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拟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在原位肝移植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3—01/2005-01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的原位肝移植患者6例,均为男性;年龄32~65岁。其中4例为肝炎后肝硬化,2例为血吸虫性肝硬化。术前、术中及术后3d进行血清拟乙酰胆碱酯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选择正常体检者56例作为对照组,另选择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患者22例,对照组及其他患者于早晨空腹取静脉血进行血清拟乙酰胆碱酯酶检测。受试者均知情同意。结果纳入肝移植受者6例,肝硬化患者22例,正常体检者5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6例原位肝移植受者术前血清拟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比对照组低(P〈0.01),在新肝期渐渐升高,术毕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3d继续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在新肝期开始升高,术后第1天升至峰值,第2,3天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范围。肝硬化患者组血清拟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为(41.592&;#177;14.603)μkat/L,与正常对照组(132.526&;#177;18.654)μkat/L比较明显偏低(P〈0.01)。结论血清拟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可作为判断植入肝脏存活的生化指标之一,联合其他指标用来监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2.
血清对氧磷酯酶1活性监测在肝移植术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清对氧磷酯酶1(paraoxonase 1,PON1)活性的测定在肝移植术中的意义。方法 对17例肝移植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2d内血清各生化指标进行监测,分析血清PON1在肝移植术中的变化规律及与其他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 正常人血清PON1活性呈正态分布,参考值为45.5-265.8 U/ml。17例肝移植受者术前血清PON1活性比对照组低(P<0.001)。在门静脉开放后5min始升高,开放后90 min[(47.1±2.4)U/ml]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术后第1、2 d继续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在开放后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第2 d还较正常值高。结论 血清PON1活性可作为判断植入肝脏存活的生化指标之一,协同其他生化指标用来监测肝移植患者的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3.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肝移植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的测定在肝移植术中的意义。[方法]对20例肝移植患者术前、术中、术后2d内血清各生化指标进行监测,分析血清总胆汁酸在肝移植术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他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正常人血清TBA参考值为0~20μmol/L。20例肝移植受者术前血清TBA比对照组高(P〈0.01)。新肝180min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第1天、第2天继续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在新肝期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第2天还较正常值高。[结论]血清TBA可作为判断植入肝脏存活的生化指标之一,协同其他生化指标用来监测肝移植患者的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4.
2 018例孕妇产前血清氨基转移酶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功能检测已作为孕妇产前检查的常规项目之一.本院发现许多孕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同时升高,而其他肝功能检查指标正常,并无肝炎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变化规律及其原因。方法观察20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肝功能动态变化值。结果原位肝移植患者肝功能术后第1d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均明显升高,后逐渐下降,到第5d接近正常,而总胆红素(TBI),直接胆红素(DBI)变化不大。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变化存在一定规律,AST和ALT是肝功能良好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TACE术后患者血常规和肝功能化验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66例住院行TACE治疗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的化验指标分析,比较其变化情况。结果TACE术后患者的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均低于术前,白细胞计数较术前增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均增高,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术后血红蛋白的变化与血清白蛋白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变化有关,血小板的变化与总蛋白、直接胆红素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变化有关。结论TACE术后患者血常规及肝功能较术前存在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TACE术后患者血常规和肝功能化验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66例住院行TACE治疗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的化验指标分析,比较其变化情况。结果TACE术后患者的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均低于术前,白细胞计数较术前增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均增高,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术后血红蛋白的变化与血清白蛋白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变化有关,血小板的变化与总蛋白、直接胆红素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变化有关。结论TACE术后患者血常规及肝功能较术前存在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冷保存及再灌注损伤是决定移植物功能及受者存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与供肝冷保存再灌注过程中枯否细胞的活化及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密切相关.建立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模型,比较不同冷保存再灌注时间下供肝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及枯否细胞的损伤情况.方法:①实验于2005-12/2006-12在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移植实验室完成,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②选用Wistar大鼠63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取7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另外56只平分为供体组与受体组,两两配对后再分为供肝冷保存3 h,6 h,8 h和12 h组(每组供、受体各7只).