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强迫症的 5 -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生化方面及与之有关的基因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强迫症的生化、内分泌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人们最早想到强迫症与神经生化有关,是氯丙咪嗪对强迫症治疗有效,后者是一个较强的五羟色胺能三环类抗抑郁剂。随后大量的药物治疗学、神经生化和药物心理学研究,明确了五羟色胺对于强迫症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强迫症是一种难治性精神疾病,以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其 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大量的遗传学研究表明,强迫症具有家族遗传性。近几年来,强 迫症候选基因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主要包括5- 羟色胺、多巴胺和谷氨酸递质系统的相关基因,其中5- 羟色胺类基因,包括 5-HT转运体蛋白基因、5-HT受体基因;儿茶酚胺类基因,包括儿茶酚胺氧位甲基 转移酶基因、单胺氧化酶基因、多巴胺受体基因;谷氨酸类基因,包括谷氨酸转运体基因、谷氨酸受体基 因、SAPAP3 蛋白基因。现针对上述基因以及它们与强迫症关联的文献进行整理和综述,为临床诊断和 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5-羟色胺不足、多巴胺升高、谷氨酸升高、σ1受体不足和小舞蹈病这5个角度阐述强迫症发生和治疗的原理。  相似文献   

5.
强迫症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汉族人群中5-羟色胺转运体SLC6A4基因多态与强迫症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技术测定120例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和130名健康人(对照组)的SLC6A4基因型。结果 强迫症组SLC6A4第2内含子及启动子的基因型多态分布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X2=6.70,P=0.035;X2=6.35,P=0.042);第2内含子等位基因频数分布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7.54,P=0.006);第2内含子的等位基因10,12/10基因型和启动子的L/L基因型与强迫症存在显著正关联[比数比(OR)值分别为2.24,2.12和3.57,P<0.05];强迫症组及对照组内不同性别间基因型分布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汉族人群中SLC6A4基因可能与强迫症存在遗传关联,第2内含子的等位基因10和12/10基因型、启动子的L/L基因型可能是强迫症的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6.
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强迫症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汉族人群中的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区(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强迫症的发病关系.方法:对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和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分别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技术测定基因型.结果:强迫症组与对照组5-HTTLPR的基因型频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的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性差异.L等位基因与强迫症呈正关联(OR=1.929,P<0.05).结论:5-HTTLPR基因多态性的L等位基因与强迫症相关联,是强迫症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强迫症的血清素功能与临床特征和药物治疗的关系。方法 采用临床评分与血小板敏感膜电极标准加入法测定 40例强迫症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 5 HT含量并与 3 0例健康人对照。结果 治疗前强迫症组与对照组血小板 5 HT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 (1 962 2± 982 3 ,90 9 0± 3 78 9)ng/1 0 9个血小板 ,强迫观念 ,强迫行为 ,合并抽动障碍的强迫症治疗前血小板 5 HT含量平均值分别是 (2 687 3± 442 5,2 0 49 9± 1 1 1 4 5,1 0 60 3± 54 3 6)ng/1 0 9个血小板 ,8周的氯丙咪嗪治疗后 ,强迫观念组血小板 5 HT含量下降到 83 3 1 2ng/1 0 9个血小板并伴良好疗效 ,合并抽动障碍的强迫症血小板 5 HT含量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变 ,对氯丙咪嗪的治疗反应也差。结论 不同症状特征的强迫症血清素功能的改变并不相同 ,对氯丙咪嗪的治疗反应与治疗前血小板 5 HT含量有关 ,本研究提示强迫症可能存在生化上的异源性 ,这可能是对血清素回收抑制剂疗效差异的生化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上海地区汉族人口中 5 羟色胺转运体 ( 5 HTT)基因第二内含子多态性与强迫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片段长度多态 (PCR AmFLP)技术测定 10 2例强迫症 (OCD)患者和 110名健康对照的基因型。结果 强迫症患者 5 HTT第二内含子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与健康对照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等位基因 10和 12 / 10基因型与强迫症存在显著正关联 (OR值分别为 2 4 5和 2 4 2 ,P <0 0 5 )。