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浮脉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浮脉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脉象 ,一般浮脉多主表证 ,亦主里虚。但就目前临床所见的浮脉来看 ,属于表证者较少 ,可能与一般的表证患者因病情较轻不来就诊有关。而属于里证者居多 ,应予注意。现就浮脉的形态及所主疾病论述于下。1 浮脉的形态关于浮脉的形态 ,历代医家做过许多论述 ,其中以《脉经》所论最为准确 ,即 :“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这一论述比较详细地说明了浮脉的形态。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也做过许多描述 ,但大多是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而没有提出相反的意见。如《濒湖脉学》“浮脉唯从肉上行”亦是指脉象表浅而言。《医灯续》“…  相似文献   

2.
弦脉     
弦脉为具有独立意义之单因素脉象。弦脉的指感是脉管绷直、挺然指下、按之不移、端直以长。弦脉的客观形象描述是很重要的,如“状如弓弦”“琴瑟弦”“筝弦”“丝弦”等。弦脉是纲领脉之一,在弦脉的基础上,再加上相关因素,可以构成各种弦脉类派生衍化脉象。弦脉的兼脉有浮弦、沉弦、弦伏、弦数、弦迟、弦小紧、弦细、弦紧、弦紧微细等。弦脉可以与其他脉象或因素(如实、牢、革等脉)组合成某些脉搏有力的复合性质的脉象。  相似文献   

3.
实脉     
广义实脉:狭义实脉:单因素的脉象;条件,浮、中、是指举按寻均有力的脉象。是一个复合几种因素的脉象,不是实脉具有大、长、弦、有力的复合沉三部皆然。狭义实脉与单纯的脉有力不同,可以和与之并无矛盾的脉象同时兼见。广义实脉的兼脉有浮而实、实而缓、实大、实而紧、实而滑、实洪滑、实数大、沉实有力等。  相似文献   

4.
濡脉     
濡脉属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濡脉由浮、细、无力、软的特征要素组成。濡脉的客观形象描述较多,比喻有“如帛衣在水中”“如以指按水中绵”“如按漂绵”“如绵絮之浮水中”“如水上之浮帛”“如水上浮沤”“如絮浮水面”“如晴丝”“如水浮绵”等。濡脉脉形描述性语言有“水面浮绵力不禁”“应手散细,如棉絮之浮水中,轻手乍来,重手即去”“指下寻之似有,再再还来,按之依前却去”“怏怏不前”“随手而没”“微弱不振”等,可供理解参考。  相似文献   

5.
浮脉可见于多种外感病,如温病风温初起、伤寒表证之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在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分别见浮紧脉和浮缓脉,风温初起,脉常浮数。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亦均可见到浮数的脉象。如在麻黄汤证中,外感寒邪较重,卫阳郁而化热,因而可出现浮数脉。另外,仲景《伤寒论》原文明确指出,桂枝汤证同样可以有浮数脉的出现。在某些情况下,浮数脉既主伤寒初起也主温病初起,在麻黄汤证、桂枝汤证、银翘散证的不同阶段均有可能出现。因而,浮数脉是外感病过程中的一种常见脉象,不能单纯以浮数脉鉴别温病风温与外感伤寒表证。  相似文献   

6.
一、脉象《伤寒论》中脉象阴阳的含义较广,其所指大致可分为脉位、脉势、脉类三种。 1.脉位:即脉象见于寸、关、尺三部的位置。因其脉之各部所应脏腑不同,所以,脉象与脏腑病变相应,有三部同见,也有单见于一部者。《伤寒论》中所指的脉位,一般阴阳并举时,阳指关前,阴指关后,总赅寸关尺,指一种脉象见于寸关尺三部。如:“脉阴阳俱浮(6条)”是寸关尺三部俱见浮脉;“脉阴阳俱紧(3、283条)”是寸  相似文献   

