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颅多普勒对脑梗死再梗的预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经颅多普勒(TCD)对脑梗死患者再梗兄的提前预测。方法 对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176例脑梗死患者每年4次(每3月1次)检查TCD,随访3年,发现可以对脑梗死患者再梗死进行早期预测.并采取有效手段干预。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低危组与中危组相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而低危组与高危组相比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 经颅多普勒对脑梗死患者再梗死的预测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ABCD2评分法联合经颅多普勒(TCD)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70例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其中40例患者进行了TCD检查,30例患者进行了MRA检查,TIA发病7d内进行头颅MRI检查,统计脑梗死发生率.结果:70例患者中ABCD2评分低危患者42例,脑梗死发生率4.76%,中危患者20例,脑梗死发生率45.00%,高危患者8例,脑梗死发生率62.50%,中危组和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P<0.01),中危组和高危组两组间脑梗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ABCD2评分联合TCD或MRA对TIA患者近期脑梗死发生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8和0.654,且两种检测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3,P=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LDL≥2.6moL/L、症状持续时间≥60min均与TIA后7d内脑梗死形成呈正相关.结论:ABCD2评分对TIA短期发生脑梗死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与TCD相比,结合MRA检查,可提高对脑梗死发生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早期发生脑梗死风险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TIA患者,按照ABCD2评分方法进行评分,并依此进行分组,观察患者一周内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分析不同危险性分组间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情况。结果:低危组患者32例,中危组患者33例,高危组患者15例。一周内脑梗死发生率情况为:低危组为2例(6.25%),中危组为3例(9.09%),高危组为6例(40.00%)。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P<0.05),且三组梗死发生率具有危险性依耐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2,均P<0.05)。结论:ABCD2评分法对于TIA患者的脑梗死风险的预测具有明显的作用,对于TIA的分层防治,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脑梗死的TCD表现以及TCD对脑梗死诊断的意义。方法 :将 110例脑梗死患者的TCD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110例脑梗死患者中TCD异常率 93.6 3% ,大面积梗死组异常率 98.4 1% ,小面积梗死异常率 87.2 3%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主要异常表现有狭窄、闭塞、血流减慢、血管痉挛、脑动脉硬化。TCD与影像学检查定位符合率为 80 .4 9%。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10 3例异常TCD结果中 32例有侧枝循环形成。结论 :TCD检测脑梗死的异常率与梗死的面积有明显的关系 ,梗死面积越大异常率越高 ,且能结合临床对脑梗死作出病因和定位诊断 ,另外通过对侧支循环的判断为预测脑梗死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TCD不失为诊断脑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了解其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及正常对照组60例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组血管异常率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小面积脑梗死组血管异常率与腔隙性脑梗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血管异常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通过TCD探测对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①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②方法将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组32例患者与西医治疗对照组30例比较,观察不同的疗效.③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头部CT也显示两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程短,治愈率高,后遗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李智梅 《当代医学》2012,18(22):59-60
目的 探讨分析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对高血压临床治疗效果的促进作用.方法 选取门诊确诊并收治的140例高血压患者,对危险性进行分层,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140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高危组82例(58.57%)、中危组46例(32.86%)、低危组12例(8.57%).治疗后高危组22例(15.71%)、中危组90例(70.64%)、低危组28例(20.00%),治疗前后高危组所占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明显降低;低危组所占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明显升高.结论 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可以指导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8.
陈敬 《基层医学论坛》2016,(33):4645-4646
目的:分析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与脑梗死发病部位及TCD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20例诊断为非痴呆型血管认知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诊断为无认知障碍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部MRI检测2组研究对象的脑部,对比观察2组脑梗死发病部位和颅内动脉PI值。结果观察组丘脑、颞叶和额叶部位脑梗死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囊部位脑梗死发病率30.0%,低于对照组的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和脑前动脉PI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率与脑梗死发病部位密切相关,通过TCD对患者颅脑进行检测可以及早发现病变部位脑血流信号是否存在异常,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在少儿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的病因诊断、疗效评价以及再发概率预测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患儿与健康对照组之间TCD检测的区别,以及患儿治疗后 TCD检测结果与再发概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儿与对照组之间TCD检测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复查TCD情况明显好转者复发率低.结论:TCD可作为少儿VVS诊断及疗效评价的辅助手段,并对预测再发概率有一定帮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窦性心律震荡(HRT)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评估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与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有室性早搏而无器质性心脏病100例作对照组,再将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采用动态心电图记录仪记录24h,计算窦性心律震荡的两个量化指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HRT两个量化指标均异常,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高危组与低危组的TO与T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容易造成自主神经损伤,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TO和TS可以作为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区不同部位脑梗死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入院前后行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为大脑中动脉(MCA)区脑梗死的66例患者,于发病后第3天、第10天进行2次TCD检查.结果 ①MCA主干梗死后患侧M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健侧(P<0.01),患侧大脑前动脉(ACA)的Vm高于对照组(P<0.01),患侧MCAVm>ACAVm的生理关系消失.②深穿支梗死组和皮层支梗死组患侧MCAVm与健侧及对照组比较变化不大(P>0.05).③TCD动态观察揭示MCAVm随有效治疗而增加,42%(11/26)的患者闭塞血管可再通.结论 MCA区不同部位脑梗死其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不同,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助于判断脑梗死的部位、临床治疗选择和疗效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颈部血管彩超(CUS)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巩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均行TCD、CUS检查。比较两者单独及联合检查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TCD联合CUS检查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高于TCD或CUS单独检查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CD联合CUS检查有助于提高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梗死性痴呆的病因及经颅多普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琳  黄芝  李玉环 《广东医学》2007,28(4):577-578
