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有上消化道症状而作内镜检查的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以了解云南江川地区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炎、溃疡及胃癌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在内镜直视下取材,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在胃窦部大弯侧幽门前1cm~3cm,胃溃疡、胃癌分别在溃疡及癌肿边缘取材标本1~2块.将活检取材标本置入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Hp感染快速诊断试剂盒(HpVT,SQ-H102)孔内,阳性病例5min内呈红色,简称(尿素酶试验).结果1022例中,Hp阳性者639例,占62.5%,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66.5%(381/573);慢性萎缩性胃炎(CAG)26%(18/69);胃溃疡(GU)51.9%(42/81);十二指肠溃疡(DU)68.4%(195/285);胃癌(GCa)33.3%.(3/9).病种不同,Hp阳性率亦略有差异.不同年龄组Hp阳性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组与国内其他报道相比较要比他们的阳性率低,可能与云贵高原气候;人群居住分散;人们常年吃生大蒜等因素有关.亦可能与本组仅作尿素酶检查有关要提高Hp感染阳性率的检测水平,现急需有简便、敏感性强,价廉的检测方法,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GC)的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方法本文对1968-08/1998-05经手术治疗的240例胃癌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诊断方法包括临床症状、钡餐检查、纤维内镜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手术方法计有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姑息性手术、仅限于剖腹探查和切取活检.结果临床症状最多的是胃部不适、上腹疼痛、消瘦和食欲不振,体征最多的是上腹压痛.在化验检查中,34.5%血红蛋白过低、粪潜血阳性者居多(56.2%)、血型分布中以A型居多(34.6%).纤维内镜的诊断符合率(92.0%)高于钡餐检查(83.6%),差异无显著性(x2=3.40,P>0.05).病变部位分布于鲁窦者最多(55.4%),在胃癌分期中早期胃癌仅有6例(2.5%)绝大多数为进展期.手术切除率为85.5%(206/240),其中根治性切除率为63.6%(131/206),姑息性切除率为36.4%(75/206).治疗结果:近期治愈120例(50.0%),好转或有效78例(32.5%),无效29例(12.1%),恶化8例(3.3%),死亡5例(2.1%),治愈好转率为82.5%结论在胃癌的检查中,纤维内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最高;在胃癌的治疗中,手术治疗的治愈好转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电子胃镜直视下胃癌活检组织病理、印片细胞检查和刷取细胞检查是目前胃癌术前确诊的主要方法。活检的诊断价值已获公认。活检加刷检可提高胃癌的检出率,快速印片诊断胃癌价值已有报告。我院内镜与病理科自2000—03/2003—01对150例胃镜检查拟诊胃癌进行活检和印片检查,其中130例经手术且病理确诊为胃癌进行验证,结果是黏膜活检阳性者120例(92%),快速印片阳性者117例(90%),我们认为印片快速染色细胞学检查操作简便、报告及时、容易掌握,在基层医院可广为推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组和中青年组进展期胃癌在临床和病理上的差异.方法进展期胃癌128例,老年组(Ⅰ组)76例,中青年组(Ⅱ组)52例,所有患者均经内镜诊断,常规活检取样,HE染色确诊,对两组初发症状、病灶分布、肉眼分型、病理类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初发症状上腹痛Ⅰ组26例,Ⅱ组30例;上腹胀Ⅰ组12例,Ⅱ组6例;恶心呕吐Ⅰ组8例,Ⅱ组4例.胃窦癌Ⅰ组46例,Ⅱ组30例;贲门癌Ⅰ组18例,Ⅱ组6例.Borramann法肉眼分型Ⅰ型Ⅰ组18例,Ⅱ组8例;Ⅱ型Ⅰ组24例,Ⅱ组20例;Ⅲ型Ⅰ组28例,Ⅱ组20例;Ⅳ型Ⅰ组2例,Ⅱ组4例,病理类型分化腺癌Ⅰ组40例,Ⅱ组14例;低分化腺癌Ⅰ组26例,Ⅱ组24例,印戒细胞癌Ⅰ组10例,Ⅱ组14例.两组之间分化腺癌0.01≤P≤0.05有显著差异,其余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中青年与老年进展期胃癌比较,临床及病理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引起老年人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方法用纤维内镜对1286例有消化不良的老人进行检查,男986例,女300例;年龄60岁~87岁.病程20d~40+a.临床主要症状是上版不适,疼痛,腹胀,嗳气,反酸,食欲下降,呕血或反复黑便.主要体证是上腹中部有压疼.结果经内镜检查发现慢性胃炎680例,占被检者的52.88%,这同南京和上海内镜检查资料慢性胃炎占55.8%和52.2%是相一致的,消化性溃疡232例,占被检者的18.04%,这比占一般人群中的10%为高.胃癌(138例)和食管癌(94例)共检出232例,占被检者的18.04%,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胃癌的男女比是5:1,这比资料男女比为3:1高;食管癌男女比是37:1,也比资料1.3~2.7:1高,考虑同被检者都是因有消化不良才来检查有关.结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和食管癌肿是引起老人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胃癌和食管癌仍是威胁老人生存的主要危险.  相似文献   

6.
