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观察临床检验中影响尿液检验结果的因素探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接受检验的540份尿液标本作为观察对象,对其尿液样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影响尿液检验结果的因素。结果 540份尿液标本中,检验不合格11份,检验不合格率2.04%。经分析,其中健康体检者标本污染所致1例;5例门诊标本中:标本标记错误1例、标本污染2例、超时送检2例;5例住院标本中,2例标本污染、3例送检超时。结论尿液检验中影响因素较复杂、多样,为保证尿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尿常规检验必须严格依照相关标准,保证检验流程的科学、规范,减少尿常规检验误差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因素。方法:对进行尿常规检验的900例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00例尿常规检验患者中8例尿常规检验不合格,不合格发生率为0.89%。其中,3例为住院标本,4例为门诊标本,1例为健康体检标本;3例住院标本中2例超时送检,1例标本污染;4例门诊标本中,1例超时送检,2例标本污染,1例标本标记错误;1例健康体检者标本污染。结论:尿常规检验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加强尿常规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主要因素及对策。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3月间14500份住院、门诊、健康体检中尿常规检验资料,对其中不合格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4500份标本中,70例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0.48%;其中以住院患者标本不合格率最低17.14%,其次为健康体检标本为25.72%;最后为门诊患者标本高达57.14%;主要由标本标记错误、标本污染等诸多原因造成。结论加强临床尿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避免出现标本标记错误、标本污染、标本量不足等工作失误,则可以有效提升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对策。方法:选择院自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门诊及住院送到实验室的1157份尿液检验样本,送检尿液标本送到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对全部标本质量进行分析,提出不合格样本,记录本组患者不合格标本的缺陷率,分析不合格原因,并给予改进措施。结果:本组1157份尿液检验中,不合格标本比为6.1%,采集时间不当、标本受污染、容器不合格是占比最高的三种因素,再次为标记不清、送检延时、标本量不足等。结论:对尿液检验分析前,要注意保证采集时间、预防标本受到污染、保证容器合格、标记清楚、及时送检、保证标本量足够,这个过程,需要患者、临床护士、检验科室相关人员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及流程,努力降低尿液检验的不合格率,保证临床实验室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60例患者的尿常规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与回顾性分析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的尿常规检验标本,统计与分析患者尿常规检验标本数量、检验不合格率以及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及分布。结果接受尿常规检验标本总数为360例,不合格标本10例(2.78%),门诊患者接受尿常规检验标本为308例,不合格标本4例(1.30%),住院患者接受尿常规检验标本为52例,不合格标本6例(11.54%);患者尿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中,主要原因为标本数量少4例(1.11%),其中主要为住院患者2例(3.85%)。结论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多来自于住院患者,标本数量少是最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包括标识错误、申请单填写不详、标本污染以及容器错误等,应加强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以减小尿常规检验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6.
王佳宁 《当代医学》2021,27(2):111-112
目的探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接收的200例行尿液常规检验的住院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照组患者给予尿液检查常规控制。比较两组患者检验标本检验不合格情况、检验满意度、分析不合格的原因。结果实验组标本检验不合格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检验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包括:样本污染、样本量不足、容器使用不恰当、样本标记不清、送检超时等。结论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可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合格率,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3月期间检验科收到的90例不合格微生物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不合格标本的构成及不合格原因。结果:在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的90例不合格标本中,不合格的痰液标本有38例,占标本总数的42.22%,明显高于其他微生物标本,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生物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标本污染及送检不及时。结论:了解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可有效地提高送检标本的质量和检验工作的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患者的尿液样本1 200例为研究组,另选1 200例经质量控制后的尿液样本为对照组,分析其质量相关因素,并找出质量控制措施.结果:影响检验尿液质量的因素有采集时间不当、尿液受污染、采集容器不合格、标记不清、送检延迟、送检样本量不足及其他问题,其中尿液受污染及标记不清为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组患者尿液样本由上述各因素所致的缺陷样本数量明显比对照组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尿液检验的影响因素众多且隐蔽,需要从医生开单、患者取样、送检等各个环节给予必要的管理和监督,才能提高检验尿液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采取前质量控制措施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17年12月到2018年10月期间行临床尿液常规检验的640例受检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0例,对照组直接采取常规尿液检验,实验组则进行前质量控制措施,比较两组受检者的不合格标本合计数值以及满意的合计值、观察两组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不合格标本154例,对照组中不合格标本224例,对两组不合格标本数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标本量不足51例,标本污染28例,送检超时42例,容器问题34例,无标签错误及检查单填写简单现象,对照组27例标签错误,31例标本污染,38例容器问题,43例检查单填写简单,39例送检超时,46例标本量不足,实验组受检查者的标本总不合格率(48.13%)显著低于对照组(70.00%),差异明显,实验组满意度为83.12%,对照组满意度为67.86%,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5.3±2.7天,对照组住院时间6.8±2.9天,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临床尿液常规检验者进行前质量控制措施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其临床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探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制定改进对策。方法:2017年上半年送检微生物样本2504份。回顾性分析方法,将发生样本不合格进行重复采样检验的对象纳入不合格组,随机选择检验合格的样本1000例纳入合格组,进行因素分析。结果:55份标本不合格,量不足17例、送检时间超标22例、怀疑污染送检不规范16例。因素分析显示,样本的用途、样本的类型、来源、形式、运输方式都成为样本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临床诊断用、其他类型样本、门急诊、临时、患者以及其他医护人员运输都会增加样本不合格的风险。结论: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较复杂,需要加强全流程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73-75
