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探讨肥胖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的关系,在河北省六城乡应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762名20~74岁成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随着体重指数(BMI)和腰围/臀围比值(WHR)的增大,糖尿病患病率升高明显,经趋势卡方分析,P均<0.05;二者与NIDDM患病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19、r=0.8932。BMI<24者,NIDDM患病率为1.76%,BMI≥24者患病率为4.17%(x~2=14.42,P<0.001);WHR正常者与异常者NIDDM的患病率分别为1.37%和4.55%;不同性别人群,BMI和WHR异常者的NIDDM患病率比正常者的明显增高,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肥胖可能是糖尿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血压与超重和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目的阐明儿童青少年时期高血压与超重和肥胖的相关性,为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利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04年监测结果,应用相关和偏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对146211名7~17岁儿童青少年的血压和体重指数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各年龄组SBP和DBP均值均呈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的趋势;男生体重正常组高血压患病率为1.6%,超重组为4.2%,肥胖组为9.9%,女生高血压患病率也为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BMI与SBP及DBP进行相关分析,BMI与SBP的相关系数为0.392,BMI与DBP的相关系数为0.305(P〈0.05),与SBP和DBP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和0.171(P〈0.05)。同时,对各省城乡儿童青少年的血压偏高患病率与超重肥胖患病率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各省城乡儿童青少年收缩压和舒张压都高的患病率与肥胖患病率都有显著相关。结论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有显著的相关性。预防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应从预防超重和肥胖做起。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肥胖是公共卫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有65%的成年人超重(即体重指数≥25)。肥胖的患病率在1976年-1980年间为14.5%,现已增长N30.5%;超重儿童也在逐年增加。2000年,大约365000美国人死于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占总死亡率的15。2%),位居当年死因的第2位。2003年,与肥胖有关的医学开支估计为750~L美元,几乎是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的1.5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上海淞南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患病情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宝山区淞南社区下属的8个居委4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i0185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检和生化检查。结果超重患病率40.94%(男44.60%,女38.52%),超重标化率为40.51%(男44.37%,女38.05%),肥胖患病率19.36%(男17.48%,女20.62%),肥胖标化率为18.99%(男17.11%,女20.86%)。男性超重患病率高于女性(P〈0.01);女性肥胖患病率高于男性(P〈0.01);超重和肥胖总患病率60.3i%(男性为62.08%,女性为59.13%),标化后总患病率59.50%(男性为6i.48%,女性为58.91%),超重和肥胖总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不同体力活动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和肥胖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数较体重正常组高,超重和肥胖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数较体重正常组低,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上海淞南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疾患,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肥胖是人体内脂肪的过多积聚,它不仅影响形体美观,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是健康长寿之大敌。据统计肥胖者并发脑栓塞与心衰的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一倍。患冠心病比正常体重者多二倍,高血压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多2-6倍,合并糖尿病者较正常人约增高4倍,合并胆石症者较正常人高4-6倍,更为严重的是肥胖者的寿命将明显缩短。据报导超重10%的45岁男性。其寿命比正常体重者要缩短4年,日本统计资料表明标准死亡率为100%,肥胖者死亡率为127.9%。目前对一般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珠海市斗门区居民体重指数(BMI)、腹围与血压的关系,为控制体重及向心性肥胖从而降低高血压发病率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分层、整群、随机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斗门区两镇,对其农村居民进行面对面调查和体检。结果体重指数为〈24、24~28、≥28时,血压均值分别为125.49/79.81、135.62/85.42、/44.63/93.77mmHg,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7.5%、47.6%、71.0%;腹围从正常到腹部肥胖,血压均值从124.67/79.65mmHg上升到135.50/85.09mmHg,高血压患病率从25.5%上升到48.5%。