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辉  卢英  吴赞华  曹湾  郭佳  李荣祝 《微创医学》2021,(1):34-37,50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体外冲击波(ESW)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因子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运动疗法(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Rood技术),以及针灸、推拿等,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运用BTX-A注射联合ESW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4周、6周后对两组患者的上肢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4周、6周后,两组患者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上肢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2周、4周、6周后,两组上肢Fugl-Meyer评定(FMA)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传统康复治疗相比,BTX-A联合ESW能更迅速且持久地缓解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上肢屈曲关节的活动度,减轻患者肢体疼痛,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住院及门诊脑卒中同时伴有患侧肢体痉挛的患者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效果、生存质量(QOL)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四肢简化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表(MBI)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治疗有效率明显升高,MAS、ADL评分明显降低,QOL、FMA、MBI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温针灸能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肌张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及总结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予以温针灸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的参照组及温针灸治疗的研究组,各45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四肢简化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标(MBI)以及痉挛程度(MAS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肢体运动功能以及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组,而MAS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在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其肌张力的恢复,改善患者上下肢运功功能、肌肉痉挛状况与Barthel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芒针透刺督脉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芒针透刺督脉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共21 d。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评价患者肌张力情况;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及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患者的活动能力。并用MAS分级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MAS、CS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FMA、M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MAS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FMA、MBI评分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芒针透刺督脉可改善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吴梦婷  金永喜 《浙江医学》2019,41(17):1868-1871
目的探讨肉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用肉毒素注射治疗,疗程共6个月。治疗期间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评价患者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价患者站立和步行能力、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价下肢运动功能、综合肌痉挛强度和足下垂的度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GMFM评分、FMA评分、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均P<0.05),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MAS评分、GMFM评分、FMA评分、步行速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肉毒素注射后无明显并发症,3个月后出现不同程度复发,重复注射后症状持续改善。治疗组显效率为52.00%,高于对照组的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肉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能有效降低患肢肌张力,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及步行速度,增加站立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下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及操作可行性。方法 8例因脑卒中致上肢或下肢肌痉挛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引导下,进行痉挛肌肉内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MAS)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观察注射前、注射后4周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注射后4周MAS、MBI的改善均优于注射前(P〈0.05)。结论彩超引导下的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肌痉挛,定位准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均出现肢体痉挛症状,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拮抗肌常规腧穴电针治疗,观察组给予拮抗肌运动点电针刺激治疗。比较两组的FMA评分、Barthel评分、上肢、下肢MAS评分与治疗效果。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FMA评分、Barthel评分均显著提高,但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明显偏高(均P0.05)。不同的治疗后两组上肢、下肢MAS评分均显著下降,但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明显偏低(P0.05)。经临床治疗效果判定,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拮抗肌运动点电针刺激治疗疗效显著,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白芍络石方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诊断的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患者60例,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分为中药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中药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白芍络石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第4周末的肌力(Robert Lovett法评定)、上肢肌张力(MAS评分评价)、下肢肌张力(C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评价)及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评价)的变化,并观察干预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周后中药组患者肢体上下肢肌力、上肢肌张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中药组下肢肌力、MBI评分、NIHS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血常规、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结论白芍络石方能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缓解偏瘫上肢的痉挛,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调神火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调神火针治疗,45例)与对照组(普通针刺治疗,45例),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评分]、痉挛情况[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 CSI)评分]及生活质量[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MAS评分为(1.79±0.55)分,对照组MAS评分为(2.07±0.58)分,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下肢FMA评分均升高,观察组上肢FMA评分为(41.28±4.09)分,对照组上肢FMA评分为(36.22±3.81)分,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接受针刺与PNF治疗,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分级、Fugl-Meyer 运动功能(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MAS分级明显降低,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于MAS分级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结合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确切,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1.
