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恶性实体瘤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恶性实体瘤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22例恶性实体瘤合并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22例恶性实体瘤合并DIC的患者中以肺癌(27.3%)和消化道肿瘤(31.8%)多见。结果肝素治疗者的存活率为81.8%(9/11),非肝素治疗者的存活率为9.1%(1/11),肝素治疗者与非肝素治疗者相比,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例DIC患者中死亡12例,病死率高达54.5%,其中4例死于肺栓塞,1例死于颅内出血,7例死于多器官衰竭。结论去除原发病是DIC治疗的关键,治疗中注意防止DIC的诱发因素,如化疗、放疗、感染,早期肝素抗凝治疗有望提高DIC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EACA治疗初发APL合并DIC的疗效。方法对22例确诊初发APL合并DIC的患者立即给予ATRA诱导缓解治疗,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的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IUq12h皮下注射,EACA6~8g缓慢静脉滴注7d~14d。结果22例患者中,其中1例于治疗第5天死于颅内出血,2例因其他原因放弃治疗,19例患者治疗过程平稳,临床出血症状显著改善。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EACA治疗APL合并DIC方便、安全、有效、经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LMWH)用于创伤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及出血风险.方法 随机应用低分子肝素(A组,26例)、普通肝素(B组,25例)、无肝素(C组,26例)治疗 77例创伤性DIC患者,3组均同时应用血制品(新鲜血浆、冷沉淀物、浓缩血小板悬液)和积极处理原发病, 监测凝血因子、28 d病死率、出血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 28 d病死率比C组低38.46%,B组则低33.69%,两种肝素的治疗效果相近,但普通肝素组不比低分子肝素组增加出血发生率.结论 低分子肝素和肝素治疗创伤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LMWH)在创伤性弥漫性血管内凝(DIC)的临床疗效及出血风险。方法: 随机对照应用低分子肝素(A组,26例)、普通肝素(B组,25例)、无肝素(C组,26例)治疗 77例创伤性DIC患者,三组均同时应用血制品(新鲜血浆、冷沉淀物、浓缩血小板悬液)和积极处理原发病, 监测凝血因子、28d病死率、出血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低分子肝素组患者 28d病死率比单纯凝血因子补充治疗组低38.46%,普通肝素组则低33.69%,两种肝素的治疗效果相近,但普通肝素组不比低分子肝素组增加出血发生率。结论:低分子肝素和肝素治疗创伤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68例脓毒症合并DIC患儿,将其按照抽签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普通肝素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DIC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出血停止时间、肝素使用时间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且两组患儿治疗后DIC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改善患儿炎症反应和凝血功能,临床使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霞 《海南医学》2005,16(9):99-99
目的 了解小剂量肝素在治疗白血病合并DIC的疗效。方法 对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7例,采用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进行治疗。结果 5例治疗有效。结论 急性白血病合并DIC,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是治疗DIC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与肝素治疗及预防新生儿重度硬肿症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8例重度硬肿症患儿分为两组,低分子肝素组(n=35):常规基础治疗加用低分子肝素(每次40U/kg),皮下注射,每天2次;标准肝素组(n=33):常规基础治疗加用标准肝素(每次0.5mg/kg),皮下注射,每天2次。结果两组硬肿消退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出血停止时间、肝素使用时间、DIC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及预防出血加重等方面,低分子肝素组优于标准肝素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防治新生儿重度硬肿症合并DIC较标准肝素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DIC的临床特点,提高DIC的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方法 对38例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8例DIC患者,21例治疗有效,有效率为55.3%。其中22例DIC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和/或使用肝素,13例有效,有效率为59.1%。结论 早期诊断,及时除去病因,积极治疗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肝素治疗DIC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低分子肝素与肝素治疗 DI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9例 DI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 30 0 0~ 5 0 0 0 U皮下注射 ,1次/ 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肝素 60 0 0~ 1 0 0 0 0 U静脉滴注 ,1次 / d。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 5 0 % ,有效率 85 % ,副作用发生率 6.2 5 % ;对照组 1 9例 ,治愈率 36.8% ,有效率73.6% ,副作用发生率 32 %。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 DIC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对AECOPD合并肺动脉血栓栓塞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6例AECOPD合并非大面积肺栓塞患者,根据抗凝治疗的不同,将其分为普通肝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缓解情况、D-二聚体、血气分析、螺旋CT肺动脉造影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症状、血气分析均明显改善,缺损肺动脉支数明显减少.普通肝素组的有效率、病死率分别为77%,7%,低分子肝素组分别为85%,7%,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普通肝素组高于低分子肝素组.结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均为治疗AECOPD合并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有效抗凝药物,但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更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对有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高发因素的重症患者超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s Calcium Injection,LMWH)能否减少DIC的发生率。方法选择有DIC高发因素的重症患者4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按相应疾病诊疗常规治疗,LMWH超早期干预组在对照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在出凝血机制无明显障碍的前提下,入院即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2次/日。