结论 汉族人群中 5 HTT基因第二内含子多态性与强迫症的发病可能有遗传关联 ,等位基因 10和 12 / 10基因型可能是强迫症的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北方汉族人群中5-HT2A、5-HT2C、5-HT1Dβ受体基因与强迫症(OC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技术测定225例强迫症患者和175名正常对照的5-HT2A-1438G/A、5-HT2CCys23Ser、5-HT1DβG861C多态性的基因型,根据强迫症的共病情况、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将OCD划分亚型进行与5-羟色胺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分析。结果OCD组5-HT1Dβ等位基因861C频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2=4.39,P=0.04),而5-HT2A、5-HT2C2个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及5-HT1Dβ基因型的频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OCD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组5-HT1Dβ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2=7.12,P=0.03;2=7.56,P=0.006),而无共病组3个位点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早发OCD组5-HT2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Х2=8.97,P=0.01;Х2=8.05,P=0.005);强迫思维合并强迫行为的患者5-HT2A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Х2=9.15,P=0.01;Х2=8.38,P=0.004)。结论5-HT2A-1438G/A多态性与强迫思维合并强迫行为的OCD亚型及早发型OCD的发病存在关联;5-HT1DβG861C多态性与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的OCD相关,有/无共病强迫症可能有不同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 5 羟色胺 ( 5 HT)在强迫症发病中的作用及强迫思维与强迫动作亚组、抑郁症及焦虑症患者间血小板 5 HT含量的差异。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分别测定 2 9例强迫症患者 [(强迫症组 ,根据Y BOCS强迫量表因子得分将其分为强迫思维 ( 16例 )、强迫动作 ( 7例 )和混合性( 6例 ) 3组 ]、2 0例抑郁障碍患者 (抑郁症组 )、17例焦虑障碍患者 (焦虑症组 )和 2 8名正常人 (正常人组 )的血小板 5 HT含量。结果 强迫症组血小板 5 HT水平 [( 139± 172 ) μg/L]低于正常人组 [( 2 4 8±2 15 ) μg/L]及焦虑症组 [( 397± 4 0 1) μg/L],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39;P =0 0 2 0 ) ;与抑郁症组 [( 2 0 2± 16 2 ) μg/L]的差异无显著性 ( P >0 0 5 ) ;强迫思维 [( 85± 6 6 ) μg/L]与强迫动作组 [( 16 9± 10 0 ) μg/L]间血小板 5 HT含量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2 5 )。结论 强迫症患者 5 HT浓度变化与抑郁障碍患者趋同 ,与焦虑障碍患者的差异有显著性 ;单纯强迫思维者的 5 HT浓度与单纯强迫动作患者的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群体5-羟色胺2C受体基因(5-HTR2C)启动区相关单核苷酸多态(SNP)位点rs518147多态性的分布状况及其与强迫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分析中国汉族群体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或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强迫症诊断标准的患者308例(强迫症组:男123例,女185例)和410名健康对照(对照组:男175名,女235名)5-HTR2Crs518147位点半合子(男性)或基因型(女性)分布频率,并分析半合子(男性)或基因型(女性)分布频率与强迫症发病的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结果:强迫症组中5-HTR2C启动区rs518147位点男性患者携带G半合子与女性患者携带G+(GG与GC)基因型的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男性:χ2=4.973,P=0.026;女性:χ2=5.243,P=0.022),G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611,P=0.032)。结论:中国汉族群体中5-HTR2C启动区rs518147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强迫症遗传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强迫症5—羟色胺功能异常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介绍有关强迫症5-羟色胺异常的神经解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5-羟色胺lDr3受体(5-HTRlDβ)基因861G/C多态性与强迫症的关联性。方法:对239例强迫症(强迫症组)患者和337名健康对照(对照组)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基因分型技术对5-HTRlD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861G/C进行基因分型。结果:861G/C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两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9,df=2,P=0.023),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杂合子GC基因型与纯合子(GG+CC)基因型(X。=4.59,P=0.03,OR=1.44,95%CI:1.03~2.01)或CC基因型与GG+GC基因型(X2=6.85,P=0.009,OR:0.58,95%C1=0.38~0.8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GG基因型与GC+CC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女性之间比较,基因型()f。