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直肠息肉病理检查结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春晓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1):111-112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的病理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结直肠息肉患者病理诊断结果。结果3480例患者肠镜检查中检出息肉450例(12.93%),癌变40例(8.89%);其中炎性息肉210例、增生性息肉40例,两者未发生恶变;腺瘤性息肉200例,发生癌变40例,以绒毛状腺瘤癌变最高(P〈0.05);年龄大、息肉体积大、广基、右半结肠、多发息肉癌变发生率高见(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发生率较高,恶变与患者年龄、息肉大小、发生部位、息肉形态、单发或多发等情况有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故发现息肉均应送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69例大肠息肉恶变的特点,探讨息肉恶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经肠镜检查确诊的结直肠息肉恶变患者69例作为观察对象,分析患者年龄、息肉病理类型、息肉体积、位置与癌变的关系。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5.32±16.46)岁、息肉直径(1.76±0.48)cm,其中67例病理类型为腺瘤型息肉(管状腺瘤21例,绒毛状腺瘤37例,混合型腺瘤9例),2例为炎性息肉(继发于溃疡性结肠炎),位于直肠29例,乙状结肠18例,降结肠10例,升结肠5例,全结肠7例。结论:结直肠息肉恶变与其组织类型密切相关,息肉的体积和位置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的分布、病理类型等临床特点。方法:对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息肉260例进行临床病理对比分析。结果:结、直肠息肉分布部位以左半结肠为多,尤其是乙状结肠(29.23%),其次是直肠(21.54%)。息肉的类型以炎性息肉最多(44.23%);腺瘤性息肉恶变率高(3.85%),其中绒毛状腺瘤更易恶变(18.75%);恶变部位以乙状结肠息肉最多(17.64%)。结论:结、直肠息肉,特别是较大腺瘤性息肉,尽可能将息肉完全切除,终止病变发展,密切随访,对预防结、直肠癌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比较胃息肉与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和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在简阳市人民医院检出的7976例胃肠息肉患者,按年龄≤30岁、31~49岁及≥50岁分为青少年组、壮年组及中老年组3组。比较分析患者的胃肠息肉检出率、性别、息肉的数目、位置、直径和病理类型及肠道准备评分对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结果 胃息肉的检出率为12.22%,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为41.85%,均以中老年组最高(P<0.05);肠道准备充分者的息肉检出率高于肠道准备不充分者(P<0.05);女性的胃息肉检出率高于男性(P<0.05);男性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高于女性(P<0.05);单发胃息肉发生率高于单发结直肠息肉,结直肠息肉多部位发生率和息肉直径≥1.0cm的检出率均高于胃息肉(P<0.05);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以男性较为显著,尤其是中老年组男性(P<0.05)。结论 结直肠息肉检出率总体高于胃息肉,两者的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胃息肉多见于女性,以单发非肿瘤性息肉为主;结直肠息肉多见于男性,以多发腺瘤性息肉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息肉恶变的病理与内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内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及内镜特征与癌变关系分析。结果4197例肠镜检查中检出大肠息肉718例(944枚),检出率为17.11%,腺瘤性息肉占75.94%,癌变47例,总癌变率为6.75%,其中管状腺瘤510侧,绒毛管状腺瘤141例,绒毛状腺瘤47例;增生性息肉占20.02%;炎性息肉占6.04%。息肉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和升结肠为最多;息肉癌变均为腺瘤性息肉,腺瘤体积越大、呈分叶或菜花状、无蒂或广基、含绒毛成分多者越易发生癌变。结论腺瘤癌变与体积大小、形态、绒毛成分含量及不典型增生的递增等因素相关,息肉不论大小均应切除,掌握息肉的癌变特征,对提高大肠息肉恶变的检出率、降低进展癌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病理类型特点及结肠癌检出率,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5年5月来我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者共15 636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大肠息肉的患者2942例,分析其内镜特点、病理资料及癌变情况等。