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痘苗病毒复制非必需区血凝素基因为侧翼,将编码人白细胞介素2的基因片段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J38env的下游,构建成吸HIV-1 env和hIL-2两种外源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J38E-IL-2,经同源重组和血凝素阴性空斑筛选,获得了重组痘苗病毒vJ38E-IL2。  相似文献   

2.
使用PCR对21份采集于1995年中的云南陇川县HIV-1阳性静脉吸毒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样品进行扩增,从17份样品中获得了HIV-1膜蛋白(env)基因的核酸片段,并对其C2-V3及邻区450个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7份陇川样品中存在B和C两种亚型的HIV-1毒株序列,各亚型内的基因离散率分别为4.7%和3.3%。与A ̄E参考亚型及部位B和C亚型代表株序列相比较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型 (HIV 1)B、C亚型主要流行株在感染过程中基因变异的特点及其与选择压力的关系。方法 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nested PCR)对 2 5 8例HIV 1感染者血样中的HIV 1外膜蛋白 (env)基因进行扩增 ,并使用ABI 377型测序仪对扩增产物测序后 ,选择其中 37份B亚型和 35份C亚型HIV 1毒株env基因包括V3~V4区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 ,并计算和分析氨基酸同义替换与非同义替换的比值 (Ks Ka)。结果 B亚型毒株V3~V4区的基因离散率高于C亚型毒株。无论B亚型 ,还是C亚型毒株 ,其V4区基因序列较V3区变异更大。在C亚型毒株中 ,V3区基因序列变异甚至比V3上游区和C3区小。B和C亚型毒株整个V3~V4基因区的Ks Ka比值均 <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0 1) ,其中B亚型毒株以V3区的Ks Ka比值最小 ,而C亚型毒株则以V4区的Ks Ka比值最小。结论 B和C亚型毒株env基因的变异主要发生在V4区而不是V3区。C亚型毒株V3区较V3上游区和C3区还要保守 ,是本研究的特殊发现。这两种亚型在我国快速流行中发生的变异是在选择压力下发生的 ,而不是随机进化的结果 ,而且选择压力对这两种亚型毒株V3、V4区的作用程度也不一样。这将为我国艾滋病防治策略的制定和疫苗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获得足够量的膜糖蛋白,以便于对不同HIV分离株膜糖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进一步的研究。方法 从人免疫缺陷病毒1(HIV-1)HXB2分离株原病毒基因组的重组质粒pHXB2中克隆了两段膜糖蛋白基因(ENV)片段。以酵母穿梭诱导表达质粒pYES2为载体。构建了两个相应的重组表达质粒pYENV1和pYENV2;进一步利用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基因(β-lacZ)构建了HIV-1膜外糖蛋白DNA片段与β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HIV-1流行株的env基因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河北省HIV-1亚型的分布特点和传播方式,推测流行时间,预测流行趋势。方法采集HIV感染者的全血样品,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提取前病毒DNA,使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扩增HIV-1的env基因的C2-V3区并进行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结果对22份HIV-1感染者的样品,扩增得到了18份HIV-1envC2-V3基因片段,经序列测定和基因分析鉴定出3种HIV-1M亚群基因亚型,即:B′、CRF-BC和C亚型。B′亚型的组内基因离散率为7.84%±3.14%(n=14),基因序列与云南瑞丽株rl42(泰国B亚型)相近;2株CRF-BC亚型与广西毒株的基因离散率为4.60%。与血液途径感染有关的人员均为B′(泰国B)亚型。结论目前,在河北省发现了3种HIV-1亚型。输供血途径中B′亚型仍是主要的流行亚型,可能来源于云南吸毒人群。HIV-1B′亚型在河北省的流行时间大约为7~9年。  相似文献   

6.
以HIV-1 gp120V3环的合成环肽为抗原,从人的噬菌体抗体组合文库中,筛选出与HIV-1 V3肽具有结合活性的人源性噬菌体抗体,用ELISA测定其活性,竞争抑制实验证实了该噬菌体抗体的特异性。序列分析表明,重链基因的IgG1亚类,可变区属VH I亚组,与胚系基因DP-88的同源性最高。D区为D3-3,J区为JH5,轻链为k亚型,可变区属VL IV亚群,D区为DPK22,J链为JK4胚系。  相似文献   

7.