7.
1、疾病发生后引起气血变异,脉象也随之变化,出现异常脉象称为病脉。病脉有多种,主要根据脉形、脉位、脉势与节律来区分。2、浮脉:轻取即得,举之泛泛而流利,按之稍减而不空。古人喻为“水漂木”、“捻葱叶”。浮脉多主表证,是人体卫阳起而抗外邪。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忌见浮脉,表示真气去脏而外越经络。3、浮脉大致有4种相类似的脉,其一为芤(kōu音抠)脉。芤是一种叶子中空的草。芤脉表现为浮大中空,浮取脉大而软,重按有中央空两边实之感。常见于大失血、亡津液之后,属大虚的表现。4、浮脉的第2种相类脉为革脉,浮取弦大…  相似文献   

8.
在伤寒、温病等外感热病的早期,浮脉极为常见。《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文即指出了表证者脉浮。木村博昭先生在其所写的《伤寒论讲义》中指出:“浮脉,浮于浅表,手指轻按即可触知。浮脉为表证之脉,病在于表。”并以“浮脉如水漂木,按之则在指下消失”,“按之不足,举之有余,重按无力,轻取则脉充于指下”等来形容浮脉。急性热病其脉象是十分重要的。森田幸  相似文献   

9.
脉浮是伤寒病证最常见的脉象(亦多见于起病时)。从寸口总体上把握脉浮,明辨表里,可避免失治误治;从寸关尺分部把握脉浮,可辨病证之轻重、部位、进退;脉浮结合位、数、形、势等脉象要素,可明辨方证。脉浮主表证是其常,脉浮见于里证言其变,故需脉症合参。脉浮的出现及变化究其实质反映了伤寒病中人体脏腑经脉的功能活动和气血津液聚散消长的病机趋势。  相似文献   

10.
太阴风湿表证的提法比较有学术特色,是风湿之邪阻滞太阴之表的病变,是由江西名老中医姚荷生教授提出,为研究《伤寒论》中的"浮涩脉"提供了较好的切入点。《伤寒论》提纲证中的脉象不仅有提纲挈领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切实的临床诊断价值,但在《伤寒论》原文中有很多脉象仅出现过一次,在临床应用时很难把握真谛,如一些复合脉。其中,浮涩脉就是一种临证中确有,但又不容易把握的一种复合脉。基于此,文章从太阴风湿表证方面对浮涩脉作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1.
数脉     
数脉为具有独立意义之单因素脉象。数脉并不含有频率变化以外的其他任何要素。数脉只以至数而言,一息五至以上,以六至为典型,并可以至六至以上。数脉为纲领脉之一。在数脉的基础上再加有关因素,可以构成各种数脉类之派生衍化脉象,并可与有关脉象构成兼脉,常见的脉象有浮数、沉速、洪数、细数、弦数、滑数、虚数、数而有力。数而无力、数洪滑、沉细数、滑实数、细小弦数等。  相似文献   

12.
1.脉象繁多,不易记忆,上述以浮、沉、迟、数、虚、实六脉为纲,概括了近代多取的28脉,每一种脉象又都有各自主病。2.五脏之病发展至终末阶段,由于该脏精气衰竭,故出现特异脉象《,内经》中称为“真藏脉”,指五脏真气败坏之脉象,脉之胃气、神、根均无。3.例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曰“: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4、后世医家在《内经》提出真藏脉的基础上,又总结补充了多种怪脉,或称为败脉、死脉,如釜沸、鱼翔、弹石、解索、屋漏、虾游、雀啄等等,十分形象。6.切脉…  相似文献   

13.
沉脉     
沉脉为具有独立意义之单因素脉象,不含有其他因素。主要是脉位较沉,沉取时脉搏动感较中取、轻取时明显。沉脉只以部位言,其位置深在,近于筋骨,位于“肌肉之下”,且有深深下沉之势,与浮、中构成不同深浅位置之脉位。  相似文献   

