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椎椎弓根楔形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椎弓根楔形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共收治32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均行一期后路经腰椎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其中27例患者行单节段椎弓根楔形截骨术,5例患者行双节段椎弓根截骨术.术前及术后随访时拍摄脊柱全长X线片,测量影像学参数,并填写中文版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SRS-22)量表进行患者的健康生存质量评价.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为(260±42) min,术中出血平均(1 360±282) mL,平均随访(31±8)个月(24~76个月),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假关节.患者颌眉角、全脊柱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由术前(65.9±11.6)°、(78.2±15.9)°、(38.9±10.3)°、(14.6±17.3)°分别矫正至术后(11.7±4.7)°、(38.9±10.3)°、(1.3±7.8)°、(26.2±5.6)°;身高和矢状面失平衡距离由术前的(135.4±15.2) cm、(37.2±11.3) cm分别矫正至术后的(166.2±9.6) cm、(12.7±7.7)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RS-22评分由术前平均(1.8±0.4)改善至术后(4.0±0.6),疗效满意.结论 腰椎椎弓根楔形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安全可靠,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行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X光像,对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躯干平衡等进行测量和分析.复习手术记录和病历,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本组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20.1(9~57)岁,其中成人脊柱侧凸2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10例.平均随访9.2个月.融合固定节段平均12个节段.手术时间平均5.0 h,术中出血量平均1517 ml,回输自体血平均780 ml,异体输血平均1109 ml.手术前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100.9°和48.8°,平均矫正率51.8%(P=0.000).节段性后凸Cobb角分别为81.7°和42.2°,平均矫正率为49.8%(P=0.000).随访时主弯冠状面Cobb角及节段性后凸Cobb角分别为50.7°和46.0°,矫形无明显丢失(P=0.763,P=0.698).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冠状面躯干平衡分别为16.3、14.7和12.0mm,随访时仅1例发生冠状面躯干失平衡(22 mm).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的下肢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获完全恢复.所有患者均无脊髓损伤.结论 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术是矫正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方法 ,早期结果 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短节段内固定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手术风险与临床效果.方法: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7例,平均年龄10.3岁,畸形主弯位于胸腰段(T10~L2)者11例,腰段(L3~L5)者3例,胸段(T1~T9)者3例.17例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比较末次随访和术前脊柱侧弯、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冠状面平衡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固定4~7椎节,平均4.6椎节.随访平均18.9个月(12~24个月),脊柱侧弯矫正率平均(68.7±6.78)%,后凸矫正率平均(66.7±4.05)%.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未发生内固定失败及脊髓神经根受损,躯干失代偿均得到矫正.结论: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术安全、有效,脊柱三维矫形稳定,最大程度保留了脊柱功能,具有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0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合并半椎体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半椎体、无结构性弯曲患者12例,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合并前凸、半椎体凸向腹侧患者3例,行前路半椎体切除合并植骨融合固定术;合并结构性代偿弯患者15例,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长节段矫形代偿弯固定融合术。对所有患者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后凸术后平均 Cobb 角、末次随访平均 Cobb 角分别为(8.6±3.14)°、(11.2±7.23)°,脊柱后凸最终矫形率为58.6%;侧凸术后平均侧凸 Cobb 角(12.8±5.47)°,末次随访平均(16.2±6.24)°,脊柱侧凸最终矫形率为66.5%。脊柱后凸、侧凸手术治疗后平均 Cobb 角明显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后凸、侧凸均明显好转,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患者较满意。结论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效果显著,脊柱侧后凸矫形率高,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对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胸腰段陈旧骨折并不同程度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减压内固定术治疗,对比手术前后后凸角、颌眉角、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以及患者疼痛缓解和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术后患者后凸畸形明显矫正,矢状面平衡恢复,无内固定失败;术后随访,患者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后路经椎弓跟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具有满意的短期和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陈汉文  李民  高书明  李书奎 《海南医学》2014,(23):3530-3532