黎明 《中外医疗》2011,30(26):138+165-138,165
目的探讨采用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9例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进行针灸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上肢FMMS评分、下肢FMMS评分和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上肢FMMS评分、下肢FMMS评分和MBI评分与治疗组相比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显示上肢FMMS评分、下肢FMMS评分和MBI评分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治疗脑卒中效果明显,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联合目标性训练对脑卒中伴痉挛患者手腕功能与疼痛指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内科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伴上肢痉挛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在彩超引导下行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再行目标性训练,对照组仅给予目标性训练,均以1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后发放Fugl-Meyer量表(FMA)中上肢相关评分评估上肢运动功能,发放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评估肌张力,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估独立生活能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12周后的Fugl-Meyer量表中后肩部及前臂、肘部、腕部、手、协调性与速度、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4.59±3.24)分vs(11.26±1.85)分、(4.16±1.53)分vs(3.12±1.15)分、(6.58±1.36)分vs(3.35±1.67)分、(5.58±1.12)分vs(3.39±1.27)分、(2.56±0.74)分vs(1.31±0.15)分、(29.97±4.21)分vs(21.94±4.2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12周后的MAS评分、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35±0.27)分vs(2.32±0.19)分、(1.02±0.97)分vs(3.21±1.63)分],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1.26±13.35)分vs(53.34±12.7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彩超引导下行A型肉毒素注射联合目标性训练能够降低肌张力,缓解疼痛症状,提高上肢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节律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平行设计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26例及联合组34例。对照组予节律性运动训练,观察组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组予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节律性运动训练。3组均治疗3周。比较治疗前、治疗3周后患者的改良Ashworth(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LE)评分。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观察组对比,联合组MAS评分、NIHSS评分、CMCT均降低(均P <0.05);BBS评分、MBI评分、FMA评分均升高(均P <0.05);与对照组、观察组相比,联合组总有效率最高(P <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节律性运动训练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肌张力,改善平衡能力及神经功能,降低中枢运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Rood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针灸组及Rood组各30例,分别给予针灸+Rood疗法、针灸疗法、Rood疗法治疗,3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观察3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肌张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1)经6个疗程治疗后,综合组、针灸组、Rood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6.67%、63.33%。综合组的疗效显著优于针灸组和Rood组,经Mann-Whitney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针灸组及综合组患者的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Rood组患者的痉挛程度较治疗前无显著作用显著变化(P0.05)。(3)治疗后,3组患者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及改良的Bartherl指数(MBI)评分均有显著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综合组在改善FMA及MBI评分方面作用显著优于针灸组及Rood组,组间比较(经ANOVO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Rood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疗效显著,其疗效优于单纯针灸疗法和Rood疗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小腿三头肌,观察其对下肢肌痉挛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探讨肌张力变化与下肢运动功能的关系,研究其在社区康复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脑卒中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30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治疗组患者小腿三头肌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偏瘫侧下肢肌肉牵伸、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治疗前后进行康复评定并于治疗后3个月随访评定。肌张力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FM)量表中的下肢部分,步行能力评定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时间。结果: 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M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MAS随访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2组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随访FMA评分、10MWT时间均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和3个月随访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FMA评分、10MWT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可快速而持久降低肌张力,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下肢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适合在社区康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侧联动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并利用等速测试仪分析患者上肢肌张力改善情 况。 方法 选取 2020 年 7 月至 2021 年 12 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住院的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 60 例为研究对象,采 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 30 例和对照组 30 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每天增加 1 次传 统上肢作业活动训练,治疗组每天增加 1 次双侧联动机器人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 6 周后,分别采用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 上肢部分(FMA-UE)评估上肢运动功能,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 Ashworth 量表(MAS)评估患者 肘关节屈肌张力,等速测试系统评估肘关节被动牵伸时峰力矩(PT)值。 结果 治疗 6 周后,两组患者 FMA-UE 评分、MBI 评 分、MAS 评级、5 /s及120 /s等速被动牵伸测试PT值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 双侧联动机器人训练可显著缓解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改善其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取良姿位摆放对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及针灸、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加上良姿位摆放,护理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上、下肢肌张力评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其中0级、2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采取良姿位摆放,可明显控制患者瘫痪肢体肌张力的增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穴位推拿结合抗痉挛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肌痉挛的改善情况。方法 40例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以穴位推拿结合抗痉挛技术治疗,对照组以神经肌肉促进术中的抗痉挛技术治疗,每日2次,在治疗后第4周和12周分别评定疗效,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运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和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中的上肢运动功能测试部分(U-FMA)进行上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评定。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MAS和U-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MAS和U-FMA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上肢肌痉挛和运动功能,但穴位推拿结合抗痉挛技术在改善上肢肌痉挛和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单纯抗痉挛技术。  相似文献   

19.
段永伟 《中外医疗》2010,29(35):52-53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的肌张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8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予以常规的药物治疗、针灸、理疗等,康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予规范化的综合康复训练。治疗4周后分别评价2组患者的肌张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的MAS,FMA和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组各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痉挛和改善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配合镜像疗法对气虚血瘀证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60例气虚血瘀证脑卒中合并上肢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一组、治疗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同时辅以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治疗一组给予口服补阳还五汤加味结合镜像治疗,治疗二组给予镜像治疗,对照组仅常规处理。三组疗程均为60 d。采用简化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升(P0.05),且治疗一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及治疗二组(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一组患者的评分低于对照组和治疗二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配合镜像疗法能更好地改善气虚血瘀证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促进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