14.
不少临床工作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证候的脉象与书上所说的总不一样。四诊合参,需舍脉从证者占相当多数,以致经验不足者常不知舍证从脉,还是舍脉从证。这种现象是脉诊理论的特殊性使然。1 脉象主病定义不能任意反向推理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虚脉主虚证……即为脉象的主病定义。其中相当部分不能任意反向推理。如浮脉主表,不能任意推论为表证脉必浮;沉脉主里证,不  相似文献   

15.
现今中医各类教科书皆认为脉浮紧与脉浮数是表寒证与表热证的脉象鉴别之点。看似简明扼要,实际难以把握。我们知道,比较是确定对象之间共同点和差异点的逻辑方法,求同辨异,缺一不可。以往鉴别中所包含的相同点显然只提到了浮。而浮是否包括了表寒证、表热证脉象的  相似文献   

16.
风湿性心脏病是现代医学病名,在中医典籍中尚无此名,但所谓“风水”、“皮水”而颇似本病,如张仲景氏云:“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风水是对风湿性心脏病活动期之描写,张氏风水之意思是有表证如恶风、发热、脉象浮数及伴有关节疼痛。又云:“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这是对慢性心脏瓣膜病及其引起之充血性心力衰竭之证征描述。  相似文献   

17.
也谈散脉     
《浙江中医杂志》1997年第7期"散脉小议"一文,认为现代医学中的快速型心房纤维颤动,在脉象上即为祖国医学所述的散脉。笔者认为这是有失偏颇的。以散脉而论,其特点是浮散无根,轻举可得,重按即无。因浮散不聚,或来多而去少,或来少而去多,故指下有至数不齐之感,这是元气耗散,脏腑之气将绝之候。房颤患者在心脏听诊时,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一致,反映在脉象上可见至数不齐之候。但真正重按全无,浮散无根的散脉之象,在房颤患者中并不多见。临床上更常见到的是七绝脉中的解索脉(脉在筋肉之间,乍疏乍密,时快时慢,散乱无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常见脉象在正常人中出现的比率.方法 将医师诊脉与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检测相结合,对1 062例在校健康大学生进行脉象测定.结果 受检者中,浮脉、沉脉、迟脉、数脉、弦脉、细脉、滑脉、缓脉、实脉出现的比率分别为13.75%,10.26%,5.46%,4.33%,11.11%,12.90%,15.35%,9.23%,8.85%.洪脉则未出现.结论 浮脉、沉脉、迟脉、数脉、弦脉、细脉、滑脉、缓脉、实脉皆可在正常人中出现,因此在临床上遇到这些脉象时,必须注意辨别是生理性因素还是病理性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19.
通过系统搜集、梳理、分析多版《中医诊断学》国家统编教材中浮与沉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对其认识的发展变化过程总结如下:历版《中医诊断学》教材对浮、沉脉脉象特征的描述基本一致,除1版教材赋予浮脉滑利特点之外,均认为浮、沉脉是描述脉位浅深的相反脉;临床意义方面,早期教材仅就主病进行了论述,即浮脉主表证、虚证,沉脉主里证,并以兼脉有力无力区分表实、表虚、里实、里虚。至六版教材始,不再讨论"表实"浮而有力、"表虚"浮而无力的问题,而是以有力与无力区分人体正气虚否,避免了表虚是否归属表证的争论,同时提出浮、沉脉可以为生理性脉象,由桡动脉部位浅深,或因季节阳气升降等生理因素形成。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黄帝内经》以降相关文献的梳理,概述浮脉、沉脉的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的发展轨迹,以正本清源,为脉象的规范化研究及指导临床实际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现今所认识的浮脉、沉脉,无论从诊脉方法还是内涵,与古代尤其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浮""沉"脉不完全相同:1)古人认为浮脉、沉脉可以是生理脉象;2)古人用浮、沉表述疾病状态下脉位浅、深的动态变化;3)古人用静态的浮脉、沉脉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特征。中医对浮脉、沉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的认识是在发展中逐步完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