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急诊手术的经验.方法52例婴幼儿合并重症肺炎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2月~36月,平均(11+3.2月)体重4。1~18KG平均(9+115)KG。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并肺动脉高压4例,室间隔缺损(VSD)17例,VSD伴肺动脉高压16例,VSD合并厉间隔缺损14例,VSD合并PDA3例,严重肺动脉狭窄合并PDA、房间隔缺1例,患儿术前有反复肺炎或持续缺氧发作心衰史,经内科长时间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均行急诊手术,除PDA直接结扎外,其他均采用正中切口,用膜肺及改良超滤技术,术后呼吸机治疗。结果术后感染较重无法脱机2例,带机一周后家长放弃治疗,强行拔管后死亡;并发气胸1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例,拔管后再插管5例,合并低心排1例,治疗后痊愈。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患儿反复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行急诊手术,矫正心内畸形,阻止左向右分流,合理的围术期管理.合适的体外循环方法及手术方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临床介入治疗策略探讨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心导管介入治疗的病例选择、手术方法、疗效、安全性及评价。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接受同期介入治疗的11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为3例,女性为8例,平均年龄为(4.08±2.64)岁,最小为5个月,最大为10岁。本组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类型包括:3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3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2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aorta,COA),其中1例为同期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复合畸形的顺序为: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或主动脉球囊扩张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试验患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1例患儿均成功封堵,手术顺利。术后X射线心脏造影及彩超提示,封堵器成形好,未见残余分流。术中、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其中,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后,心电图复查正常。结论介入治疗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技术目前比较成熟,成功率高,但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同期进行介入治疗,其操作较复杂,技术难度较高。本研究证明,若掌握恰当手术指征,制定合理操作策略,手术过程仔细、谨慎,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是较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膜部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既往传统的治疗方法需要打开胸腔,切开心脏才能实施修补,但外科手术心脏停搏时间长,风险大,术后恢复时间长、残余漏发生率高。自1988年Lock等[1]首先报道用双伞形封堵器关闭肌部室间隔缺损取得成功,2002年美国AGA公司开发研制出一种新型自膨胀性非对称型双盘状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由于进口器材费用昂贵,限制了应用。自2002年12月以来,我们应用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12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资…  相似文献   

4.
国产和进口封堵器的应用,促进了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在国内的推广,治疗病例数迅速增加,成功率明显提高。VSD的介入治疗已成为可部分替代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以不同类型传导阻滞多见。我院收治的1例室间隔膜部缺损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行经皮VSD封堵术后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较房室传导阻滞更具危险性,应引起高度警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经右侧腋下直切口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303例的体会。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经右侧腋下直切口,第3、4肋间进胸体外循环下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303例,患儿年龄(3.02±1.35)(7个月至6岁)岁,体重(14.24±2+39)(6~35)kg,其中室间隔缺损(VSD)106例,房问隔缺损(ASD)94例,法洛四联症(TOF)35例,右室流出道狭窄(RVOTO)21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PECD)1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MI)15例,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C)21例。结果术后1例死亡,死因为低心排。其余患儿经治疗后康复出院,术后发生并发症16例,其中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分流2例,右肺膨胀不全8例,肺部感染5例,右膈神经麻痹1例。结论右侧腋下直切口在治疗某些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效果满意,安全性高,不破坏胸骨连续性,胸骨畸形发生率低,瘢痕隐蔽,美观,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导管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多方面综合疗效评价。方法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适合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患儿36例,术前常规检测心电图(ECG),胸部X线等,房间隔缺损(ASD)合并VSD 1例。在TTE及X线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术,术后通过胸片、心电图和TTE进行动态的随访观察。结果35例患儿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7.2%,1例(2.8%)手术失败,改为体外循环下矫正畸形。术后5例病人有少量残余分流,2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AVB),1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1例出现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iLBBB),封堵器脱落1例,心包填塞(PT)1例。VSD术前TTE测量值与术中X线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5%以上病人接受了3~6个月随访,35%以上病人接受了12个月随访,X线及TTE检查:全部显示肺血流量减少,右心房、右心室缩小,心电图提示无明显心律失常发生。