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大鼠主动脉脂联素受体(adiponectin receptor,AdipoR)的表达,探讨吡格列酮对AS大鼠血管AdipoR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2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高脂饮食组(n=20)。高脂饮食组加维生素D3诱导AS模型。AS造模成功后,检测血脂水平。再分AS组即模型组(n=10)和AS+吡格列酮组即干预组(n=10)。干预组给予吡格列酮溶液10 mg/(kg·d),连续灌胃4周,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4周,检测血脂水平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管AdipoR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AdipoR蛋白表达。结果高脂饮食喂养后,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LDL-C)明显升高(P〈0.01);给药4周后,干预组TG、TC明显降低(P〈0.01);模型组AdipoR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AdipoR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吡格列酮具有降低TG、TC的作用,上调主动脉AdipoR水平。吡格列酮具有抗AS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增加血管AdipoR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曾文衡  谷卫  傅莉萍 《浙江医学》2003,25(12):707-709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以及吡格列酮的影响。方法 用ELISA法检测49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6例非糖尿病对照组的血浆脂联素水平 ,并用随机双盲法比较28例2型糖尿病患者用吡格列酮和安慰剂干预治疗8周后的血浆脂联素、血糖、胰岛素抵抗水平改变。 结果 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对照组血浆脂联素水平无差别[(7.32±3.63)μg/ml和(7.99±3.39)μg/ml,P>0.05]。经吡格列酮治疗后 ,患者血糖、胰岛素抵抗明显改善 ,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从(8.49±3.67)μg/ml到(16.37±9.86)μg/ml,P<0.05]。结论 吡格列酮除改善血糖及胰岛素抵抗外 ,还可使血浆脂联素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3.
吡格列酮对人脂肪细胞中脂联素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吡格列酮对人脂肪细胞中脂联素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外科手术患者腹网膜脂肪组织,进行人前体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并诱导其分化。适时用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进行药物干预,取分化第10d的脂肪细胞用于实验,分设对照组和药物干预组,提取RNA后以RT-PCR方法检测脂联素及其受体的mRNA的表达,比较其差异。结果:吡格列酮药物干预组人脂肪细胞中脂联素及其受体的mRNA的表达量高于不加药物的对照组。结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吡格列酮能增加人脂肪细胞中脂联素及其受体的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糖耐量减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脂联素变化的影响。方法吡格列酮组46例糖耐量减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在饮食、运动治疗的基础上,于早餐前15min口服吡格列酮30mg/d,治疗16周后进行分析比较血清脂联素水平变化,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治疗后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糖耐量减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采用吡格列酮治疗16周后与治疗前相比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升高(t=9.14,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下降(t=5.10,P〈0.01);吡格列酮组与对照组治疗16周后相比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明显(t=7.63,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下降(t=5.37,P〈0.01)。结论吡格列酮治疗后,糖耐量减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升高,改善了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了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脂联素、炎性因子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将109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3例,对照组56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两组均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BG、2hPG、HbAlc和HOMA-IR指数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脂联素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hs-CRP、TNF-α和IL-6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用于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显著,可增加脂联素的表达,降低机体炎症状态,并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内脂素的影响.方法 对新诊断的49例T2DM患者(T2DM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及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2组治疗前及T2DM组经吡格列酮治疗12周后空腹血清脂联素、内脂素的水平.结果 T2DM组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脂联素水平下降[(6.4±1.1)mg·L-1 vs (12.3±2.8)mg·L-1,P<0.01],内脂素水平升高[(36.2±10.6)μg·L-1 vs (13.5±9.2)μg·L-1,P<0.01];治疗后T2DM组与治疗前比较,脂联素明显升高[(9.1±1.4)mg·L-1 vs (6.4±1.1)mg·L-1,P<0.05],而内脂素无明显变化[(34.5 ±11.4)μg·L-1 vs (36.2±10.6)μg·L-1,fquP>0.05].结论 吡格列酮治疗可改善T2DM所导致的脂联素水平改变,而对内脂素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魏文华 《海南医学》2011,22(10):126-127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对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影响。