青年人胃癌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对青年人胃癌早期诊断方法和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内镜和手术病理确诊的35岁以下青年人胃癌39例,占同期收治胃癌572例的6.8%,其中男14例,女25例,男:女为1:1.79;30岁以下27例31岁~35岁12例.从首发症状到确诊14d~3a,平均7.5mo临床表现上腹痛34例(87.2%),消瘦31例(79.5%),纳减30例(76.9%),上消化道出血28例(7.8%),贫血28例(71.8%),上腹部包块7例(17.9%),左锁上淋巴结肿大6例(15.4%),腹水5例(12.8%).通过对本组病例的内镜及超声诊断、病理资料、手术后随访结果,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本地区青年人胃癌并不罕见,与同期胃癌总数比较占6.8%,与文献报道大致相近,女性多于男性,提示本病可能与雌激素有关.病理类型以胃窦癌为主(76.7%),低分化腺癌24例(64.5%).青年人胃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漏诊和误诊,本组早期癌2例(5.1%),进展期癌37例(94.9%);经内镜确诊31例,确诊率86.1%,胃肠钡餐造影诊断率66.7%(14/21),B超检查发现率64.7%(11/17),本组手术切除率60%(20/35),5a生存率6.9%(2/29).结论本病早期诊断的关键是包括提高内镜诊断水平及应用多元检测、综合判断方法,提高青年人胃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青年人进展期胃癌临床及内镜检查特点,误诊分析.方法青年人34例进展期胃癌,其年龄35岁以下,男性10例,女性24例,通过不同的临床症状、内镜检查、病理证实,讨论其特点.结果临床特点:①女性发病率高34例占24例;②临床症状归纳四点:a初发症状胃痛,疼痛程度重,性质为烧灼样.b上消化道出血也较多见,本组占21例,少数无胃痛而首发上消化道出血.c部分患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短期体重下降.d少数患者吞咽困难,进食后胸骨后疼痛.③病程短进展快,如有的学者形容为奔马型胃癌,手术后生存6mo~2a.内镜检查特点:@好发胃窦部,本组占16例.b癌灶呈巨大型,6例溃疡癌直径超过5cm以上、c多发性癌灶,本组7例多发癌.d肉眼包曼氏分型溃疡浸润型多见,本组20例.决之为溃疡型.e活检病理以未分化、粘液腺、印戒细胞癌多见.青年人胃癌误诊率高,有的学者认为门诊误诊率为96.6%,由于年龄的限制,共性的临床症状,极易误诊为胃炎及溃疡病.内镜下溃疡型胃癌易误诊为良性溃疡、隆起型易误诊为息肉,弥漫浸润性易误诊浅表胃炎,为减少误诊,加强对本病认识,有以上临床症状及早做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时不能满足一处病灶、注意有否多发癌可能,掌握好活检关,准确无误.息肉样癌钳取顶端,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灵香散)对慢性胃炎、胃溃疡病治疗效果.方法慢性胃炎、胃溃疡病患者45例,应用中西药制剂灵香散Ⅰ号(主要由中药五灵脂、广木香、柴胡、黄连、甘草,西药重蕾等组成);灵香散Ⅱ号(主要由五灵脂、元胡、广木香、陈皮、砂仁等组成)进行治疗,其中慢性胃炎36例(80%),胃溃疡3例(6.6%),球部溃疡5例(11.1%),球部合并十二指肠炎1例(2.2%).药用灵香散Ⅰ号16例(其中2例配服胃友,每次一片,3次/d);药用灵香散Ⅱ号29例,男39例,女6例;年龄24岁~35岁20例,36岁~55岁18例,56岁~68岁7例;病程15d~30d39例,其中10d~20d6例.临床表现:腹痛27例,痞满6例,嗳气4例,泛酸8例.30d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分析.结果经灵香散Ⅰ,Ⅱ号治疗15d~20d后,临床治愈慢性胃炎29例(64.4%),好转7例(15.5%),胃溃疡病好转1例(2.22%),治愈球部溃疡1例(2.22%),好转3例(6.66%),治愈球部合并十二指肠炎1例(2.22%).效果差慢性胃炎1例(2.22%),胃溃疡2例(4.44%).总有效率93%.灵香散Ⅰ号:适用于胃酸高或正常胃酸患者.灵香散Ⅱ号:适用于胃酸低患者.结论灵香散Ⅰ,Ⅱ号对慢性胃炎、胃溃疡病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具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内镜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组成.方法对1000例因上消化道出血入院的患者,在距首次出血72h以内进行内镜检查.男603例,女397例,年龄16岁~87岁,平均年龄40.9岁.部分病例诊断经手术或内镜活检后确诊.所有患者均作Hp检测.结果食管癌14例,食管炎10例,食管溃疡8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52例,责门粘膜撕裂症11例胃溃疡189例,胃癌102例,胃炎91例,出血性胃炎50例,残胃炎25例,胃异位胰腺2例,胃底血管畸形5例,吻合口溃疡1且例十二指肠溃疡227例,复合性溃疡45例,出血性十二指肠炎31例,肠蛔虫症7例,十二指肠憩室5例,十二指肠脉瘤样息肉6例,荨麻诊6例,肝胆胰疾病17例(胰头癌3例,胆管胆囊结石8例,肝癌4例,肝脓疡2例).