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本文对1992年5月~1997年3月,以Inoue单球囊治疗的伴有肺动脉高压的262例患者的血液动力学进行分析。经临床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62例患者二头瓣口面积由术前的1.01±0.21cm2增至术后的1.89±0.38cm2(P<0.001);左房平均压由术前的2.59±0.69kPa降至术后的1.31±0.74kPa(P<0.001);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的6.84±3.71kPa,3天后降至5.41±1.27kPa(P<0.01)。本文对手术的近期血液动力学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完全保留腱索和乳头肌的二尖瓣置换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完全保留腱索和乳头肌的二尖瓣置换术谷春久,张显清,赵希武,肖德绵,闫德民,袁义华,解强,修宗谊,郭秉雄(沈阳第一临床学院心脏外科沈阳110001)关键词二尖瓣置换术,人工瓣膜常规方法二尖瓣置换术,由于切断了二尖瓣环和乳头肌之间的连接,术后左心室射血功...  相似文献   

4.
5.
在整体实验中观察了FK对麻醉大鼠心肌收缩性和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在静脉给大鼠不同剂量FK后,SAP、DAP、MAP、LVSP、HR、+dp/dtmax、(dp/dt)/p和LVPS—(dp/dt)/P环较对照组显著减小或减慢(P<0.01),并呈现良好剂量相关性。其中小剂量FK(7.5mg/kg)对HR和DAP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只有当剂量加大到15mg/kg以上时,FK才表现出对HR和DAP的显著抑制作用。上述实验结果提示,FK对心肌收缩性、心率和总的外周阻力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心脏的选择作用强于血管。  相似文献   

6.
贾晓云 《医学文选》1995,16(6):461-462
观察26例患者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前后血液动力学和无创心功能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PBMV后二尖瓣口面积显著增加,二尖瓣跨瓣压差及左、右房压明显下降;术后5天心率明显减慢、心搏量、心搏批数、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显著增加,而总肺血管阻力。左室射血前期/左室射血时间比值和射血分数则无明显变化。认为PBMV是一种治疗严重二尖瓣狭窄的有效方法,但左室功能的改善需要一代代偿、适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8.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25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行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术前、术后的血浆心钠素(ANF)浓度及用心导管术与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其血液动力学参数,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发现患者血浆ANF浓度行PBMV术后比术前显著下降,且ANF浓度降低率与左房平均压降低率及二尖瓣跨瓣压差降低率均呈正相关,提示左房压升高是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ANF分泌的重要刺激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由血液动力病理组织和分子生理学引起的压力超负荷性心肌肥厚的机制,并评价洛沙坦、福辛普利对它的作用。方法:对30只雄性Wistar大鼠,经肾动脉分叉上方2~4mm处分离腹主动脉,平行放置6号钝针头,结扎后拔出针头造成压力超负荷性心肌肥厚模型。术后4周各组经颈总动脉2F导管直接法测量动脉平均压(MAP)和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结果:(1)血液动力学:与假手术组MAP、LVEDP比较,  相似文献   

10.
镉对心室乳头肌动作电位及收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在大鼠实验性慢性缺氧期间,长期喂服硝苯吡啶使缺氧所致的右室肥厚减轻。肺动脉内注射硝苯吡啶后,缺氧大鼠肺动脉收缩压呈三相性变化,早期迅速升高、中期缓慢升高及晚期逐渐下降;降低,右室心肌力学指标+dp/dt_(max)及|-dp/dt_(max)|升高,t-dp/dt_(max)缩短;右室舒张压及舒张末压降低。口服或肺动脉内给药对颈动脉压及心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用改良的Langendorff方法灌注离体豚鼠心脏冠状动脉,观察灌注液氧分压(PO_2)与二氧化碳分压(PCO_2)变化对左、右心室心肌收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CO_2增高可使左、右心室的收缩压及压力上升的最大速度(dp/dt max)明显降低,PO_2降低可使左、右心室的收缩压及dp/dt max明显降低。PO_2降低合并PCO_2增高较单纯性缺氧或单纯性PCO_2增高对心肌收缩性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针刺心经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探讨针刺抗急性心肌缺血的效应.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伪手术组、模型组、针刺心经组、非经非穴组,每组各10只,通过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复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针刺心经组取“神门(HT7)-通里(HT5)”经脉段,非经非穴组取大鼠臀部非经穴刺激点,各刺入3根1寸毫针,间距约2 mm;电针每次30 min,每天1次,连续3次.观察比较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心率收缩压乘积(rate pressure product,RPP).结果 末次针刺后即刻(0 min),与伪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HR显著增加,MAP、RPP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非经非穴组比较,针刺心经组大鼠HR显著下降,MAP、RPP显著上升(P<0.05,或P<0.01);末次针刺后10、20、30 min,与模型组、非经非穴组比较,针刺心经组大鼠HR显著下降,MAP、RPP显著升高(P<0.01).结论 针刺心经可逆转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异常变化,具有改善急性心肌缺血的确切效应.  相似文献   