各冷保存组用4 ℃ Euro-collins液灌注和保存供肝,之后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③于受体门脉复流后15,30,60 min检测各组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损伤指标血清透明质酸、枯否细胞激活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及肝细胞损伤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观察受体门脉复流后60 min移植肝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及枯否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63只大鼠均顺利完成模型建立,术中无异常死亡.①各冷保存组在门脉复流后15,30,60 min血清透明质酸、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并且随冷保存时间延长依次升高.②各冷保存组在门脉复流后15 min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门脉复流30 min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③冷保存3 h及6 h组肝细胞结构基本正常,冷保存8及12 h组出现结构变化;而各冷保存组中,肝窦内皮细胞均有损伤并较肝细胞为重,枯否细胞均有激活表现.结论:供肝冷保存再灌注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及枯否细胞的激活明显早于并重于肝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态观察肝移植患者术前、术中、术后40d内肝功能恢复情况,明确肝功能指标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肝移植受者术前、术中1、2、3、4、5h和术后2、5、10、20、30、40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等各项指标的变化,应用统计软件阐明其变化规律。结果 136例肝移植受者ALT、AST术中骤高,术后10d左右降低至正常值附近;TBA、TBIL、DBIL术后40d内逐渐下降至正常值附近;胆碱脂酶在术中变化不明显,维持在较低水平,在30d至40d上升到正常值范围下限。136例肝移植受者中62例原发病为肝硬化和4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变化规律与上述变化基本相同,而原发病为慢性重型肝炎的26例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恢复至正常的时间较长。结论 ALT、AST、TBA是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的早期指标;ChE、TBIL、DBIL是肝移植后肝功能恢复的远期指标;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较迟。  相似文献   

10.
周碧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6):3837-3837
目的 探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岩藻糖苷酶(AFU)、γ-谷氨酰转移酶(GGT)和乳酸脱氢酶(LDH)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arcinoma,PHC)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PHC138例、良性肝病组80例和正常对照者40例血清中ALT、AST、AFU、GGT和LDH同时进行测定.结果 PHC组各项指标水平和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中的ALT、AST、AFU、GGT和LDH对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CV感染患者血清HCV-R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与发生肝癌、肝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将感染HCV的患者(HCV-RNA>1 000copies/mL)分为实验组(肝癌、肝硬化组)和对照组(丙型肝炎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探针法测定HCV-RNA载量,速率法检测血清ALT、AST水平。结果实验组HCV-RNA载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LT、AS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实验组ALT、AST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ALT、AST升高是HCV感染患者患肝癌、肝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68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大鼠心肌梗死及假手术(穿线后不结扎冠状动脉)模型。②实验分组:将术后存活的53只心肌梗死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心肌梗死后3,7,30d组各9,10,10只,将假手术大鼠24只做为各组的对照组,每组8只。③实验评估:从各组大鼠梗死中心、梗死周边、室间隔和右室取材,检测不同部位心肌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存活的53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心肌梗死后3d时,梗死中心区、梗死周边和室间隔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分别为(14.12±3.55),(1.50±0.75)μkat/g;(16.59±7.17),(0.92±0.22)μkat/g;(8.64±4.02),(2.43±1.63)μkat/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168,3.367,P<0.01,t=2.817,P<0.05)。②心肌梗死后7d时,梗死中心区、梗死周边心肌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明显低于心梗后3d组[分别为(7.13±2.50),(14.12±3.55)μkat/g;(7.45±1.42),(16.59±7.17)μkat/g],但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32,2.176,P<0.01);室间隔及右室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P<0.05)。③心梗后30d时,梗死中心区和梗死周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较心梗后3d组进一步降低[分别为(4.55±1.17),(7.13±2.50)μkat/g;(5.83±1.55),(7.45±1.42)μkat/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653,2.763,P<0.05),梗死周边、室间隔、右心室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不同部位心肌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不同的变化特点,提示心肌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检测不仅是评价迷走神经活性的指标,可能也是一个较好的评价迷走神经支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酒精性肝硬化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106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酒精性肝硬化占同期住院肝硬化总数的8.1%;其血清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尿酸(UA)等升高较明显,易出现胆囊炎、胆石症和胰腺炎.结论 酒精性肝硬化的治疗以戒酒和支持治疗为主.总体上酒精性肝硬化组的预后比肝炎后肝硬化组稍好,但晚期预后二者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AD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γ-谷氨酰转移酶(GGT)联合检测对肝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7例肝癌、32例肝硬化、38例慢性肝炎、45例急性肝炎及50例健康人血清中ADA、ALT、GGT进行检测。