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经皮腔内介入治疗术的临床护理。方法对55例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55例患者中有50例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症状明显改善。5例患者因动脉狭窄严重,手术无法完成。55例患者术后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顺利出院。结论合理有效的护理及健康教育是手术顺利完成和患者安全的有力保障,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术后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海军  高涌 《解剖与临床》2009,14(2):116-118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40例(44条肢体),包括髂动脉病变18例,其中单纯球囊扩张术(PTA)6例,内置支架术(PTA+stenting)12例;股浅动脉病变13例,其中PTA5例,PTA+stenting8例;腘动脉病变2例,行PTA治疗;膝下动脉病变7例,单纯deep球囊扩张,不放置支架。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髂动脉18例手术全部获得成功;股浅动脉13例,11例获得成功,1例致血栓形成取栓治疗成功,1例介入失败转为人工血管转流手术;腘动脉2例获得成功;膝下动脉7例中5例获得成功。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操作简单,短期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静脉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研究其技术操作及临床应用.方法对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腘动脉胫后静脉转流术.结果疗效优良5例,好转1例,术后只有一足趾截去.结论此方法不易导致心衰,可挽救缺血肢体,避免截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动静脉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研究其技术操作及临床应用。方法 对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Guo动脉胫后静脉转流术。结果 疗效优良5例,好转1例,术后只有一足趾截法。结论 此方法不易导致心衰,可挽救缺血肢体,避免截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膝以下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方法、难点、并发症处理以及预后。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介入方法治疗膝以下动脉硬化闭塞症72例(84条肢体)。采取股总动脉顺行或逆行穿刺,下肢动脉造影,以导丝配合导管通过动脉狭窄段,或开通动脉闭塞段;开通失败者,尝试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经导丝引入球囊进行扩张,扩张完毕后造影,如残余狭窄>30%,则再次扩张;出现动脉夹层者,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结果:84条肢体行介入治疗,82条肢体获得影像学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7.6%。术后16例间歇性跛行患者跛行距离平均增加500 m(50~2500 m),43例静息痛者疼痛均减轻或消失,8例足趾溃疡者经换药3个月内溃疡全部愈合,1例足趾溃疡患者因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而行股-腘动脉自体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3例足趾坏疽者行截趾术,术后3个月内创口愈合。1例前半足坏疽者行膝下截肢。术后6个月、1年肢体通畅率分别为96.3%和95.0%,术后1年肢体保全率为95.0%。结论:对于膝以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者行腔内治疗,成功率高、效果明显、并发症少、保肢率高、可重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腔内微创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20例(24条肢体)。结果:24条肢体均成功进行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治疗;1例治疗后第2天出现下肢急性缺血,改行人工血管搭桥术,症状改善;另1例髂动脉支架4月后再次出现下肢动脉闭塞,再次予以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症状缓解。所有病例随访3~40月,平均22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踝肱指数(ABI)0.64±0.13。结论:腔内治疗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进行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25例)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丹红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疗效较好,能发挥一定的抗血栓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雷公藤联合前列腺素E1(PGE1)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疗效.方法 选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前列腺素E1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采用雷公藤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雷公藤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较单纯前列腺素E1疗效好,而且药源丰富易取,价格低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正>杂交技术是血管介入与外科手术并结合医学影像学的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综合技术~([1])。在我科治疗动脉闭塞性硬化疾病过程中,进行多例血管杂交手术治疗,现报道其中1例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4岁。因右下肢间歇性跛行、疼痛7月余入院。查体右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未扪及,右足背以下皮温明显降低;左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中膝周肌瓣构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术后人工血管闭塞后膝下血供的代偿作用。方法 回顾性描述性研究。选取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6月—2020年7月ASO患者31例,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52~87(72.3±3.6)岁。均为单侧肢体病变,左侧14例、右侧17例,Rutherford分期3级以上,踝肱指数(ABI)为0.32±0.13。均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术中将离断的腓肠肌内侧头与同侧的半膜肌、半腱肌及缝匠肌瓦合叠加缝合,以膝周肌瓣构建侧支血管。术后,在超声检查人工血管闭塞(无血流信号)后,观察患者肢体缺血情况,同时观察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ABI;出院时按照Rutherford标准评价患者手术疗效;随访期间观察并统计患者截肢率,观察成功保肢患者的生活状态。结果 3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术期死亡患者。术后1周ABI为0.58±0.19,高于术前的0.32±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 P=0.002)。出院时手术疗效评价:显著有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恶化2例。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4.6个月。患者在人工血管闭塞后,下肢虽有一过性疼痛、发凉等缺血症状,但经抗凝治疗症状缓解。术后2、24个月分别有1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术后3年1例死于脑梗死,生前均无下肢静息痛症状,可作室内活动;2例因股深动脉多节段闭塞、膝下组织血供不足,分别于术后6、15个月行截肢术,余26例患者成功保肢,随访6个月~5年,均无需行临床再干预,均无静息痛。结论 股腘动脉旁路术治疗的ASO患者,采用腓肠肌肌瓣在膝周构建侧支血管,在人工血管闭塞后,下肢缺血无明显加重,说明肌瓣构建对缓解患者膝下肢体缺血状态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中医汗出检测仪和体表温度检测仪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评价意义.方法 选取68例ASO患者和20例健康人,应用中医汗出检测仪和体表温度检测仪,分别检测患者患肢足底和健康人左侧足底的汗出速率、温度,比较2组汗出速率和温度的不同.结果 ASO患者肢端汗出速率和温度均表现出不同于健康对照组的图形形态,患者的肢端汗出速率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较正常人差;ASO患者的肢端汗出速率和温度的基线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医汗出检测仪和体表温度检测仪所测数据可用于区分ASO患者与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13.
王琳  朱松波 《医学信息》2006,19(3):457-459
目的以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与踝/肱指数(A/BI)联合检测,对下肢慢性动脉闭塞疾病的诊断及对治疗前、后评价的价值。方法以下肢动脉血管造影确诊的120条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和血栓性脉管炎(TAO)60条为标准,用以确定CDUS检测的阳性诊断率,并加以分析:同时对180条下肢动脉的踩肱指数和89条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术前、术后踝/肱指数变化予以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CDUS检查结果与动脉血管造影(PAG)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CDUS与A/BI联合检测对提高诊断率有较高准确性。A/BI测定对了解术前及术后供血有否改善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踝/肱指数测定是对ASO和ATO诊断及评价治疗效果、术后复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治疗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其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2 000余例乳腺癌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其临床诊治情况。结果 2 000余例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中有5例在手术治疗后9~47 d(平均18.4 d)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约为0.25%。结论乳腺癌患者治疗期间可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加强预防,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早期发现,正确诊治,患者多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的保健和康复功能已经在全球得到认可,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利用运动生物力学方法对太极拳保健作用的机制进行研究,其中大部分是针对人体下肢的研究。检索2007~2015年太极拳运动的下肢生物力学研究文献20篇(15篇英文和5篇中文),根据研究目的和评价指标,从太极拳本身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点及其对下肢的影响、太极拳对下肢肌肉活动的影响、太极拳运动对人体下肢生物力学参数与其他系统参数相互作用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太极拳运动下肢生物力学研究的展望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1月—2021年3月129例接受CDT治疗的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73例,年龄(43.3±6.1)岁。根据CDT治疗的近期效果分为2组:再通组(血栓溶解率≥...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