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6例多乳腺症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36例多乳腺症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发病年龄呈双峰曲线分布。临床均表现为腋部的肿块,大部分无乳头、乳晕。病理检查:有组织学病变的病例34例(占94.4%),其中以并发增生症多见。观察副乳腺增生症,发现高年龄组基本病发生平均3.16种/例〉氏年龄组2.00种/例,不典型增生发生率较高,和正常乳腺比有显著差异。认为:副乳腺和正常乳腺一样,接受内分泌调控,并认为绝经前期的性激素水平紊乱可使  相似文献   

2.
作者分析了我院1965~1993年间外科活检经病理确诊的3792例乳腺恶性肿瘤。结果表明,乳腺恶性肿瘤占外科活检总量的2.44%(3792/155649)。发病年龄高峰在40~49岁年龄组。男性乳癌、双乳癌均占1%(38.3792)。腋窝淋巴转移率65.42%(1523/2328),20~29岁年龄组明显高于70~79岁年龄组,P<0.05,μ=2.96。  相似文献   

3.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37例乳腺癌、25例良性乳腺疾病和10例正常乳腺组织ras癌基因产物P21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乳腺癌P21的阳性反应率(70.3%)远高于良性乳腺疾病(8%)及正常乳腺(0%),且P21表达水平随肿瘤体积、局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扩展而升高(P<0.01)。癌组织分化低者P21表达水平亦较高(P<0.05)。提示P21过度表达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征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副乳腺及其病变的病理特点与临床意义。方法 对75例副乳腺及其病变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5例副乳腺及其病变均为女性,副乳腺66例,副乳腺纤维腺瘤4例,副乳腺积乳2例,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副乳腺腺病1例,副乳腺浆细胞性炎1例,副乳腺良性肿瘤发生率是同期副乳腺患者的6.67%(5/75)。结论 副乳腺及其病变的组织学类型与原发于正常部位同类型乳腺病变相似,在诊断时必须证实与正常乳腺无关,临床上应考虑早期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2638例乳腺疾病进行统计分析。方法:近红外线扫描检查。结果:乳腺增生症2083例(78.96%),良性肿瘤298例(11.30%),乳腺癌25例(0.95%),乳腺炎、导管扩张症、血肿、副乳、囊肿等232例(8.79%)。结论:乳腺增生症是乳腺常见病、多发病,乳腺肿瘤所占比例亦较高。乳腺增生的发生与年龄、哺乳、内分泌及情绪状况密切相关。应用近红外线扫描对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94例乳腺癌41例乳腺良性病变和10例正常乳腺组织进行了细胞粘附分子CD15检测,结果表明,CD15在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的阳性率分别为79.8%和58.3%,两者有显著差异性(P〈0.01),10例正常乳腺组织仅4例呈CD15弱阳性反应。CD15表达与患者年龄和肿瘤大小无显著关系。CD15表达阳性率在浸润性导管癌中显著高于单纯癌(P〈0.05),组织学Ⅱ~Ⅲ级显著高于I级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76例乳腺病变组织中nm23-H1及突变型P53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6例乳腺病变组织中nm23-H1及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结果nm23-H1基因在56例乳腺癌中表达率为44.64%,10例乳腺纤维瘤均阳性,10例纤维囊性病9例阳性,后二者均高于乳腺癌中阳性率(P<0.005,P<0.01);P53在乳腺癌中阳性率35.71%,在所有良性乳腺疾患中均阴性(P<0.025)。同时发现nm23-H1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25,P<0.05),与病理组织类型无关;P53表达与乳腺癌淋巴转移正相关(P<0.05),与组织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nm23-H1与P53表达呈负相关(P<0.05);另外,nm23-H1表达缺失与P53的阳性表达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上有协同作用。结论nm23-H1的表达缺失及P53的阳性表达提示乳腺肿瘤恶性度高、淋巴转移潜能大,二者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评价更为全面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乳腺癌C-erbB-2基因的过度表达,探讨该基因对乳腺癌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乳腺癌标本98例,乳腺良性病变26例,正常乳腺组织10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基因C-erbB-2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C-erbB-2阳性率(59.2%)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3.9%)和正常乳腺组织(0%)(X2=27.06,P<0.01,X2=12.78,P<0.01)。