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我国HIV感染者外周血Ⅰ型干扰素产生细胞(IPC)水平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以全血染色、全白细胞设门对92例HIV-1感染者和59例健康对照进行IPC水平的测定,并分析外周血IPC变化与CD4+ T细胞计数和HIV血浆病毒载量的关系.结果 HIV感染者外周血CD4+ T细胞及IPC绝对计数的均数分别为342.000个/μl和3.431个/μ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965.000个/μl和5.995个/μl,P均<0.001);HIV感染者IPC细胞数量与CD4+ T细胞计数成正比(r = 0.430,P<0.001),与HIV血浆病毒载量成反比(r =-0.483,P< 0.001);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感染者IPC水平明显低于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者(P<0.005).HIV慢性感染者的IPC水平显著高于艾滋病患者(P<0.001),新发感染者的IPC水平(5.080个/μ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38),但新发感染与慢性进展者的IPC水平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IV感染可显著降低机体的IPC水平,IPC水平变化与HIV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HIV感染者血浆新喋呤(Npt)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129例HIV感染者和39例健康成人的血浆Npt水平,同时检测其CD4+ T淋巴细胞数和HIV病毒载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IV感染者血浆Npt水平(24.10 ± 26.03 n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5.20 ± 0.57 nmol/L);随着病情进展呈逐渐上升趋势,与CD4+ T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 = -0.397,P< 0.05),与HIV病毒载量呈显著正相关(r = 0.613,P< 0.001).结论 血浆Npt可作为HIV感染者病情进展的参考指标,其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与HIV病毒载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血清IL-25水平与机会性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55例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并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25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T细胞计数,分析两者与HIV感染者发生机会性感染的相关性。结果55例患者中有44例(80.00%)发生机会性致病菌感染,其中26例(47.27%)发生口腔念珠菌感染。发生机会性感染组患者血清IL-25水平较未发生感染组高[(946.45±1652.84)pg/ml vs (107.58±167.33)pg/ml,P <0.01),CD4+ T细胞计数降低[(87.54±110.60)cell/μl vs (298.60±211.91)cell/μl,P <0.05)。发生口腔念珠菌感染组较未发生感染组患者血清IL-25增高[(1247.78±1877.48)pg/ml vs (358.09±944.31)pg/ml,P<0.05),CD4+ T细胞计数降低[(48.56±74.90)cell/μl vs (200.04±182.79)cell/μl,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IL-25浓度、CD4+ T细胞计数分别与发生机会性感染、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呈正相关、负相关(P <0.01)。结论 IL-25可能参与HIV感染者发生机会性感染后的免疫反应,高IL-25水平可能与HIV感染者易患机会性感染、口腔念珠菌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长期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对HIV-1感染者免疫重建的作用.方法 收集42例HIV-1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HAART治疗组(25例)和未治疗组(17例),另选15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受试者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CD8/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T细胞、CD8/CD38+T细胞计数,以及CD127在CD3+T细胞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AART治疗组外周血IL-7浓度.样本均数采用t检验.结果 HAART治疗组治疗前CD4+T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9.12,P<0.01),CD8+T细胞、CD8/HLADR+T细胞和CD8/CD38+T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4.48、4.89和3.88,P值均<0.01).HAART治疗7年后,HIV-1感染者CD4+T细胞计数明显上升,CD8+T细胞计数明显下降,但均未达到正常水平(t=2.66和2.43,P值均<0.05),CD8/HLADR+T细胞和CD8/CD38+T细胞则逐渐降至正常水平(t=0.86和1.39,P值均>0.05).治疗前HIV-1感染组外周血IL-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5.31,P<0.01),经HAART治疗,IL-7水平逐年下降,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t=2.81,P<0.05).未治疗组患者CD3+CD8+T细胞表面CD127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6.01,P<0.05),HAART治疗组CD3+CD8+T细胞表面CD127表达高于未治疗者(t=2.32,P<0.05),但仍低于健康对照组(t=4.49,P<0.05);处女型(CD45RA+)CD3+CD8+T细胞表面CD127表达基本接近健康对照组(t=0.28,P>0.05),而记忆型(CD45RO+)CD3+CD8+T细胞表面CD127的表达仍然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4.86,P<0.05).