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宫颈腺癌中FHIT蛋白表达与HPV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在官颈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分析FHIT蛋白表达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结合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FHIT蛋白与HPVl6/18E6蛋白在86例宫颈腺癌组织和24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FHIT蛋白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6.5%,较慢性宫颈炎组织100.0%明显降低(P〈0.01);HPVl6/18-E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5.1%,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组织4.2%(P〈0.01)。FHIT蛋白表达与宫颈腺癌病理分级和组织学类型有关,G2、G3组FHIT阳性表达率为39.4%和22.7%,均明显低于G1组(P〈0.05),透明细胞腙癌FHIT阳性表达率为22.2%,明显低于其它类型宫颈腺癌(P〈0.05)。HPVl6/18-E6蛋白表达与宫颈腺癌病理分级和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 宫颈腺癌的发生发展与HPV感染及FHIT表达缺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c-myc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并探讨c-myc蛋白表达与HPV16/18 E6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中SP对21例慢性宫颈炎,40例宫颈上皮内瘤(CIN)和71例浸润性宫颈鳞癌进行c-myc蛋白和HPV16/18 E6蛋白检测。结果:慢性宫颈炎,CINⅠ级,Ⅱ级,Ⅲ级c-myc蛋白阳性率均很高,而浸润性宫颈鳞癌c-myc蛋白阳性率下降(P<0.05);HPV16/18 E6阳性组和HPV16/18 E6阴性组之间c-myc蛋白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浸润性宫颈鳞癌c-myc蛋白表达明显下降,c-myc蛋白表达与HPV16/18 E6蛋白表达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王敏 《实用肿瘤学杂志》2009,23(3):245-248,274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P16INK4A、PCNA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病理组织化EnVision法检测506例宫颈病变中P16INK4A及PCNA的表达情况。通过原位杂交(ISH)检测其HPV16/18型及6/11型DNA的感染率。结果HPV在不同程度宫颈病变中总检出率为47.23%(239/506),CIN组中检出最多的感染类型为HPV16/18,43.28%(219/506)。CINⅠ级HPV16/18型检出率较鳞化伴增生组明显增加(P〈0.05);尤其在CINⅡ、CINⅢ组中阳性表达率较高;P16INK4A表达率为72.92%(369/506),其中CINI级P16INK4A蛋白表达率71.54%(93/130)较宫颈上皮鳞化伴增生组表达率31.96%(31/97)和尖锐湿疣组表达率41.67%(10/24)明显增加(P〈0.01),CINU组P16INK4A蛋白表达率90.38%(94/104)、CINⅢ组表达率92.6%(112/121)较CINⅠ明显增加(P〈0.01)。PCNA阳性表达率在CINⅠ组、CINⅡ组、CINⅢ、宫颈癌组均不同程度的表达,较宫颈上皮鳞化伴增生组表达率5.15%(5/97)和尖锐湿疣组表达率25.00%(6/18)明显增加(P〈0.01)。结论随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P16INK4A、PCNA阳性表达率及染色程度呈递增趋势,与HPV16/18型感染关系密切,可能对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具有协同作用,可作为宫颈上皮鳞化伴增生与CINⅠ、CINⅡ、CINⅢ级及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诊断,作为宫颈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的标记物。同时P16INK4A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也初步显示利用这一基因异常靶点进行临床治疗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HPV16 E6、P21^WAF1、CDK2、Livin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E6、P21^WAF1、CDK2、livin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P21^WAF1、CDK2、livin与E6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PV16E6、P21P21^WAF1、CDK2、livin在20例宫颈癌、4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20例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应用图像分析软件分别对此四个因子的表达进行平均光密度分析。结果E6、P21^WAF1、CDK2、livin蛋白于宫颈癌组高于CIN1-2组及正常组(P〈0.05),CIN3组高于CIN1-2组及正常组(P〈0.05),宫颈癌组与CIN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1-2组与正常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6分别与P21^WAF1、CDK2、livin成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06、0.713、0.711,P〈0.05)。结论E6、CDK2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E6、CDK2异常高表达可能是宫颈疾病恶变早期事件。livin可能成为宫颈癌潜在的治疗分子靶向。  相似文献   

5.