方法对我院60例应用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吡格列酮联合门冬胰岛素30治疗,对照组予门冬胰岛素30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脂联素、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水平(IR)、胰岛素用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胰岛素抵抗水平(IR)水平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胰岛素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我院对于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治疗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吡格列酮联合门冬胰岛素30治疗,可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减少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檗碱加吡格列酮治疗早期Ⅱ型糖尿病对早期胰岛素分泌及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早期Ⅱ型糖尿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小檗碱加吡格列酮,对照组应用吡格列酮,疗程1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行75gOGTT,测定空腹、服糖后30min、120min血糖、胰岛素,治疗前后甘油三酯、脂联素、CRP,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两组病例FPG、PPG、TG、CRP、FINS、P120INS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脂联素、IS1、P30INS明显升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檗碱加吡格列酮在明显降低血糖的同时,提高脂联素水平,提高早期Ⅱ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早期胰岛素分泌,保护和恢复早期Ⅱ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其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4年1月~2005年10月于我院住院就诊的CHD患者共9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吡格列酮口服.疗程8周.结果 伴胰岛素抵抗的冠心病患者服用吡格列酮后,血脂、血糖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各时段胰岛素浓度差异没有显著性,而SI却在治疗后有所增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结论 吡格列酮对于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疗效肯定,也较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吡格列酮对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患者外周胰岛素敏感度(SI)、血脂、体质指数(BMI)等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6年1月期间于我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化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接收规范降压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吡格列酮,随访观察半年。结果①两组降压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治疗后,血脂、BMI均下降,SI升高,而对照组上述各指标变化不显著。结论吡格列酮可引起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患者血脂、BMI下降,并增加外周胰岛素敏感性,因此对于原发性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的患者的治疗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匹格列酮对肥胖小鼠棕色脂肪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用高脂饮食诱导(high fat diet-induced, HFD)的肥胖小鼠模型,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激动剂匹格列酮(pioglitazone,PGZ)对肥胖小鼠棕色脂肪组织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HFD肥胖小鼠模型(n=30);肥胖小鼠随机分为PGZ灌胃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PGZ 10 mg/(kg·d)灌胃1个月,对照组使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检测灌胃组及对照组小鼠的体重?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血胰岛素含量;使用RT-PCR检测小鼠棕色脂肪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棕色脂肪组织UCP-1蛋白的表达量?结果:PGZ灌胃的肥胖小鼠棕色脂肪功能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提高;PGZ灌胃组小鼠体重?血胰岛素含量和口服葡萄糖耐量改善?结论:PGZ通过调节棕色脂肪功能基因表达提高棕色脂肪功能,可能是PGZ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机体代谢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模型,观察BVT.2733在改善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及对Visfatin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分为肥胖对照组和BVT.2733治疗组,肥胖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组给予BVT.2733灌胃2周,同时设正常饮食的小鼠为正常对照组?放射免疫法测小鼠空腹胰岛素水平,生化法检测血糖,实时定量RT-PCR 检测内脏脂肪组织Visfatin的mRNA表达?观察各组小鼠脂肪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肥胖对照组小鼠脂肪细胞明显增大,体重增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P < 0.05)?与肥胖对照组相比,BVT.2733治疗组小鼠脂肪细胞体积减小,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下降(P < 0.01),脂肪组织Visfatin mRNA表达显著降低(P < 0.05)?结论:BVT.2733能够降低体重,减少脂肪组织,并且降低Visfatin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营养性肥胖对雄性大鼠睾丸生精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青春期SD雄性大鼠20只,按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高脂饮食组用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12周,取附睾精子观察精子密度、活力,光镜下观察睾丸组织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高脂饮食组精子密度、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快速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睾丸组织的显微结构改变。结论:营养性肥胖影响了大鼠睾丸的发育,精子密度、活力都下降。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研究缺氧在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diet-induced obesity,DIO)小鼠模型中对胰岛素抵抗及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浸润的影响。   