体重指数对血压、高血压患病率的预测效果高于腹围;超重、肥胖与正常组相比,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分别增加3.0和5.2倍。结论珠海市斗门区居民血压值和高血压患病率随着体重指数、腹围的增加而上升,体重指数是预测高血压的重要指标,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控制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韩冰  冯石献  周刚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8):1887-1889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对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集中调查和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社区35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该地区高血压患病率29.96%,全身性肥胖患病率为12.52%,中心性肥胖患病率33.26%。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7.87%和51.80%,中心性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是腰围正常人群的4.56倍,超重和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体重正常人群的3.17倍和6.76倍,超重且中心性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腰围也正常人群的7.01倍。结论该地区超重和肥胖患病形势严峻,超重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显著增高,控制体重对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英  张静玲  包伟静 《药物与人》2014,(10):326-327
目的:分析体重指数(BMI)对高血压发病率的影响,对超重和肥胖人群实施行为干预指导。方法:对我院社区卫生中心30~59岁居民1256人进行BMI、血压测量及问卷调查。结果:BMI正常组的高血压发病率最低,男约17.55%,女约13.06%。BMI超重组高血压发病率男性约35.44%,女性约29.05%,BMI肥胖组高血压发病率男约67.71%,女约52.34%。BMI超重组、肥胖组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结论: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升高,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加强对超重、肥胖人群实施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保持BMI在正常范围是预防高血压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超过正常体重的20%即是肥胖。在医学上肥胖已被认为是一种疾病状态,成为一种现代病,越来越引起科学界和社会上的广泛重视。 肥胖给人类带来的是健康上的问题。肥胖症者与体重正常者相比,前者心脏病发病率是后者的2.5倍;高血压发病率为3倍;糖尿病发病率为3倍以上;动脉硬化的发病率为2—3倍;癌症发病率为1倍多……此外,肥胖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山东省居民肥胖的流行率,为干预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15~69岁成人3 839人,男性1 782人,女性2 057人;居民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分别为34.54%、16.33%、49.20%,标准化率分别为30.96%、14.02%、42.7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户籍居民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差别较大.肥胖患者患高血压、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体重正常人群的4.76倍、3.67倍,由肥胖导致的高血压、糖尿病归因危险度分别为38.04%、30.36%.结论 山东省居民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均较高,尽快出台控制肥胖的政策和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我国中年人群超重朋巴胖和中心性肥胖现状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状况。方法 2009--2010年对全国12个研究人群各抽取35。64岁调查对象1000人,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实际入选11623人,最终有效数据10340人。利用该资料计算我国中年人群超重朋巴胖及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并分析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状况。肥胖的定义依据“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的标准。结果 我国35-64岁中年人群超重率为38.8%,肥胖率为20.2%,轻度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为32.2%,重度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城市人群高于农村,北方地区高于南方(P结论 我国中年人群超过一半为体重超重朋巴胖者,且肥胖伴随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比例很高,亟待采取相应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五莲县居民高血压及超重、肥胖患病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方法在山东省五莲县3个乡镇(街道)抽取2127名20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结果调查20岁以上居民2127名,高血压患病率为38.98%,超重、肥胖率为36.34%。高血压患病率,体重正常组为32.05%,超重组为48.91%,肥胖组为62.02%(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影响高血压患病的因素有性别、年龄、总胆固醇、体重指数、血糖(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强体力活动(高血压的保护因素)。结论调查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与超重、肥胖率相关,控制体重有利于降低高血压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3.