宫颈鳞癌HPV16感染及其与c-myc p53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PV16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c-myc、p53表达产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18例慢性宫颈炎、28例CIN、4例宫颈浸润性腺鳞癌和55例宫颈浸润性鳞癌HPV16 E6 DNA及其蛋白和c-myc、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浸润性宫颈癌。HPV16 E6 DNA及其蛋白、p53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组,c-myc蛋白阳性率则明显低于慢性宫颈炎组。p53蛋白阳性率与HPV16 E6 DNA的检出率之间无负相关关系。结论: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HPV16 E6 DNA的检出及c-myc、p53蛋白的表达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CDC6、CDK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PV16/18感染的相关性,以探讨宫颈癌的发生机制,进一步寻找宫颈癌诊断的新的分子标志物。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0例宫颈癌石蜡标本、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I20例、CINⅡ-Ⅲ20例、正常宫颈组织20例进行CDC6、CDK1的检测,同时采用PCR技术检测HPV16/18感染情况。结果:在宫颈癌组织中CDC6、CDK1的阳性率高于CIN和正常宫颈组织,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且CDC6、CDKl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有关,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CDC6阳性表达率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DK1阳性表达率均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在宫颈癌组织中CDC6和CDK1的阳性表达率与年龄、临床分期无关(均P〉0.05)。HPV16/18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癌中的阳性率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年龄无关(均P〉0.05)。CDK1和CDC6的表达有正相关性(L=0.529,P〈0.05);CDC6与HPV16/18感染有关(r=0.386,P〈0.05);CDK1与HPV16/18感染无关(rs=0.145,P〉0.05)。结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CDC6表达的改变可能与HPV16/18感染有关,且互相作用,共同影响CIN的发展及宫颈癌的发生。这些指标综合分析可能为阐明HPV16/18的恶性转化机制以及为提高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率提供参考依据。CDC6、CDK1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恶变程度有关,可作为宫颈癌筛查、预后判断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CDC6、CDK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PV16/18感染的相关性,以探讨宫颈癌的发生机制,进一步寻找宫颈癌诊断的新的分子标志物。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0例宫颈癌石蜡标本、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I20例、CINⅡ-Ⅲ20例、正常宫颈组织20例进行CDC6、CDK1的检测,同时采用PCR技术检测HPV16/18感染情况。结果:在宫颈癌组织中CDC6、CDK1的阳性率高于CIN和正常宫颈组织,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且CDC6、CDKl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有关,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CDC6阳性表达率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DK1阳性表达率均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在宫颈癌组织中CDC6和CDK1的阳性表达率与年龄、临床分期无关(均P〉0.05)。HPV16/18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癌中的阳性率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年龄无关(均P〉0.05)。CDK1和CDC6的表达有正相关性(L=0.529,P〈0.05);CDC6与HPV16/18感染有关(r=0.386,P〈0.05);CDK1与HPV16/18感染无关(rs=0.145,P〉0.05)。结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CDC6表达的改变可能与HPV16/18感染有关,且互相作用,共同影响CIN的发展及宫颈癌的发生。这些指标综合分析可能为阐明HPV16/18的恶性转化机制以及为提高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率提供参考依据。CDC6、CDK1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恶变程度有关,可作为宫颈癌筛查、预后判断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hTERC、高危HPV检测及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在宫颈癌筛查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因宫颈异常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宫颈门诊行TCT检查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同时行HC2检测高危HPV感染,FISH技术检测hTERC基因扩增及阴道镜下病理活组织检查,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将三种检测方法的结果与其进行比较。