方法  建立DIO小鼠模型,动态观察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喂养小鼠4、8、12周时的体质量、白色脂肪(white adipose tissue,WAT)量及其与体质量的比值、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耐量和胰岛素抵抗、脂肪组织中F4/80标记的巨噬细胞浸润,采用hypoxyprobeTM-1试剂盒(哌莫硝唑标记法)评价DIO小鼠的脂肪组织是否存在缺氧及其出现时间,分析缺氧与上述指标异常出现的时间先后,探讨缺氧在HFD致胰岛素抵抗、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浸润中的作用。  结果  DIO小鼠4周时即出现糖耐量异常,8周时出现胰岛素抵抗;WAT存在局部缺氧,与巨噬细胞浸润增加同步出现在HFD后12周时间点,迟于糖耐量异常和胰岛素抵抗的出现。  结论  缺氧可能不是DIO时糖代谢异常和胰岛素抵抗的启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考察高脂饮食喂养后小鼠肠道菌群在组成及功能上与肥胖易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C57BL/6J小鼠构建高脂饮食诱导肥胖组(high-fat-diet-induced-obesity,HFDIO)和高脂饮食诱导肥胖抵抗组(high-fat-diet-induced-obesity-resistant,HFDIOR)模型,正常饲料组为对照组,搜集并提取3组小鼠粪便样本细菌基因组,DNA质检后挑取高质量样本(每组6个),采用Illumina公司的Hiseq2000进行细菌宏基因组测序及相关生物信息学与统计学分析.结果 较之对照组,肥胖组和肥胖抵抗组小鼠肠道厚壁菌门、变形菌门、脱铁杆菌门含量显著升高,拟杆菌门显著下降(P<0.05).肥胖组和肥胖抵抗组小鼠肠道的特征菌种组成显著不同,且毛螺菌科中的Lachnospiraceaebacterium 10_1与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 28_4分别为肥胖及肥胖抵抗组小鼠的关键菌种;肥胖与肥胖抵抗小鼠肠道菌群的功能及代谢显著差异则主要集中在碳水化合物代谢、核酸代谢与锚定、膜转运活性及转移酶活性等方面.结论 不同个体对于饮食诱导的肥胖的易感性差别可能与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变化相关,这有助于正确评价肠道菌群在肥胖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食源性肥胖(DIO)大鼠模型研究肥胖对脾脏CD4^+和CD8^+T淋巴细胞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是否与脾细胞内JAK/STAT通路相关联。方法:(1)通过高能饲料喂养建立DIO大鼠模型。(2)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脾脏CD4^+和CD8^+T淋巴细胞含量。(3)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淋巴细胞长型的leptin受体(Ob—Rb)以及活化的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1)高能饲料喂养的大鼠体重高于普通饲料喂养大鼠,发育为DIO大鼠。(2)DIO大鼠脾脏CD8^+T淋巴细胞含量高于肥胖抵抗(DR)组以及对照组的大鼠,CD4^+/CD8^+细胞比值低于DR组以及对照组的大鼠。(3)各组大鼠脾脏淋巴细胞Ob—Rb以及活化的STAT3蛋白的表达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DIO大鼠脾脏CD8^+T淋巴细胞含量高于非肥胖大鼠,CD4^+/CD8^+细胞比值低于非肥胖大鼠,其处于免疫抑制状态;这一变化与DIO大鼠脾脏淋巴细胞的Ob—Rb—STAT3信号转导通路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肥胖伴随动脉硬化发生与血清脂肪因子浓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肥胖伴随动脉硬化患者103例,正常血清55例,以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样本的脂联素、抵抗素、瘦素和内脏脂肪素的浓度,以单链构象多态性多聚酶链反应法检查了2组病人间4种脂肪因子的基因多态性差异。结果:肥胖伞随动脉硬化组血清脂联素、抵抗素和内脏脂肪素浓度较之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瘦素浓度无差异。同时肥胖伴随动脉硬化组患者的瘦素基因较之对照组有4个碱基的差异。结论:脂肪因子有可能做为肥胖引起的动脉硬化的治疗依据和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给予外源性硫化氢(H2S)对肥胖小鼠脂肪代谢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正常对照组(n=10):给予正常小鼠饲料喂养;模型组(n=10):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建立饮食致胖(diet-induced obesity, DIO)模型;治疗组(n=15):同样建立成DIO小鼠并随机分3小组,分别给予25、50和100 μmol·kg-1·d-1 NaHS治疗6周,期间继续给予高脂饲料。给药期间动态监测各组小鼠的体质量变化。治疗期满处死小鼠,检测附睾脂肪以及肾周脂肪重量,用自动生化仪和ELISA法分别检测小鼠血清中的游离脂肪酸(non-esterified fatty acid,NEFA)和抵抗素(resistin)脂肪因子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IO模型组小鼠造模成功,体质量、附睾脂肪重量与肾周脂肪重量均有明显升高,但小鼠血清中的NEFA和resistin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各组小鼠附睾脂肪重量与肾周脂肪重量均有明显的回落(P<0.05),血清中的NEFA水平也明显降低(P<0.05),resistin含量没有显著变化。结论 H2S可以显著缓解DIO小鼠脂肪的堆积,降低治疗组血清中NEFA的水平,但对resistin脂肪因子无明显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对饮食诱导的单纯性肥胖(DIO)大鼠的体质量、脂肪细胞形态学改变、胰岛素抵抗(IR)及下丘脑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和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蛋白表达等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肥胖症的机制。方法 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低脂组(10只)和高脂组(40只),分别以低脂饲料及高脂饲料喂养,高脂组大鼠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西药组,每组10只。电针组电针"后三里"和"曲池"穴,每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治疗28 d;西药组每天予以奥利司他(32.4 mg/kg)灌胃;低脂组和模型组不做治疗。28 d后,取血用生化和放射免疫方法分别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取下丘脑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TP1B和IRS1蛋白表达水平,并用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脂肪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电针组和西药组大鼠体质量、FPG、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PTP1B蛋白表达及脂肪细胞直径均低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和西药组IRS1蛋白表达与模型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西药组大鼠大便溏稀不成形,活动减少,精神萎靡,毛色枯黄,而电针组大鼠大便正常,毛色有光泽。结论电针可通过降低PTP1B蛋白的表达,改善DIO大鼠的IR情况,抑制大鼠体质量的增长,同时改变脂肪细胞大小,这可能是电针减肥的重要作用机理之一。相比西药组大鼠表现出来的副作用,电针是一种具有明显优势的抗肥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