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联合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第1、3、5、7天监测BIS,同时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GFAP水平。所有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并按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GOS评分≥4分)和预后不良组(GOS评分≤3分)。比较两组患者BIS及血清GFAP水平动态变化趋势。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IS、GFAP单项及联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后第1、3、5、7天血清GFAP及BIS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各时间点,预后不良组血清GFA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BIS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BIS联合GFAP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高于单项。结论:BIS联合GFA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用于颅脑和非颅脑手术病人监测麻醉深度的差异,探讨BIS监测颅脑手术病人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幕上入路颅内肿瘤切除术病人25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Ⅲ级,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病人25例作为对照。入室后按标准电极贴敷方法连接右侧额部BIS监测。采取相同血浆浓度丙泊酚靶控输注,记录诱导前、切皮、去骨瓣、剪硬膜、切瘤、止血、睁眼时BIS值,比较两组BIS值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病人人口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同血浆浓度下,血压、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颅内肿瘤组和椎管肿瘤组BIS值结果:诱导前(93.0±4.2 vs 92.8±4.1)、切皮后(39.3±7.3 vs 38.6±6.7)、去骨瓣(39.0±7.2 vs 39.1±6.1)、剪硬膜后(37.4±7.1 vs 39.7±7.4)、切瘤(38.8±8.2 vs 39.9±5.5)、止血(39.9±11.0 vs 41.5±5.2)、睁眼后(81.2±5.8 vs 80.8±4.6),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丙泊酚血浆浓度下,颅脑和非颅脑手术病人BIS监测镇静深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IS监测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全身麻醉下颅内肿瘤病人手术中镇静深度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持续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判断急性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3例ICU急性脑损伤昏迷患者,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n=27)和死亡组(n=16),所有患者行持续BIS监测并计算BIS平均值,计算首个24h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BIS监测时Glascow昏迷评分(GCS),分析BIS值、GC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及3者联合对判断急性脑损伤昏迷预后的价值.结果:除年龄外,死亡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生存组,BIS值、GCS评分明显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BIS值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385,P=0.008),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372,P=0.014).结论:BIS联合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可在早期判断急性脑损伤昏迷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ICU血肿清除术后昏迷患者作用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其指导意义。方法:行开颅手术后仍昏迷而送ICU监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对症治疗并进行24 h BIS监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加强呼吸道、导管管理等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预后情况,不同预后患者BIS值和呼吸机使用时间,分析BIS值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反应水平分级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经半年随访,观察组预后良好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预后良好患者的BIS值明显高于预后不良者,呼吸机使用时间显著少于预后不良者(P<0.01)。相关分析显示,BIS值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呈正相关关系,BIS值与反应水平分级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预后效果,降低病死率,BIS监测可有效反映患者脑功能障碍程度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与严重颅脑外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观察2008年3月~2009年12月84例严重颅脑外伤患者,监测BIS并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入院72h后GCS评分〉5分组同GCS评分≤5分组相比,两组BI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72h后BIS≤40与BIS〉40两组之间,其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入院时病情越重,BIS值越低,其预后越差。因此,BIS可以作为严重颅脑外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6.
重症颅脑损伤主要指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昏迷在6h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有明显生命体征改变.其病情复杂、预后差、死亡率高,做好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的观察和护理对疾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有重要作用.现将我科自2010年7月-2011年7月共收治30例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利庆华 《微创医学》2014,(3):371-37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血肿清除术后仍昏迷患者的监测价值及其在预后方面的指导意义。方法外科ICU收治的因脑出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且术后仍昏迷在ICU行监护治疗的患者40例,术后均未使用镇静药及肌松药且GCS评分小于8分及BIS值大于30,男26例,女1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分别入住ICU后予以常规脱水、营养支持、亚低温等治疗的同时,予以BIS监测,监测心率、血压、指脉氧、血糖等变化,护理干预定期监测血气分析及RLS分级。结果护理干预发现早期BIS平均值大于70的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时间较BIS平均值小于50的患者明显缩短,其中部分早期BIS平均值小于40的患者一直未脱离呼吸机(预后极差或放弃治疗);监护治疗第3天8时BIS与RLS分级相关性分析说明BIS与RLS分级显著负相关;对监护治疗第3天16时BIS与RLS分级相关性分析显示BIS与RLS分级显著负相关;30 d后三组不同预后的患者的BIS平均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预后好转组的BIS平均值明显较无好转组及死亡组的BIS平均值高。结论 RLS分级与BIS值相关性良好,BIS值可以很好地反映患者脑功能的障碍程度,早期BIS监测值的平均水平的高低对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2种不同剂量纳洛酮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探讨2种不同剂量纳洛酮的临床疗效,以及用BIS评估重度颅脑损伤预后的可行性。方法:收集55例成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照入院先后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小剂量纳洛酮组(A组,18例)和大剂量纳洛酮组(B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纳洛酮0.1 mg·kg-1·d-1,B组给予纳洛酮0.4 mg·kg-1·d-1,治疗14 d,3组在此期间持续监测记录BIS值;在治疗1个月末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3组患者入院第1天的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入院治疗第14天时BIS值均较入院第1天显著升高(P<0.01)。B组患者入院第14天BIS值升高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A组(P<0.01)。A组和B组治疗1个月末GO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B组患者治疗1个月末GOS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1)。3组患者入院第14天BIS值与GO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3组患者治疗1个月末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纳洛酮可保护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但不能降低病死率,BIS对脑损伤程度及预后评估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急性期护理要点.方法 对100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 结果老年人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程度深,伤后昏迷持续时间长,合并症多,易出现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结论 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急性期需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监测生命体征;观察颅内压的变化;加强并发症及合并症的观察,完善各项护理措施,以利渡过脑损伤急性期.  相似文献   

10.