结果共检出大肠息肉2942例,占18.8%,其中男1694例,女1248例,以41~60岁年龄组发病最多,占48.5%。息肉发生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分别为31.6%、21.6%。病理类型以腺瘤性为主,占58.8%。15 636例肠镜检查共检出早癌141例,早癌检出率0.9%;息肉病例中有628枚息肉发生癌变,总癌变率20.7%,且女性癌变率高于男性;从病理类型来看,炎性、增生性息肉癌变率较低,依次为1.0%、0.8%;息肉直径≥2.0 cm者癌变率可达76.7%。结论大肠息肉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发生于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较常见;年龄、性别及息肉的病理、发生部位、大小均对息肉癌变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100例被确诊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血便(44.0%),腹痛(40.0%),大便性状改变(25.0%),腹胀(18.0%)和腹泻(17.0%)等;腺瘤类型以绒毛管状腺瘤(44.9%)和管状腺瘤(32.1%)为主;肠外表现包括硬纤维瘤3例,骨瘤2例,脂肪瘤1例;伴发胃息肉47例,病理类型多为胃底腺息肉(34.0%);伴发十二指肠息肉18例,十二指肠降部多发(61.1%);21例患者发生癌变,癌变中位年龄为39.6岁,直肠部位多发;将癌变与未癌变患者性别、有无家族史、发病年龄、腺瘤数目、腺瘤直径和腺瘤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学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发病年龄、不同年龄阶段、腺瘤数目、腺瘤直径和腺瘤病理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主要表现为血便及腹痛等,癌变率高,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发病年龄、腺瘤数目直径及病理类型。病理类型以绒毛管状腺瘤和管状腺瘤为主。目前预防性结直肠切除术仍是治疗FAP最有效的方式;无论患者选择何种术式,均需严格内镜下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息肉间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总结 449个息肉及其中伴异型增生或恶变息肉的分布、大小及病理资料。结果 :449个息肉异型增生达 2 0 .3 % ,息肉恶变 6.5 % ,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异型增生及恶变息肉随息肉增大而增加 ,息肉恶变率直径 0 .6~ 1.0cm者为 1.6% ,1.1~ 1.9cm者为 8.5 % ,≥ 2 .0cm者为 2 4.1%。腺瘤性息肉异型增生及恶变率明显高于非腺瘤性息肉 ,其异型增生为 3 1.9% ,恶变率为 10 .9% ,非腺瘤性息肉异型增生为 4.6% ,恶变仅 1个。其中腺瘤中又以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异型增生及癌变最多见 ,无蒂息肉恶变率高。结论 :息肉间变与息肉的大小、形态和类型有密切关系 ,不管何种类型及大小的息肉均应作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9.
郑敏  杨剑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3):709-710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发病年龄、病理类型及与息肉恶性变的关系。方法对我院内镜中心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105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23.2%,息肉好发部位在左半结肠和直肠,息肉的类型以腺瘤性息肉最多,腺瘤性息肉恶变率高,其中以绒毛状腺瘤更易恶性变,大于50岁的息肉患者中肿瘤性息肉和癌变息肉发生率高。结论应加强对50岁以上人群的定期肠镜筛检,发现和去除腺瘤性息肉,预防结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庞念德  孙艳  高赫男  陈出新 《海南医学》2013,24(12):1767-1769
目的探讨CD24、TK1在结直肠息肉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各20例,同期入院正常结肠黏膜及结直肠癌各20例为对照组。观察CD24、TK1表达与息肉组织类型、息肉异型增生情况、息肉大小、息肉数量的关系。结果 CD24、TK1阳性表达与息肉病理类型相关(P〈0.01)。正常黏膜与腺瘤组、腺瘤组与腺癌组CD24、TK1表达差异分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24、TK1阳性表达与异型增生程度有相关性(P〈0.05)。CD24、TK1在单发息肉与多发息肉直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24、TK1在结直肠息肉中存在较高的表达,结直肠腺瘤的不同病理类型,增生的程度不一,大小不同,数量不同,其表达的程度不一。  相似文献   

11.