目的探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11年12月应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的29例陈旧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脊柱后凸角度的不同,手术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于后凸角度小于70°的患者,行截骨+闭合矫正术;对于后凸角度大于70°的患者,行截骨+双轴旋转矫形+前柱重建。评价指标包括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年患者的脊柱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的平衡状况、Frankel分级评定脊髓神经功能、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患者满意指数。结果 29例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平均脊柱后凸Cobb角度分别为(95°±32°)、(23°±12°)、(25°±10°),平均脊柱矢状位力线分别为(-18±46)mm、(-6±26)mm、(-5±15)mm,可见患者后凸畸形和脊柱矢状位平衡状况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此外,患者Frankel分级及ODI评分也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5);患者对治疗的总体满意度为93.1%。结论该手术方法治疗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取得良好的疗效,矫正效果明显,可以有效改善脊柱矢状位平衡状况,有效改善患者的Frankel分级和ODI评分,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先天性挛缩蜘蛛指畸形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先天性挛缩蜘蛛指畸形患者6例,男1例,女5例;年龄:5~14岁,平均7.5岁.临床表现为类马凡体形、关节屈曲畸形、脊柱侧后凸畸形、肌肉发育不全,四肢肌肌力明显低于正常;外耳廓的畸形,通常为外耳廓上半部分出现皱折.皆合并脊柱侧后凸,其中2例侧后凸于胸段,4例于胸腰段,侧凸Cobb角:85~117°,平均88.6°;后凸Cobb角:75~123°,平均93.6°.分子基因学部分(75%)表现为原纤维蛋白-2基因位点有基因突变.皆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或椎板钩行后路手术矫形,其中4例行Smith-Petersen截骨矫正后凸.结果 术后侧凸Cobb角:35~52°,平均37.6°后凸Cobb角:28~54°,平均38.6°.4例得到随访,约6~9个月,平均7.8个月;2例失访.3例骨融合良好,1例术后螺钉拔出并有神经根损伤,行翻修术改用椎板钩后缓解.躯体外观和肺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先天性挛缩蜘蛛指畸形特有的临床表现为脊柱侧后凸Cobb角度大、僵硬,椎弓根发育细小,椎弓根植入困难,后凸多需截骨矫形.要注意与马凡综合征、Stickler综合征、高胱氨酸尿症和Distal arthrogryposis等的鉴别诊断,尤其是与马凡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经椎弓根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7月该科收治12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男性10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7.5岁(24~58岁).全部采取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术前在纸样上模拟截骨,术前和术后测量颌眉角以及全脊柱侧位X片测量胸腰椎后凸角,统计术前术后VAS及ODI评分.结果 患者术后视线角度改善明显,平均随访28个月,所有患者术区无假关节形成,患者矫正度无丢失,腰背痛等症状明显改善,平均颌眉角、矢状位平衡、Cobb角、VAS及ODI均改善明显(P<0.05).结论 采用术前模拟截骨确定截骨部位及角度,行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自2005年3月至2006年9月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僵硬后凸型侧凸11例(平均年龄11.2岁),其中神经纤维瘤病3例,先天性脊柱侧弯5例,脊髓灰质炎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例.11例患者的Bending像脊柱活动度均小于25%.平均随访时间1.3年(0.5~2年).结果:术中1节段后柱楔形截骨3例,2节段后柱楔形截骨2例,3节段后柱楔形截骨2例,经椎弓根截骨2例,椎体切除+后柱切除2例.术前后凸畸形平均108°(87°~135°),侧凸畸形平均97°(65°~135°),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至49°(改善率55%),侧凸平均矫正至37°(改善率66%).术后身高平均增加4.7 cm.11例矫形手术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 结论: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椎弓根不对称截骨对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双平面重建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3年内收治的120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使用常规椎弓根螺钉治疗。观察组60例,使用经椎弓根不对称截骨治疗。结果观察组的双平面重建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使用经椎弓根不对称截骨的方法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SO)及经关节突截骨(SP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差异,并通过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评价其矢状位平衡的重建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5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SO、SPO手术治疗的21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资料,根据其手术方式分为PSO组及SPO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矢状面躯干偏移(SVA)、胸腰椎最大后凸角(GK)、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和骶骨倾斜角(SS),分别进行组内及组间参数对比分析。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影像学参数仅SV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影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SO组患者的GK由术前的(75.31±17.13)°下降至术后的(31.81±15.15)°,末次随访时为(36.72±15.16)°,SPO组患者的GK由术前的(65.21±21.43)°下降至术后的(25.60±16.22)°,末次随访时为(40.72±20.41)°。PSO组患者的SVA术前为(78.62±63.31)mm,术后为(-15.13±27.82)mm,末次随访时为(11.02±52.54)mm,SPO组患者的SVA术前为(54.23±77.61)mm,术后为(16.68±42.76)mm,末次随访时为(19.26±37.04)mm。结论 (1)PSO及SPO截骨方式均能有效重建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的矢状位平衡;(2)两种截骨方式的矢状位平衡参数SVA的矫形效果存在差异,PSO组患者的SVA术后易出现过度矫正,但可自发性改善。SPO较PSO更易发生远期后凸矫正角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SO)与经椎间隙楔形截骨(IWO)对陈旧性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矢状面平衡重建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6年10月20例行PSO或IWO矫形内固定术的陈旧性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资料。