结果:非CIN组、CIN1、高级别CIN及浸润癌中TCT检查与病理学结果符合率分别为88.9%(16/18)、58.33%(14/24)、68.29%(28/41)、76.47%(13/17),高危HPV阳性率分别为27.78%(5/18)、91.67%(22/24)、97.56%(40/41)、100%(17/17),hTERC阳性率分别为11.1%(2/18)、29.17%(7/24)、87.80%(36/41)、100%(17/17)。随着宫颈病变病理级别的递增,高危HPV的表达及hTERC基因扩增出现递次增高。非CIN组高危HPV感染率低于C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1、CIN2及CIN3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与宫颈浸润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ERC基因扩增率高级别CIN组及浸润癌组明显高于低级别CIN1组(P〈0.01)。结论:在宫颈癌筛查中,细胞学检查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2.5%),但灵敏度较差(53.4%),高危HPV检测灵敏度高(96.7%),但特异性差(44.6%),hTERC基因扩增筛查高级别CIN病变特异性高(98.6%),灵敏度稍低(71.7%),在宫颈组织的表达率与宫颈病变程度密切相关,三种方法联合检测可以大大提高宫颈癌前病变的阳性检出率,有利于较特异地识别出具有较高的转化为宫颈癌潜能的高级别CIN病变。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观察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和18型(HPV16/18)早期蛋白E6及P53蛋白在宫颈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二者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沧州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手术切除的宫颈不典型增生组织蜡块120例,其中轻度(CIN Ⅰ级)组34例,中度(CIN Ⅱ级)组44例,重度(CIN Ⅲ级)组42例。另选择正常宫颈组织蜡块40例作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测定并比较各组间HPV16/18 E6蛋白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观察HPV16/18 E6蛋白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组之间HPV16/18 E6蛋白及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HPV16/18 E6蛋白阳性表达率CIN Ⅲ级组最高(4524%),对照组最低(250%);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对照组最高(7250%),CIN Ⅲ级组最低(1429%)。HPV16/18 E6蛋白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结果之间呈负相关性。结论HPV16/18 E6蛋白与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或可作为宫颈癌诊断的指标之一;P53蛋白对抑制宫颈癌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HLA-DR抗原及HPV16/18E6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由HLA-DR抗原介导的免疫应答在感染高危型HPV至发展为宫颈癌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宫颈癌、CIN及正常宫颈组织中HLA-DR抗原及HPV16/18E6的表达情况.结果:HLA-DR抗原的阳性表达率在宫颈癌、CIN、正常宫颈组织中分别为 81.8%、73.3%、37.5%,而HPV16/18E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则分别为75.8%、60.0%、37.5%,两者在三组中的表达均有显著差异 (P均﹤0.05).HLA-DR抗原及HPV16/18E6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随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变化及淋巴结是否转移而不同,但其差异无显著意义 (P均﹥0.05).结论:HLA-DR抗原递呈病毒抗原给T细胞引起的免疫应答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16^INK4A和HPV16 E7/HPV18 E6在宫颈细胞学诊断为非典型性鳞状细胞不明确意义型(ASCUS)中的表达及筛查潜在宫颈病变的价值。方法:对150例ASCUS患者行阴道镜检查并取活检,同时对该150例患者的TCT标本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p16^INK4A的表达和RT-PCR法检测其中HPV16型口蛋白和18型E6蛋白(HPV16 E7/HPV18 E6)mRNA的表达。结果:p16^INK4A和HPV16 E7/HPV18 E6 mRNA在ASCUS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7.33%和46.67%,随着病理级别的增加,p16^INK4A和HPV16 E7/HPV18 E6 mRNA表达的阳性率也随之增加;p16^INK4A和HPV16 E7/HPV18 E6 mRNA筛查ASCUS中宫颈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8、0.95、0.91、0.93和0.81、0.75、0.67、0.86,在p16^INK4A和HPV16 E7/HPV18 E6 mRNA阳性的样本中,宫颈病变发生率分别为91.07%和67.14%,均明显高于阴性样本中的发病率7.45%和13.75%(P〈0.001);ASCUS中宫颈病变样本中p16^INK4A和HPV16 E7/HPV18 E6 mRNA呈高表达,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0.6475)。结论:p16^INK4A和HPV16 E7/HPV18 E6 mRNA在ASCUS中病理诊断为宫颈病变的样本中均呈高表达,对筛查潜在的宫颈病变具有重要意义,其中p16^INK4A的筛查效能优于HPV16 E7/HPV18 E6 mRNA;p16^INK4A能间接反映HPV的转录活性,在ASCUS的分流中有重要意义,且可视性的p16^INK4A免疫染色比HPV检测更直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p53蛋白表达在HPV16型感染相关的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半巢式PCR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79例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中HPV16 DNA和p53蛋白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在宫颈癌组织中,HPV16检出率为81.0%(64/79),高于对照组7.5%(3/40),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x^2=58.328,P=0.000)。