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科应用左氧氟沙星预防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并设对照组与之比较,发现左氧氟沙星预防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菌株种类、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对 336例住院肝硬化腹水并发SBP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调查。结果 2 5 3例 (75 75 % )患者多核粒细胞 (PMN)相对值≥0 5 0。 84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 ,共分离细菌 4 2株 ,大肠埃希菌占 4 5 2 4 % ,腹水蛋白≤ 10g/L并发SBP患病率高于腹水蛋白 >10 g/L患者 ,两者差异显著 (χ2 =6 4 6 ,P <0 0 5 )。结论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临床症状大多不典型 ,腹水PMN比值是诊断SBP比较可靠的参数。病原菌以大肠杆菌为主。腹水蛋白 <10 g/L患者应警惕SBP发生 ,应及早做腹水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左氧氟沙星治疗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住院的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例84例,左氧氟沙星治疗组45例,氨苄青霉素治疗组39例,治疗14天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后左氧氟沙星组总有效率91.11%,治愈率64.44%,副作用发生少;氨苄青霉素组总有效率64.10%,治愈率30.77%,皮疹发生率高.结论左氧氟沙星治疗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疗效好,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30例设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未并发SBP患者2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及治疗后的各项生化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8.5%)明显高于观察组(7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63,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Na+、TBIL高于对照组,ALB、P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疾病较重,死亡率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才能降低或减少SBP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腹水较易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导致肝损伤的加重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且临床治疗效果较差。我们采用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噻肟钠腹腔灌注治疗SBP,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是肝硬化腹水的常见并发症 ,多见于老年患者 ,因临床症状不典型 ,误诊率高 ,且病情凶险 ,病死率亦高。我院 1990年以来收治老年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5 6例 ,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 1990年 6月至 2 0 0 0年 7月收治肝硬化患者 46 3例 ,其中并发 SBP5 6例 (12 .1% )。 5 6例 SBP中男38例 ,女 18例 ,年龄 6 0~ 74岁 ,平均 6 6 .8岁。肝硬化病程最长为 2 8年 ,最短 5年 ,平均 18.5年。全部病例均符合下列诊断标准 [1 ]中的其中 2项 :1有发热、腹痛、腹部压痛及反跳痛 ;2… 相似文献
7.
68例肝硬化腹水并发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伴并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手段。方法:选取68例肝硬化腹水伴并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体征、症状、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腹泻和腹膜刺激症状。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者占总数的30%,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升高占总数的70%,腹水白细胞升高占30.9%,而腹水多核细胞升高占76%,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为26%,以C-杆菌为主,头孢类或者喹诺酮类抗生素为治疗首选。经过治疗后治愈41例,好转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结论:肝硬化腹水伴并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应尽早进行腹水检查,PMN比值是判断肝硬化腹水伴并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重要指标,一般头孢类抗生素的治疗效果显著,在治疗中注意防范耐药性感染出现。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细菌种类以及临床特点,减少漏诊,提高患者生存率.方法对167例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7例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中69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41.32%),共分离细菌21株,包括7种细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大肠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占43.72%;139例(83.2%)患者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MN)比值≥0.50.结论肝硬化腹水并发SBP临床表现大多数不典型,腹水PMN比值是诊断SBP的可靠指标;病原菌以大肠杆菌为主,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6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SBP分为SBP组(n=62)和非SBP组(n=100).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详细记录纳入患者各项资料,经多因素分析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黎顺松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8(6):765-766
①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诊断及治疗。②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5例临床诊断为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③结果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腹胀多见,发热次之,腹痛、腹部压痛、反跳痛较少见;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27.7%,以C-杆菌为主,大多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发现部分耐药致病菌只对亚胺培南、多肽类等抗生素敏感,经过综合抗感染治疗后,治愈39例(60%),好转20例(31%),无效6例(9%),总有效率为91%。④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应及时行腹水检查,明确是否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PMN绝对计数≥0.25×109/L),早期治疗。一般选择头孢三代等抗生素治疗是有效的,但应注意存在耐药细菌感染的可能,需动态观察腹水PMN绝对计数,重视腹水培养及药敏试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腹水及血浆降钙素原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中的价值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5,36(4):597-600