结论 长期有效的HAART能使HIV-1感染者淋巴细胞亚群在数量和功能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体内的异常免疫激活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HIV-1慢性感染者CD8+T淋巴细胞表面CD127(白细胞介素-7受体α链,IL-7Rα)分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4例HIV-1慢性感染者和12名健康人群的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表面CD127表达和CD8+T淋巴细胞的自发凋亡,并对CD8+T淋巴细胞CD127的表达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 RNA载量以及CD8+T淋巴细胞自发凋亡作相关性分析.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评价组间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IV-1慢性感染组中CD8+T淋巴细胞CD127的表达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796,P<0.01).CD8+T淋巴细胞CD127的表达与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呈显著正相关(r=0.817,P<0.01),与血浆HIV RNA载量和CD8+T淋巴细胞的自发凋亡呈显著负相关(r=-0.442和-0.688,P<0.05和<0.01).结论 HIV-1慢性感染组CD8+T淋巴细胞CD127表达进行性下降可能是导致细胞接受存活信号能力降低和发生凋亡的重要原因,提示IL-7可能是治疗HIV感染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未进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初治男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糖脂代谢情况。 方法比较140例尚未进行HAART治疗的初治男性HIV/AIDS患者(病例组)与14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血脂和血尿酸等代谢参数的差异。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空腹血糖显著升高(5.76 mmol/L vs. 5.16 mmol/L,t = 5.265、P = 0.008),BMI显著降低(21.79 kg/m2 vs. 23.07 kg/m2,t =-4.921、P < 0.001),甘油三酯显著升高(1.45 mmol/L vs. 1.16 mmol/L,t = 3.516、P = 0.001),血尿酸显著升高(411.66 μmol/L vs. 350.17 μmol/L,t = 7.167、P < 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降低(0.98 mmol/L vs. 1.29 mmol/L,t =-7.275,P < 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患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随CD4+ T细胞计数下降而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HIV RNA载量呈负相关。 结论初治男性HIV/AIDS患者HAART治疗前已出现空腹血糖升高及血脂等代谢紊乱,与CD4+ T细胞计数及HIV RNA载量相关,治疗过程中需定期监测代谢指标,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无症状神经梅毒(ANS)和症状性神经梅毒(SNS)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并探讨SNS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确诊为神经梅毒的60例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患者CD4+ T细胞计数与脑脊液指标的相关性;并根据临床症状或体征分为ANS组(23例)和SNS组(37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血清学及脑脊液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NS患者进展为SNS的危险因素。 结果入组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32.5岁,SNS组驱梅治疗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者均为6例(16.22%),显著低于ANS组[18例(78.26%)和16例(69.57%)](χ2 = 22.750、P = 0.001,χ2 = 17.383、P < 0.001);CSF TRUST滴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30),SNS组CSF TRUST阳性患者29例(78.38%),显著高于ANS组[9例(39.13%)](χ2 = 8.013、P = 0.005)。入院时血清TRUST滴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26),SNS组患者入院时血清TRUST滴度[1︰128(1︰32,1︰256) vs. 1︰32(1︰8,1︰64):Z =-3.303、P = 0.001]和CSF-WBC计数[45(18.5,92)个/μl vs. 15(6,22)]个/μl:Z = -3.613、P < 0.001]均显著高于ANS组;而CSF葡萄糖浓度[2.9(2.5,3.5)mmol/L vs. 3.3(3.0,4.0)mmol/L:Z =-2.266、P = 0.023]显著低于ANS组。两组患者年龄、CSF蛋白含量、CSF蛋白异常率、CSF氯化物浓度、CD4+ T细胞计数以及CD4+ T细胞计数< 200个/μl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D4+ T细胞计数与脑脊液蛋白含量(r =-0.498、P < 0.001)、脑脊液葡萄糖浓度(r = 0.442、P < 0.001)、脑脊液氯化物浓度(r = 0.289、P = 0.025)均有一定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驱梅治疗史(OR = 0.060、P = 0.001)为ANS进展为SNS的保护性因素;入院时血清TRUST滴度(OR = 1.489、P = 0.039)、ln脑脊液白细胞计数(OR = 2.690、P = 0.007)为ANS进展为SNS的危险性因素。血清TRUST滴度每升高1个滴度,ANS进展为SNS的风险增加1.489倍;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每增加1个ln值,ANS进展为SNS的风险增加2.690倍。 