其中PSO组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为53~68岁,平均Cobb角(37.20±8.71)°;IWO组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为49~75岁,平均Cobb角(35.07±9.43)°。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在1 a以上。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的矢状面参数(Cobb角、ODI评分、VAS疼痛评分)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矢状面参数(Cobb角、ODI评分和VAS疼痛评分)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SO和IWO均能有效重建陈旧性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矢状面形态并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全椎体截骨矫形(VCR)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矫形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手术前后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片,术后对患者随访6~22个月。评估术前术后患者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面后凸Cobb角、C7PLCSVL、SVA等影像学相关参数,采用Barthel指数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效果,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面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7PL-CSVL、SVA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术前,VAS评分低于术前,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感觉功能减退,1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结论后路全椎体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具有较好的矫形效果,但同时需要注意减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行后路脊椎全切除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严重脊柱侧凸或后凸Cobb角大于100°的重度脊柱侧后畸形的患者资料;术前患者侧凸主弯冠状面Cobb角平均为(124.8±27.4)°,胸腰段矢状位后凸角平均为(95.8±30.2)°.结果 平均手术用时为(5.9 ±1.2)h,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855±1200)ml,术后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的患者,且无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下床时间为(11±5)d;术后侧凸主弯冠状面Cobb角平均为(45.7±6.2)°,胸腰段后凸为(38.6±10.1)°,矫正率达到79%,患者的躯干和双肩失平衡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结论 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可使神经充分的减压,矫正侧后凸畸形效果满意,是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分析14例青春期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加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探讨青春期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采取此手术的可行性和相关手术处理技巧.方法 2004年10月~2011年3月,通过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加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矫治14例青春期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12~18岁,平均14.3岁;其中单个半椎体10例,多个半椎体2例,半椎体合并对侧骨桥或肋骨融合2例;病变位于胸段(T4、T5、T7、8、T9)4例、胸腰段(T11、T12各2例、L1、2、L2各1例)6例、腰段(L3、L4各2例)4例.术前脊柱侧凸Cobb's角63°~105°,平均76°;脊柱后凸角42°~83°,平均56°;躯干偏移3.0~31.5 mm,平均14.1 mm.内固定使用CDH 3例,TSRH 9例,中华长城2例.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7~72个月,平均36.4个月.手术时间147~428min,平均221min;术中出血210~1 860mL,平均860mL.固定融合节段7~13个椎体,平均9.6个.术后脊柱侧凸Cobb's角13°~45 °,平均31.2°,平均矫正率58.9%;术后脊柱后凸Cobb's角11°~39°,平均26.5°,平均矫正率59.0%;术后躯干偏移0~10.3 mm,平均为4.3 mm.随访中脊柱侧、后凸和躯干偏移无明显矫正丢失.手术并发症包括术中加压时椎弓根切割1例,代偿弯加重1例,术后切口渗液1例.结论 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加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青春期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是一个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其矫形效果满意、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分析20例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采用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截骨矫形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二期手术治疗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手术方法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10月~2021年10月,通过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截骨矫形治疗20例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23.2±7.03)岁(12~34岁),分别测量术前、头盆环牵引后及截骨术后的身高、后凸Cobb角、侧弯Cobb角、矫正率、矢状位及冠状位平衡参数,并比较各指标术前术后的变化情况。结果 20例患者术前、牵引后、截骨术后的身高分别为(134.95±12.75)cm(113~160cm)、(154.6±12.85)cm(131~177cm)、(156.9±13.01)cm(132~179cm), 与术前相比牵引后及截骨术后的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牵引后、截骨术后的脊柱后凸Cobb角分别为 (141.35±13.26)°(121~169°)、(92.8±6.24)°(77~103°)、(43.45±10.83)°(22~66°),与术前相比牵引后及截骨术后的后凸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后后凸矫正率(33.87±7.02)%,截骨术后后凸矫正率(69.3±7.12)%。术前、牵引后、截骨术后脊柱侧弯Cobb角分别为(126.4±14.34)°(109~142°)、(82.05±7.69)°(72~101°)、(37.05±9.9)°(18~53°),与术前相比牵引后及截骨术后的侧弯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牵引后侧弯矫正率(34.38±9.31)%,截骨术后侧弯矫正率(70.28±8.75)%。术前、牵引后、截骨术后冠状面平衡CVA分别为(20.86±3.63)mm(12.93~27.03mm)、(12.48±1.73)mm(9.97~15.87mm)、(10.15±2.11)mm(6.56~14.99mm),与术前相比牵引后及截骨术后的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0.05)。术前、牵引后、截骨术后矢状面平衡SVA分别为(47.93±12.46)mm(29.72~68.14mm)、(16.66±4.47)mm(10.07~28.14mm)、(10.95±5.73)mm(3.59~29.34mm),与术前相比牵引后及截骨术后的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0.05)。手术并发症包括一期牵引术后钉道感染3例,二期截骨术后胸腔积液4例,脑脊液漏2例,处理后均恢复良好,无明显神经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截骨矫形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矫形效果,改善脊柱形态。  相似文献   