宫颈癌组中p53蛋白阳性率为68.4%(54/79),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12.5%(5/40),二者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x^2=33.140,P=0.000)。结论 高危型HPV E6介导的p53蛋白降解失活是宫颈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但在部分HPV感染的宫颈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蓄积的现象提示宫颈癌的发生还涉及到其它多基因和多步骤的致癌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16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30例正常宫颈组织、20例CIN组织和52例宫颈鳞癌组织中的p16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官颈组织中p16蛋白基本呈阴性表达;在CIN组织及宫颈癌组织中呈过表达,过表达率分别为30.0%和63.5%。p16蛋白的表达与淋巴转移及病理分级有关(P〈0.05),与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有无癌栓无关(P〉0.05);p16表达阳性患者的预后较p16表达阴性患者差,但两者生存率比较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抑癌基因p16的过表达发生在宫颈癌和癌前病变阶段,故其可作为1种肿瘤标记物用于宫颈癌的临床筛查及诊断。p16能否作为宫颈癌预后判断的指标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HPV16感染及其E7蛋白表达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人砂状瘤病毒16型(HPV16)及其E7蛋白表达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运用PCR技术探查67例宫颈中HPV16感染率,并运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HPV16感染吕颈癌中E7蛋白表达情况。结果:HPV16在宫颈癌中的检出率为50.75%(34/67),HPV16感染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和病理组织分级无关(P〉0.05),在HPV16感染的宫颈癌中,其E7蛋白阳民生表达率为85.30%(29/34  相似文献   

15.
p53和HPV—16、18E6蛋白在宫颈癌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耀先  陈德基  唐志佼  解梦霞  李蓓芸  赵斌 《肿瘤》2001,21(3):191-193,F003
目的探讨宫颈癌中抑癌基因p53蛋白与HPV-16、18癌基因E6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8例宫颈癌和8例慢性宫颈炎上皮组织中p53和HPV-16、18E6蛋白的表达.结果68例宫颈癌中有17例p53蛋白和60例HPV-16、18E6蛋白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5.0%和88.2%.p53蛋白阳性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有关,其阳性率在宫颈腺癌中为83.3%和宫颈鳞癌中为17.2%,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p53蛋白表达也与临床分期相关,该蛋白阳性表达率随着临床分期上升而增高.p53表达同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HPV-16、18E6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同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和临床分期无关(P>0.05).在慢性宫颈炎上皮组织中均无p53和HPV-16、18E6蛋白表达.结论p53蛋白阴性和弱阳性表达以及HPV-16、18E6蛋白过度表达与宫颈癌发生有关,但在宫颈腺癌和临床分期升高的宫颈癌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的增强可能是p53基因突变的结果,或者与其他细胞蛋白结合,阻止了HPV-16、18E6蛋白对p53蛋白的降解作用,使p53蛋白稳定性增加和阳性表达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巾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选取1996年至2004年诊断为宫颈癌的存档组织蜡块78例,CIN40例,正常宫颈组织12例。41例新鲜宫颈组织和液基细胞标本取自2005年至2006年手术切除标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和RT-PCR等方法检测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癌旁组织、正常组织和液基细胞巾的HIF-1α表达。[结果]宫颈癌、CINⅡ~m、CINI和正常组织中HIF-1α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9%(46/78)、48.0%(12,25)、6.67%(1/15)、0(0/12);宫颈癌组织中,HIF-1α表达与肿块大小、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无关:宫颈癌组织和CINⅡ~Ⅲ中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高于癌旁和正常组织及CINI(P〈0.05);液基细胞中宫颈癌和HSIL的mRNA和蛋白水平都高于LSIL及正常细胞(P<0.05)。[结论]HIF-1α可能是宫颈癌形成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其表达增强与宫颈癌的浸润性发展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新的早期筛查和判断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23例宫颈癌、86例宫颈癌前病变(CINI28例、CINⅡ26例、CINⅢ32例),35例慢性宫颈炎中HPV感染及分型、构成、年龄分布状况。