目的 研究多发性梗死性痴呆患者的经颅多普勒(TCD)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60例MID和38例无痴呆脑梗死患者进行TCD检测,并对病因、TCD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ID组有高血压、糖尿病、震颤麻痹者及有2次以上脑梗死发生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ID组MCA ACA血流速度异常最常见,血流速度减慢为主.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震颤麻痹者及有2次以上脑梗死是MID的危险因素,TCD对MID的早期诊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部血管超声(CUS)对脑梗死的诊断效果.方法 12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年龄将患者划分为非老年组(<60岁)42例和老年组(≥60岁)78例,两组患者均行TCD和CUS诊断.结果 TCD诊断发现,非老年组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和脑动脉硬化发病率低于老年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颅内血管狭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US诊断发现,非老年组患者颅内前循环狭窄发病率高于老年组患者,颈部血管狭窄和斑块形成发生率低于老年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D和CUS在临床诊断脑梗死具有较好效果,联合应用可了解患者病变血管的血液动力学情况及斑块形成情况,从而综合判断梗死的诱因,为有效施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颈部血管超声(CUS)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8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将同期在该院体检的10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TCD+CUS检查。对比两组血流异常率,并评估TCD+CUS与头颅CT+MRI诊断脑梗死的符合率。结果脑梗死组血流异常率为61.1%(66/1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0%(13/1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D联合CUS与CT+MRI诊断前循环梗死、后循环梗死及分水岭区梗死的符合率分别为81.6%(40/49)、92.0%(23/25)和77.8%(14/18)。结论 TCD联合CUS检查可作为脑梗死患者的有效辅助诊断手段,能降低误诊或漏诊风险。  相似文献   

16.
韦柠琳 《华夏医学》2009,22(3):385-38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方法:11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合并糖尿病分为脑梗死无糖尿病组(74例)及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42例),并以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CDFI)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管壁有无斑块及斑块的性质,记录颅内动脉血流参数.结果:糖尿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分别与非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脑中动脉血流情况3组间也存在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是造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影响颅内血流情况,彩色多普勒及经颅多普勒联合检测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判断预后、指导早期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BCD3-Ⅰ评分联合经颅多普勒(TCD)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136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第7天定为终点事件时间,根据患者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n=29)和非脑梗死组(n=107)。采用ABCD3-Ⅰ评分法和TCD计算TIA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两组间症状持续时间(≥60min)、双重TIA、同侧颈动脉狭窄≥50%、MR、DWI高信号、ABCD3-Ⅰ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D3-Ⅰ评分高危组7d内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脑供血动脉重度狭窄TIA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度狭窄和正常或轻度狭窄。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50%且ABCD3-Ⅰ评分≥4分TIA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50%且ABCD3-Ⅰ评分≥4分TIA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D3-Ⅰ评分联合TCD ROC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ABCD3-Ⅰ评分和TCD。结论:ABCD3-Ⅰ评分联合TCD对TIA患者短期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78例诊断为脑梗死的病人进行脑底动脉血流检查.方法:根据血流速度及血流信号的改变,发现有血流加速血管狭窄型、血流缓慢供血不足型及血流信号消失血管闭塞型改变.结果:梗死部位血液所属脑动脉主干狭窄及供血不足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因素.结论:TCD对脑梗死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文铠 《河北医学》2008,14(7):777-779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14例脑梗死患者CRP含量,同时选择年龄情况和其他身体一般状况与老年患者具有可比性的老年健康者41例为健康对照组。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评分。患者均经CT/MR I检查确诊。结果:①老年脑梗死患者CRP异常率为68.52%,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②老年脑梗死患者CRP的水平为(13.07±2.37)mg/L,与正常对照组(2.16±0.76)mg/L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③老年脑梗死患者大梗死灶组较小梗死灶组CRP水平升高明显,分别为(17.87±3.64)mg/L和(14.47±2.14)mg/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④小梗死灶组较腔隙性梗死CRP水平显著增高,分别为(15.45±2.14)和(6.93±1.02)mg/L,两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⑤老年脑梗死患者依病情轻、中、重程度不同,CRP含量依次增高(P<0.01)。⑥老年脑梗死预后好转组CRP异常率53.33%,明显低于无好转组的71.01%(P<0.01)。结论:老年脑梗死与CRP水平关系密切,CRP水平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CRP可作为老年脑梗死患者判断预后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并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并高血压患者54例,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42例.均行经颅彩色多普勒(TCD) 、头颅MRI及MRA检查.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血清Lp(a)、PAI-1水平,比较不同脑动脉供应系统和不同血管狭窄程度、不同梗死面积患者血清Lp(a)、PAI-1水平变化.结果 ①单纯急性脑梗死组Lp(a),PAI-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合并高血压组高于单纯急性脑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p(a)与PAI-1活性显著正相关(r=0.75,P<0.01).②不同梗死面积脑梗死患者组间Lp(a)水平呈现大梗塞灶>小梗塞灶>腔隙性梗塞的特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系统发生率最高(70.6%),颈内动脉系统Lp(a)水平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多发脑动脉狭窄患者Lp(a)水平高于单支动脉狭窄患者(P<0.05).结论 Lp(a),PAI-1与高血压对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协同作用.Lp(a),PAI-1作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可预测患者的梗塞面积和颅内血管梗阻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