14.
关附甲素对麻醉兔心脏传导和收缩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附甲素25mg/kg静脉推注延长麻醉兔窦房结恢复时间、窦房传导时间和心房有效不应期,延长P-R间期和希氏束电图的A-H、H-V间期,并降低左室收缩压、dp/dt max和Vpm。以普鲁卡因胺25mg/kg作对照,它们的作用相似,但在用药后15分钟内以关附甲素作用较明显。表明关附甲素对心脏自律性和传导性的抑制有利于防治快速性和折返引起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8例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口服硫氮(艹卓)酮后,用漂浮气囊导管观察证实:全身血液动力学改变的净效应是外周阻力减少20.3服(P<0.01),平均血压下降7.6%(P<0.01),心率无明显改变,心肌耗氧量减少8.2%(P<0.01),左室功能改善,心脏工作效率提高,因而对急性心肌梗塞产生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不同部位心肌梗塞对左心室收缩力和心室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心音、心电 和心动超声同屏幕显示技术,对不同部位心肌梗塞恢复期病人和正常人测定给消心痛等扩血管药物前、后心脏四腔图的左室舒缩末期长、短径、容积、搏量和射血分数,同步记录袖带肱动脉血压,计算收缩末期左室压及压力-容积线的佟张X轴的载距。结果显示,不同部位心肌梗塞后心室重构程度依次为正常组〈下壁〈前壁〈复合壁组;民肌收缩力减低依次正常组〈下壁〈前壁〈复合壁组。说明不同梗塞部位对梗塞后心室重构和心室  相似文献   

17.
周霞  刘宇 《沈阳医学院学报》2006,8(4):259-259,292
目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评价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二尖瓣返流形态学特征。方法: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二尖瓣叶、睫索、乳头肌和瓣环的纤维化、钙化、粘液样变性、挛缩导致二尖瓣返流。结果:发现不同心脏疾病引起的二尖瓣返流,彩色多普勒血流形态、色彩、所处位置及收缩时长存在差异。结论: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熟练掌握各种心脏病所致二尖瓣返流超声特点,可时不同心脏病引起的二尖辨返流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研究五甲基槲皮素(PMQ)和槲皮素(QUE)对离体豚鼠心肌收缩力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测定离体豚鼠右心房肌自律性及左心房肌收缩力;同步记录豚鼠心乳头肌动作电位和收缩力;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ICa.1)。结果10、30、100μmol/LPMQ和QUE均可增强左心房肌收缩力;PMQ对右心房自律性无明显作用,QUE则可提高右心房自律性。30、100μmol/LPMQ对豚鼠心乳头肌动作电位无明显影响,QUE可延长豚鼠心室肌动作电位时程;QUE增强乳头肌收缩力的作用强于PMQ。PMQ与QUE均抑制ICa.L,后者作用更强。结论PMQ与QUE均可增强豚鼠心肌收缩力;PMQ与QUE对豚鼠右心房自律性的作用趋势相反;PMQ对乳头肌动作电位无明显作用,对心室肌细胞ICa.L的抑制作用弱于QUE。首次揭示了PMQ在心脏方面的作用,为该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6个月以上随访观察,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二尖瓣反流(MR)的影响.方法:213例AMI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药物组(126例,服用常规药物)和PCI组(87例,PCI 常规药物),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及随访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MR程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MI患者住院期间MR的发生率为28.6%,下壁心梗MR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34.5%vs 22.3%,P<0.01).平均随访8.8个月后MR的总发生率为35.4%,PCI组MR发生率较住院期间无显著变化(26.4%vs 27.6%,P>0.05),而常规药物组MR发生率较心梗急性期有明显增加(43.7%vs30.2%,P<0.01),且明显高于PCI组(P<0.01).PCI组LVEDd、LVEDV、LVESV低于常规药物组(P<0.05),而LVEF高于常规药物组(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较其他部位心梗患者易出现MR;随着心肌梗死时间延长,MR发生率有增加趋势.PCI通过改善血流及左室重构,可降低或至少不增加M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二尖瓣返流(MR)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143例AMI患者,平均入院5天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为MR组和非MR组,检测MR的程度、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E/A比值;随访的中位数时间为439天,观察两组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MI)、再发心绞痛、心因性死亡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MR的相关性。结果:AMI患者MR的发生率为73.4%,其中轻度62例(43.3%),中度34例(23.7%),重度9例(6.2%)。MR的发生及程度与高龄、女性、Killip分级、舒张压、心率、心力衰竭史、糖尿病、非ST段抬高性MI相关。MR与AMI后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生存分析显示MR是AMI后远期死亡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P<0.001),中重度MR患者住院期间和远期死亡率显著高于轻度MR组及非MR组。结论:MR是AMI远期预后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