±6.77) mm,膈-肾上腺静脉汇入左肾静脉点至下腔静脉左侧缘距离LD3 (32.89±4.85) mm,膈-肾上腺静脉汇入左肾静脉开口向内的角度LA1 (118.06±18.49)°,肾上腺静脉与膈静脉共干段开口向下的角度LA2 (156.15±13.81)°。 结论 MSCT可显示大部分右侧肾上腺静脉及绝大部分左侧肾上腺静脉正常走行及变异,测量相关影像解剖数据,为AVS等手术方案提供影像数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设计逆行缝匠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40侧缝匠肌的动脉来源、走行、外径、分布及吻合。取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进行动脉造影,观察缝匠肌内动脉吻合。结果营养缝匠肌的动脉为6~7支,呈节段性分布,缝匠肌的上1/5段动脉来源于旋髂浅动脉、旋股外侧动脉或股深动脉,中2/5段动脉来源于股动脉,下2/5段动脉来源于隐动脉。隐动脉起点位于内收肌结节上(10.2±1.0)cm处,外径(1.5±0.2)mm,向下发出3~5个分支入缝匠肌,隐动脉终末支在膝下内侧参与膝关节网。缝匠肌的各节段动脉在肌内分为4~7支沿缝匠肌纵轴走行,相邻动脉的分支在肌内形成链型吻合,吻合处外径0.3mm左右。深筋膜表面有皮动脉和肌皮动脉形成的链式血管吻合网,营养缝匠肌表面的皮肤。结论缝匠肌内动脉链型吻合为逆行缝匠肌皮瓣供血,扩大了该肌皮瓣的切取长度,故以隐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逆行缝匠肌皮瓣可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5.
刘建  周播江 《解剖学报》2014,45(2):257-262
目的探讨运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大脑动脉环,为构建大脑基底动脉环三维可视化动脉图谱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对10例尸体的大脑动脉环进行动脉间角度及距离的测量。同时,对30例正常人的头颅进行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图像经西门子Syngo B17工作站后处理,从影像学分析大脑动脉环。结果大脑前动脉显示率为100!,均表现为双支型。动脉环内的均值距离为(1.06±0.23)cm,其与颈内动脉间的均值夹角为(63.13±9.72)°,与前交通动脉的均值夹角为(107.95±57.70)°;颈内动脉环内段显示率为100!,其与大脑前动脉的均值夹角为(63.13±9.72)°,与后交通动脉的均值夹角为(123.20±10.37)°;大脑后动脉显示率为100!,动脉环内的均值距离为(0.56±0.12)cm,其与后交通动脉的均值夹角为(70.00±8.87)°,与基底动脉的均值夹角为(123.95±11.43)°;后交通动脉显示率为100%,动脉环内的均值距离(1.06±0.17)cm,其与颈内动脉的均值夹角为(123.20±10.37)°,与大脑后动脉的均值夹角为(70.00±8.87)°,与大脑中动脉的均值夹角为(131.15±15.21)°;前交通动脉的显示率为80%,动脉环内的均值距离为(0.23±0.16)cm,其与大脑前动脉的均值夹角为(107.95±57.70)°。结论明确了大脑动脉环的解剖组成,测量了动脉间的距离及动脉环内各动脉间的角度,3D-TOF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大脑动脉环的组成,三维重建技术可以从各个角度显示大脑动脉环。  相似文献   

16.
背景:锁骨周围血管与锁骨之间毗邻关系的数据大都来自人体标本解剖的观察和测量,测量结果与人体实际略有出入。 目的:对活体锁骨周围血管与锁骨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期发现锁骨外固定置钉的安全区和危险区。 方法:通过对44例颈胸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患者进行颈胸部增强CT扫描,将采集的锁骨区断层图像利用ADW4.4工作站重建出完整的锁骨及锁骨周围血管的三维图像,在图像上观察和测量锁骨及锁骨周围血管的毗邻关系。 结果与结论:锁骨下动、静脉紧邻锁骨,由后、上、内向前、下、外方走行,与锁骨下缘间形成的夹角,左侧为(53.75±10.64)°,右侧为(52.85±11.41)°,如将锁骨全长分为5等份,锁骨下动、静脉在锁骨表面的投影范围大约在其由内向外的第2个1/5段,左侧头臂静脉距锁骨最短距离为(4.81±1.66) mm,右侧无名动脉距锁骨最短距离为(5.09±2.60) mm。活体的影像学测量数据更接近于正常人体,锁骨外固定置钉的危险区为锁骨由内向外的第2个1/5段以及锁骨的胸骨端,掌握其解剖学特点可最大程度避免医源性锁骨周围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17.