不同体重与腰围与糖耐量低减患病率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了解不同体重、腰围、超重和肥胖与糖耐量低减(IGT)患病率关系,为预防和控制IGT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个社区和2个乡镇15岁以上本地居住5年以上的居民,共计4682人。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测定空腹口服75g葡萄糖后2h血糖。结果 IGT患病率为7.07%,其中男性为7.43%,女性为6.82%。IGT患病率随体重的增加而不断增高,但30kg组IGT患病率大于40~60kg组,呈现“√”形关系。随腰围增大IGT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至腰围100cm组时达到高峰,此趋势在男、女性中一致,超重、肥胖组IGT患病率明显高于BMI正常组和低体重组,其OR值分别为1.62和2.22,95%C1分别为1.50~2.72和1.87~4.28。结论 IGT的发生与体重、超重和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因此,应保持适当体重和正常体型,加强对肥胖人群和IGT患者的干预。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不同体重指数男性不育症患者早泄(PE)分布情况。方法随机抽取男性不育症患者292例,按照不同体重指数分组,正常组84例,超重组117例,肥胖组91例。使用中国早泄患者性功能评价表(CIPE)调查患者早泄情况。结果男性不育症患者总的PE患病率为37.3%。超重组CIPE评分(37.8±6.8)低于正常组(39.1±7.1),肥胖组评分(34.8±6.4)低于正常组和超重组;肥胖组PE患病率(50.5%)高于正常组(25.0%),肥胖组PE患病率高于超重组(3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重指数对于男性不育症患者的早泄有明显影响。减轻体重对男性不育症患者的早泄治疗较重要。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昌平区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流行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全良 《职业与健康》2009,25(3):295-296
目的 阐明北京市昌平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状况。方法 2007年5—10月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北京市昌平区4247名7~18岁中小学生进行调查。测量指标包括身高、体重、收缩压、舒张压等。使用SPSS 11.5进行统计学处理,各组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①共4247名中小学生参加调查,其中女生2090名,男生2157名,超重肥胖572名;②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患病率13.47%;③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的高血压与体重正常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3.7%和6.3%,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89,P〈0.01)。结论 儿童青少年患有超重肥胖率较高,有必要对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控制体重,减少高血压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超重及肥胖与脂肪肝的相关性,为脂肪肝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对参加健康体检的1118名机关干部,测量身高、体重,同时行腹部B超等检查,进行超重组、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脂肪肝检出率的对比分析,同时对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进行分析.结果肥胖、超重及正常体重者脂肪肝检出率依次为56.0%、39.5%和11.4%,各组脂肪肝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脂肪肝组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为70.7%,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的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重及肥胖与脂肪肝的发病密切相关,控制体重是降低人群脂肪肝患病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父母肥胖对儿童期肥胖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于洋  李辉  夏秀兰  童方  孙淑英 《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2):1463-1464
目的:探讨父母肥胖对儿童期肥胖的影响。方法:以北京市近万名6-8岁儿童为调查对象,测量其身高、体重,并发放调查问卷以获得父母的身高与体重。以体重超过身高标准值的120%为标准筛选出肥胖儿童,以BMI超过25或28kg/m^2为标准筛选出超重或肥胖家长。结果:当父亲正常、超重及肥胖时儿童肥胖率分别为12.3%,20.0%和25.0%,当母亲正常、超重及肥胖时儿童肥胖率分别为13.8%,26.5%和30.0%,各组的肥胖率之间差别显。父母均正常的儿童肥胖发生率为11.1%,而父母均超重或肥胖的儿童肥胖率则上升至33.6%。儿童BMI与父亲和母亲BMI均明显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95和0.214。结论:父母肥胖是儿童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父母肥胖的儿童应成为预防肥胖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南京市社区居民高盐饮食和超重肥胖对高血压罹患风险的联合作用。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35~74岁的居民进行调查。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高盐饮食、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罹患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调查共发现高血压患者503例,自报患病率为32.4%,高盐饮食与超重组高血压的罹患风险为非高盐饮食与体重正常组的2.95倍,而高盐饮食与肥胖组罹患高血压的风险为非高盐饮食与体重正常组的3.94倍。结论高盐饮食与超重、肥胖共存会显著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提示严格控制钠盐的摄入同时控制体重有利于高血压的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某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口腔卫生问题现况、肥胖分布情况,并分析口腔卫生问题与肥胖关系。方法对南京某高职院校2 489名14~22岁青少年学生进行普查,收集学生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等;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血压,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口腔卫生习惯等信息。结果超重检出率为11.6%,肥胖率为3.1%,体重不足率为2.2%;随着年龄增加,超重和肥胖患病率逐渐下降;超重、肥胖与龋齿之间无统计学关联性(均有P>0.05);低体重组最近2周牙龈出血者比例高于正常及以上体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60,P=0.021)。结论青少年肥胖和低体重检出率比较高,呈现双重的营养不良。超重、肥胖与龋齿之间无统计学关联性,而低体重青少年比正常体重及超重肥胖者呈现更高的牙龈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20 岁以上居民的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15.02 % 和14.44% ,其中男性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15 .03% 和13 .94% ,女性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15 .01 % 和14.80% 。肥胖与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经济收入、体力活动及某些食物的摄入频率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经济收入的增多,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增加;体力活动越少,则其患病率越高;某些动物性食物摄入频率增多,其患病率也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