HIV—1gp41基因的分段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HIV-1gp41N肽和C肽基因。方法 用PCR方法从含HIV-1gp160基因的质粒中扩增HIV-1gp41N肽和C肽基因,重组人pGEX-4T-1载体,并亚克隆人pGEM7zf( )中测定核苷酸序列,限制性酶切鉴定后进行原核表达。结果 成功地扩增到HIV-1gp41N肽和C肽基因,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与已知HIV-1亚型的gp41N肽区和C肽区基因序列一致,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出与预期分子量大小相同的蛋白。结论 N肽和C肽基因的成功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使用PCR对21份采集于1995年中的云南陇川县HIV-1阳性静脉吸毒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样品进行扩增,从17份样品中获得了HIV-1膜蛋白(env)基因的核酸片段,并对其C2-V3及邻区450个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7份陇川样品中存在B和C两种亚型的HIV-1毒株序列,各亚型内的基因离散率分别为4.7%和3.3%。与A~E参考亚型及部分B和C亚型代表株序列相比较,属陇川B亚型的14个毒株与包括泰国、缅甸及云南瑞丽在内的B亚型毒株序列十分接近,基因离散率在3.9%~4.5%的范围内;属陇川C亚型的3个毒株则与代表印度毒株的C亚型共享序列及瑞丽C亚型毒株序列十分相似,其基因离散率均为2.5%。以上数据提示,HIV-1在陇川的流行时间不长,且B和C亚型毒株的传入时间相差1年左右。对B亚型毒株V3环序列的分析还发现,位于V3环顶端的四肽序列中GPGQ占64.3%,GPGR则仅占28.6%,且编码其精氨酸(R)的密码子均为CGA而不是AGA。此结果与作者根据早期瑞丽HIV-1毒株序列研究结果得出的推测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我国登革病毒分离株NS1基因的扩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研究利用逆转录(RT-PCR)技术将由聚乙二醇浓缩的登革病毒制备的RNA合成为双股cDNA,建立了扩增登革病毒大片段cDNA的条件。采用该方法扩增了我国登革2型病毒株的cDNA片段,长度为1383bp。它不但包括完整NS1基因,而且也包括了对NS1编码蛋白的功能起重要作用的位于其上游和下游的部分碱基序列。登革病毒大片段cDNA的扩增有助于对我国毒株NS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中国汉族人群HIV—1协同受体CXCR4编码区的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为中国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CXCR4(cDNA编号AFl47204)编码区用2对引物进行PCR扩增,然后分别测序,测序样本数为48例。用DNAstar分析测序结果,寻找SNP位点。结果 在编码区发现了7个SNP位点,其中3个同义突变(129位C→T、426位C→T,968C→T),3个有义突变(38位C→T、90位A→T、712位A→C),1个终止突变(106位C→T使谷氨酸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子)。其中38位C→T、90位A→T、712位A→C、106位C→T,基因突变频率为4.2%、4.2%、9、4%和3.1%。结论 在CXCR4编码区找到的7个SNP位点中,4个引起氨基酸改变,1个已有报道,对HIV—1感染和AIDS病程的影响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大鼠Islet-1基因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利用此载体将Islet-1基因转导入神经干细胞(NSC)内。方法:利用RT-PCR技术钓取大鼠Islet-1基因,将其插入到逆转录病毒载体plEGFP-C1中,利用包装细胞PA317将Islet-1基因转导入NSC内,观察Islet-1基因在NSC内的表达。结果:经PCR、酶切及荧光检测等证实,成功构建了plEGFP-C1-Islet-1表达载体,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证明Islet-1在NSC内有表达。在实验中首次发现了Islet-1基因的变异体。结论:重组Islet-1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为进一步探讨Islet-1基因是否参与NSC向运动神经元分化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一家系的ATP2C1基因突变进行检测.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该家系4例患者和80名健康对照个体ATP2C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直接测序法进行DNA测序,80名健康对照者为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结果 在该家系所有患者中均检测出ATP2C1基因第163位碱基由C突变为T,导致终止密码子的提前出现.该突变位点在该家系正常人及健康对照人群中皆未发现.结论 该突变可影响ATP2C1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在中国汉族人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家系中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AP2K1基因变异所致的心-面-皮肤综合征(cardio-facio-cutaneous syndrome,CFCS)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DNA,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先证者进行检测,用Sanger测序对先证者及父母进行验证。结果先证者为1岁8个月的男性,临床表现为身材矮小、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大头畸形、特殊面容、先天性心脏病等多发异常。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其携带MAP2K1基因c.389A>G(p.Tyr130Cys)杂合错义变异,Sanger测序证实其为新发变异。根据ACMG/AMP指南,判定为致病性变异。结论本例患儿存在明显的行为异常、食欲佳、三尖瓣返流,有别于既往报道的病例,因此丰富了MAP2K1基因变异所导致的CFCS的临床表型谱。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1例临床疑诊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3-methylcrotonyl-coenzyme A carboxylase deficiency,MCCD)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寻找该家系的致病变异,为临床诊断提供分子遗传学依据。方法抽提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技术对疑似为MCCD疾病的先证者进行致病基因筛查。