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的康复催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催醒药物效果欠佳的情况下,探讨半导体激光血管内照射并醒脑开窍针法对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的催醒作用.方法:制作兔重度颅脑损伤昏迷实验模型,约168h于生命体征稳定后,分组治疗观察清醒所需时间,并行血液流变学、外周微循环积分值及脑电图检测结果判断.结果:催醒组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催醒组与昏迷模型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催醒组血液流变学外周微循环积分值明显改善,治疗后脑电图呈现去同步化.结论:激光并针法康复催醒用于重度颅脑损伤长期昏迷稳定期能显著缩短其昏迷时间.  相似文献   

11.
郭文秀 《新疆医学》2010,40(9):94-95
重症颅脑损伤主要指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昏迷在6h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有明显生命体征改变。其病情复杂、预后差、死亡率高,做好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的观察和护理对疾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有重要作用。现将我科自2008年7月-2009年7月共收治68例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郭文秀 《新疆医学》2010,40(4):103-104
重症颅脑损伤主要指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昏迷在6h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有明显生命体征改变。其病情复杂、预后差、死亡率高,做好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的观察和护理对疾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有重要作用。现将我科自2008年7月-2009年7月共收治68例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异氟醚麻醉对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选择神经外科行择期手术的脑瘤患者16例,ASAⅠ~Ⅱ级,实施异丙酚复合异氟醚麻醉,监测围手术期血压、心率、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变异性(HRV).结果患者入室清醒时的BIS为80.13,麻醉诱导过后开始下降,波动于41.81~65.63之间,自麻醉诱导至拔管时的BIS均明显低于诱导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RV自诱导到拔管各时间点的测定值均明显低于麻醉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异丙酚复合异氟醚麻醉对颅脑手术在血压、心率、BIS、SPO2、HRV监测下可以维持稳定的循环,达到满意的BIS、HRV值,获得良好的全身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4.
重型颅脑损伤呼吸机辅助通气时机与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低氧血症患者呼吸机最佳干预时机.方法 我院住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0例,以2005年8月为分界点分为A组和B组,A组在手术后或呼吸功能不全时使用机械通气,B组在呼吸衰竭后机械通气.全部病例均监测血气分析各项指标、昏迷时间、治疗效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经机械通气后血气指标均明显好转,有显著性差异(P<0.05),昏迷时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恢复较好.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低氧血症时宜尽早机械通气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CSF)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及与伤情判断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在伤后3d内采用放免法检测65例颅脑损伤患者CSF中NSE含量,并与10例正常对照CSF中NSE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与正常对照值比较,严重颅脑损伤患者CSF中NSE在伤后均高于正常对照值(P<0.01);NSE含量与颅脑损伤患者的格拉斯格昏迷记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及格拉斯哥预后记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均呈现正相关关系。结论:CSF中NSE在严重颅脑损伤时明星升高可能与血脑屏障碍的开放和糖酵解的增加有关;NSE对颅脑损伤的伤情判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有重大意义,可作为颅脑损伤的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78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护理体会.方法:对78例患者的病情、昏迷程度、意识、瞳孔及病人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对呼吸道的管理、呼吸机的应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等进行观察与评价.结果:46例患者度过危险期得到良好恢复,15例轻中度残疾,4例损伤过重导致重残,3例伤势过重,脑部缺氧时间过长,成为植物人,10例合并多功能器官衰竭抢救无效死亡.结论: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采用合理、综合的护理措施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十二指肠置管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作为治疗组,6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的同类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有关的营养指标、并发症、预后的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处理,并进行比较。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从早期的肠内营养途径中获得比较充分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成分,治疗组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早、晚期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采用十二指肠置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进行监测,对其预后进行分析。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预后好的患者其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均较预后差的患者高。结论: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偏低与患者预后效果不佳有重要关联。对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的连续测量,可能对监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预见性平衡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10月-2017年10月手术治疗的54例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预见性平衡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组31例(观察组),相继性分次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组23例(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不同手术方案的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价手术效果。结果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颅内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后颅内压值、GOS评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预见性平衡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减少术后再次出血可能,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成功率,改善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TBI)病人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颅脑损伤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依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95例颅脑损伤病人分为轻、中、重度损伤三组,测定其入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D-二聚体(DD)的水平,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对照。治疗1mo后依据牛津残障评分(OHC)对所有病人的预后进行评估,并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病人的PT、APTT、PLT和DD水平。结果:随着伤情的加重,TBI病人的PT、APTT和DD水平依次增加,而PLT依次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预后良好病人,预后不良病人的PT、APTT和DD水平明显增高,而PLT水平明显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TBI病人凝血功能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可用于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