目的明确PDCA循环对临床检验室质量控制的实际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没有应用PDCA循环法的检测资料500例作为对照组,随机抽选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开展PDCA循环法的检测资料500例作为研究组,对两组检验样本合格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中,健康体检样本不合格13例,合格154例,样本合格率为92.22%;研究组中,健康体检样本不合格2例,合格165例,样本合格率为98.80%。对照组中,门诊检验样本不合格14例,合格153例,样本合格率为91.62%;研究组中,门诊检验样本不合格2例,合格165例,样本合格率为98.80%。对照组中,住院患者样本不合格17例,格149例,样本合格率为89.76%;研究组中,住院患者样本不合格3例,合格163例,样本合格率为98.19%。研究组患者健康体检样本、门诊患者样本以及住院患者等样本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检验样本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法对检验室检验质量控制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其工作质量,保证检验样本合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门诊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江西省妇幼保健院门诊部2015年3月~4月采集的血液样本60000例,分析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 在全部60000例血液标本中,不合格血液标本共有20例,导致门诊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溶血7例、血凝固7例、送检不及时2例以及不合理应用抗凝剂3例、药物因素1例.结论 对采集血液标本的流程加强控制,对血液标本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不断规范,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等,能有效提高门诊血液标本的合格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尿液检验管理在临床尿液检验中的临床意义,对比经过管理之后尿液检验结果的差异。方法选择800个检验尿液的样本,时间为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800个患者均分为两组,称为对照组(A组)和研究组(B组),分析和评价两组患者尿液检验的成功率,对照组采取常规尿液检验管理,研究组采取针对性管理。结果 A组采集时间不当75个、受污染121个、容器不合格59个、标记不清71个、送检延时81个、样本量不足51个、其他51个,B组采集时间不当7个、受污染13个、容器不合格7个、标记不清8个、送检延时8个,可以看出,B组尿液标本缺陷数量少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标本检验时间(31.2±4.2)min,检验次数(3.2±0.9)次,B组患者标本检验时间(20.9±3.2)min,检验次数(1.8±0.5)次,两组差异P0.05,有意义。结论对于进行尿液检验分析的病人,施行针对性管理措施在尿液检验中作用较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及解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住院病人的1110份尿液标本检验资料,总结其标本检验不合格率以及原因。结果:检验标本不合格率为19.82%,多因素分析显示仪器操作或容器错误、采集前受检者准备不充足、超时送检、标本污染是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完善标本采集流程规程,提升护理人员严谨态度与基本功,保证与临床科室的有效沟通等,是降低标本合格率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情况的出现原因以及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将我院检验科从2016年1月-2017年4月进行微生物检验的200例标本选取为此次研究对象。分析标本不合格的比例,以及出现不合格情况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经过检验后,有21例标本不合格,占总标本数的10.5%,不合格标本中痰液标本有13例,尿液标本不合格5例,分泌物标本不合格3例。出现检验标本不合格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送检时间、采集的标本受到污染以及采集的时间不正确。结论影响微生物检验标本的因素多种多样,检验人员应当对标本的采集时间正确把握,确保标本不被污染以免影响标本的正常使用,标本采集之后应当及时送检,保证标本的可用性。总之,检验工作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提高对分析前质量控制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和完善分析前质量保证体系。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门诊和住院16152份尿液样本在接收时发现的缺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尿液分析前标本不合格率为0.49%。其中标本标记不清、尿液标本受污染、标本量不足是影响尿液分析前质量的前3位因素。结论:尿液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尿液检查质量保证体系中极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的前提,需要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尿液培养送检标本的污染率,分析产生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并寻找对策。方法对临床各科室送检的尿培养标本的污染率进行统计处理,并对不合格标本进行原因分析。结果20275例尿液培养标本中,共发现400例不合格标本,污染率为1.97%。其中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及泌尿外科送检的尿液标本污染率均高于全院平均水平(均P〈0.05),而门诊及妇产科送检标本的污染率低于全院平均水平(均P〈0.05)。结论微生物室与临床应多行沟通,增强工作人员的相关业务知识和无菌操作观念,提高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临床尿液检验中存在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尿液检验患者500例,时间为2016年1月5日至2016年12月30日,对其尿液检验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探究对其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结果:4.40%的尿液检验患者出现检验结果误差的情况,导致其出现检验结果误差的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的用药情况、标本的不当采集、送检不及时、保存不当、标记不当、检验不当等,其中患者的用药因素和检验不当与其他因素相比,占比更高(P<0.05).结论:在临床尿液检验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出现检验结果不合格的情况,加强相关因素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将尿液检验结果不合格的几率降低,促进患者疾病诊断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胡修全 《中外医疗》2012,31(24):164+166-164,166
目的探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方法该院自2011年2月—2012年2月接受尿常规检验标本11299例,统计其中住院患者、门诊患者的尿常规检验标本数量级不合格率,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住院患者中不合格标本57例,不合格率为1.04%,门诊患者中不合格标本7例,不合格率为0.12%。结论住院患者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率高于门诊患者,其质量控制方法是加强管理、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造成微生物标本不合格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收集的微生物标本5632份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标本进行检验,找出不合格的样本,总结归纳造成其不合格的相关因素,并将总结的结果及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这5632份微生物标本中,检验结果为合格的标本有5064份,检验结果为不合格的标本有568份,不合格率为10.09%。在检验结果为不合格的标本中,痰液标本所占的比例最大,有261份,占不合格标本总数的46%。其次是尿液标本、血液标本和分泌物标本,其中尿液标本有142份,占不合格标本总数的25%;血液标本有97份,占不合格标本总数的17%,分泌物标本有40份,占不合格标本总数的7%;其他标本有28份,占不合格标本总数的5%。结论:规范微生物标本的制作流程、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各临床科室间的沟通交流、认真落实“三查七对”的原则是提高微生物标本检验合格率的关键[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