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父母的依恋特征.方法 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关系问卷和自制的一般情况表对164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父母与328名正常儿童的父母施测.结果 父亲依恋类型病例组安全型(43.9%)低于对照组(52.4%),轻视型(41.5%)高于正常组(34.1%),倾注型(12.2%)高于对照组(8.0%),害怕型(2.4%)低于对照组(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888,P>0.05);母亲依恋类型病例组安全型(40.2%)低于对照组(50.0%),轻视型(30.5%)低于正常组(32.3%),倾注型(20.7%)高于对照组(l0.4%),害怕型(8.5%)高于对照组(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526,P>0.05).病例组父亲焦虑、父亲回避、母亲焦虑、母亲回避评分[分别为(3.44±0.97)分,(3.70±0.57)分,(3.37±0.87)分,(3.74±0.68)分]与对照组[分别为(3.37±0.82)分,(3.72±0.57)分,(3.36±0.83)分,(3.64±0.5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父母的依恋特征与正常儿童父母的依恋特征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李霞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0):1074-1075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又称社交恐惧症,是指个体在社交场合或人前表演、操作时,存在显著的、持续的担忧或恐惧,从而妨碍其正常生活和社交活动的一种心理障碍。目前,青少年儿童SAD的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3.
心理素质训练对电子对抗兵人际交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心理素质训练对电子对抗兵人际交往的影响.方法 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RCA-24)、容纳他人量表对电子对抗部队294名军人进行测试后,随机抽样分组,训练组120人,对照组140人.训练组以《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为教材,除日常的军政训练外,增加心理素质训练;对照组仅进行日常的军政训练.结果 ①心理素质训练后,训练组军人社交焦虑、社交总分、会议恐惧及公众恐惧4因子的差值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②训练组士兵社交焦虑和会议恐惧因子的差值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③训练组士官社交回避、社交焦虑及社交总分3因子的差值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④训练组军官会议恐惧和恐惧总分因子的差值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结论 心理素质训练对电子对抗兵人际交往有影响.不同层次的军人训练效果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青少年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对父母的依恋类型分布及依恋相关维度的特征.方法 由2名精神科医生共同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的66名青少年,与80例对照组学生共同完成一般资料调查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版,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躯体形式障碍青少年患者对父母具有较高的不安全依恋比例,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9.5%,81%,x2=40.584,P<0.01).躯体形式障碍青少年的依恋相关回避及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0.51±15.08)分,(62.58±14.18)分,t=4.449,P<0.01;(64.25±18.91)分,(51.49±14.13)分,t=3.210,P<0.01].结论 青少年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不安全依恋特征以及较高的依恋相关回避及焦虑水平,其中最常见的是淡漠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社交焦虑障碍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对42例社交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两组患者均服用度洛西汀(商品名:奥思平)60mg/d,l疗程8周,并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措施(社交技能训练)。在治疗8周后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SAD)量表评定其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SAD)量表评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SAD)量表评测,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患者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护理可提高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强迫障碍与焦虑障碍的归属关系和强迫障碍患者在愤怒表达和体验上的心理病理学机制.方法 以未曾接受药物治疗(或接受药物治疗时间<72 h)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强迫障碍患者40例,广泛性焦虑患者35例,社交焦虑患者26例,重型抑郁障碍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Yale-Brown(Y-BOCS)强迫量表以及状态一特质愤怒表达问卷(STAXI)的测评.结果 强迫障碍组和广泛性焦虑组以及社交焦虑组之间HAM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重型抑郁障碍比较HAMA评分差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强迫障碍组与广泛性焦虑以及社交焦虑组相比,特质怒得分、外向怒得分和控制怒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重型抑郁障碍组比较,内向怒得分和外向怒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Y-BOCS总分与外向怒得分呈正相关,强迫思维得分与控制怒得分呈负相关,强迫动作得分与状态怒、特质怒、外向怒以及控制怒得分均呈正相关.结论 强迫障碍在焦虑水平以及愤怒体验和愤怒表达的心理病理学机制上与广泛性焦虑、社交焦虑均有明显差异,强迫障碍是否应归为焦虑障碍一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毛文君  袁茵  卢莲 《四川医学》2011,32(9):1412-1414
