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不同切口对术后泪膜的影响。方法:将选取的120例行超声乳化手术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采用透明角膜切口,B组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观察比较两组术前3d、术后1d、7d、14d、30d、90d干眼主观症状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的差异。结果:干眼症状评分,A组在术后1d、7d评分低于B组,其余时段两组均无差异(P0.05);SIt试验,A组术后1d低于B组(P0.05),其余时段两组均无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早期采用巩膜隧道切口术后对泪膜稳定性影响小于透明角膜切口,但干眼症状重于透明角膜组,但3个月后两种切口方式的长期效果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两种不同切口对术后干眼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72例白内障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白内障手术治疗。按手术方式切口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患者行透明角膜切口;B组患者行巩膜隧道切口。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临床表现。结果取不同的手术切口对患者进行治疗后,A组患者术后1d、1周干眼症状评分均低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周、术后1个月、3个月干眼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两种不同切口对患者泪膜稳定性的影响仅在术后短时间内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各个时间段行透明角膜切口下干眼症状评分均低于行巩膜隧道切口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巩膜隧道切口和透明角膜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患者术后泪膜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63例患者共7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非干眼患者,根据切口不同分为巩膜隧道切口组(32例,35眼)与透明角膜切口组(31例,35眼),两组患者均进行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第1、7、14、30、90天观察两组患者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以及自觉干眼感觉等。结果术后第1天及第7天,两组患者自觉干眼症状明显,巩膜隧道切口组干眼症状评分[(2.55±0.96)、(1.49±0.62)分]明显高于透明角膜切口组[(1.18±0.72)、(0.98±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t试验显示,术后第1天,巩膜隧道切口组与透明角膜切口组患者SIt分别为(19.55±2.47)、(17.62±2.51)mm,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巩膜隧道切口组长于透明角膜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T试验显示,术后第1、7、14天,两组BUT均较术前显著缩短,巩膜隧道切口组[(4.07±0.63)、(4.62±0.86)、(6.37±0.67)s]长于透明角膜切口组[(3.42±0.67)、(4.06±0.90)、(5.88±0.7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进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的患者,对泪膜的影响较小,但临床干眼症状要重于进行巩膜隧道切口的患者。术后晚期,两种切口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对泪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PHA)中巩膜隧道切口与透明角膜切口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在淅川县人民医院接受PHA治疗的80例白内障患者(108眼),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40例(54眼)]和B组[40例(54眼)],A组接受经巩膜隧道切口的PHA,B组接受经透明角膜切口的PHA。根据LOCSⅡ核硬度将两组分别分为AⅡ组、AⅢ组、AⅣ组和BⅡ组、BⅢ组、BⅣ组。比较两组术后7 d主观干眼症状问卷评分(SDES)、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SCSF)、泪液分泌试验(SIt)水平。结果 BⅢ组SDES、SCSF评分高于AⅢ组,BⅣ组SDES、SCSF评分高于AⅣ组,BⅣ组BUT低于A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相比,对Ⅲ、Ⅳ级核白内障患者行PHA时采用巩膜隧道切口对泪膜功能的破坏程度较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角巩膜缘切口应用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患者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以及人工晶状体(IDL)植入术患者123例,随机均分为3组(n=41)。A组行角巩膜缘切口,B组行透明角膜切口,C组行巩膜隧道切口,比较3组术后泪膜稳定性。结果术后1 d,3组SIT均显著升高,但A组显著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组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角巩膜缘切口对患者泪膜稳定性的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术后泪膜变化的影响。方法:97例备行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行透明膜角膜切口,对照组行巩膜隧道切口,比较两组患者干眼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7d实验组干眼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7.88、3.42,P均<0.05);行Schirmer I试验,术后1d两组浸湿滤纸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P<0.05)。结论:取巩膜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术对白内障患者泪膜的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透明角膜切口与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泪膜稳定性的差异。方法抽取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68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32眼,予透明角膜切口施术,B组30例36眼,予巩膜隧道切口施术。