Non-invasive detection of air emboli in blood is investigated in vitro using a tetrapolar electrical impedance measurement. A cubic tank with a linear array of four electrodes, spaced approximately 1 cm apart down one side, was filled with 0.2 Sm−1 saline. Bubbles were generated by carbon dioxide gas. Electrical transfer impedance was measured every 8.2 ms at 1.25 MHz. The movement of bubbles was recorded by a video camera, and their sizes and depths from the middle of the array were measured using captured video images. Changes in transfer impedance caused by passage of bubbles were clearly observed and almost identical with those calculated theoretically. Using lead field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fundamental limit on the detectable size of bubbles was estimated at the carotid artery, the great saphenous vein and the cephalic vein.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a 0.5 mm diameter bubble is detectable at a depth of 5.3 mm, similar to the depth of the great saphenous and the cephalic veins, and a 2.3 mm diameter bubble is detectable at a depth of 21 mm, similar to the depth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闭孔后缘螺钉通道置钉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收集50例正常成人骨盆(男女各25例)CT扫描数据,“轴位透视法”在半骨盆三维重建模型上测量闭孔后缘螺钉通道置钉参数,并于13具半骨盆骨性标本上验证。 结果 最大螺钉直径男、女性分为(6.48±1.07)mm、(5.87±1.34)mm,最大螺钉长度男、女性分为(98.03±4.08)mm、(87.34±4.76)mm;OA值男、女性分为(7.93±2.30)mm、(3.77±1.37)mm ,AB值男、女性分为(55.99±4.83)mm、(63.66±4.74)mm;∠θ男、女性分为(79.17±9.89)°、(71.81±10.61)°;∠ψ男、女性分为(108.72±6.13)°、(98.12±7.43)°。所有的测量参数均存在男女之间的统计学差异(P<0.05)。13具半骨盆骨性标本除1例女性标本外均于该通道成功置入1枚3.5 mm克氏针。 结论 根据测量所得参数,于闭孔后缘螺钉通道置入一枚长度合适、直径至少为3.5 mm的拉力螺钉是可行的,可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关置钉瞄准装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剑突下孔直接取石法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1月-2018年4月8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58例,年龄25~78(50.8±10.5)岁,均观察行腹腔镜手术,术中于胆总管切开后经剑突下孔直接取石。记录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及随访并发症,并总结技术经验。结果 成功完成腹腔镜下手术81例,成功率94.2%(81/86),其中1例因末端结石嵌顿难以取出,后经胆道镜下碎石取出。其余5例中,1例因胆囊十二指肠漏中转开放手术,4例因胆囊炎急性发作后三角区纤维化难以分离而中转开腹。81例成功手术者:手术时间为(80.2±18.6)min,术中出血量为 (20.0±3.0) mL,术后下床时间为(15.5±5.7)h,术后排气时间为(30.2±10.2)h,引流管拔除时间为术后(2.4±0.4)d,术后住院时间 (10.4±2.6) d。术后4~6周拔除T管;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无术后胆漏、胆道狭窄、再发胆管结石等并发症。结论 经剑突下孔直接取石法使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变得简单易行且安全,通过选择合适的患者,调整剑突下孔的位置、注意手术细节,改进手术流程,可减少了手术时间、创伤,并能取尽结石,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胫前或胫后血管均无法利用的情况下将膝降动脉作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受区血管的临床可行性应用。 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应用于膝降动脉和大隐静脉吻合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7例膝关节周围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骨外露的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皮瓣面积为38 cm×8 cm~18 cm×8 cm。 结果 随访6~14个月,平均8.9个月,2例面积较大皮瓣远端分别坏死约6 cm、4 cm,经切除后与残留创面二期植皮愈合,剩余5例皮瓣完全成活,受区残留创面二期植皮愈合。 结论 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精确定位并测量膝降动脉口径、血流,术中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扩大膝降动脉口径,可将膝降动脉作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受区血管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创面,并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