目的研究焦虑症患者的依恋类型、述情障碍及其防御方式,并探讨三者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版成人依恋量表(AAS-1996)、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及防御方式问卷对32例焦虑症患者和110名对照组被试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焦虑症患者比对照组具有更低的亲近、依赖和更高的焦虑;焦虑症患者的述情障碍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因子Ⅰ、因子Ⅱ较对照组高,因子Ⅲ较对照组低;不同依恋类型的焦虑症患者所使用的防御机制存在显著差异,安全型依恋的个体较少使用防御机制,不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倾向于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防御机制;焦虑症患者的情感理解和情感表达障碍与其所使用的防御机制存在显著相关。结论焦虑症患者的依恋类型、述情障碍与防御方式有一定关系,偏向不安全依恋、较高水平述情障碍和不成熟防御方式,心理治疗应在充分考虑人格特征的基础上帮助焦虑症患者调整不恰当的防御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年服刑人员的攻击行为与依恋的特征及其两者关系。方法采用攻击行为量表(AQ)和成人依恋量表(AAS)对413名成年服刑人员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方差分析发现,成人依恋中的焦虑,攻击行为中的愤怒、敌意、躯体攻击和攻击总分在犯罪类型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5.80,5.15,16.82,10.69,P〈0.001或P〈0.05)。愤怒、敌意、躯体攻击、言语攻击及攻击总分在依恋类型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14,34,17,7,83,22,75,P〈0.01)。罪犯的愤怒、敌意、躯体攻击和攻击总分与成人依恋中的亲近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r=-0.15--0.20,P〈0.01),而愤怒、敌意、躯体攻击、言语攻击及攻击总分与焦虑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r=0.30—0.52,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成人依恋中的焦虑和亲近两因子对罪犯的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罪犯的攻击行为与成人依恋存在紧密关系。成人依恋中的焦虑和亲近两因子对罪犯的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患者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reatment, CBT)前后静息态大脑自发活动变化,探讨SAD形成、治疗和恢复的神经机制。方法 对15例SAD患者进行8周的团体CBT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纳入健康对照18例并进行基线水平的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分析并进行患者与对照的组间、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在第一次MRI扫描之前对所有被试采用Liebowitz 社交焦虑量表 (LSAS)、汉密尔顿焦虑(HAMA)量表、汉密尔顿抑郁(HAMD)量表进行评估。患者组在心理治疗结束后的1周内进行第二次MRI扫描,并再次评估上述量表得分。所有被试均采用临床量表评估症状。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右利手。患者组男性11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27.07±8.11)岁,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26.28±2.42)岁。患者组与对照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量表LSAS、HAMA、HAMD在患者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8周的CBT之后患者组的临床量表得分较治疗前降低。和健康对照组相比,SAD患者治疗前右小脑后叶ReHo增高〔P<0.05,多重比较校正(GRF校正)〕,治疗后各脑区ReH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D患者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显示左壳核、右尾状核ReHo增高(P<0.05,GRF校正)。治疗前后患者右小脑后叶平均ReHo的改变与Liebowitz 社交焦虑量表的恐惧分量的减分(ΔLSAS-fear)改变呈正相关(r=0.62, P=0.015)。结论 心理治疗可以通过恢复小脑异常的自发活动来达到减轻SAD临床症状的目的。小脑可能是认知行为治疗对于SAD治疗中调控疗效的一个潜在的生物学标记,这对更深入和全面探索SAD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情绪障碍儿童的依恋特征,为情绪障碍儿童的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依恋问卷、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对70例情绪障碍患儿及其父母与140例正常儿童及其父母施测。结果(1)病例组儿童家庭亲和性、朋友亲和性因子分[分别为(12.76±3.69)分、(14.23±3.84)分]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5.47±3.05)分、(15.82±3.06)分],而家庭消极性因子分[(12.84±3.42)分]高于对照组[(10.46±2.94)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病例组母亲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维度评分[(3.60±0.70)分、(2.96±0.77)分]低于对照组[(3.84±0.63)分、(3.37±0.79)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情绪障碍儿童朋友依赖性因子与父亲依恋焦虑维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情绪障碍儿童的家庭依恋特征为低亲和性、高消极性,朋友依恋特征为低亲和性。  相似文献   

11.
