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意识障碍组和非意识障碍组,各40例;同时选择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于发病7d检测各组血清心肌酶变化。结果:发病7d,脑梗死患者心肌酶高于对照组(P〈0.05),意识障碍患者心肌酶高于无意识障碍患者(P〈0.05)。结论:血清心肌酶在脑梗死急性期有助于估计病情、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血清心肌酶谱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于发病7 d内检测112例ACVD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即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与46例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 脑出血(ICH)组与脑梗死(CI)组的血清心肌酶谱均高于对照组(P<0.05),ICH组与CI组的血清酶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颞叶损害组的心肌酶谱高于无颞叶损害组(P<0.05),死亡组心肌酶谱高于生存组(P<0.05).结论 ACVD患者存在明显的心肌酶谱改变,检测其血清心肌酶对判断病情轻重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4.
5.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清心肌酶谱改变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志钦 《疑难病杂志》2003,2(4):220-221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急性期血清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方法296例急性期脑血管病患者分为脑梗死组(CI组)159例、脑出血组(CH组)137例,于发病后1-4 d内测得血清心肌酶值。CH组又分为CH生存组86例、CH死亡组51例,将各组心肌酶值进行比较。结果CI组、CH组中LDH、CK、CK-MB、GOT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CH死亡组4种心肌酶值均高于CH生存组(P均<0.01)。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心肌酶值升高,在CH组中病情越重,心肌酶值增高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呼吸衰竭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测定呼吸衰竭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变化,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呼吸衰竭患者与对照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血清心肌酶浓度.结果 呼吸衰竭组16例(21.5%)血清谷丙氨酸转移酶(ALT)值、48例(63.2%)血清天门冬谷草氨酸转移酶(AST)值、45例(59.2%)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值、21例(27.6%)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值、46例(60.5%)血清a-羟丁酸脱氢酶(HBDH)值、54例(71.1%)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均高于正常值上限.结论 呼吸衰竭时AST、CK、HBDH、CK-MB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筹异;且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病情越重,低氧症状越重,心肌酶升高幅度越大,病死率越高.血清心肌酶明显增高,是病情危重的信号,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清心肌酶的测定在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286例有机磷中毒患者血清心肌酶(CK、AST、LDH)进行测定,实验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结果采用t检验.结果:有机磷中毒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随中毒程度加重而升高明显(P<0.01);血清心肌酶水平于第5天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在中毒第14天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急性有机磷中毒可引起心肌损害,早期对心肌功能进行保护,可降低病人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张连东  谭美春 《上海医学》2003,26(4):278-279
研究表明 ,危重患者由于应激反应等原因 ,血清心肌酶常有不同程度升高。本研究通过测定危重患者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乳酸脱氢酶 (LDH)、肌酸激酶 (CK)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的含量 ,观察危重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与疾病预后的关系。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危重患者组 62例 ,男 3 4例 ,女 2 8例 ,年龄 2 6~ 87岁 ,平均为 ( 5 7.6± 11.6)岁 ;脑出血 3 6例 ,呼吸衰竭 10例 ,急性药物中毒 12例 ,急性酒精中毒 4例。其中死亡 19例 ,年龄 3 2~ 79岁 ,平均为 ( 5 9.1± 13 .7)岁。对照组 3 0例 ,为健康体检者 ,其中男 …  相似文献   

9.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用速率法动态监测182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心肌酶谱,以5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血清心肌酶谱水平ACOP患者轻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重度组、中度组与轻度组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于中毒后第2天达峰值,第10天基本复常,乳酸脱氢酶第3天达峰值,第14天复常。  相似文献   

10.
