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中心静脉的导管.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但外周静脉条件差,不宜穿刺成功者;需反复输入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物者;长期输入高渗透性或黏稠度较高的药物,如高糖、脂肪乳、氨基酸等及需要使用压力或加压泵快速输液者和反复输入血液制品者等.其因操作风险小、使用安全、维护简单、便于长期留置等优势[1],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导管堵塞是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之一[2],PICC一旦发生导管堵塞,将使它的功能丧失,不但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还增加护理工作量.近年来,临床护理工作者对PICC堵管问题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研究,现就PICC的堵塞原因及预防护理对策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心静脉置管护理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VenousCatheters,CVC)系指末端位于大的中心静脉的任何静脉导管[1]。中心静脉通道是由导管头的位置所定义而不是插入位置来定义。由于CVC置于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其管口周围血流量大,液体易输注,刺激性药物对血管壁不会造成损害。同时穿刺的方法不断更新,保留时间延长,减轻了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为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临床应用中心静脉置管是危重病人输血、输液、静脉内营养支持、给药和血液动力学监测的重要诊治措施,适用于中心静脉压监测,以及时调节补液量,控制液体平衡,可使多系统…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肿瘤化疗、肠外营养和早产儿输液等提供了一条理想通道[1].导管异位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6%~10%[2].异位的导管会增加液体渗漏,导致肢体肿胀、静脉炎、堵管、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3].虽然大多数异位能通过各种处理方法使导管复位[4],但仍有部分异位较难纠正.目前,有关PICC异位处理方法的文献基本为经验总结、个案报道与对照研究,对不同异位后的处理方法至今无相关的分析统计与归纳总结,亦无可靠的依据和成文的标准.查阅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报告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实践借鉴及进一步研究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电图定位技术引导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尖端定位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本科室行PICC置管的206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不同的方法协助PICC尖端定位,置管完成后两组均行X线胸片定位,确认导管的尖端位置。【结果】观察组PICC尖端到位的成功率及到达最佳位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通过心电图Ⅱ导联 P 波的波幅变化指导PICC尖端定位,可有效提高PICC首次置管成功率和尖端到达最佳位置率。  相似文献   

5.
王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5):8678-8678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老年危重患者行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选择肘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进行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本组均一次置管成功,导管保留时间为39-122 d,静脉注射脱水药、抢救、治疗用药,快捷而准确,无一例外渗、感染发生。结论:PICC操作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高,留管时间长,正确应用PICC,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张蒨  段然 《中国临床护理》2010,2(4):292-294
72例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出现机械性静脉炎8例,穿刺点渗血5例,静脉血栓形成3例,感染10例,导管堵塞9例,导管脱出6例。 对置管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27例临床PICC盲穿失败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对穿刺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和引导,并对导管末端进行初步定位.结果 27例超声引导下穿刺全部成功,23例一次穿刺成功,4例2次穿刺成功.超声显示所有置管全部进入上腔静脉,与胸片结果一致.结论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准确、安全、易于掌握,在盲穿困难患者中尤其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住院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PICC-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行上肢PICC置管的老年住院患者564例,PICC术后发生上肢深静脉栓塞的141例为PICC-DVT组,未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的423例为对照组。通过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数据,探讨老年住院患者PICC-DV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老年住院患者PICC-DVT发生率为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OR=2.15,95%CI:1.298~3.433),动脉粥样硬化(OR=2.72;95%CI:1.715~4.372),置管期间手术史(OR=3.23,95%CI:1.358~7.584),静脉血栓史(OR=7.68,95%CI:4.513~13.311),是老年住院患者PICC-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住院患者是PICC-DVT的高危人群,心房颤动、动脉粥样硬化、置管期间手术史、静脉血栓史是PICC-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输液工具.1929年由德国外科医生Forssmann[1]首次在自己身上置入成功,20世纪90年代后期PICC被引进中国,广泛用于肿瘤化疗、成人术后肠外营养和早产儿营养通路建立等方面[2].Patel等[3]2007年报道,全世界约有1400万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其中330万人使用PICC.PICC最大的特点是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治疗、一次置入、长期使用,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痛苦,因具有安全、有效、耐高渗高刺激性药物、并发症少等优点,在我国得到推广[4-5].要达到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治疗的效果,PICC头端的位置至关重要,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推荐PICC头端应该位于患者的上腔静脉内[6].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能做到100%的置管成功,其中导管异位常见.Venkatesan等[7-10]研究显示,PICC头端位置放置的正确率为44%~99%.