不明69例.镜检阳性率93.1%.Hp阳性率62.1%.结论出血病因依次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炎(慢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胃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其他.消化性溃疡为出血首位病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儿童纤维内镜检查是安全可靠,检出率高,应为儿童上消化道疾病常规检查.方法内镇检查前,患儿往往表现出紧张、恐惧哭闹,不愿作检查等状态.医护人员要认真做好接待工作,说话态度要和蔼可亲,给较大年龄患儿介绍内镜检查的有关知识,使患儿认识到内镜检查是诊病治病的必要性,教给他们配合检查的方法,必要时可给患儿参观内镜检查的全过程,有条件的可放检查的录象,以便消除患儿对内镜检查的恐惧、紧张心理,增强做好内镜检查的信心,患儿同意后让其含2%利多卡因5mL,5min后徐徐下咽,待咽喉部麻木后,即由有经验丰富、操作熟练的医师负责检查,动作要准确、轻柔、敏捷,操作与观察顺序方法与成人相同,并让患儿亲人在床边安抚以配合检查,同时助手扶持小儿双手和头部,尤其注意把紧牙垫,以防损伤内镜.结果本组食管炎4例,食管静脉曲张1例;浅表性胃炎157例(78.5%);胃溃疡7例(3.5%),胃息肉1例;十二指肠球炎36例(18%),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1例(30.5%),十二指肠息肉1例,十二指肠憩室1例,十二指肠钩虫病2例;胆汁反流15例(7.5%);复合性溃疡6例(3%);正常7例.急诊内镜25例,14例为消化性溃疡(56%),其中8例可见活动性出血;11例为糜烂性出血性胃炎.X线上消化道  相似文献   

11.
BorrmannⅣ型胃癌超声内镜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US)对BorrmannⅣ型胃癌的诊断效果。材科与方法:138例胃癌病例术前均经内镜和病理活检检查。其中36例胃镜疑为BorrmannⅣ型胃癌的病例术前同时做了EUS检查,结果与术后外科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结果:胃镜检出的138例胃癌中,BorrmannI型、Ⅰ型、Ⅱ型和Ⅲ型胃癌内镜活检多能明确诊断,第1次活检确诊率达88.5%以上。再次内镜活检取材,97.4%以上的病例能确诊。36例内镜可疑为BorrmannⅣ型胃癌首次活检14例(38.9%)为粘膜炎症反应,未见癌瘤细胞。虽经再次活检,仍有12例(33.3%)未能获得明确诊断。该型胃癌在EUS下声像图常有特征性的变化.表现为大部分或全胃壁弥漫性全层增厚,粘膜下层尤明显.回声减弱。增厚的胃壁并无明显结构紊乱.其层次尚可辨认。根据这一特征.36例内镜疑诊为该型的胃癌病变均行EUS检查.均作出了正确的诊断.确诊率达100%.结论:EUS能显示BorrmannⅣ型胃癌特征性的变化.用于该型胃癌的诊断,优于内镜及活检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超声波观察溃疡型胃癌与胃溃疡病变部位厚度及大小的不同特点,为二者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经胃超声检查的45例患者,年龄20岁~78岁,平均45.2岁,其中溃疡型胃癌21例(46.67%),胃溃疡24例(53.33%),所有病例均经内镜活检查或手术病理诊断证实.所用设备为Hp-77020AC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Aloka-SSD500型B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受检者前一天晚餐后禁食至次日检查时,或空腹12h以上.采取常规卧位.辅以坐位或左侧卧位进行检查,饮10mL胃超声显像液加500mL~800mL温开水,在上腹、上中腹及中腹进行多切面探查.观察胃的位置、形态、胃壁厚度、胃壁层次以及胃内容物、活动蠕动情况,以及毗邻周围脏器情况.结果经胃超声检查,病变部位厚度结果:21例溃疡型胃癌患者中,病变部位胃壁厚度平均15.57mm,其中最大一例26mm,最小一例13mm;24例胃溃疡患者中,病变部位盲壁厚度平均10.37mm,其中最大一例20mm,最小一例6mm.病变部位病损面结果:21例溃疡型胃癌患者中,病损面最大径平均65.86mm,其中最大一例123mm,最小一例20mm,24例胃溃疡患者中,病损面最大径平均20.67mm,其中最大一例50mm,最小一例5mm.胃溃疡与溃疡型胃癌病变部位厚度与病损面最大径采用t检验.病变部位厚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14C-尿素呼气试验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临床实用性.方法慢性胃炎40例、胃溃疡30例。十二指肠球溃疡50例、胃癌20例、胃息肉8例、门脉高压性胃病2例,上述病例均经纤维内镜检查、活检病理证实.