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老年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QT离散度及心室晚电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左室肥厚 (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 ,LVH)与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心室晚电位 (ventricularlatepotential,VLP)及室性心率失常 (ventriculararrhythmias,VA)的关系。 方法选择 90例老年高血压病进行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心电图及VLP检查。结果高血压伴LVH时QTd为 (5 8.0 4± 17.13)ms ,VLP阳性率为 30 .30 % ,明显高于无LVH者 (QTd为 47.0 2± 16 .0 9ms,VLP阳性 7.0 0 % ,P <0 .0 1)。同时发现LVH时QTd大于 6 0ms,VLP阳性与VA、密切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伴LVH时如检测到异常长QTd、VLP阳性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讨老年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与Q-T离散度(QTd)、心室晚电位(VLP)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测定9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LVH、QTd、VLP.结果高血压病伴LVH时QTd为58.04±17.13ms,VLP阳性率为30.30%;无LVH者QTd为47.02±16.09ms,VLP阳性率为7.00%,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高血压病伴LVH时QTd大于60ms,VLP阳性与VA发生密切相关,且VLP阳性者QTd多在70ms以上,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伴LVH时如检测到异常长QTd、VLP阳性则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心室晚电位与高血压左室肥大伴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心室晚电位与左室肥大伴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观察 67例合并左室肥大及 113例无合并左室肥大高血压患者的心室晚电位和心电工作站检查 ,所获数据经 χ2 检验。结果 心室晚电位阳性率 13.9% ,合并或不合并左室肥大分别为 2 6.8%和 6.2 % (P <0 .0 1) ,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 82 .3%和 38.4 % (P <0 .0 1) ,心室晚电位阳性左室肥大伴室性心律失常 ,复杂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动过速检出率( 10 0 % ,61.1% ,2 7.7% ) ,均高于心室晚心电位阴性的左室肥大者 ( 79.6,4 2 .9% ,12 .3% ,P <0 .0 5) ,及无左室肥大的心室晚电位阳性 ( 75.0 % ,2 5.0 % ,12 .5,P <0 .0 5) ,结论 心室晚电位对高血压左室肥大伴室性心律失常 ,尤其是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采用体表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记录50例高血压病的心室晚电位(VLP)。结果显示:(1)高血压病并超声左室肥厚(LVH)病人VLP的检出阳性率(22/37),与无LVH病(2/13)比较,其差异有非常显性意义(P<0.01);(2)高血压病VLP阳性患左心室重量指 (LVMI)显高于VLP阴性患(P<0.01);(3)高血压病VLP阳性患LVEF,LVFS,E峰,E/A等均显低于VLP阴性患(P<0.01);(4)高血压病患心电图显示LVH,其VLP阳性率(9/11)与心电图无LVH改变(15/39)比较,差异有非常显性差异(P<0.01)。提示:高血压病患VLP阳性率与LVH的程度和左心室功能的低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左室构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和颈动脉结构的变化。方法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左室构型分为四组:正常构型组(n=34)、向心性重构组(n=18)、向心性肥厚组(n=11)和离心性肥厚组(n=15)。测定与比较各组24 h动态血压、左室功能、颈动脉内径、血流参数和斑块发生率。结果向心性肥厚组24 h平均收缩压高于正常构型及向心性重构组(P<0.01)。离心性肥厚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正常构型组(P<0.05),Tei指数高于正常构型组(P<0.05)。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均高于正常构型组(P<0.05),且向心性肥厚组颈动脉分叉处IMT高于其他三组(P<0.01)。向心性肥厚组斑块检出率(54.55%)较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在老年高血压人群中,不同左室构型左心功能和颈动脉结构变化不同,离心性肥厚者心功能受损最明显,心室肥厚者颈动脉重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党彦平 《中外医疗》2008,27(22):47-48