结论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治疗VSD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介入封堵术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TTE和X线可以准确地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婴幼儿单纯多发性室间隔缺损(Multipl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MVSD)外科治疗的经验教训,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2001年4月至2008年12月共手术治疗22例MVSD的患儿,其中膜周部合并干下VSD1例,单纯小梁部多发VSD5例,膜周部合并小梁部VSD16例;分别经右心房、右心房联合肺动脉、右心房联合右心室、右心房联合左心室4种手术人路行Ⅰ期根治术。结果术前心脏彩超漏诊3例;全组无围术期死亡,4例发生残余漏,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MVSD多为膜周部缺损合并小梁部缺损,婴幼儿期行Ⅰ期根治手术疗效满意;术前心脏彩超易漏诊,术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手术入路,充分显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降低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失败后外科手术病死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对16例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失败需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出封堵器,修复心内畸形.结果 本组无外科手术死亡病例.ASD部位为中央型5例,下腔型7例,与术前诊断相符率41.7%(5/12),不相符率58.3%(7/12)(P>0.05).术后ASD直径平均(31.0±1.0)mm,较术前诊断的(26.0±2.3)mm增大(P<0.05).术后VSD直径平均(5.0±0.8)mm,与术前诊断的(4.0±0.3)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o 3例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心内畸形修复完善.结论 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的3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PDA8例,ASD23例,VSD6例,均在X线和心脏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导管植入封堵器。分别于术后1-3d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术后随访1个月至1年。结果 37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手术时间为30-150min,X线下操作时间为10-60min,其中即刻封堵成功率为97.3%,一次植入成功率为94.6%,7例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术后肺动脉压显著改善,1例术前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患者术后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并维持,心功能改善。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有效治疗后恢复,其余患者在手术后即刻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PDA、ASD、VSD是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和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曾德斌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0):1946-1947
目的分析60例婴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结果,探讨影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疗效的因素。方法 2009年2月-2010年3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对6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采用在中度低温、中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VSD采取补片修补55例,直接缝合5例;ASD和PDA予以直接缝闭,行手术治疗。结果全组患儿治愈59例,1例患儿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死亡率为1.7%。随访6个月~2年,无其他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婴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经内科治疗无效时应及时手术治疗,术前积极予以支持疗法,术中精细操作可有效地降低手术患儿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经导管治疗的可行性,并对国产封堵器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47例VSD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患者,均使用国产封堵器行介入治疗,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追踪测量及随访。结果38例封堵成功。9例术中封堵后发生少~中量主动脉瓣返流而放弃封堵。VSD术前超声测量缺损直径为3.2—16.4mm,术中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为33~17.1mm,植入的封堵器腰部直径为6.0—22.0mm。共植入国产封堵器38个,技术成功率为100.O%,手术成功率为80.9%。封堵器到位后即刻左心室和升主动脉造影显示:微一少量残余分流6例;微量主动脉瓣返流7例。1例嵴内型VSD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封堵器移位。发生中量残余分流;其余37例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3例微鼎主动脉瓣返流,均无残余分流。术后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经植入临时起搏器及药物治疗后恢复。结论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的VSD确实可行,近、中期临床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但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外科治疗及效果。方法65例CHD合并PH者,房间隔缺损(ASD)27例,室间隔缺损(VSD)3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5例(3例为合并病例),部分心内膜垫缺损(PASD)2例。术前心脏超声检查在缺损处呈双向分流病理改变。手术治疗的指征是心脏超声检查左向右分流时相≥70%心动周期,股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0.94。ASD,VSD均采用涤纶片修补,1例VSD在补片上缝成0.4cm右向左单向活瓣;PDA在并行循环下切开肺动脉补片缝合。术后继续吸氧,扩血管,强心,利尿治疗。结果术后早期因肺动脉高压危象,右心衰死亡2例。余随访12~60(32.30±15.24)个月,心功能Ⅰ-Ⅱ级,心彩超估测肺动脉平均压25—38mmHg,胸片示肺动脉段凸出明显减小,恢复良好。结论经吸氧、扩血管治疗、抗肺部感染、在心功能及肺动脉高压有所改善后,结合超声对分流定性及血气分析判断手术适应证,可使部分CHD合并重度PH患者获得较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罗晓萍  白利 《职业与健康》2013,(21):2894-289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住院治疗的135例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7例,治疗组68例,2组创面均采用常规VSD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VSD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将2组患者在治疗依从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VSD维持时间、敷料更换次数、创面闭合时间等方面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为86.57%,VS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30%,VSD敷料持续时间为(5.3±0.6)d,VSD敷料更换次数为(3.7±0.1)次,创面闭合时间为(21.3±4.3)d;治疗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为98.53%,VS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1%,VSD敷料持续时间为(10.1±0.2)d,VSD敷料更换次数为(1.1±0.2)次,创面闭合时间为(12.5±2.7)d。