大肠息肉与病理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育明 《广东医学》2006,27(8):1238-1240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45例大肠息肉病例的患者年龄、息肉大小、形状、部位、数目及病理类型。结果≤1.0cm的多为非肿瘤性的息肉,〉1.0cm的则多为肿瘤性息肉,息肉越大,恶变发现率越高;广基息肉中腺瘤性息肉所占比例最大(52.5%),半球型、亚蒂及带蒂息肉中以炎性多见(分别为53.3%,68.9%,62.6%);广基型息肉恶变发现率为15.6%,高于亚蒂和带蒂型息肉的0.0(P〈0.05);各种病理分型的息肉均多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多发息肉的恶变发现率高于单发息肉(12.8%vs5.8%,P〈0.01)。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大肠息肉临床特点不同,有助于初步判断息肉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顾分析北京友谊医院884例普通内镜下不同病理类型的结直肠息肉表现。结果示,所有息肉中管状腺瘤418例(47.3%),绒毛管状腺瘤92例(10.4%),炎症性息肉334例(37.8%),增生性息肉40例(4.5%)。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的患者年龄、发生部位、息肉表面形态、息肉山田分型存在差异(均P〈0.05)。绒毛管状腺瘤组患者平均年龄最大[(64±12)岁],息肉的平均直径最大[(1.38±1.09)cm],息肉形态中分叶状及桑葚样比例明显增多,以山田Ⅲ、Ⅳ型居多。绒毛管状腺瘤与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大小、形态及山田分型之间有相关性(P〈0.05)。提示患者的年龄越大,息肉直径越大,表面形态为分叶状或桑葚样,山田Ⅲ、Ⅳ型者,为绒毛管状腺瘤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大肠息肉患者好发年龄、部位、病理类型间的关系。方法: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不同年龄段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部位、病理类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 451例结肠镜检查病例共检出大肠息肉490例,总检出率19.9%,男性检出率21.2%(289例),女性检出率18.5%(201例)。其中直肠175例(35.7%),乙状结肠109例(22.2%),左半结肠99例(20.2%),右半结肠66例(13.5%),多部位41例(8.4%)。腺瘤性息肉239例(48.8%),其中管状腺瘤156例(31.8%),绒毛状腺瘤51例(10.4%),混合性腺瘤32例(6.5%);非腺瘤性息肉251例(51.2%),其中增生性息肉125例(25.5%),炎性息肉121例(24.7%),幼年性息肉5例(1%)。结论:大肠息肉高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60岁以上患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最为多见,其中管状腺瘤在(40~59)岁年龄组较多,而绒毛状腺瘤及混合性腺瘤在60岁以上组较多。息肉部位与性别、年龄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对130例大肠息肉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中老年人大肠息肉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人;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多;息肉基底宽、体积大,癌变率高。认为大肠腺瘤性息肉的大小、形态及病理类型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对大肠息肉应尽可能镜下摘除,定期复查,以减少恶变机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息肉间变的相关因素。方法:总结449个息肉及其中伴异型增生或恶变息肉的分布、大小及病理资料。结果:449个息肉异型增生达20.3%,息肉恶变6.5%,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异型增生及恶变息肉增大而增加,息肉恶变率直径0.6-1.0cm者为1.6%,1.1-1.9cm者为8.5%,≥2.0cm者为24.1%。腺瘤性息肉异型增生及恶变率明显高于非腺瘤性息肉,其异型增生为31.9%,恶变率为10.9%,非腺生息肉异型增生为4.6%,恶变仅1个。其中腺瘤中又以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异型增生及癌变最多见,无蒂息肉恶变率高。结论:息肉间变与息肉的大小、形态和类型有密切关系,不管何种类型及大小的息肉均应作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的发病部位以及左、右半结肠息肉的病理类型,为临床工作中内镜下息肉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治疗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及门诊患者共339例,息肉687枚,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 339例患者检出息肉687枚,其中非腺瘤性息肉269枚,占39.2%,腺瘤性息肉418枚,占60.8%。左半结肠(直肠、乙状结肠及降结肠)除回盲部外的右半结肠均以腺瘤性息肉居多,尤其是管状腺瘤。回盲部以非腺瘤性息肉居多。结论结直肠息肉多发生在左半结肠为主,尤以直肠和乙状结肠最多,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居多,结肠镜操作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背景 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高,早诊早治十分重要.