17.
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突畸形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集17例先天性半椎体并脊柱侧突后突畸形患儿,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11.8岁。患儿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隙半椎体之骨颗粒植入融合术,手术固定2~8椎体,椎体手术后佩戴胸腰背支具6个月以上,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侧后突之Cobb角,从而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本组患儿侧突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64.2°,术后18.3°,矫正率为71.5%;后突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57.1°,术后22.6°,矫正率为60.4%。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或术区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植骨达到骨性融合,而且代偿性辅弯减少,躯干平衡改善。结论: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突畸形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中,短节段固定又可以保留较多的椎体生长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马俊才 《大家健康》2016,(8):167-168
目的:分析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与单节段脊柱去松质骨截骨矫正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有效性。方法:该院收治的38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随机分为 A 组17例(单节段脊柱去松质骨截骨矫正治疗),B 组21例(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矫正治疗),比较 A、B 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A 组术后 TK 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分别为(51.1±13.2)°、(1200±600)ml、(4.2±0.9)h,B 组分别为(48.2±17.9)°、(1730±850) ml、(7.1±1.2)h,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与单节段脊柱去松质骨截骨矫正治疗的效果相当,但后者在重建矢状面平衡、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术矫治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对25例脊柱后凸畸形行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术治疗。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平均48.6岁(8~69岁)。其中陈旧创伤性后凸19例、先天性后凸6例。术前后凸Cobb角(40.56±11.05)°。脊髓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型:C级1例,D级1例,E级23例。25例中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平卧困难。其中2例伴有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4例先天性后凸还表现为后凸进行性加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6.0 h,平均4.5 h;术中出血量800~2 500 ml,平均1 550 ml。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深部感染、呼吸衰竭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2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8个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腰痛均缓解,神经功能Frankel C级1例恢复到D级,2例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者中术后症状有改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周相比,末次随访时获得矫形均无丢失。结论:经椎弓根椎体+椎间盘截骨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可安全实施,矫正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黄南翔 《西部医学》2017,29(2):241-244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性后凸(侧后凸)畸形采用一期后路截骨矫形和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 纳入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16岁儿童脊柱结核患者共44例,均采用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矢状面主弯后凸Cobb′s角、冠状面主弯侧凸Cobb′s角及躯干矢状偏移距离、VAS量表评分。结果 44例患儿成功完成手术和进行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10~100月,平均312月。随访期间患儿均未发生骨吸收、骨不连和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术后与术前主弯矢状面后凸Cobb′s角、主弯冠状面后凸Cobb′s角和矢状面躯干偏移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主弯矢状面后凸Cobb′s角、主弯冠状面后凸Cobb′s角和矢状面躯干偏移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Ridit分析VAS量表结果显示:术前R=0653,95%可信区间为(0573~0734),术后R=0437,95%可信区间为(0377~0497),两组无可重复区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R=0410,95%可信区间为(0355~0465),与术前比较无可重复区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与末次随访比较具有可重复区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性后凸(侧后凸)畸形采用一期后路截骨矫形及内固定具有明显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