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症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的近、远其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2004-01~2011-02共收治117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机械性血栓碎吸+腔内溶栓74例,腔内溶栓+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43例,腔内溶栓+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14例,腔内溶栓+内膜下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3例。结果:117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有效率94.02%(109/117),机械性血栓碎吸+腔内溶栓成功率94.36%(70/74),腔内溶栓+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成功率88.36(38/43),其中17例辅以内支架置入治疗均获得成功。结论: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著提高了弥漫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再通比率。  相似文献   

2.
罗继健  王风 《广西医学》1998,20(2):160-163
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PTCA)的并发症急性血管闭塞和再狭窄出现影响其疗效,本文报告6例患者行PTCA术中出现急性血管闭塞和频临闭塞,植入血管内支架7只,失败1例,术中造影观察5例血管再通达TIMIⅢ,1例达Ⅱ级,住院观察和随诊,1例死于泵衰竭,5例无心绞痛发作,均无出血,血栓形成等,结论:冠状动脉内血管内皮架植入术是急性血管闭塞的有时有效的处理方法,并预防血管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经典、疗效确切的方法,但是有些病人有溶栓的禁忌症或者失去溶栓的时机,并且有溶栓失败、再闭塞的可能,这使得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学者提出直接经皮介入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primay PTCA)优于静脉溶栓治疗。如何正确认识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摘译了Cochrane图书馆中比较直接血管成形术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的Cochrane系统评估文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0例,其中Fontain分期Ⅱ期患者11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12例,观察所有患者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30例患者45支血管行PTA,成功开通42支血管,手术成功率为93.3%。开通血管中行超声斑块消融术血管10支,超声斑块消融+球囊成形术血管20支,超声斑块消融+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血管12支。27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其中FontainⅡ期患者11例(11/11),Ⅲ期患者7例(7/7),Ⅳ期患者9例(9/12)。FontainⅡ、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高于Ⅳ期患者(P<0.05)。30例患者中仅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无死亡患者。结论:多种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ripheral Arterial Obliterans Disease,PAOD),腔内溶栓术(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机械性血栓碎吸术(Thrombus aspiration of debris,TAD),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cathete angioplasty,PTA),内膜下血管成形技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ecutaneous transtumin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个体化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1994年5月至2010年6月间,736例PAOD接受了介入治疗。急性动脉血栓性闭塞169例,机械性血栓碎吸+腔内溶栓;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血栓闭塞104例,腔内溶栓+PTA;慢性动脉狭窄阻塞463例,腔内溶栓+PTA+PTAS或腔内溶栓+SIA+PTA+PTAS。结果介入治疗有效率97.96%(721/736)。机械性血栓碎吸+腔内溶栓成功率97.04%(164/169),88.17%(149/169),部分开通8.88%(15/169),无效2.95%(5/169)。腔内溶栓+PTA成功率治疗成功率85.58%(89/104),15例辅以内支架置入治疗均获得成功。463例动脉慢性硬化闭塞患者,行腔内溶栓+PTA+PTAS,治疗成功率98.70%(457/463);其中211例应用传统的血管再通技术失败后,再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技术(SIA),205例血管再通成功。结论多种介入技术个体化有机联合应用,显著提高了弥漫性硬化闭塞病变的再通比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支架血管成形术在急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3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患者的病例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机械取栓术,研究组采用支架血管成形术,两组均观察至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神经功能及预后.结...  相似文献   