目的 探讨高血压老年患者心室肥厚(LVH)发生AMI时的并发症和心室晚电位的关系.方法 有高血压病史的老年AMI患者64例,根据临床和实验检查分成LⅦ(33例)和NLⅦ(31例),分别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及心电晚电位检测,观察其AMI并发症与心室晚电位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发生AMI的几率,部位和范围无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LVM及LVMI与NLVH及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叉(P<0.05,P<0.01),LVH组AMI并发症发生率及心室吃电位阳性卒与NLVH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LVII患者发生AMI后.VLP阳性率明显高于非LVH患者,提示LVH与AMI后VLP发生有关.VLP阳性可增加自发性和诱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危险,特则是AMI患者更易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左室构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和颈动脉结构的变化. 方法 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左室构型分为四组:正常构型组(n=34)、向心性重构组(n=18)、向心性肥厚组(n=11)和离心性肥厚组(n=15).测定与比较各组24 h动态血压、左室功能、颈动脉内径、血流参数和斑块发生率.结果 向心性肥厚组24 h平均收缩压高于正常构型及向心性重构组(P<0.01).离心性肥厚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正常构型组(P<0.05),Tei指数高于正常构型组(P<0.05).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均高于正常构型组(P<0.05),且向心性肥厚组颈动脉分叉处IMT高于其他三组(P<0.01).向心性肥厚组斑块检出率(54.55%)较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老年高血压人群中,不同左室构型左心功能和颈动脉结构变化不同,离心性肥厚者心功能受损最明显,心室肥厚者颈动脉重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高血压病左室重构与动态血压的关系 ,对 43 1例门诊初诊高血压病患者均进行动态血压检查。依据左室构型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 4组 :分别为正常左室构型组、向心性重构组、向心性肥厚组、离心性肥厚组。对 4组的动态血压各项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收缩压各项指标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舒张压指标中仅夜间舒张压向心性肥厚与离心性肥厚组较正常构型和向心性重构组为高 ,其余舒张压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 :收缩压指标是高血压左室构型改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左室不同构型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2 2 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6 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 :2 2 8例高血压患者中左室正常构型占 2 1.9% ,向心性重构占 36 .4 % ,向心性肥厚占 32 .9% ,离心性肥厚占 8.8%。高血压组主动脉根部内径和左房内径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以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组更为明显 ;离心性肥厚的CI和SVI高于对照组和向心性重构组 (P <0 .0 5 ) ;向心性重构EF和FS值最高 (P <0 .0 5 ) ,离心性肥厚EF值最低 (P <0 .0 5 ) ;高血压组E/A比值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尤其是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总外周血管阻力 (TPR)在向心性重构组最高 (P <0 .0 5 ) ,离心性肥厚组最低 (P <0 .0 5 )。结论 :左室不同几何构型有其各自的特点 ,提示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250例老年人进行了心室晚电位(VLP)检测,男201例,女49例。年龄55~82岁。冠心病组105例,高血压病组30例。血管性头晕10例,糖尿病8例,脑梗塞4例,心肌炎3例及正常体检组90例。结果:以冠心病组VLP阳性率为高(32%),正常体检组VLP阳性率最低(2.2%)。冠心病组中以陈旧性心肌梗塞伴左心功能不全者7例中VLP阳性检出者5例,阳性率71.4%为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左心室不同构型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方法 :Ⅰ组 130例 ,为高血压病患者 ,Ⅱ组119例 ,为对照的正常健康体检者。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 (IVST)、左室后壁厚度 (PWT)、左心室内径 (LVD) ,计算左心室重量 (LVM )、左心室重量指数 (LVMI)及左心室壁相对厚度 (RWT)。根据LVMI和RWT分析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室不同构型。结果 :左心室离心性肥厚的LVD最大 (6 .12± 0 .5 4 )cm ,其次为向心性肥厚 (5 .18± 0 .4 8)cm ,二者显著高于其它二种构型及Ⅱ组 (P <0 .0 1) ;左心室离心性肥厚的LVMI最高 (16 1.12±36 .2 4 ) g/m2 ,其次为向心性肥厚 (14 2 .0 9± 35 .12 ) g/m2 ,二者显著高于其它二种构型及Ⅱ组 (P <0 .0 1) ;左心室向心性肥厚的RWT最高 0 .4 8± 0 .0 8,其次为向心性重构组 0 .4 7± 0 .0 8,二者显著高于其它二种构型及Ⅱ组 (P <0 .0 1) ;在Ⅰ组中左心室正常型占 4 8.6 % ,离心性肥厚型 30 .4 % ,向心性肥厚型 12 .1% ,向心性重构型 8.9%。结论 :在高血压病患者中 ,左心室离心性肥厚的LVMI最高 ,向心性肥厚的RWT最高 ,正常构型最常见 ,离心性肥厚较向心性肥厚常见 ,向心性重构型少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高血压不同左室型患者QT间期离散的变化。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相对室壁厚度(RWT),按LVMI和RWT将左分为4种构型,对117例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QT间期离散度进行研究,并以45例临床人作为对照组。