=11.98,df=2,P:0.0025)与等位基L天J频率(X。=4.90,af=1,P=0.03,OR=1.51,95%C1=1.05~2.17)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男性之间比较,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迫症晚发(〉16岁)组与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5,妙=2,P=0.04),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迫症早发(≤16岁)组、强迫症临床3个亚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上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5-HTR1Dβ861G/C多态性可能与强迫症和晚发型强迫症仔在关联;G等位基因可能是女性强迫症的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Serotonin transporter,5-HTT)基因SLC6A4(solute car-rier family6,member4)启动子区域上44个碱基对插入/缺失多态性与汉族强迫症的关系,研究强迫症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将符合《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23例强迫症患者,及其父母纳入研究。用PCR法检测判定各自的基因型,用传递不平衡检测(transmission disequilibriumtest,TDT)及单体型相对风险检测(haplotype-based haplotype relative risk,HHRR)测其等位基因的传递是否平衡。结果在所收23个核心家系中,共有24个父母为杂和基因型,在24个杂合子父母中,13个传递了‘l’等位基因,11个传递了‘s’等位基因,未发现有传递不平衡存在(χ^2 DT=0.167,P〉0.05;χ^2HRR=0.820,P〉0.05)。结论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域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强迫症可能不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5.
本综述了近十年间有关强迫症的神经影像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SSRIs治疗强迫症对照分析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目的:比较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SSRIs)与氯丙咪嗪对强迫症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方法:对35例强迫症患者应用SSRIs(18例)与氯丙咪嗪(17例)进行对照分析。采用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及副反应。结果:SSRIs与氯丙咪嗪疗效相似,两组显效率和有效率无显著差异。SSRIs组副反应较氯丙咪嗪组少且  相似文献   

17.
强迫症是一种难治性的精神疾病,病因复杂。影像学技术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愈加广泛, 并在探究强迫症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研究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发现强迫症 患者的前额皮质及皮质下结构存在异常功能连接。由于强迫症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因此不同的神经环 路可能介导不同的强迫症状的产生。现从脑部发病机制的角度出发,分析近些年来强迫症功能磁共振 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目前强迫症发病机制及其与临床症状相关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关于强迫症的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在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本文综述了这些年来国外强迫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及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神经递质与神经内分泌角度探讨强迫症的生化病理机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放射免疫测定法 ,分别测定 2 9例强迫症患者和 2 8名正常对照者血小板 5 羟色胺 (5 HT)含量及血浆催乳素 (PRL)含量 ,并进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DST)。结果 强迫症组血小板 5 HT水平[(0 8± 1 0 )nmol/10 9个血小板 ]低于正常对照组 [(1 4± 1 2 )nmol/10 9个血小板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血浆PRL水平 [(337± 192 )nmol/L]与对照组 [(2 87± 116 )nmol/L]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强迫症组于晨 8时的血浆基础皮质醇含量 [(375± 15 2 )nmol/L]高于正常对照组 [(2 6 2± 138)nmol/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其DST阳性率为 2 4 %~ 17% ,与正常对照组 (14 %~ 11% )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强迫症患者存在 5 HT能低下和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紊乱 ,强迫症的 5 HT能假说能解释其某些内分泌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20.
强迫症的神经病理学及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早已注意到强迫症有素质和遗传倾向:“在能够回答是何种因素导致了这种障碍之前,精神分析却不得不止步,将它留给生物学研究者去探讨。”尽管强迫症的生物学研究还相当年轻,但很多学者的研究发现颇具深远意义,最令人兴奋的是研究表明强迫症症状是受大脑某一区域和一些神经递质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