总结我院1998年9月-2001年8月间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53例,分别监测其血清心肌酶,发现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及时就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本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就诊时间与居住区域的关系。了解及早就医的治疗效果。方法 :按居住区域分为城镇居民组和非城镇居民组来观察就医时间 ,并将 6h内与 6h后就医者在评分相同、治疗相同的情况下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 :45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 ,6h内就医者仅 14 % ,城镇居民组占本组人口的 3 1% ,非城镇居民组为 4% ,P <0 .0 1;6h内就医者治疗的显效率为 86% ,6h后则为 3 5 % ,P <0 .0 1。结论 :本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 86%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 ,严重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胶乳增强透射比浊法测定65例脑梗死患者入院24h内血清CRP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研究比较,同时将脑梗死患者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分为轻、中、重三组。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浓度明显升高(P〈0.01)。血清CRP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P〈0.01),重型组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含量高于轻、中型组。结论CRP参与了脑梗死炎症反应的过程,CRP水平测定对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根据临床资料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和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85 7例分成并发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 ,对其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 :并发脑梗死组平均CK峰值、心尖部梗死、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 ,均高于无脑梗死组 (P <0 .0 5 ) ,并发脑梗死组死亡率高于无脑梗死组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脑梗死与上述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肖学文 《河北医学》2016,(9):1423-1425
目的:探讨NT-proBNP 和Hcy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按照梗死大小体积分为三个亚组,其中大梗死组(>40cm3)33例、中梗死组(15~40cm3)30例、小梗死组(<15cm3)29例。按病程分为三个亚组,其中急性期组(发病3d内)19例、亚急性期组(发病3~10d内)27例、慢性期组(发病大于10d)46例,另外选择10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NT-proBNP 和Hcy水平的检测结果。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cy、NT-proBNP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大梗死组血清Hcy、NT-proBNP 水平显著高于中、小梗死组。急性期组血清Hcy、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亚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T-proBNP、Hcy水平显著上升,升高程度与梗死体积和发病时间密切相关,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5.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及其在大面积脑梗死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选择36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测量其急性期和恢复期hs—CRP水平变化,并与42例小面积(包括腔隙性)脑梗死、30例健康对照组做比较。结果36例大面积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hs—CRP水平均高于小面积(包括腔隙性)脑梗死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hs—CRP水平升高可作为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的诊断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测定血清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探讨其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AM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AMI患者45人作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50人作为对照组,采集其静脉血进行分离、检测,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后进行比较。结果:在AMI早期,心肌酶谱和cTnT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cTnT升高的幅度较心肌酶谱显著,病例组cTnT检测阳性率较高。结论:联合检测血清中的心肌酶谱与cTnT,具有协同互补的作用,对AMI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与健康老年人血小板功能的不同。方法采用玻璃球旋转法、比浊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36例ACI患者和19例对照人群的血小板黏附率(PAgT)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MP)CD41、CD62p和CD6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老年ACI患者组PAdT、PAgT、CD41、CD62p和CD63的检测值,分别为31%±13%、40%±14%、12.34%±3.31%、7.82%±2.59%、21.34%±6.63%;对照组上述各项检测值,分别为22%±9%、27%±13%、8.98%±2.5%、4.87%±1.79%、17.87%±4.45%。结论老年ACI患者血小板处于激活状态,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等功能增强,血小板活化与老年ACI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沈晓明  马丹  王兴山 《华夏医学》2002,15(2):141-142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的变化,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d,3d,7d的血清IL-6水平,并与32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含量在1,3d均高于对照组(P<0.01),第1天达高峰,而第7天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IL-6升高的程度与脑梗死体积的大小和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密切相关,结果:IL-6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预后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可在影响像学这前用来预报脑部损害的大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l)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一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2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60例ACl患者血清CRP的含量。结果ACI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RP可以作为评价ACI病情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同型半胱氨酸(Hcy)在老年急性脑梗死(ACI)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健康对照组100例,测定各组BNP、Hcy水平,并进行比较。脑梗死患者按照病程分为急性期组(48例)和亚急性期组(40例);按照梗死面积大小分为大面积梗死(24例)、中面积梗死(29例)和小面积梗死(35例);按照病情程度分为重度(20例)、中度(3l例)、轻度(37例)。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亚急性期BNP和Hcy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具体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对照组,差异呈显著性(P<0.01);大面积脑梗死患者BNP、Hcy水平显著高于中、小面积脑梗死组(P<0.01),中面积脑梗死组血浆BNP、Hcy水平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P<0.01);重度脑梗死组BNP、Hcy水平高于中、轻度脑梗死组(P<0.01),中度脑梗死组BNP、Hcy水平高于轻度脑梗死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BNP、Hcy水平的变化,并且与病程、病变范围和病情程度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可协助临床判断急性脑梗死的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