其中有15例十二指肠溃疡、5例胃溃疡,用PPI四联除菌治疗1mo后进行对比,14C-尿素采用r-闪烁仪记数计算结果.结果①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溃疡、胃溃疡、胃癌各组14C-UBT检测Hp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②慢性胃炎与十二指肠球溃疡14C-UBT放射性活度值无差异;③慢性胃炎伴糜烂、萎缩、肠化生的HP感染放射性活度值差异显著,明显高于无上述病变组,t检验P<0.05;④20例治疗前胃、十二指肠球溃疡患者经1moPPI除菌治疗后14C-UBT检测阳转阴率为100%结论14G-UBT是一种灵敏性高、特异性强的检测HP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上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分析上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方法经内镜胃窦活检粘膜用快速尿素酶测定法及细菌学涂片法对3318例受检者检测Hp,而后对各种上消化道疾病Hp阳性率进行临床分析.Hp感染评判标准:上述二项检测法中凡有一项阳性即为Hp阳性;二项均阴性则为Hp阴性.结果3318例受检者中慢性活动性胃炎847例,慢性非活动性胃炎1213例,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597例,愈合期十二指肠溃疡198例,活动性胃溃疡187例,愈合期胃溃疡44例,复合性溃疡77例,胃癌34例,残胃53例,正常胃粘膜68例.其Hp阳性率分别为81.7%,22.3%,76.7%,61.6%,68.5%,50%,74%,41.2%,32%,29%.统计结果显示,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Hp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非活动性胃炎.X2检验P<0.05.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本文证实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与Hp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91-01/1996-01共内镜检查26114例,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670例,占21.7%,复合性溃疡645例,占2.5%,其中球溃伴发胃癌42例,占同期球溃0.74%,占同期复合性溃疡6.51%,均经外科手术及活检组织病理学证实;并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各部位胃癌特点,作进一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217例患者依次在普通内镜、NBI、0.2%靛胭脂染色及内镜放大(×80)模式下观察病变轮廓、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评价各检查方法图像的清晰度,并结合病理学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217例患者中,非萎缩性胃炎85例,萎缩性胃炎38例,轻度异型增生19例,中度异型增生9例,重度异型增生4例,早期胃癌5例,进展期胃癌20例,伴有肠化生者91例.NBI对病变轮廓的显示明显优于普通内镜和靛胭脂染色(P值均=0.000).经内镜放大后,NBI对胃微血管形态的显示亦优于普通内镜和靛胭脂染色(P值均=0.000).NBI模式下萎缩性胃炎胃小凹主要表现为Ⅲ、Ⅳ、Ⅴ1型,肠化生主要表现为Ⅲ、Ⅳ、Ⅴ1、Ⅴ2型,异型增生主要表现为Ⅴ1型及Ⅳ型,胃癌主要表现为Ⅵ型.结论 NBI电子染色结合放大技术有助于提高胃癌及异型增生的活检准确率和早期胃癌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胃超声检查胃疾患的诊断价值.方法首先采取空腹仰卧位上腹部多切面探查,观察贲门、胃体、胃窦的概貌,胃内排空情况,并停核测位贲门及胃窦的范围,然后取坐位饮用“胃超声快速显象液”10mL加温开水300mL进行冒超声检查.探头沿贲门、胃体、胃窦循腔观察液体的流入情况,胃充盈时的形态,胃粘膜的光滑度,胃壁的层次结构,有无局限性的壁层增厚或向腔内外膨出,发现病灶时测量其范围、大小,肿瘤对胃壁及邻近器官有无浸润、受压、周围淋巴结转移等.结果经胃超声检出的千余例胃病患者,慢性胃炎869例(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胃下垂118例,胃癌14例,其他36例.与X线和内镜检查进行了比较,慢性胃炎与内镜检出符合率90%以上,胃下垂与X线检查符合率100%,胃癌与X线和内镜检查全部符合.胃超声对慢性胃炎的诊断无禁忌症,年老体弱患者尤为适用;对胃下重的诊断无放射线损害;对胃癌的诊断更能提供胃外结构内镜不能直接发现的信息.结论胃超声检查较X线、内镜检查有独到之处,可弥补前两者诊断上的不足,并有明显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8.