2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可减少VS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节约治疗成本,减少护士工作量,缩短创面闭合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室间隔缺损(V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在我国几乎占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一半。2002年美国AGA公司开发研制出一种新型自膨胀性非对称性双盘状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过国内外近一年的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我院利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小儿VSD 11例并进行了短期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临床对比研究纤维蛋白胶能否减少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的发生。方法将60例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患者分为2组。组1行常规VSD修补术,组2在常规VSD修补术基础上应用纤维蛋白胶。所有患者出院前采用双盲法行心脏Doppler检查,确定发生残余漏的例数和直径。结果组1术后残余漏发生率、残余漏直径均显著高于组2(P〈0.05)。结论纤维蛋白胶具有较好的粘合性,能显著降低VSD术后残余漏发生率,减小残余漏直径大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的方法和中,远期随访情况。方法2009年3月-2012年3月,选择48例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符合封堵条件者在全麻下经口插入食道超声探头,手术开始前再次评估VSD是否适合封堵,根据VSD的位置,形态和最大直径选择合适的封堵伞。胸骨下段3-4cm切口暴露右心室,将输送装置刺入右心室,在超声引导下经过室间隔缺损,释放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上海形状记忆合金公司),食道超声评估封堵器的位置、对三尖瓣和主动脉瓣的影响以及有无残余分流。术后24h、72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予以胸片、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48例患者中45例(94%)封堵成功,3例中转开胸,TEE显示封堵器与VSD边缘吻合紧密无残余分流,未出现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反流。2例头痛3天后自愈,l例轻度血红蛋白尿,3天后恢复,2例患者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3个月心电图均恢复正常。1例术后1个月迟发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年后心电图均恢复正常。术后共完成中长期电话及来院随访41例,中位随访时间:32.5个月(1~48个月)。所有随访到患者均无封堵器脱落、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猝死等并发症发生。随访彩超提示微量残余分流1例,主动脉瓣返流由微量加重到少量l例,新出现三尖瓣微量一少量返流6例,新出现二尖瓣微量一少量返流3例,余患者心功能均正常。随访中,新发各类传导阻滞总共4例(RBBB2例,LAFB1例,LRBBB+LAVB1例)。研究结果显示,与文献报道经皮介入治疗先心室缺相比,应用经胸室缺封堵器术后短期及中长期随访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经皮介入封堵器。结论经胸小切口VSD封堵术成功率高,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经皮封堵器及外科修补术,是一种疗效可靠,损伤小,安全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特别是术后瓣膜返流和迟发型的房室传导阻滞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国产和进口封堵器的应用,促进了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在国内的推广,治疗病例数迅速增加,成功率明显提高。VSD的介入治疗已成为可部分替代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1-2]。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以不同类型传导阻滞多见[3],我院收治的1例室间隔膜部缺损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行经皮VSD封堵术后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较房室传导阻滞更具危险性,应引起高度警惕,现报道如下。患者男,13岁,学生,因发现心脏杂音3个月于2005年3月5日入院。3个月前查体时发现心脏杂音,平日无症状,活动不受限。查体:唇无紫绀,心率40次/min,心律不齐,胸骨左缘第3~4…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右腋下小切口治疗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方法 2006年3月至2009年6月,施行经右腋下小切口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38例,其中室间隔缺损(VSD)22例,房间隔缺损(ASD)14例,VSD合并ASD 2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再次开胸止血1例, 发生右下肺不张2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2例,随访时间1~18个月,除1例VSD患者术后发生残余漏外,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经右腋下小切口治疗房室间隔缺损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简便、美容效果好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彭冉 《现代保健》2011,(29):33-34
目的总结98例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治疗严重发育不良低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儿的经验。方法2006年1月~2010年9月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治疗严重发育不良低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儿98例,男56例,女42例。年龄87~156(120.1±9.70)d。体重4.35~8.00(6.5±0.68)kg。婴儿易感冒,喂养困难,其中83例反复发生肺炎,内科常规治疗效果不佳;21例肺炎、心衰,术前三次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心衰难以控制。结果术后死亡3例(死亡,卒3.06%),因术后肺部感染,呼吸循环衰竭死亡2例,因低心排死亡1例。发生并发症者19例,发生牢19.38%。结论尽早手术治疗和术中精细、温柔操作,术后严密呼吸道管理和严格调整出入量,合理应用强心及血管活性药物,可明显降低低龄、低体重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室间隔缺损(简称VSD)的婴幼儿易合并肺炎心衰,我们于1992年1月~1995年12月采用多巴胺辅佐治疗VSD合并肺炎心衰患儿,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依据及病例分组所有患儿均经彩色多普勒确诊为室间隔缺损,肺炎心衰依据1984年全国小儿肺炎并心衰诊断标准修订草案。4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及入院前的病程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