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流经不同洗涤方法的输液器和一次性输液器的输液进行不溶性微粒检测,并就如何减少输液器引入不溶性微粒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仪器和材料:微粒计数仪(ZWF-4型,福州天宝电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输液管,一次性输液器,0.9%氯化钠注射液。2.方法与结果:ZI不同洗涤方法的输液器对输液不溶性微粒量的影响:抽取供临床使用的乳胶管接在泡法清洗,分别按净化水冲洗组、蒸馏水冲洗组、自来水冲洗组每套各用500ml不同水冲洗,121℃30Win灭菌,取上述3组格波器及一次性输液器,分别模拟临床流满给药方法,用符合…  相似文献   

2.
一次性输液器对输液质量的影响田伟强,吴华芬,陈高梁(浙江省丽水地区人民医院龙泉323700)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危害极大。中国药典规定了对输液进行微粒检查。为防止输液过程污染,一次性输液器装有空气过滤器和终端滤器,以阻止微粒和微生物进入。为检验其效...  相似文献   

3.
于晓楠  厉曙光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0):3062-3064
目的:了解一次性重力输液器(输液器)药液过滤器中微粒在不同条件下浸泡、过滤实验中微粒的脱落情况。方法:采用GWF-7J微粒分析仪对样品微粒进行检测。结果:一次性重力输液器药液过滤器中微粒脱落及滤出结果根据室温、过滤量和浸泡时间条件的不同差异有显著性(〈0.05),微粒脱落为0.9~63个/ml;微粒滤出为0.4~4.6个/ml。结论:一次性重力输液器中的微粒可经输液途径进入人体,研究结果可为微粒脱落的卫生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次性输液器滤除微粒能力的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贵新 《中国药事》2000,14(2):107-107
静脉给药是药物治疗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且大多数是通过一次性输液器输注。输液器的终端过滤器成了阻止输液中不溶性微粒 (以下简称微粒 )进入人体的关键部件。笔者对部分一次性输液器过滤性能进行了测试 ,测试情况如下。1 仪器、试药与样品1 1 仪器 ZMF - 4 0Ⅱ型注射液微粒分析仪 (天津天河医疗仪器研制中心 ) ;超净工作台 ,洁净度10 0级 (蚌埠净化设备厂 )。1 2 试药与样品 氯化钠 (北京 576 0 1化工厂 ) ;一次性输液器 (由当地医药公司及医疗单位抽检 4个厂家的 10批产品 )。2 试验方法与结果2 1 试验方法2 1 1 超净氯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注射用七叶皂苷钠与不同溶媒配伍后经过不同输液器的微粒变化,探索降低七叶皂苷钠输液微粒数的方法。方法应用不溶性微粒检测仪.分别检查注射用七叶皂苷钠与0.9%氯化钠注射液和10%葡萄糖注射液溶媒混合后输液中微粒数以及各输液通过不同输液器后微粒数的变化。结果注射用七叶皂苷钠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的输液中微粒数增加大于其与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输液中微粒数:上述输液分别通过一次性使用精密输液器后输液中微粒数均明显减少;而通过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后输液中微粒数均显著增加。结论选择10%葡萄糖注射液为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溶媒,通过一次性使用精密输液器静脉滴注,可减少进入静脉微粒数,从而减少发生静脉炎。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一次性输液器本身的异物污染以及它对输液瓶穿刺后对输液异物污染情况,探讨了输液异物污染的解决途径。1.实验部分1.l报器:ZWF-4型注射液微粒分析仪,天津市天河医疗仪器研制中心生产;CHJ型港明度检查装置(沈阳产);CHC型Dlympusstu-dent显微镜(日本);SWCT-LB标准净化工作台(苏州净化设备厂)。1.2方法与结果:12.1在净化台上,以净化水分次通过一副一次性输液器(不带药液过滤器),同时自上而下地挤压输液器管壁,收集试液50ml,摇匀,分别用ZWF-4型注射液微粒分析仪进行粒子和在显微镜下观察滤膜上异…  相似文献   