成都市大中学生社交焦虑障碍患病率及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大中学生社交焦虑障碍时点患病率,并探讨大中学生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病影响因素。方法按最优分配分层整群抽样抽出成都地区2279名大中学生,由经过培训及一致性检验的精神科医生根据SCID进行一对一同诊确诊。确诊为社交焦虑障碍中的愿合作患者(n=156)及其配比者(n=156)完成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负向评价恐惧量表(FNE)和防御方式同卷(DSQ)。结果2279名成都地区大中学生中患社交焦虑障碍者179名,其中女性88名,男性91名。经过配对秩和检验发现患者组与配比组在生长地(P=0.049)、家庭经济水平(P=0.000)、父母教养方式、状态特质焦虑、负向评价恐惧、防御机制、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P=0.001)七方面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权法计算成都地区大中学生社交焦虑障碍总患病率为8.15%,女性患病率为8.35%,男性患病率为7.62%,可能的发病影响因素有:生长地为农村;家庭经济水平较低;父母教养方式为抑制性;有焦虑特质;有负向评价恐惧;更多使用不成熟防御和中间型防御机制而更少使用成熟的防御机制;有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军人企业员工的成人依恋对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辽宁、北京等地的企业共478人,在某野战部队和某部队汽车培训基地抽取官兵658人为调查对象,采用人际冲突处理策略量表(ROCI-II)、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关系问卷(RQ)进行了调查.结果 军人和企业员工样本的依恋类型分布差异显著,军人样本中安全型比例偏低,而轻视型比例偏高;在人际冲突处理策略上,军人和企业员工在统合、回避、竞争、顺从指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妥协策略中军人得分[(30.54±8.23)分]显著低于企业员工[(31.36±5.84)分,t_((1120))=1.97,P<0.05];四种依恋类型的被试在统合策略上差异显著(F_((3,1009))=10.18,P<0.01);依恋回避与人际冲突解决策略中的统合、顺从、妥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31,-0.11,-0.13),而依恋焦虑则与退避、竞争、顺从、妥协都存在中等程度且显著的正相关(r=0.16,0.35,0.35,0.39,0.30).结论 成人依恋与人际冲突处理策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且军人和企业员工也存在妥协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主要探讨完美主义和社交回避的关系,及惧怕否定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多维完美主义量表、简明惧怕否定评价量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对芜湖地区272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完美主义的关注错误(r=0.167),、父母批评(r=0.191)、怀疑行动(r=0.271)和社交回避显著正相关(P〈0.01);②完美主义的父母批评(P=0.05)、怀疑行动(P〈0.001)能显著预测社交回避;③在全模型和单个自变量条件的比较下,惧怕否定在怀疑行动和社交回避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完美主义中的父母批评、怀疑行动和社交回避的关系最密切,怀疑行动可以通过中介变量惧怕否定来影响社交回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患者的症状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认知团体行为治疗(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GCBT)的作用机制和长期效果。方法 对50例SAD患者进行治疗前的心理问卷评估,包括社交焦虑量表(Liebowitz social anxiety scale,LSAS)、自动思维问卷(automatic thoughts questionnaire,ATQ)、惧怕否定量表(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FNE)、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三维人格问卷(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TPQ)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gna minnen barndoms uppfostran,EMBU), 评价患者的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及外界的心理社会支持等因素,并与50例健康对照对比;30例SAD患者进行GCBT治疗(采取以改善自我为主、合并部分认知行为治疗的团体心理治疗方案,每周1次,每次2 h,共8周),在治疗后1周内再次进行量表、问卷调查,评价症状改善和认知改变程度。并对40例SAD患者(其中22例进行了GCBT治疗,18例未治疗)进行为期1~5年的随访。结果 SAD患者在思维方式、人格特点、社会支持、父母教养方式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GCBT治疗后社交焦虑( t=4.06, P=0.000)、负性思维( t=4.58, P=0.000)和惧怕否定( t=3.85, P=0.000)较治疗前明显减轻。随访发现SAD患者社交焦虑症状的减轻程度与患者的主观支持呈正相关(r=0.361, P=0.022),与父亲拒绝与否认的教育方式呈负相关(r=-0.431, P=0.005),参加治疗和未参加治疗的社交焦虑症状好转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3)。结论 GCBT治疗可通过改善SAD患者的负面认知缓解其症状,主观社会支持和父亲拒绝否定的教育方式会影响SAD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成人亲附类型与其防御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辉 《医学与社会》2007,20(12):41-43
目的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成人亲附类型与防御机制,为进一步理解其临床症状提供相关的研究基础。方法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标准第三版(CCMD-Ⅲ)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选取30名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建立配对正常对照组30人。采用成人亲附量表(AAS)及防御方式问卷(DSQ)为主要测量工具。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成人亲附安全和不安全类型的分布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成熟防御机制得分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投射、同一化等防御机制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成人亲附类型以不安全型为主,主要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可能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运用的防御机制以投射、同一化等为主。