检测两组术前1天,术后1、7、14、30天的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FL)以及患者主观干眼感觉症状。结果 A组术后第1天较术前BUT明显缩短,Sit、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明显增高(P<0.05或0.01);第7天时Sit,第30天时BUT、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B组术后第1天BUT明显缩短,Sit明显增高(P<0.05或0.01),角膜荧光染色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30天,BUT、Sit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主观干眼感觉症状,术后第1天均明显增高(P<0.05),14天后基本恢复到术前状况(P>0.05)。结论巩膜隧道切口泪膜的稳定性较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显著降低,但主观感觉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不同术式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干眼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干眼症的发病情况.方法 选择62例62眼行白内障吸除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32眼)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30例(30眼)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干眼症状(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nner I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1 d、1周、1个月干眼症状明显,术眼角膜荧光素染色明显增加、SIT程度下降、BUT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时角膜荧光素染色、SIT及BUT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O.05).结论 相对于巩膜隧道切口,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短期干眼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非球面状态与泪膜参数的改变。方法选取临沂市人民医院白内障患者102例146眼分成透明角膜切口组(A组,48例71眼),巩膜切口组(B组,54例75眼)。分别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进行角膜地形图、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并记录角膜Q值、BUT值、荧光素试验分值与干眼症状眼数。结果①泪膜破裂时间术后1 d、1周、1月与术前比较有明显缩短(P<0.05);角膜荧光素试验与干眼症状术后1周内变化明显,术后3月基本恢复正常;②所有患者角膜Q值手术后1 d、1周、1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A组与B组间对应观察点比较,角膜Q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术后1 d角膜Q值改变(0.132+0.139)与泪膜破裂时间变化(6.500+2.111 s)行Pearson相关分析,R=0.215,P=0.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非球面形态与泪膜参数早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随着切口的愈合渐趋恢复;早期角膜Q值改变与泪膜破裂时间改变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凌宇  付鹏 《华夏医学》2013,26(1):31-36
目的:探讨透明角膜切口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角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的325例(384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200例(238眼),B组125例(146眼),A组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通过分析比较两种不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不同时间点泪膜功能、角膜散光、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从而探讨这两种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角膜的影响。结果:①两组患者术后早期泪膜功能均降低,部分患者有较明显的干眼症状,术后3d、1周、2周泪膜破裂时间(BUT)均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且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BUT与术前比较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3d、1周、2周、1个月和3个月术眼散光度数均较术前增加,其中术后3d、1周、2周、1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A、B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发现A组患者的散光度较B组大,差异显著(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及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术后3d、1周和2周术眼中央区和切口附近角膜厚度较术前均增加,且A组切口附近角膜厚度较B组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和3个月术眼中央区和切口附近角膜厚度较术前及A、B两组间差异均不明显(P>0.05)。④两组患者术后3d、1周和2周术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边形细胞百分率较术前有较明显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B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和六边形细胞百分率逐渐增加,到术后1个月时基本上升到正常水平。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发现B组较A组下降程度更大,恢复的速度稍慢。结论: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与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相比,具有对泪膜功能、角膜散光、角膜厚度、角膜内皮影响小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更值得推广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方式。  相似文献   

11.