7.
李恩敬 《安徽医药》2005,9(3):215-216
一次性输液器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人们防病治病的重要辅助器具.全面抓好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的监管是保证人民用药、用械安全有效的必然要求[1].考察一次性输液器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也是一项质量监督的措施.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已成共识.因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不能在人体内代谢,并可引发血栓、过敏、热原和肿瘤样反应[2,3],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美国药典(25版)、英国药典(2000版)和日本药局方(13改正版)等对注射剂不溶性微粒的限度均有规定.本文就我院所用的不同生产厂家的输液器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滤过情况进行了考察,旨在了解我院一次性输液器质量的现状,为加强一次性输液器的质量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方毛冬青注射液分别与0.9%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和小儿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3种输液配伍时的不溶性微粒及其pH值变化.方法不同剂量(4、6、8和10ml)的复方毛冬青注射液分别与100ml上述输液配伍,混合液的不溶性微粒利用微粒分析仪测定,以及其pH值利用pH/离子计仪测定.结果不同剂量复方毛冬青注射液与各输液混合其4个通道(≥25μm、≥10μm、≥5μm、≥2μm)的不溶性微粒均显著性增多(P<0.01),且其pH也有明显变化.结论复方毛冬青注射液与3种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不符合中国药典及英国药典的质量标准,应引起重视.建议在临床应用时可在其一次性输液器加装有效的终端滤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复方毛冬青注射液分别与 0 9%氯化钠注射液、10 %葡萄糖注射液和小儿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3种输液配伍时的不溶性微粒及其pH值变化。方法 不同剂量 ( 4、6、8和 10ml)的复方毛冬青注射液分别与 10 0ml上述输液配伍 ,混合液的不溶性微粒利用微粒分析仪测定 ,以及其 pH值利用pH/离子计仪测定。 结果 不同剂量复方毛冬青注射液与各输液混合其 4个通道 (≥ 2 5 μm、≥ 10 μm、≥ 5 μm、≥ 2 μm)的不溶性微粒均显著性增多 (P <0 .0 1) ,且其pH也有明显变化。 结论 复方毛冬青注射液与 3种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不符合中国药典及英国药典的质量标准 ,应引起重视。建议在临床应用时可在其一次性输液器加装有效的终端滤器  相似文献   

10.
一次性输液器终端滤器对输液中微粒影响的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考察一次性输液器终端滤器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使用不溶性微粒分析仪针对不同厂家各种输液器以有终端滤器和无终端滤器对各粒径微粒进行测定。结果:终端滤器对25,10,5μm粒径的微粒均有滤过作用,对2μm粒子也有滤过作用。不同厂家生产的输液器质量不同,有的输液器终端滤器几乎不起作用。结论:要加强一次性输液器的质量管理,确保病人输液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输液反应残留液过滤前、后不溶性微粒数的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微粒分析仪测定几种输液反应残留液的不溶性微粒数和经空白输液器再次过滤后的不溶性微粒数,同时对空白液体测定其过滤前及用残留输液器过滤后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残留液的不溶性微粒数显著增高,经空白输液器过滤后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减少,而空白液体经残留输液器过滤后不溶性微粒数也明显增高。结论:临床使用注射剂静脉滴注时,应考虑微粒相加问题;建议输液器中再增加一个过滤器。  相似文献   

12.
一次性液器终端滤器对输液中微粒影响的考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考察一次性输液器终端滤器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使用不溶性微粒分析仪针对不同厂家各种输液器以有终端滤器和无终端滤器对各粒径微粒进行测定.结果:终端滤器对25,10,5μm粒径的微粒均有滤过作用,对2μm粒子也有滤过作用.不同厂家生产的输液器质量不同,有的输液器终端滤器几乎不起作用.结论:要加强一次性输液器的质量管理,确保病人输液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王守慧  李鹏娟  刘桂兰 《中国药房》2011,(13):1235-1237
目的:为了避免配药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应用自制的一次性使用配液过滤输液器(专利号:201020214054.5)与常规配药法,分别将注射用青霉素钠640万u加入至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各配置20瓶,对2种方法配制的药液中可见异物和不溶性微粒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常规配药法所配药液比较,应用一次性使用配液过滤输液器所配的药液中可见异物和不溶性微粒数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一次性使用配液过滤输液器可有效提高配药质量,保障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可能造成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各环节进行监测,探讨减少造成不溶性微粒污染的途径。方法进行输液器质量、进气方式、空气环境、配药环境、配药用具和加入各种针剂与不溶性微粒污染的相关性试验,利用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测定各样品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不同厂家输液器配制的输液所含不溶性微粒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进气方式、空气环境、配药环境、配药用具、以及加入各种针剂的不同,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不溶性微粒污染(P<0.01)。结论常规静脉输液过程的各环节均有可能导致数量和大小不等的不溶性微粒污染,应加强输液操作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尽量采用能避免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操作方式,尽快建立静脉输液配置中心。  相似文献   