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急性活动期)、胃癌患者血浆内皮素-1水平的变化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溃疡9例治疗前后及胃炎15例(急性活动期),胃癌15例空腹血浆内皮素-1水平,并与16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胃溃疡(6296±2001ng/L),十二指肠溃疡(4558±1657ng/L),慢性胃炎(4576±1874ng/L)及胃癌(4982±1368ng/L)患者血浆内皮素-1水平较对照组(2970±927ng/L)显著升高(P<001).胃溃疡组(活动期)血浆内皮素_1水平又明显高于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胃炎组(P<005).治疗后胃溃疡组血浆内皮素_1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血浆内皮素_1可能参于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大肠息肉表面结构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表面结构形态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以提高对大肠息肉的实时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105例大肠息肉进行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其表面结构形态,并参照Kudo法进行分类:I、Ⅱ型为非瘤性息肉,ⅢL、ⅢS、Ⅳ及混合型为腺瘤性息肉,V型为癌变,比较息肉表面结构与大体形态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17例有蒂息肉中12例表现为I、Ⅱ型;40例亚蒂息肉和48例广基息肉中I、Ⅱ型分别为15.0%(6/40)和41.7%(20/48),ⅢL、ⅢS、Ⅳ、Ⅴ、混合型合计为85.0%(34/40)和58.3%(28/48)。83.8%(88例)的息肉位于直肠至脾曲结肠,息肉表型与其发生部位无关。炎性及增生性息肉中非瘤性表型为78.6%,瘤性表型为21.4%;腺瘤息肉中非瘤性表型为3.3%,瘤性表型为96.7%;幼年性息肉均为非瘤性表型。I、Ⅱ、ⅢL、ⅢS、Ⅳ、Ⅴ及混合型息肉中腺瘤发生率分别为0%、11.8%、77.3%、75.0%、100.0%、100.0%和70.0%。分型诊断瘤性和非瘤性息肉的敏感性为96.7%和80.0%,特异性为86.6%和94.7%,鉴别诊断准确率为89.5%。结论:用染色放大内镜分析大肠息肉表面结构,能有效鉴别大肠非瘤性息肉、腺瘤和癌,有助于在结肠镜检查的同时决定对病灶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多源癌的发病特征,提高多源癌的术前诊断.方法对可凝消化道肿瘤的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对消化道肿瘤、溃疡,至局部炎症改变明显的部位分别进行活检.多源癌诊断标准为:①镜下发现两个以上肿瘤(病灶),而且肿瘤之问粘膜完好,病灶不连续.②经病理活检证实每个肿瘤都是恶性的.结果在1375例上消化道癌中,检出多源癌20例(1.45%,20/1375),其中食管多源癌6例(30%),食管贲门多源癌3例(15%),食管咽喉部多源癌2例(10%),食管胃多源癌5例(25%),胃多源癌4例(20%)本组20例共发现41个病灶,双源癌19例,三源癌1例,多源癌各病灶病理类型相同者17例,不同者3例.其中多源鳞癌10例,双源腺癌6例,双源小细胞癌1例,鳞癌腺癌共存1例,印戒细胞癌与腺癌共存1例.结论上消化道多源癌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食管和食管胃多源癌较多见,内镜检查是提高其术前诊断的一重要手段.为减少漏诊,在镜检中引起足够重视,不能仅满足于一个痛灶的诊断,做到内镜与X线诊断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