观察两组患者10天内DIC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LMWH超早期干预组发生DIC 1例(4.4%),对照组6例(26.1%)。对照组DIC发生率明显高于LMWH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有DIC高发因素的重症患者超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能有效减少DIC的发生率,提高重症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一旦存在可能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原发病,实验室检查BPC、PT、CT、FIB、3P试验及APTT中有两项异常,且临床出现DIC倾向的51例新生儿DIC可疑患者,应用微量肝素0.5mg/kg/次,8小时一次静脉点滴27例,只有2例因疗程不足发生DIC,无DIC发生者有25例,控制DIC有效率达92.2%;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潘生丁静脉点滴治疗24例,无DIC发生者8例,控制DIC有效率达33.3%。结果表明:新生儿DIC可疑者,及时应用微量肝素治疗,可有效阻止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ICU患者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0例原因及临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患者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分析20例ICU患者中,发生DIC的原因并寻求对策。结果:20例中,大手术、创伤后出血合并休克患者12例,占60.0%;恶性肿瘤4例,占20.0%。死亡组与非死亡组诊断DIC时凝血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同时补充凝血因子治疗有效率为70.0%。结论:ICU患者发生DIC的主要原因有严重创伤、大手术经历大量输血或休克及恶性肿瘤,低分子肝素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低分子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 ,DIC)的疗效。方法 对2 0例确诊的DIC患者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予低分子肝素0 3ml皮下注射,2次/d ,隔12h 1次,观察出血状况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 -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P试验、血小板(Plt)等指标。结果 治愈12例,显效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5 % ;PT、Fbg、Plt、D-二聚体、FDP和3P试验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0 0 5 ) ,无一例应用低分子肝素后出血表现加重。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DIC安全有效,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措施,从而改善进展性脑梗死的预后.方法:将10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小剂量尿激酶+低分子肝素组各50例,低分子肝素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ih每日2次治疗5d之后给低分子肝素钙5000Uih每日1次治疗2d:小剂量尿激酶+低分子肝素组给予尿激酶25万U/d治疗3d,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ih每日2次治疗5d,之后,给低分子肝素钙5000Uih每日1次治疗2d.两组病人均同时应用706代血浆及胞二磷胆碱治疗14d.结果:小剂量尿激酶+低分子肝素组疗效明显优于低分子肝素组(P<0.01~0.05).低分子肝素组出现皮下出血1例;小剂量尿激酶+低分子肝素组出现皮下出血1例.结论:小剂量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效果优越,尿激酶用量25万U/d×3d,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ih每日2次×5d,再给低分子肝素5000Uih每日1次×2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扈林  张燕 《中国医学创新》2008,5(31):117-118
目的 探讨应用胸腺肽α1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效果.方法 给以16例患者胸腺肽α11.6mg皮下注射1次/d和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2次/d,连用7d.治疗过程中,监测肝功能、肾功能、血气分析及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常规项目和3P试验.结果 10例患者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顽固性低氧血症得到控制,呼吸功能指标也相应好转.3例DIC患者在应用胸腺肽α1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后凝血指标显著好转.3例死亡.结论 无明显出血倾的情况下,应用胸腺肽α1与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MOD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52例初诊APL伴DIC患者,随机分为普通肝素(UFH)组和低分子肝素(LMWH)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双诱导缓解方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DIC指标改善情况、血制品输注、出血程度和1个月内完全缓解和死亡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第7天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下降,纤维蛋白原(FIB)逐渐上升(P<0.05),但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后第3天FIB升高较普通肝素组更显著(P<0.05),两组间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普通肝素组有效率为65.38%,低分子肝素组有效率为76.9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内两组患者血浆、冷沉淀、血小板输注量无明显差异(P>0.05),但低分子肝素组人纤维蛋白原输注量较普通肝素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初始治疗7d内出血情况无明显差异。治疗第30天,普通肝...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用于早发型子痫前期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的治疗效果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2例早发型子痫前期重度合并自身免疫增强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皮下注射,分析治疗效果及副作用,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措施,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12例患者血压均有一定程度下降,高凝状态均有缓解,28-34周终止妊娠,全部新生儿均存活。结论低分子肝素对早发型子痫前期合并APS治疗安全有效,治疗过程中针对性的护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和高压氧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加高压氧,对照组采用低分子右旋糖苷合并胞二磷胆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和高压氧联合治疗脑梗死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20.
速避凝治疗DIC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DIC是血液学中的常见急症,采用普通肝素治疗巳为众多医者接受。但低分子量肝素在DIC中的应用较少,我们应用法国赛洛菲公司的低分子量肝素产品——速避凝治疗急性DIC 11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病例 自1995年11月至1996年12月我们应用速避凝治疗急性DIC患者11例,所有患者均有导致DIC的病因,表现为多部位的广泛出血,其中并发于羊水栓塞、可疑出血热及风心病换瓣术后的3例患者心肺脑肾功能障碍。出凝血检查符合DIC诊断标准,部分患者合并纤溶亢进。平均BP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