结论患者CD4+ T细胞计数越低,脑脊液蛋白含量越高,而脑脊液葡萄糖浓度、脑脊液氯化物浓度则越低;驱梅治疗可降低SNS发生率,血清TRUST滴度及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增加ANS进展为SNS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血液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22例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骨髓涂片、外周血、HIV RNA病毒载量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并进一步分析外周血及骨髓象等血液学指标。 结果122例AIDS患者中,112例(91.80%)患者出现外周血异常,其中白细胞计数减少者47例(38.52%),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者102例(83.61%),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者89例(72.95%),血小板计数减少者40例(32.79%);骨髓涂片有核细胞增生减低者57例(46.72%),巨核细胞计数减少者92例(75.41%),部分患者甚至未见巨核细胞;红系比例降低者90例(73.78%),粒系比例增高者79例(64.76%)。骨髓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主要表现为感染性骨髓象、粒细胞胞浆内颗粒增多增粗、易见空泡和组织细胞。在CD4+ T细胞< 10个/μl的患者骨髓中,发现噬血现象8例,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4例,合并组织胞浆菌感染1例,弓形虫感染1例;另外,在6例可见分类不明细胞的患者中,1例经组织病理活检和免疫组化诊断为淋巴瘤细胞,1例经PET-CT提示为淋巴瘤肾转移,1例全身淋巴结肿大的患者,经形态学和免疫分型诊断为急性白血病;CD4+ T细胞水平51~200个/μl组和0~50个/μl组患者的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程度显著高于CD4+ T细胞201~500个/μl组(P均< 0.05)。 结论AIDS患者外周血常规指标改变与HIV RNA病毒载量和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相关;骨髓增生程度随着CD4+ T细胞计数减少而减低,免疫功能下降时血液系统易合并感染;外周血和骨髓检查方法简单、快速,可直观反映患者骨髓造血功能,且能及时发现真菌和寄生虫感染及肿瘤细胞,对AIDS患者并发症诊断、及时提示临床加强机会性感染的一级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免疫状态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及抗病毒治疗后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及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10、TNF-α和IFN-γ水平的变化特点及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相关性。方法纳入79例处于不同免疫状态的慢性HBV感染者(其中非活动性HBV携带期15例、免疫耐受期20例、免疫活化期44例)及21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对其中33例免疫活化期患者进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并随访至48周。分别于治疗前(T0期)及治疗后4周(T1期)、8周(T2期)、12周(T3期)、24周(T4期)和48周(T5期)采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各时间点患者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同时对部分患者血清标本中的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在慢性HBV感染者中,免疫活化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而CD8^+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F =3.610,P <0.05)。抗病毒治疗后,△T0~T1、△T0~T2期,HBeAg血清学转换组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升高率显著高于未转换组(P均<0.05);△T0~T5期,HBeAg血清学转换组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升高率显著高于未转换组(Z =-2.200,P <0.05)。免疫活化组患者血清IL-10、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免疫耐受组(P均<0.05)。免疫活化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12周及24周,血清IL-10水平显著下降(t=3.037、3.180,P均<0.05),与ALT水平、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在不同免疫状态下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表现不同,免疫活化期患者与健康对照者比CD4^+T比例及CD4^+/CD8^+下降,CD8^+T比例升高,血清IL-10水平显著升高。HBeAg阳性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CD8^+T细胞和CD4^+T细胞的比例升高可能有助于预测HBeAg的血清学转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北京市东城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患者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在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收集198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北京市东城区HIV/AIDS患者共1 076例的临床资料,应用寿命表法分析累积生存率;利用Kaplan-Meier法(K-M法)绘制生存曲线;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 结果所有研究对象中,完成随访1 072例(99.63%),失访4例(0.37%);随访过程中发生AIDS相关死亡26例(2.42%);第1、2、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8.03%、97.92%和97.47%。研究对象生存时间中位数为264.00个月。