7.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 (PTA)应用临床 2 0多年来 ,技术上已比较成熟、疗效显著 ,但出现的 ,完全闭塞、多发多枝病变以及再狭窄[1] 人称三大不易克服的难题。所以近些年出现了一些经皮治疗血管疾病的新技术。1 球囊血管成形术 (BalloonAngioplasty ,BA)。BA针对的是中等大小至大血管的局限、孤立、短段狭窄 ,而完全闭塞、多发多枝病变的成功率低 ,或者成功后疗效不佳[2 ] 。大量临床病例分析 ,再狭窄总的平均发生率约 30 % ,有人报告可达 50 %~60 % [3 ] 。其机理在於球囊成形时血管内、中膜损伤后的过度修复、血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再通的方法及其疗效,安全性.方法 26 例急性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男性15 例,女11例,从发病距接受治疗时间为 6h 以内.分5组:1 组动脉溶栓后遗有明显狭窄,同时予以支架治疗(4例);2 组动脉溶栓后血管未通(4例),术后药物治疗,3 组动脉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9例),术后药物治疗;4 组动脉溶栓后血管部分再通(5例),术后药物治疗;5 组机械溶栓后放置支架(4例).比较各组再再率、NHJSS 评分,死亡率.结果 血管完全再通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HIHSS 评分明显改善.其中以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血管再通率最高,无死亡.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关键是使闭塞的血管尽早再开通,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疗效较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9.
邱飞凤  陈利芳 《广东医学》2016,(24):3795-3796
目的:探讨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行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结果经治疗和护理,患者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得到明显改善,1例患者术后当天出现穿刺点出血及血肿,经加压包扎等处理后好转,1例患者术后5 h出现心力衰竭,经治疗后好转,无严重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结论科学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李志丹  王云峰  张鸿嘉  吉万霞 《吉林医学》2011,32(28):5964-5966
目的:评价尿激酶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例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微导管超选择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尿激酶行动脉溶栓,然后对明显的残余血管狭窄,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治疗前、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为88.9%),有效率为100%(9/9)。7例有明显的血管狭窄者全部狭窄均在80%~90%之间,术后全部血流通畅,脑血流量恢复。支架定位准确,血管残余狭窄小于13%。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结合支架血管内成形术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再通的方法及其疗效、安全性。方法26例急性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男性15例,女11例,从发病距接受治疗时间为6h以内。分5组:1组动脉溶栓后遗有明显狭窄,同时予以支架治疗(4例);2组动脉溶栓后血管未通(4例),术后药物治疗;3组动脉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9例),术后药物治疗;4组动脉溶栓后血管部分再通(5例),术后药物治疗;5组机械溶栓后放置支架(4例)。比较各组再通率、NHISS评分、死亡率。结果血管完全再通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HIHSS评分明显改善。其中以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血管再通率最高,无死亡。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关键是使闭塞的血管尽早再开通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疗效较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旁路血管内急性血栓闭塞的介入综合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旁路血管急性血栓闭塞的患者11例,所有患者均经过抽吸及留置导管溶栓治疗,3例溶栓后,吻合口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治疗,2例复合旁路患者溶栓后再次静脉旁路手术。结果通过以上方法,所有患者旁路血管均完全再通,远端血运恢复正常,缺血症状消失,追踪7年-9个月,所有患者均正常。结论旁路血管内急性血栓的介入综合治疗的疗效好,安全性高,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闭塞性疾病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血管内尿激酶溶栓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动脉病变18例26段,静脉病变22例26段。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龄25~85岁,平均60.5岁。结果溶栓疗法成功率93.02%(40/43段);PTA治疗成功率96.15%(25/26段);内支架治疗9段全部成功。观察6个月以上疗效满意率为88.46%(46/52段)。结论根据血管闭塞性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不同,采用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局部溶栓是治疗血栓性闭塞的基本方法。提出血栓性闭塞开通后保留导管抗凝溶栓治疗2~3天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2014年2月我院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髂股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17例。结果16例患者均一次性开通血管闭塞段并置入支架。经1年随访,1例术后14 d支架内栓闭塞经导管溶栓后再次成功开通。结论 PTA及支架置入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于东 《当代医学》2012,18(25):42-43
目的 探讨局部动脉内溶栓结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的68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患者在发病6h内进行局部动脉内溶栓,同时对溶栓后存在M1段狭窄的患者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对照组在动脉溶栓后应用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d及第30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1个月内的死亡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及1年内(通过随访)的动脉狭窄率.结果 观察组在术后第1d及第30d的NIHSS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1个月内观察组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死亡3例;在术后1个月及1年内,观察组的动脉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局部动脉内溶栓结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较好,可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经导管介入性治疗是血管阻塞性疾病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然而约有30%~50%的患者在治疗后1年内发生再狭窄。尤其是经皮经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是冠心病治疗极其有效的方法。新的介入技术如旋切术、激光治疗和血管内支架术均不能提高中远期疗效。近年来血管腔内放疗预防再狭窄效果显著,本文就这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综述如下。1964年Dotter医生应用同轴导管扩张外周血管成功,1977年Gruentzig成功地进行了首例PTCA,1979年后PTCA配合动脉内血栓溶解治疗成为血管狭窄或阻塞性疾病的标准治疗方法。全世界每年约有1000万例冠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短期效果、适应证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颅内动脉狭窄均成功置入支架,狭窄率由术前平均78.3%下降至术后平均23.3%,无颅内出血、支架内急性闭塞等手术并发症;5例临床随访6个月,无TIA或中风发生,脑血管造影复查2例,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适应证和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闭塞性疾病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血管内尿激酶溶栓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动脉病变18例26段,静脉病变22例26段。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龄25—85岁,平均60.5岁。结果 溶栓疗法成功率93.02%(40/43段);PTA治疗成功率96.15%(25/26段);内支架治疗9段全部成功。观察6个月以上疗效满意率为88.46%(46/52段)。结论 根据血管闭塞性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不同,采用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局部溶栓是治疗血栓性闭塞的基本方法。提出血栓性闭塞开通后保留导管抗凝溶栓治疗2—3天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9.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是近年来开展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新技术,血管内植入支架具有可靠的弹性、可塑性及稳定性,对防止PTCA术后急性血管再闭塞或慢性狭窄也显示了较好的作用[1].本院近3年共完成69例介入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项技术的开展,对介入室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者结合69例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及术中护理工作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  相似文献   

20.
冠状血管内支架的研究进展杨水祥,综述,李天德,审校目前,冠状血管成形术(PTCA)后急性血管闭塞和晚期再狭窄,仍然是临床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冠状血管内支架已用于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不同种类的支架,从动物实验到临床,从外周血管到冠状血管,已进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