梁建超  严静熙  冯志伟 《吉林医学》2014,(20):4482-4483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泪膜变化的情况。方法:选择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患者68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2周、1个月及3个月进行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柒色(KL)检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内诉术眼不适患者较术前增加,术后1 d、1周及2周的BUT明显缩短,SIt增加,干眼症状评分及角膜荧光染色等明显增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短期内影响患者的泪膜功能,应注意术前泪膜功能检测及术中、术后对泪膜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白内障行透明角膜切口与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手术对术后泪膜的影响,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就诊的92例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各46例,对照组采取透明角膜切口,实验组采取巩膜隧道切口。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T_1、T_2干眼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实验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后T_3、T_4干眼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T_1的施里默氏泪液实验(STt)结果明显短于实验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后T_2、T_3和T_4的STt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行巩膜隧道切口比透明角膜切口更易引起干眼症状,但对泪膜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以下简称白内障超声乳化三联术)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对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8.7岁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两组,A组46例(51只眼),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三联术;B组45例(47只眼)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三联术.分析两种不同术式白内障超声乳化三联术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后视力、眼压无显著性差异,功能性滤泡形成率存在差别.术后并发症有角膜内皮水肿、前房轻度至中度前葡萄膜反应等.结论: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三联术与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比较,前者不但术后视力恢复迅速,能良好的控制眼压,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显著,并发症少,而且在青光眼并存白内障情况下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是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巩膜隧道切口与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切口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40例,观察组经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照组经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观察并分析两种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内膜功能的影响。结果手术之后的第1、15、30天,两组患者的干眼症状得分明显高于手术之前,并且观察组患者的干眼症状得分[(1.20±0.32)、(0.98±0.23)、(0.69±0.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泪液分泌量明显多于手术之前,并且观察组患者的泪液分泌量为[(19.20±2.56)、(16.58±0.56)、(14.69±0.26)]mm明显多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相比,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泪膜功能的影响较小,是一种更值得推广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泪然对于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的治疗是否有效及安全。方法选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有干眼的137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超声乳化术后单用典必殊眼液,B组联合应用典必殊眼液和泪然眼液滴眼。分别对137例患者术前、术后1d、1周及1、2、3个月行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和Schirmer I检查及干眼症状的调查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前及手术后1d,A组和B组在FL、BUT、SchirmerI及干眼症状四个检查值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手术后1周、1个月,B组BLrr较A组更长,FL值小于A组,干眼症状少于A组,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Schirmer I两组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手术后2、3个月,B组BUT较A组长,FL值小于A组,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Schirmer I及干眼症状,两组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泪膜稳定性明显下降,出现干眼症状,加用泪然眼液滴眼后,泪膜稳定性提高,干眼症状好转,提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使用泪然对干眼治疗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3.2 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5.5 mm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PMMA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对64例、70眼,按照切口不同分成A组:3.2 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B组:5.5 mm巩膜隧道切口。分别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和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术后角膜散光变化。结果:术后第1天至第3个月两组裸眼或矫正视力均超过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期两组之间的角膜散光变化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切口手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视力恢复,两组术后引起的角膜散光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7.
人工泪液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泪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在超声乳化吸除术前后泪膜的变化和应用人工泪液对泪膜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糖尿病患者90例90只眼,按同期配对原则分为对照组(A组45只眼)和治疗组(B组45只眼).A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B组术后加用人工泪液(1 g/L透明质酸钠)点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主观干眼感觉、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检查.结果 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BUT缩短,Si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明显增高,A组术后3个月、B组术后1个月时BUT接近术前水平.B组较A组术后1 d、1个月BUT明显延长.结论 糖尿病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其泪膜稳定性下降且恢复时间长,术后早期使用人工泪液利于泪膜恢复,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白内障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干眼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7月在本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66例(66双眼)非干眼症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33例(33双眼)。实验组患者接受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对照组患者接受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观察分析术前、术后第1周、第1个月及第3个月的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等情况。结果:手术后第1周,患者的干眼状况明显,对照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高于实验组患者,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两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巩膜隧道切口,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短期干眼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厚度即1.8 mm与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眼表和泪膜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共108例(108眼)白内障患者,所有患者均满足并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54眼)。观察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选择1.8 mm透明角膜切口,对照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选择3.0 mm透明角膜切口。两组患者于术前1 d,术后2、5、10 d比较Schirmer试验、主观干燥异物感(DES)、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染色检查得分的不同。结果:两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2 d、5 d、10 d的Schirmer’s试验长度数值、DES积分及角膜荧光染色得分均明显高于术前1 d,但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短于术前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0 d的Schirmer’s试验长度数值、DES评分、角膜荧光染色检查得分均明显高于术前1 d及观察组术后30 d,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短于术前1 d及观察组术后3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后30 d以上各观察指标均与术前1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 mm厚度切口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置入术对患者术后泪膜与眼表稳定性影响较小,且较少引起干眼症表现,有助于术后视力尽早恢复,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何健强 《医学综述》2012,18(15):2533-2534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两种切口(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和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42例(56眼),将其分为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A组)和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B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以及半年检查视力以及角膜散光值,观察两组术后裸眼视力以及角膜散光的恢复情况。结果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值B组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在疗效方面优于透明角膜切口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