当导管位置异常时,会延误患者治疗,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11-13].因此,对PICC头端进行定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安全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异位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08-05-2010-12漯河市中心医院290例PICC患者导管异位发生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导管异位32例,发生率11%。结论为减少PICC异位的发生,置管部位选择右上肢贵要静脉,正确评估留置长度,摆放正确体位。发生异位后根据异位的不同部位给予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1.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目前在肿瘤内科的使用较为普遍,适用于需要多疗程化疗、需要长期营养支持以及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恶性肿瘤患者.笔者近年来肿瘤内科使用PICC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物的实验室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堵塞物的理化性质,探讨预防和处理堵塞物的方法。方法采用实验室红外光谱法,对49例PICC置管中严重堵管6例的堵塞物进行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分析。结果①在室温条件下,当去离子水的pH值呈弱酸性(pH=6.5)时,经轻微搅拌后堵塞物可溶;②当堵塞物被大量中性去离子水稀释时,堵塞物可溶;③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堵塞物含有多肽结构的特征吸收峰,去离子水的pH值降低时,多肽结构有明显的质子化作用发生。结论堵塞物属一种含多肽结构的蛋白质,堵塞现象由蛋白质絮凝所致;pH值对导管堵塞有一定的影响;加大生理盐水冲管的用量和控制pH值可能预防或减少导管堵塞。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32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包括护理人员掌握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及并发症发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认真查找原因,重视导管的维护,认为细致全面的导管护理可以有效延长导管使用寿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崔欣 《临床误诊误治》2012,25(6):105-106
相对传统的中心静脉导管而言,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eal catheter,HCC)是一种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中心静脉通路[1].该技术不受年龄、性别、疾病种类限制,只需外周穿刺,具有危险性小、创伤小、成功率高、能提供稳定的静脉输液等特点[2-7].但导管异位是置管过程中很难避免且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 ~60%[8].国际静脉通路协会推荐PICC尖端位置应在上腔静脉下1/3段,靠近上腔静脉与心房连接处.我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PICC 56例,其中2例(3.6%)导管尖端置入颈内静脉,均于血管超声监测下重新置入上腔静脉,现分析导管异位的原因并复习相关文献,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简称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到中心静脉的导管。在体内可放置1a以上,为患者提供中、长期静脉治疗,解决了肿瘤患者穿刺难、反复穿刺及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从2002年开始,我科开展了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2-2007年,施行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160例,其中男102例,女58例,年龄29~88岁,接受留置导管者均为晚期肿瘤患者。1.2材料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型号为4F。1.3方法选择合适静脉,测量定位、消毒、0.9%氯化钠溶液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导管漂浮原理预防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颈内静脉。方法将2012年9月到2014年1月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照单双号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200例。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超声实时观察,确认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后,试验组(200例)即从末端分离导丝和导管,撤出导丝3cm,继续送至预测量长度。对照组(200例)采用传统方法置入PICC。比较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无颈内静脉异位,对照组颈内静脉异位率为1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导管漂浮原理可以有效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结果,探讨其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中心静脉穿刺366例,比较三种主要中心静脉穿刺方法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颈内静脉穿刺、上路径锁骨下静脉穿刺及下路径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7.6%、95.4%、94.8%,P〉0.05;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2%、3.70%、5.97%,P〉0.05。结论:中心静脉穿刺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三种穿刺方法在成功率和并发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对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置管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置管前根据患者及其家属对中心静脉置管的了解程度,向其说明置管的目的、必要性、安全性、置管过程及留置时间,建立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积极配合置管。置管后向患者和(或)家属强调保持穿刺点和敷料干洁对预防感染的重要性,加强对导管和肝素帽的保护意识,避免导管脱出、肝素帽污染和脱落。若患者有穿刺部位不适感,应嘱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9.
总结上肢静脉障碍致PICC无法进行时的改进措施.对32例上肢静脉障碍致PICC置管困难的患者改行中心静脉置管,具体做法:准确进行静脉评估,正确做好导管的处理与修剪,置管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并与麻醉医生及超声引导医生密切配合,置管后妥善固定导管.32例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总体成功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90例新生儿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护理对策,包括静脉炎、导管漂移、肢体肿胀、导管异位、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及其针对性护理措施,认为护理人员掌握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重视导管的维护,可以有效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