目的 探讨腹水及血浆降钙素原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诊断中的价值,为其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肝硬化腹水患者69例,其中确诊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28例,未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41例,进行腹水及血浆降钙素原水平检测,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与非SBP组相比,SBP组腹水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腹水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腹水多形核细胞(polymorphonuclear,PMN)和血浆PCT、全血WBC检测结果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患者同一病程时期腹水中PCT浓度与血浆PCT浓度基本一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877,P<0.01);诊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时,血浆PCT和腹水PCT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9和0.820,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415 ng/mL和0.746 ng/mL。结论 腹水及血清降钙素原的检测对肝硬化腹水伴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其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血浆PCT的诊断价值优于腹水PC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感染菌群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临床诊断为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菌群分布及药敏结果。结果:78例患者中31例分离出病原菌,分离率39.74%,菌群分布以革兰阴性菌居多,占61.29%,分离率在前4位的病原菌依次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易并发SBP,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并针对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SB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并发SBP患者腹水中脂多糖结合蛋白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脂多糖结合蛋白(LBP)浓度对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诊断价值。方法 64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其中肝硬化合并SBP 28例(A组),非感染性肝硬化36例(B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腹水中LBP浓度,同时完成腹水常规、血常规、肝功能、凝血象及腹部B超检查。结果 A组LBP浓度与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B组(P<0.05),LBP浓度、白细胞计数的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0、0.757,LBP浓度检测和白细胞计数对SBP诊断的灵敏性分别为75.00%和67.90%。结论 LBP浓度检测对肝硬化患者并发SBP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0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菌株种类、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102例住院肝硬化并发SBP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患者近半数无明显腹膜刺激征。88例(86.27%)患者腹水多核细胞(PMN)比值≥0.50。26例腹水细菌培养呈阳性,共分离细菌28株,大肠埃希菌占46.43%。腹水蛋白≤10g/L,并发SBP发生率高于腹水蛋白〉10g/L患者。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肝硬化并发SBP临床症状多不典型,腹水PMN比值是诊断SBP较可靠的参数。病原菌以大肠杆菌为主。腹水蛋白≤10g/L患者应警惕SBP的发生,宜及早行腹水检查。SBP患者宜早期抗生素治疗,不必待腹水细菌培养回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加替沙星治疗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例87例,随机分为加替沙星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加替沙星组采用加替沙星注射液400mg/次,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采用头孢曲松静脉滴注,1g/次,2次/d。疗程均为7~14d。结果加替沙星组和头孢曲松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8.6%、86.1%,不良反应分别为6.8%和9.3%,两组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加替沙星治疗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与头孢曲松比较,疗效相近,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与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在276例肝硬化患者中,对SBP的发生率与其相关影响因素SBP病史、腹水总蛋白、消化道出血、Child-Pugh分级、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胃镜检查及腹腔穿刺术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既往有或者无SBP病史,其SBP的发生率分别为73.5%和23.1%;腹水总蛋白≤10g/L或者〉10g/L,其SBP的发生率分别为44.4%和8.6%(P〈0.05);Child-PughC级或者A、B级,其SBP的发生率分别为41.0%和20.1%;有或者无消化道出血,其SBP的发生率分别为37.4%和23.6%;血清白蛋白≤28g/L或者〉28g/L,其SBP的发生率分别为35.7%和22.6%。结论肝硬化SBP发生率与SBP病史、腹水总蛋白≤10g/L、消化道出血、Child-PughC级、血清白蛋白≤28g/L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胃镜检查和腹腔穿刺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探讨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腹水中白介素18(IL-18)的表达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性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231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自发性腹膜炎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190例),检测两组患者腹水中IL-18水平,并分析IL-18的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腹水中IL-18水平升高(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水中IL-18水平升高是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自发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1.32(95%CI:1.14,1.50)P =0.0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腹水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血清CD4+ T细胞、TNF-α、IL-6、IL-18水平是影响腹水中IL-18水平的因素(b=0.362、0.318、0.253、0.247、0.262和0.427)。结论 腹水中IL-18水平升高是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自发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腹水中IL-6、TNF-α,以及血清CD4+ T细胞、TNF-α、IL-6、IL-18水平是腹水中IL-18水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