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首次检测CD4+ T细胞计数< 350个/μl(HR = 4.053、95%CI:1.412~11.628)、确诊时为AIDS患者(HR = 20.651、95%CI:4.741~89.940)、未接受抗病毒治疗(HR = 30.722、95%CI:12.389~76.18)均为患者生存时间缩短的危险因素。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HIV/AIDS患者相比,较高文化程度为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保护因素(高中或中专:HR = 0.317、95%CI:0.122~0.826,大专及以上:HR = 0.155、95%CI:0.055~0.439)。K-M法绘制生存曲线显示,大专及以上、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HIV/AIDS患者累计生存率显著高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HIV/AIDS患者(χ2 = 26.978、P < 0.001)。首次检测CD4+ T细胞计数≥ 350个/μl、确诊时疾病状态为HIV感染、行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累计生存率高于首次检测CD4+ T细胞计数< 350个/μl、确诊时疾病状态为AIDS、未行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χ2 = 14.329、44.559、126.836,P均< 0.001)。 结论北京市东城区HIV/AIDS患者中接受抗病毒治疗、首次CD4+ T细胞计数≥ 350个/μl、确诊时疾病状态为HIV感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生存时间较长。故提高筛查力度,尽可能早期发现HIV感染者,尽快开展治疗,可提高其确诊后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树突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一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dendritic cells specific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3-grabbing nonintegrin, DE-SIGN )启动子区-139和-336位点多态性与HIV易感性、感染途径以及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比较160例HIV感染者和178名健康对照人群DC—SIGN启动子区-139位点和-336位点基因型分布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和相关检验分析DC—SIGN启动子区-139和-336多态性与HIV感染的关系。结果在160例HIV感染者中,出现92例(57.5%)-139C和68例(42.5%)-139T,29例(18.1%)-336C和131例(81.9%)-336T。-139T/C和-336T/C基因型分布在HIV感染者与健康对照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1和1.754,P值均〉0.05)。通过性接触或静脉注射毒品而感染HIV的患者中,-139T/C和-336T/C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0.435和0.103,P值均〉0.05)。在所有研究对象中,-139C基因型的个体多伴随-336C基因型(r=0.359,P〈0.01)。在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50个/μL的患者中,-139T基因型出现的频率(27.9%)高于-139C基因型(23.0%)(x2=4.055,P〈0.05)。-139T/C和-336T/C对HIVRNA载量影响不明显(t=-0.643和-1.637,P值均〉0.05)。结论DC—SIGN启动子区-336C常与-139C耦联出现;-139或-336位点多态性与HIV的易感性和感染途径无明显相关性,但-139T基因型患者更易出现CD4+T细胞数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HIV和HCV(HIV/HCV)感染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A3G mRNA表达及外周血中内源性干扰素( IFN)-α水平的影响。方法以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HCV单一感染组,43例)、艾滋病患者( HIV单一感染组, CD4+T 淋巴细胞<200个/μL,45例)和HIV/HCV合并感染组( 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45例)为研究对象,并以23名我院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A3G mRN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血浆中内源性IFN-α的表达量。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HIV单一感染组、HIV/HCV合并感染组、HCV单一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PBMC中A3G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4.89(0.59),4.85(0.71),3.89(1.08)和3.69(0.81)lg拷贝/mL。其中,HIV单一感染组和HIV/HCV合并感染组PBMC中A3G 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Z=-6.306和-6.280,P<0.01)和HCV单一感染组(Z=-7.358和-7.275,P<0.01)。 HIV单一感染组、HIV/HCV合并感染组、HCV单一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中 IFN-α表达量分别为2.79(1.25),2.05(1.29),2.32(1.84)和2.16(2.19) pg/mL,其中 HIV 单一感染组血浆中 IFN-α表达量稍高于HIV/HCV合并感染组(Z=-2.332,P<0.05),其他各组血浆中IFN-α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血浆中 IFN-α水平与 A3G mRNA 表达水平未见明显相关性(rs =0.04,P >0.05),A3G mRNA 及 IFN-α表达量与HIV 及 HCV RNA 载量亦无明显相关性(P 值均>0.05)。