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婴幼儿泄泻又称小儿消化不良,笔者治疗偶有心得,论述如下. 1 致病机理 泄泻病因主要责之于脾胃,古文献<幼幼集成>中记载:"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气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寒湿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化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泄泻是儿童早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极高,若治疗不当可导致伤阴、伤阳和阴阳两衰而危极生命。笔者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运用以下6法治疗婴幼儿泄泻,颇有良效,现介绍如下。1消积化滞法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稚阴稚阳,脾胃尚未健全,加之父母喂养不当,饥饱失调,食滞中焦,导致脾胃受损。脾胃属土,土虚而湿困。古人云:“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二者居中焦,是升降运输的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受损,运行无权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之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亦不能排出,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而产生泄泻。治宜消积化滞,调中止…  相似文献   

3.
小儿泄泻,大便次数增加,粪便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祖国医学认为:小儿系稚阴稚阳之体,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气血未充,脏腑娇嫩,因而“脾常不足”,加以饮食不当,易感受外邪,寒温不调,或内伤乳食以致脾胃损伤,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下降为泄泻。现代医学认为: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功能不完善,肠胃抵抗力较弱,生理调节代谢功能低下,神经调节功能欠差,胃酸与消化酶分泌较少,酶的活力也低,如再因  相似文献   

4.
小儿泄泻,四时皆有,尤以夏秋两季居多。本病每因内伤乳食,外感时邪而引起脾胃之升清降浊功能紊乱所致,正如景岳所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医方考》亦载“泻责之脾”。由此可见泄泻治脾的重要性。余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每遇小儿泄泻亦宗治脾之法,并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因势利导,处方用药,屡获良效,兹举要如下:1 食泻伤食滞脾胃,疏导之品贵轻灵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多不知饥饱,或喂养失当,停乳伤食,脾胃受伤而失运化之权,则病食泻。证见院腹胀满,腹痛肠鸣,泻  相似文献   

5.
脾阴虚泄泻浅识镇江市中医院(212003)王姗红脾阴虚泄泻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而言之者甚少。昔贤有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萃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依据脾胃受损的不同原因,采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阳虚...  相似文献   

6.
小儿泄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这一生理特点,使之藩篱疏薄,易感外邪;脾胃不足,易伤饮食,均能导致小儿脾胃的消化功能紊乱而产生泄泻。  相似文献   

7.
平胃散加味治疗小儿泄泻112例三明市第一医院(365000)林阿丰笔者针对小儿娇嫩身躯,稚阳之体,脾胃未充,易为邪之所乘,从而导致泄泻之特点。治疗以健运中洲为思路,从1989年至1994年应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平胃散加味治疗小儿泄泻,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鲁艳芳 《光明中医》2013,(11):2245-2247
小儿体质有"纯阳之体"、"稚阴稚阳之体"、"阳有余阴不足之体"和"少阳之体"等,其中以"纯阳之体"与"稚阴稚阳之体"的学术争鸣最为突出,影响最大.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高度概括了小儿脏腑娇柔,形气未充,阴阳二气均幼稚不足,主要表现肾气未充,筋骨未坚;脾胃薄弱,气血未足;肌肤柔嫩,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精神未全.患病时病情易变,治疗须及时、准确.稚嫩之体,用药须中和,调治脾胃最为上.神气怯弱,宜谨调精神,促进其正常的情志活动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脾胃着手论治疑难病症,莫不立足于小儿的阴阳两稚,肾气未充,其机体之平和尤赖于脾胃气阴的斡旋周济。小儿之生长发育,仰仗于脾胃之营养供给,先天之肾气固为生发之动力,但“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由此可见,脾胃所参与的并非只是消化过...  相似文献   

10.
泄泻是小儿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两季发病较多.小儿脾胃薄弱,特别是婴幼儿,无论是外感邪气,还是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寒,皆可扰乱脾胃功能而致泄泻.本病最易耗伤气阴,如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造成气脱阴竭,阴阳两伤,甚至危及生命.<古今医统>云:"泄泻乃脾胃专病,凡饮食寒热三者不调,此为因病,必致泄泻.又经所论春伤风,夏飧泄,夏伤暑,秋伤湿,皆为外因,亦致泄泻.医者当于各类求之,毋徒用一止泻之方,而云既可施治,此则误儿,岂浅云耳?若不治本,则泻虽暂止而复泻,耽误既久,脾胃益虚,变生他证,良医莫救."  相似文献   

11.
纯阳理论与稚阳稚阴学说是中医儿科学认识小儿体质、生理、病理的两大代表性理论学说。《颅囟经》正式提出纯阳理论,认为小儿真气未耗,生长旺盛;北宋钱乙继承了纯阳理论,并发展性提出小儿易虚易寒的体质特点,认为儿科用药应注重柔润及脾胃调护,反对一味使用清凉之品,伤及小儿阳气;清代吴瑭提出稚阳稚阴学说,认为小儿幼小娇嫩,"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易出现阳气衰微现象。后世医家在以上两种理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和"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基于以上特点,临床儿科疾病的治疗应注重调节阴阳、顾护脾胃,用药应避免峻补峻泻,寒热温凉四气、辛苦甘酸咸五味不可过用。  相似文献   