结果 ADA在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各肝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病组ALT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升高排序依次为:急性肝炎、肝癌、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病组中以肝癌组GGT升高最为明显,而慢性肝炎和肝硬化GG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肝病时联合检测3种血清酶可辅助临床对肝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时对预后判断也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乌圆补血口服液对拟老年痴呆症小鼠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6-10/10-03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重金属与氟砷毒物研究实验室内进行。选用昆明种小白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乌圆补血口服液预防组、乌圆补血口服液治疗组、脑复康治疗组,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用12mg/mL的氯化铝蒸馏水溶液,按303mg/kg灌胃,1次/d,连续115d,制作拟老年痴呆症小鼠模型。乌圆补血口服液预防组从造模开始就用乌圆补血口服液灌服;造模第8周后,乌圆补血口服液治疗组用乌圆补血口服液灌服治疗,脑复康治疗组用脑复康治疗;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次/d。分别于造模前,造模第8周,治疗后从鼠尾部取血,采用高铁氰化钾法测定各组大鼠血红蛋白,分离血清,采用酶法、改良赖氏法、脲酶-波氏比色法分别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尿素含量,实验结束后处死各组小鼠,取大脑和肝脏,冰冻下匀浆,用生理盐水制成10%匀浆,测定脑乙酰胆碱酯酶活力、脑丙二醛和肝丙二醛含量(TBA反应法),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实验数据以x±s表示,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果:实验纳入小鼠6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与造模前比较,造模后第8周乌圆补血口服液预防组及脑复康治疗组的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模型组的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造模后第8周(P<0.01),脑复康治疗组在造模后第8周时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②血清尿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活力测定:模型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各组[(138.97±16.52)nkat/L,(128.04±12.79,120.46±31.21,117.87±19.45,114.86±16.37)nkat/L,(P<0.05)]。各组小鼠血清尿素含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脑丙二醛、脑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和肝丙二醛测定:正常对照组、乌圆补血口服液预防组、乌圆补血口服液治疗组及脑复康治疗组的脑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明显低于模型组[(12.17±3.17,16.34±15.00,15.00±1.83,14.50±2.00)nkat/L,(23.00±2.67)nkat/L,(P<0.01)]。脑、肝丙二醛含量各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拟老年痴呆症模型小鼠大脑胆碱能系统受到明显的损害,乌圆补血口服液对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不同病因(重症肝炎和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移植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各项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行原位肝移植的患者99例,其中重症肝炎44例(重症肝炎组)、失代偿期肝硬化55例(肝硬化组)。收集患者术前和手术当天(以d0表示)、术后1~7 d(以d1、d2、d3、d4、d5、d6、d7表示)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包括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NEUT#)、淋巴细胞绝对数(LYMPH#)、血小板(PLT)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直接胆红素比值(ADR)。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肝移植患者术后7 d内预后不良(发生急性排斥或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项指标判断肝移植患者术后7 d内预后不良的效能。结果 重症肝炎组术前WBC计数、NEUT#、DBil、ALT、NLR显著高于肝硬化组(P<0.01),PLT计数、ADR、PLR均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生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分析AR患者移植肝活检前肝功能生化检测值。结果肝移植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后,随发病进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逐渐增高,成正相关,与非急性排斥组(NAR)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移植肝活检及活检前生化检测对于AR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姚震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22):1379-1379
目的探讨脂肪肝程度与血液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对B超检查确诊的118例脂肪肝患者和142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三酰甘油、胆固醇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进行分析。结果118例脂肪肝患者血清三酰甘油、胆固醇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脂肪肝程度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及血脂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e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是临床上检测肝功能的常用指标。我们对159例各类肝病患者血清ALT和AST进行了检测,并对各型肝病的AST/ALT比值与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做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腔镜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7月收治的70例肝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行肝血管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腹腔镜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与术前、术后7 d肝功能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用时较短,手术总出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均上升,但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较对照组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腹腔镜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血管瘤患者效果优于肝血管瘤介入栓塞术,可有效缩短手术用时,减少手术总出血量,改善肝功能指标,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