15.
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致害性愈来愈受到重视,中国药典1985年版和1990年版均增加大输液不溶性微粒的检查项目.并规定了标准范围。不论制药厂还是医院制剂室,对大输液生产过程,严格按GMP的标准要求.强化了避免微粒污染的相应设施和质控手段,使大输液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不溶性微粒多数都能控制在标准范围内。但是,由于临床输液,多有加入其它药物配伍静脉满注,有可能使大输液内微粒数增加,甚至超过规定范围,增加输液的致害性。近来临床输液,大多采用带有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代替乳胶管制作的输液器,理应使临床输…  相似文献   

16.
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的现行标准有国家标准GB8368-87(简称GB)和卫生部部颁标准WSI-C6-0002-89(简称WS)。两标准中对无菌检查试验液的制备方法不尽相同;GB法中要求取10只输液器,每只内腔通过40if无菌无热原生理盐水,试验液总量约为400ml;而WS中要求取3只或3只以上的输液器,注入无菌无热原生理盐水后,置37C浸提72h,试验液总量约为40Inl。两方法试验液总体积相差甚多,且均较繁琐,需时又较长,不易操作。故笔者提以下改进方法:取一次性使用输液器2~3只,在无菌条件下操作,将每只输液器内腔通过预先加热至50C的无菌无热…  相似文献   

17.
静脉用药中微粒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滴注药物微粒是指存在于液体中的非故意加入的可游动的、不溶性的外源物质及可溶而未溶的药物,它大量注入人体可产生严重的机体损害,如静脉炎、肺部肉芽肿、血栓形成及血管栓塞等,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微粒的来源所谓微粒是指静脉给药过程中,进入人体的非代谢的颗粒杂质。直径一般为1~300μm或更大,50μm以上的微粒肉眼可以看见。1.1一次性输液器:现临床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也存在硅胶屑、黏合剂和其他一些不溶性微粒,甚至还有50~100μm的大微粒存在,而且这些微粒大多是未塑化的高分子微粒异物,人体对其无降解能力,一旦输入对人体危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考察PVC软包装 4∶ 1输液的不溶性微粒。方法 应用ZWF - 4DⅡ型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测定 4∶ 1输液的≥ 2 5μm、≥ 10 μm、≥ 5 μm和≥ 2 μm的 4个通道不溶性微粒数。结果  5批PVC软包装 10 0ml的 4 ∶1输液在≥ 2 5 μm、≥ 10 μm、≥ 5 μm和≥ 2 μm的 4个通道不溶性微粒数 ( x±s,n =5 )分别为 (0 .9± 0 .7)粒 /ml、(10 .0± 5 .0 )粒 /ml、(6 3.5± 16 .2 )粒 /ml和 (2 0 4 7.3± 6 34.6 )粒 /ml。结论 PVC软包装 4∶ 1输液的≥ 10 μm和≥ 2 5 μm不溶性微粒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 ,≥ 5 μm的不溶性微粒符合《英国药典》的要求 ,但其≥ 2 μm的不溶性微粒不符合《英国药典》的要求 ,提示输液中≥ 2 μm的不溶性微粒偏高应引起医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40种静脉用中药注射剂与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和对传统医药的研发.静脉用中药注射剂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静脉用中药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已引起医药界的高度重视。由于在临床治疗中.药物要加入各自的溶媒溶解或稀释后才能静脉注射.药液通过一次性输液器后的微粒数才是进入人体内的不溶性微粒数,因此药物与溶媒的合理配伍.是减少不溶性微粒数的重要环节。本文选择常用的40种静脉用中药注射剂及临床常用溶媒.通过查阅近年来的文献报道.汇总其在临床的配伍使用情况.分析在相互配伍中的应用要点.为临床安全使用静脉用中药注射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李争艳 《北方药学》2012,9(9):42-43
目的:观察注射用尿激酶与同一批号的氯化钠注射液(NS)、5%葡萄糖注射液(5%GS)、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GNS)三种输液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方法:选择同一批号的三种输液各500ml,用常规正确的输药加药操作方法,在BJJ净化台及净化环境下用一次性注射器分别将注射用尿激酶6万单位加入我们选择的统一批号的NS、5%GS、5%GNS3种输液中混合,并作以编号1、2、3,1号为注射用尿激酶与氯化钠注射液(NS)配伍,2号为注射用尿激酶与5%葡萄糖注射液(5%GS)配伍,3号为注射用尿激酶与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GNS)配伍,采用GWJ-4智能微粒测定仪测定微粒数,作为实验组。然后进行比较三组不溶性微粒情况。结果:配伍以后,采用GWJ-4智能微粒测定仪测定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增加,而与5%葡萄糖注射液(5%GS)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无明显变化。结论:研究结果证实临床在使用注射用尿激酶治疗时,尽量将其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