结论 HIV感染者PBMC高表达A3G,合并HCV感染对艾滋病患者的A3G表达无明显影响;A3G mRNA与IFN-α无明显相关性,且对HIV、HCV RNA载量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对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以HIV-1 P24编码区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的12个重叠肽段组成的肽段库作为特异性抗原表位,对38例接受HAART和31例未接受HAART的HIV-1感染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干扰素γ(IFNγ)分泌细胞频率进行测定研究.应用χ2检验及秩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治疗组和未治疗组之间HIV-1抗原特异性CTL细胞免疫应答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的HIV-1抗原特异性CTL阳性应答率为65.8%(24/38),未治疗组为32.3%(10/31),治疗组显著高于未治疗组(χ2=6.522,P<0.05).在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350个/μL的HIV-1感染者中,治疗组HIV-1抗原特异性CTL应答频率显著高于未治疗组(Z=-2.819,P<0.05).此外,治疗组中HAART时间超过12个月者,其HIV-1抗原特异性CTL应答频率明显高于HAART时间未超过12个月者(Z=-2.195,P<0.05).结论 HAART尤其是长疗程治疗可以增强HIV-1抗原特异性CTL应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病毒学抑制后HIV-1嗜性的转换。方法提取治疗前和治疗48周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基因组DNA,对 HIV-1 env基因的C2-V5区进行(nested-PCR)扩增和测序。基于V3区碱基序列,通过Geno2pheno软件预测HIV-1的嗜性。结果经HAART 48周后,其中11例患者病毒得到完全抑制,血浆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20拷贝/ml), 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增加(均值自208 cells/ml上升至48周的418 cells/ml,Z=-2.934,P=0.001)。其中1例患者出现病毒嗜性由CCR5向CXCR4的转换,另外10例患者保持CCR5嗜性,V3环所带正电荷( Z=-1.000,P=0.317)和净电荷( Z=-1.000,P=0.317)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结论 HAART后病毒获得抑制,可能延缓CXCR4嗜性病毒株的出现,这些患者可考虑使用CCR5拮抗剂作为优化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CD4+CD29+辅助性T细胞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Ⅰ~Ⅳ期胃癌患者共64例、慢性胃炎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各60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9+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及白介素4(IL-4)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三组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癌胚抗原(CEA)的含量;分析以上六者的相关性。结果〓胃癌患者CD4+CD29+T细胞及IL-4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胃炎及健康对照组(P<0.05),而IFN-γ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0.05),但慢性胃炎与健康对照组上述三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Ⅰ~Ⅳ期胃癌患者CD4+CD29+T细胞及IL-4呈递增趋势,而IFN-γ呈递减趋势,均表现为Ⅲ与Ⅰ期之间、Ⅳ与Ⅲ期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胃癌患者ICAM-1、TGF-β1及CEA显著高于慢性胃炎及健康对照组(P<0.05),但慢性胃炎与健康对照组上述三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CD4+CD29+T细胞及IL-4两者与ICAM-1、TGF-β1及CEA三者当中任意一者均呈正相关性,而IFN-γ与ICAM-1、TGF-β1及CEA三者当中任意一者均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CD4+CD29+T细胞及IL-4表达增加、IFN-γ表达减少是胃癌患者的一个重要免疫学特征,在早晚期胃癌呈显著差异性表达,且三者与胃癌的血管表达相关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研究组,包括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组33例、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1iver cirrhosis,LC)组2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CSH)组17例及健康对照组(Control)20例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相对计数,并检测肝功能、HBVDNA含量及HBV血清标志物。结果按Control、CHB、LC、CSH顺序,CD3^+T细胞、CD8^+T细胞百分比依次升高,而CIM^+T细胞、CD4^+/CD8^+比值及NK细胞百分比依次降低,且CHB、LC、CSH组与Control组及CHB组与CSH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8)。CHB患者的CD3^+T细胞与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HBVDNA含量(log_10)呈正相关(P〈0.001;P〈0.001);CD8^+T细胞与HBVDNA含量(log_10)呈正相关(P=0.007),NK细胞与HBVDNA含量(log_10)(P=0.001)呈负相关。CHB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者的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低于HBeAg阴性者(P=0.018;P〈0.001),而HBVDNA含量(log_10)和CD8^+T细胞高于HBeAg阴性者(P=0.012;P=0.019)。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相对值紊乱,且与临床类型、病情、血清HBVDNA水平及HBeAg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