12.
泄泻是小儿常见的疾病尤以夏季多见。《幼幼集成》中载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营血,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泄泻作矣”。根据泄泻的发病机理,加之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笔者采用运脾温中为主的治疗方法,以加味四君子治疗小儿泄泻92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近30年临床实践中,我认为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中虚湿盛,以湿为主。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且多不知饥饱,又不能自避寒暑,最易感寒伤暑,停食伤乳,损伤脾胃。脾胃受伤,脾失健运,则病泄泻。因此,调治小儿疾病,总以平和之剂、攻补兼施为宜。用药应注意轻灵活泼,勿伤元气,照顾脾胃,做到中病即止,攻不伤正,补不碍邪。在处  相似文献   

14.
刘秀省  王洽会  王秋英 《光明中医》2006,21(5):F0004-F0004
婴幼儿腹泄是婴幼儿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病因不外内伤和外感两大因素,病理变化则在脾胃.<古今医统>有:"泄泻乃脾胃专病,凡饮食、寒、热三者不调,此为内因,必致泻泄,又经所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暑,秋伤湿,皆为外因,亦致泄泻,医者当于各类求之."由于小儿"雅阴未充,雅阳未长",调节机能差,一旦发病,则邪气易实,正气易虚,转变极易,临床常见虚实并见,症状错杂.而且小儿"脏气清灵,随拔随应",用药"稍呆则滞,稍重则伤".处方用药切忌呆泥、单纯.治应重视扶正祛邪配合,补消并用,温清兼施,补中发表,润燥相济等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泄泻集说     
泄泻之本,大都出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脾胃受伤所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精华之气,不能输化而泄泻作矣。泄者大便溏泻,或作或止;泻者大便直  相似文献   

16.
少阳学说与小儿体质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荣谦 《中医杂志》2004,45(2):155-156
中医儿科理论有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两种学说分别体现了小儿生理特点的两个不同的侧面.纯阳学说展现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一面;稚阴稚阳学说展现了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一面.中医学一贯主张阴阳互根,相互依存.<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成人如此,小儿亦然.  相似文献   

17.
腹泻是小儿常见的病症之一。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 ,脾常不足 ,无论感受外邪 ,内伤乳食或脾肾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幼幼集成》中曰 :“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盖胃为水谷之海 ,而脾主运化”,“若饮食失节 ,寒温不调 ,以致脾胃受伤 ,则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 ,精华之气不能输化 ,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小儿腹泻的病症可根据病因、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分为伤食泻、风寒泻、脾虚泻和湿热泻 ,进行分辨寒热 ,审察虚实 ,辨证施护。1 伤食泻本症常由于饮食不节 ,乳食积滞所致 ,症见脘腹胀满 ,腹响或腹胀满 ,泻后痛减…  相似文献   

18.
孙华士 《光明中医》1999,14(5):15-16
自古以来,对小儿的生理特点,认为小儿为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娇嫩,脾胃功能薄弱,寒温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所以无论外感六淫之邪,或内伤乳食、均易引起腹泻,故腹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小儿腹泻,皆因幼小抗病力低下,六淫易侵,兼之调护失宜,乳食不节,遂至脾胃虚弱,运化失司,脾虚不能制湿,湿盛则发为泄泻,而当脾功能减弱时,则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清浊相干,均会促使肠胃功能发生障碍,分清泌浊失职而导致泄泻。清·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一书中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  相似文献   

19.
泄泻之症,古代医家分类不一,而小儿顽固性腹泻,多为脾虚泻,如《幼幼集成》记载:“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使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由于脾胃同属中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二者又互为表里,故“胃以降则和,脾以升为健”。余自拟加减乌梅参苓白术汤在临床上治疗小儿顽固性腹泻30余例,效果显著。处方:乌梅15克明党参10克炒白术5克炒扁豆6克淮山药10克炒苡仁10克莲子5克砂仁3克炮姜6克。若阳虚者加附子、补骨脂、五味子。小儿顽固性泄泻,临床症见患儿形体消瘦,腹部虚胀,面黄懒食,精神倦怠,食后作泻,泻物不化,绿便或蛋花便,腹痛多哭,泻后即止,脉沉细或沉迟,舌淡苔白等,用此方颇为有效。  相似文献   

20.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未健,而且往往饮食多不知节制,故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或出现厌食、食滞等消化道疾病。此时的药膳应以健脾胃、助消化为主。又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如若受某些因素的影响,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选用药物时应选平性药物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