乳腺癌中高恶性的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阳性率82.4%,75%,低恶性的小叶原位癌、粘液腺癌皆阴性,C-erbB-2过度表达与乳腺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X2=7.06,P<0.01;X2=4.94,P<0.05),与雌激素、孕激素受体亦关系密切(X2=4.80,P<0.05;X2=3.91,P<0.05)。结论C-erbB-2基因过度表达可作为乳腺癌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cl-2蛋白在乳腺癌及良性乳腺病变中的表达,观察Bcl-2蛋白与乳腺癌预后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69例浸润乳癌,45例导管原位癌(ductalcarcinoma in situ,DCIS),15例正常乳腺组织,38例乳腺良性增生病变中Bcl-2蛋白表达。结果:Bcl-2蛋白在浸润乳癌,BCIS,乳腺良性增生病变以及正常乳腺组织阳性率分别为65.2%,75.6%,100%,100%。Bcl-2蛋白表达与乳腺癌好的预后参数有关,如肿瘤体积小,低的组织学分级,ER、PR阳性,坏死出现少(P<0.01),低p53蛋白表达(P<0.05),与腋淋巴结浸润没有关系(P>0.05)。大部分乳腺癌表现 Bcl-2+/p53-表达表型,多属于高分化和中分化病例。而正常乳腺组织,良性增生病变中均为 Bcl-2+/p53-表达表型。结论:①Bcl-2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良性增生病变的表达高于乳腺癌的表达。②Bcl-2蛋白表达与好的乳腺癌预后因素有关。③Bcl-2与p53两种基因蛋白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赵继红  黄彩儿 《宁波医学》1997,9(4):155-156
为探讨乳腺增生症的细胞增殖活性,利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C10)单克隆抗体对80例乳腺增生症进行PCNA表达的研究。结果显示:单纯性增生症病变中偶见阳性细胞,且染色较淡;非典型增生症病变中PCNA增殖指数及阳性强度随着增生级别的增高而增大、增强,各级增生组中存在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10例为正常乳腺组织,PCNA为阴性。10例乳腺癌为高指数表达(平均70.4),与不典型增生组相比  相似文献   

11.
对42例患者乳腺可触及肿块的病人进行99mTc-MIBI显像,全部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部分病例与红外线扫描和B超检查结果对照。结果发现:42例患者中26例为乳腺癌,余16例为乳腺良性疾患,此方法鉴别乳腺肿物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2.3%,96.0%,92.8%。明显高于红外线和B超(P<0.01),故认为99mTc-MIBI乳腺显像对鉴别良、恶性乳腺肿块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用电脑近红外扫描(ILS)视屏上显示的血管和不同灰阶度交叉的影像作为评定乳腺病变性质的依据,检查19365例,表现为正常乳腺者1937例;乳腺良性病变17261例,占89.14%,其中乳腺小叶增生15816例,占良性病变的91.63%乳腺纤维腺瘤894例,占5.18%;乳腺囊肿239例,占1.38%;以下依次是乳腺炎症、男性乳房发育症、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脂肪瘤,分别占1.0%、0.5%、0.21%、0.09%。荧屏上为点状、片状、条索状、云雾状浅灰影,血管无变化。疑为乳腺癌者167例,占全组的0.86%;按TV分类属于T_(1c)V_02例,T_(2c)V_163例,T_(3c)V_187例,、t_(3b)V_115例;视屏上肿块的灰度影越低,血管增多增粗迂曲越严重,其恶变的可能性越大。167例经红外与钼靶、细胞联合诊断对比分析,显示三者的阳性符合率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近红外扫描不失为乳腺疾病联合诊断中一种较先进的辅助诊断方法,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31例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病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19例,61.3%),脓肿(11例,35.5%),乳头内陷(10例,32.3%),乳头溢液(10例,32.3%),乳瘘(6例,19.7%)。术前误诊率54.8%(17/31),其中9例误诊为乳癌。本组均经手术治疗,治愈率96.4%(30/31)。结论 乳腺导管扩张症易误诊,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可靠方法:彻底切除或切开病变的乳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102例诊断为乳腺增生症患者的彩超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彩超对乳腺增生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彩超诊断为乳腺增生症患者的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表现,并与临床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彩超诊断乳腺增生症102例,临床及病理证实91例,诊断符合率89.21%(91/102)。