根据高通量测序结果,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变异位点的Sanger测序验证分析。应用计算机软件预测变异位点氨基酸进化保守性和变异可能导致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变化,分析变异位点的性质。结果Sanger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为MCCC2基因c.1342G>A(p.Gly448Ala)纯合错义变异,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先证者母亲为c.1342G>A(p.Gly448Ala)杂合变异携带者,父亲未检测到该变异。用PolyPhen-2和Mutation Taster软件预测该变异为致病性,变异区域序列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MCCC2基因c.1342G>A(p.Gly448Ala)变异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M2+PP2~PP5)。结论先证者MCCC2基因c.1342G>A(p.Gly448Ala)纯合错义变异是其分子发病机制,基因变异分析有助于明确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例Perlman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及 DIS3L2基因变异,了解其可能的致病原因。 方法:抽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析,根据筛出致病基因变异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Sanger测序验证。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1例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 RP)患者的基因变异,明确其可能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致病基因筛查,结合临床表型确定可疑变异,应用Sanger测序法验证检出的变异,分析双亲携带变异位点的情况。采用多种软件对所检出的变异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全外显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易感基因1/2(BRCA1/2)突变情况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和DNA直接测序法,对新疆地区230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维吾尔族、汉族各115例)石蜡组织进行BRCA1基因第2、11(11A和11B)、20号外显子和BRCA2基因第11号部分外显子,共5对引物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230例乳腺癌患者中,BRCA基因突变率为6.96%(16/230),其中1例BRCA1基因-5 382位点的突变及7例新发突变位点;维吾尔族和汉族患者中BRCA基因突变检出率分别为7.83%(9/115)和6.09%(7/115);BRCA基因突变组发病年龄均≤50岁;突变组16例患者中绝经前患者(13例)的突变率明显高于绝经后患者(3例)(P0.05)。结论 BRCA1基因突变可能与新疆地区散发性乳腺癌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上海家族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研究对象来自35个汉族家族性乳腺癌家系,家系中至少有一个一级亲属乳腺癌患病史。共35例患者,其中13例发病年龄≤加岁。由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BRCA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突变分析先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进行筛查,之后进行DNA直接测序证实。结果在BRCA1基因中发现有4个突变位点,其中2个为新发现位点——拼接点突变(IVS17-1G〉T;IVS21+1G〉C);另两个为已报道的致病突变位点——移码突变(1100delAT;5640delA)。BRCA2基因的1个致病突变位点位于11号外显子上,为移码突变(5802delAATT)。另外,共发现有12个新的单核苷重复多态位点,都未引起氨基酸编码改变;其中,8个在BRCA1基因上,4个在BRCA2基因上。在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突变频率(11.4%)高于BRCA2基因(2.9%)。结论新发现的2个BRCA1基因的拼接点突变可能是中国上海人群家族性乳腺癌的特有突变位点;在我国上海地区人群中,BRCA1基因突变起着比BRCA2基因更大的作用;该研究丰富了中国人群中BRCA基因的突变谱,并为未来的临床基因检测提供了筛查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子佐剂C3d3增强hCGβ避孕疫苗的免疫原性并实现免疫效应向TH2型体液免疫偏倚。方法 在CHO细胞中表达、纯化hCGβ、C3d3和hCGβ-C3d3融合蛋白。分别用hCGβ-C3d3融合蛋白、单用hCGβ、hCGβ联合C3d3和hCGβ加用弗氏完全佐剂免疫BALB/c小鼠,共免疫2次,间隔4周。ELISA测定血清中抗hCGβ抗体滴度。末次免疫后3周处死小鼠制备单个脾细胞悬液,体外用hCG刺激培养48h,ELISA检测上清中TH1型(IFN-γ、IL-2)和TH2型(IL-Ⅱ,4、IL-10)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结果 C3d3使hCGβ的免疫原性增强了1995倍,C3d3的佐剂能力是弗氏完全佐剂的10倍(初次免疫)-32倍(再次免疫)。借助C3d3分子佐剂,hCGβ-C3d3融合蛋白可产生很明显的TH2型体液免疫优势效应。结论 分子佐剂C3d3可以大幅增强hCGβ避孕疫苗的免疫原性,使免疫效应向TH2型体液免疫偏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一个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家系的基因变异位点,并进行致病性功能验证。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属的外周血标本,提取血液基因组DNA,运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手段对先证者进行基因变异分析,筛选候选基因变异位点,再用Sanger测序技术对所有家系成员进行验证,并在健康人群中筛查该变异。同时构建PKD2基因的野生型和变异型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K293T和HeLa细胞,观察蛋白表达及细胞定位情况。结果先证者存在PKD2基因c.2051dupA(p.Tyr684Ter)移码变异,该变异使cDNA序列第2051位碱基A重复,导致终止密码子的形成,产生截短蛋白。免疫荧光实验显示,与野生型相比,变异型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可能由PKD2编码蛋白C端缺失引起。结论PKD2基因c.2051dupA(p.Tyr684Ter)变异可能是该家系患者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