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焦虑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交焦虑与社会支持及其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惧怕否定评价量表(FNE)、UCLA孤独量表(UCLA)对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108例正常对照进行评分比较,并进行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SAD、FNE、UCLA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SSRS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且患者的SSRS评分与SAD、UCLA成显著负相关。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着明显的社交焦虑及社会支持不足且二者之间有相关关系,提示基本社交技能训练及社会支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医科大学学生依恋模式及其对应对策略和情绪的影响,以期为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提供新的探索方向。方法采用关系问卷中文版、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应对方式问卷、抑郁焦虑自评量表对医科大学生898人进行调查,了解医科大学生依恋模式与应对方式和负性情绪的关系。结果安全型依恋大学生更多地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P<0.01),抑郁焦虑得分最低(P<0.01);而惧怕型和焦虑型依恋者更倾向于使用消极的应对策略(P<0.01),抑郁焦虑得分较高(P<0.01)。结论医科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可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焦虑障碍患者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特点。 方法 收集广泛性焦虑症(GAD)患者104例,强迫症(OCD)患者114例,社交焦虑症(SAD)患者37例及63名正常对照者,其中GAD、OCD和SAD组内按入组时药物使用情况各分为两个亚组:A组为从未使用过任何精神科药物者或经过药物清洗1周及以上者;B组为入组时正在进行药物治疗者。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交往焦虑量表(IAS)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进行评分;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BDNF的质量浓度;并对其中18例患者于药物治疗10周后复测各量表及血浆BDNF的质量浓度。 结果 ①各病例组血浆BDNF质量浓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病例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病例组内A、B亚组间血浆BDNF质量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年龄、性别对各组血浆BDNF质量浓度均无统计学意义的影响(P>0.05);各病例组患者血浆BDNF质量浓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焦虑状态评分、病程的关联程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18例患者经药物治疗10周后,血浆BDNF质量浓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BDNF的水平可能为焦虑障碍疾病状态的生物学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以及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测量成人依恋,用社会支持问卷和UCLA孤独感量表分别测量被试的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结果 ①成人依恋类型分布为:安全型40.1%,轻视型27.7%,矛盾型20.8%,害怕型11.5%.②女性的主观支持(t(548)=5.59,P<0.01)、和社会支持总分(t(544)=3.69,P<0.01)显著高于男性;依恋焦虑没有性别差异,但男性的依恋回避得分显著高于女性(t(528)=2.91,P<0.01);在孤独感的得分上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③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在客观支持(F(3,482)=3.74,P<0.05)、主观支持(F(3,482)=2.80,P<0.05)、支持的可利用度(F(3,482)=3.14,P<0.05)以及社会支持总分(F(3,482)=5.67,P<0.01)4个指标上均有显著差异.且在孤独感量表的得分上也存在显著差异(F(3,482)=8.34,P<0.01),表现为安全型个体的孤独感显著低于非安全型的个体,而害怕型依恋的个体报告的孤独感最高.④孤独感与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49~0.348,P<0.01);而与社会支持的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258~-0.409,P<0.01).结论 大学生的依恋类型、社会支持以及孤独感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URLB)的成人依恋状况以及不同的成人依恋状况在认知、情绪、行为以及人际关系上的表现.方法 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自尊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河北省2所高校4271名农村生源在校大学生调查,筛选出儿童期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1062名.结果 1.URLB与非URLB比较,在依恋回避维度上的得分高于非URLB,差异具有显著性[(4.15±0.53)分,(4.09±0.53)分,t=2.970,P<0.05);在抑郁、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积极应对方式、自尊以及人际关系上两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值依次为8.063,2.192,1.969,-6.605,-2.913,4.065,均P<0.05)).2.URLB高依恋回避者与低依恋回避者比较,在人际关系评分方面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t=3.415,P<0.01),而在抑郁、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应对方式、自尊水平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URLB高依恋焦虑者与低依恋焦虑者比较,在上述各因子上均差异有显著性(t值依次为7.436,7.961,10.131,2.633,6.764,10.598,均P<0.01).结论 URLB的依恋状况影响其心理行为的表现,需要对高依恋回避者和高依恋焦虑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