[结果]HPV总阳性率为41.7%,在慢性宫颈炎(8.6%)、宫颈癌前病变(CINI+Ⅱ+Ⅲ)(48.8%)和宫颈癌(65.2%)三者比较中,差异具有显著性(X^2趋势=22.84,P〈0.01);HPV感染在不同宫颈疾病亚型不同,在慢性宫颈炎、CINI中HPV6、11占优势,CINII、CINⅢ和宫颈癌中以HPV16、18为主;不同宫颈疾病HPV感染构成比。在慢性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中分别为5.0%、70.O%、25.0%,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HPV感染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P〈0.01);HPV感染在青年组占50.0%,中年组占44.9%,老年组17.4%,尤其46~55岁为高,占52.2%,青年组与老年组(X2=6.15,P〈0.05)及中年组与老年组(X2=5.82,P〈0.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HPV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HPV16、18和宫颈癌密切相关,青年妇女和中年妇女HPV感染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叶酸水平、HPV16感染及HPV16 E2和E6 mRNA水平与宫颈癌变的关系,并研究叶酸水平及HPV16感染在宫颈癌变中的协同作用。方法选择新发宫颈炎症( CI)患者4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CIN)患者80例( CINⅠ患者36例,CINⅡ/Ⅲ44例)、宫颈鳞状细胞癌( SCC)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生物法测定血清叶酸和红细胞叶酸含量,采用PCR检测宫颈癌组织HPV16的感染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宫颈癌组织和叶酸体外干预后Caski宫颈癌细胞中HPV16 E2及E6 mRNA水平,检测不同叶酸浓度对Caski和C33A细胞抑制情况。结果 CINⅠ组、CINⅡ/Ⅲ组和SCC 组HPV16感染率分别与CI 组宫颈组织HPV16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CINⅠ、CINⅡ/Ⅲ、SCC 各组HPV16 E2和E6 mRNA水平与CI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宫颈癌的严重程度与HPV16 E2和E6 mRNA水平均呈明显正相关性,与血清叶酸和红细胞叶酸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性。叶酸浓度与Caski细胞和C33A细胞的相对抑制率及HPV16 E2和E6 mRNA水平呈明显负相关性。结论叶酸水平低、HPV16感染及HPV16 E2及E6 mRNA低表达均与宫颈癌变有关,补充叶酸明显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增殖,逆转HPV16 E2及E6高表达,提示叶酸水平及HPV16感染在宫颈癌变的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人宫颈腺癌组织中ki67、p53蛋白表达,分析HPV16/18感染与ki67、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结合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24例慢性宫颈炎和86例宫颈腺癌HPV16/18-E6DNA和ki67、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HPV16/18-E6DNA与ki67、p53蛋白表达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5.1%、51.2%、45.3%,均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组织8.3%、0.0%、0.0%(P〈0.01)。HPV16/18感染与宫颈腺癌的病理分级和组织学类型无关,但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p53表达呈负相关(P〈0.05)。ki67、p53蛋白表达与宫颈腺癌的病理分级有关,G2、G3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G1组(P〈0.05)。ki67、p53蛋白表达与宫颈腺癌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结论宫颈腺癌的发生发展与HPV16/18感染及ki67、p53蛋白表达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14ARF、P16INK4a的基因表达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DNA(HPVDNA)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130例宫颈鳞癌、宫颈上皮内瘤变60例、20例正常宫颈组织进行P14ARF、P16INK4a蛋白基因检测,并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130例宫颈鳞癌、宫颈上皮内瘤变60例、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HPVDNA。结果宫颈鳞癌组中P14ARF、P16INK4a蛋白表达率分别为100.0%(130/130)和96.9%(126/130);在6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中其表达率分别为85.0%(51/60)、81.7%(49/60);在20例正常宫颈组中其表达率分别为10.0%(2/20)、15.0%(3/20),宫颈鳞癌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正常宫颈组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组P16INK4A和P14ARF的表达呈显著差异(P〈0.05)。HPV16/18在130例宫颈鳞癌中86例(66.2%)表达阳性;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39例(65.0%)表达阳性;P14ARF、P16INK4a阳性率HPVI)NA阳性宫颈鳞癌、宫颈上皮内瘤变组与HPVDNA阴性宫颈鳞癌、宫颈上皮内瘤变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14ARF、P16INK4a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