但常规检查难以鉴别诊断直径≥20 mm的进展期腺瘤,造成了患者经济和心理的双重负担.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鉴别直径≥20 mm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与结直肠腺癌的诊断效能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明确诊断为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或结直肠腺癌曾术前行18F-FDG PET/CT检查,并于内镜下切除或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显像方式及半定量法评估PET/CT摄取特点(SUVmax)与术后病理组织学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共纳入402例患者,病理学分类:管状腺瘤16例,绒毛状腺瘤61例,结直肠早癌68例,结直肠腺癌257例.18F-FDG PET/CT检查中22例病变未见显像;18F-FDG PET/CT对不同病理类型检出率:管状腺瘤组62.5%,绒毛状腺瘤组83.61%,结直肠早癌组95.59%,结直肠癌组98.83%.结直肠腺癌病灶直径显著大于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结直肠早癌[(47.34±20.75)mm vs(22.50±3.54)mm、(29.51±13.09)mm、(30.97±13.63)mm,P<0.001].不同病理分组间肿瘤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管状腺瘤组的SUVmax显著低于绒毛状腺瘤组和结直肠腺癌组(7.84±3.90 vs 14.51±8.91、14.99±7.60,P<0.05),结直肠早癌组与结直肠癌组SUVmax有统计学差异(11.85±7.03 vs 14.99±7.60,P=0.00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直径、病变的病理性质与SUVmax密切相关.管状腺瘤的SUVmax相对其他类型更低,腺癌的SUVmax相对其他类型更高,但未发现绒毛状腺瘤与其他病理类型的SUVmax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18F-FDG PET/CT在直径≥20 mm结直肠病变中可以鉴别管状腺瘤和结直肠腺癌,但鉴别结直肠绒毛状腺瘤与其他肿瘤性病灶的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肠腺瘤与恶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回顾分析86例大肠腺瘤,分析了腺瘤发生恶变的可能因素如年龄、腺瘤大小、形态、数目、部位及病理分型等。结果本组恶变24例,恶变率27.9%。结果 显示年龄越大恶变机会越多。腺瘤越大、数目越多、基底越广发生癌变机会越多。腺瘤位于直肠、乙状结肠恶变高于其它部位。特别是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息肉性腺瘤恶变明显高于管状腺瘤。根据腺瘤状态、大小、类型及浸润程度决定采取相应的术式,特别提出家族性腺瘤息肉病采用全结肠切除直肠黏膜剥脱、回肠贮袋、回肠肛管吻合术为更合理首选术式。结论 早日除腺瘤对预防大肠癌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人大肠息肉临床、镜下、病理特点及息肉恶变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方法:同顺性分析老年人大肠息肉246例临床资料,分析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检出率、病变部位、息肉大小、数目、形态、病理类型等特点,并与同期中青年人大肠息肉13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结肠息肉无特异性临床症状;结肠息肉发病率高于中青年组,老年组多发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明显高于中青年组,恶变率高;中青年组以单发性息肉、炎性息肉为主,恶变率低。息肉越大、基底部越宽及腺瘤性息肉易恶变。结论:需加强老年人结肠镜检查,尽量行全结肠检查,以早期发现结肠息肉及息肉恶变,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直肠非腺瘤性息肉与息肉病的内镜、病理组织学特征与结直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结肠镜检出的结直肠非腺瘤性息肉、息肉病患者内镜和病理组织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226例肠镜检查出息肉病例891例(1298枚),检出率10.83%,其中非腺瘤性息肉与息肉病488例(715枚),检出率5.93%,化生性息肉210例239枚,化生性息肉病11例61枚,炎性息肉166例210枚,炎性息肉病9例51枚,幼年性息肉75例81枚,幼年性息肉病4例23枚,Peutz-Jeghers息肉4例7枚,Peutz-Jeghers息肉病9例43枚。息肉多见直肠,化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以<1.0cm最多见,幼年性息肉以1.0~2.0cm最多,4例幼年性息肉病中1例随访2年后,一枚最大的息肉(3.0×2.5cm)出现癌变,9例Peutz-Jeghers息肉病患者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送检已切息肉,发现3例部分息肉粘膜呈腺瘤样增生伴高级别上皮内瘤样变。结论:结直肠非腺瘤性息肉病具有恶变潜能,随着息肉体积增大,数量增加癌变率递增,大肠镜检查息肉病患者应多部位活检,并定期随访,尽可能予以息肉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