结果:高血压组除正常构型外,其余QT间期离散度均大于对照组,而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组大于向心性重构组,向心性重构组大于正常构型组。QT间期离散度与LVMI正相关。结论:高血压不同左室构型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不同,随着LVMI增加QT间期离散度加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室Tei指数早期评价高血压肿瘤患者接受联合放、化疗后心脏功能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高血压肿瘤患 者按左室质量指数分为高血压左室肥厚组30例与高血压无左室肥厚组30例,选取血压正常肿瘤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多 普勒超声心动图依次检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放、化疗前后左室Tei指数以及各项心功能指标,比较3组各项心功能基础测量 值和左室Tei 指数变化的差异。结果高血压左室肥厚组放、化疗后的左室Tei 指数高于对照组和高血压无左室肥厚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和高血压无左室肥厚组放、化疗后的左室Tei 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化疗后左心 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口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血流峰值之比、收缩末期容积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超声指标比较, Tei 指数可更敏感地反映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放、化疗前后的心脏功能改变,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及其对左室舒张功能、QT离散度的远期影响。方法氯沙坦治疗36例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并单纯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疗程6个月;治疗前后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相关参数,描记12导联心电图,计算QT间期离散度(QTd)。结果氯沙坦能显著减轻左室舒张期后壁厚度、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室重量(LVM)和左室重量指数,晚期充盈峰速度(A波)、A/E比率和E波减速时间明显降低(P<0.05),缩短QTd。结论氯沙坦能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并可显著改善其左室舒张功能,缩短QT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利用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有家族史与无家族史高血压患者左室形态变化,探讨家族史在左室形态变化中的作用,为高血压及左室肥厚等并发症的临床防治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的高血压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ed)、室间隔厚度(IVST)及左室后壁厚度(LFWT),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及相对室壁厚度(RWT),并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左室几何构型的划分,对各几何构型中无家族史与有家族史患者的临床及超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有家族史患者不同构型的LVIDed、IVST、LPWT、LVMI普遍比无家族史患者的大,家族史的影响在向心性肥厚型和离心性肥厚型中表现较为突出。结论 有家族史与无家族史高血压患者左室几何构型分布相近似;有家族史患者与无家族史患者相比LVIDed、IVST、LPWT、LVMI增大;家族史对左室形态具有一定影响,在向心性肥厚型和离心性肥厚型中表现较明显。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病对左室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声学定量(AQ)技术评价不同左室几何构型高血压(EH)患者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方法:对51例EH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进行了AQ检测,根据左室重量指数和相对室壁厚度,EH组又分为左室几何构型正常组,左室向心性重构组和左室向心性肥厚组。结果:左室几何构型正常组左室舒张功能无明显变化。而左室容量负荷出现增大,进一步引起早期左室泵功能的增强,向心性重构组患者被动充盈减弱。主动充盈增强,左室舒张功能明显减退;左室向心性肥厚型者随着左室肥厚的发展,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均显著减退。结论:EH患者左室几何构型对心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应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脉压和病程的关系。方法根据7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入院时的血压计算脉压,并根据这些病人入院时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确定有无左心室肥厚,由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室肥厚与脉压和病程的关系。结果左心室肥厚35例,脉压(OR1.3)、高血压病程(OR 2.1)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结论脉压、高血压病程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左心室肥厚的正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