彩色多普勒检出25例有血流供应,血流检出率27.47%(25/91)。乳腺增生症的声像图表现可分为小叶增生、囊性增生、腺病及腺瘤样增生、混合型增生四种类型。结论彩超对乳腺增生症可做出明确诊断,准确率高,并可对乳腺增生症做出分型诊断,是乳腺增生症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喉癌癌变过程中 P21 W A F I/ C I P1 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检测20 例正常粘膜、40 例不典型增生病变和60 例喉癌组织中 P21 W A F I/ C I P1 表达。结果  P21 W A F I/ C I P1 和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在喉癌癌变过程中,喉正常粘膜、不典型增生病变和喉癌中 P21 W A F I/ C I P1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0 % ,750 % 和633 % ( P< 005) 。 P21 W A F I/ C I P1 在高、中、低分化的喉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2 % ,655 % 和300 % ( P< 005) 。 P21 W A F I/ C I P1阳性表达与其它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 P< 005) 。结论  P21 W A F I/ C I P1 异常表达对喉癌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乳腺占位性病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诊治的326例女性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均给予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观察并分析患者的疾病类型、与病理符合率、肿块的血管病变性质相关指标情况。结果:乳腺纤维腺瘤有113(34.66%)例,乳腺囊性增生186(57.06%)例,乳腺癌(恶性病变)27(8.28%)例;与病理诊断比较,乳腺囊性增生符合率100%,乳腺纤维腺瘤符合率113/117(96.58%),乳腺癌符合率23/27(85.19%),其中病变良性与恶性的血管数量、血管的密度、血管的面积比较显著(P<0.05)。结论:乳腺占位性病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具理想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7.
焦丽霞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1):104-104
临床资料 1985~2001年切取乳腺肿块患者208例,其中女204例,男4例;年龄21~67岁。其中常见乳房肿块205例(乳腺纤维瘤71例、乳腺痛19例、乳腺增生症88例、乳腺慢性炎症5例、男性乳房发育症2例、乳腺导管扩张症2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积乳囊肿3例、乳腺结核1例、副乳12例、乳腺脂肪坏死1例,占98.5%),少见乳房肿块3例(乳腺囊肿1例、乳腺肉瘤1例、乳房神经纤维瘤1例,占1.44%),本文208例诊断均经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8.
对42例急性乳腺可触及肿块的病人进行^99mTc-MIBI显像,全部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部分病例与红外线扫描和B超检查结果对照,结果发现;42例患者中26例为乳腺癌,余16例为乳腺良性疾患,此方法鉴别乳腺肿物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2.3%,96.0%,92.8%,明显高于红外线和B超(P〈0.01),故认为^99mTc-MIBI乳腺显像对鉴别良,恶性乳腺肿块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申炜  李耀波  唐红玉 《广西医学》2009,31(10):1436-1437
目的探讨乳腺钼靶计算机X线摄影(CR)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可疑乳腺肿块患者行乳腺钼靶CRX线诊断,并与病理诊断对照。结果31例可疑乳腺肿块中,乳腺恶性肿瘤钼靶CR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81.8%(9/11),误诊2例;乳腺钼靶CRX线诊断良性病变22例,其中纤维囊性增生症19例,纤维瘤3例,病理诊断良性病变20例,其中乳腺增生7例,乳腺纤维腺病7例,纤维瘤3例,乳腺导管扩张症3例。结论乳腺CR钼靶检查技术对诊断乳腺疾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乳腺导管扩张症16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方法:对162例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临床表现如下:乳头溢液42例(25.9%),乳房肿块67例(41.2%),急性脓肿14例(8.6%),慢性瘘管39例(24.1%),术前误诊为乳癌15例(9.2%)。结论:结合发病机理、病理改变、临床表现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注意点,术中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可靠方法,彻底切除或切开病变的乳腺导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