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呕吐是临床常见病证。仲景在《金匮要略》曾列呕吐哕证治专篇,论述其诊治方法,其内容反映了仲景治疗呕吐的学术思想及其宝贵经验,时至今日,仍有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意义。笔者就个人学习及临证体会,初步探讨如下:一、逐邪外出不可止呕仲景谓:“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此“脓”,源于内痈,主要指胃  相似文献   

2.
呕吐一证,为临床常见,病因多种,病机复杂。尽管《金匮要略》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专篇论述,但散在《金匮要略》各篇之中的治疗呕吐的条文也复不少。现全面加以整理分析,以期对临床治疗呕吐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意思是,经常呕吐的病人(即呕家),因痈脓引发的,不可径去止呕,若痈脓消失则呕吐自平.呕吐有因内有痈脓,脓毒上冲,致使胃气上逆,痈脓是其本病,呕吐只是标证,当治其本病,并非用止吐之药所能取效. 对于"呕家有痈脓"的理解,笔者过去总是与类似急腹症的临床表现联系在一起,如因肝脓疡、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阑尾脓肿等,出现呕吐、腹痛等,认为因"痈脓"引起的呕吐一定伴随着腹痛,就算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呕吐,也有腹痛的症状.近来再读仲景这句话,有了新的感受,一是其作为中医治疗呕吐的总原则的理解得到了加深,二是因痈致呕不必有腹痛的伴随症状.  相似文献   

4.
呕吐临床常见,亦是多种病证的一种临床表现。呕吐最早的记载见于《内经》,但对呕吐的脉证治疗则详见于《金匮要略》。本期《〈金匮要略〉呕吐证治探要》一文,笔者对《金匮要略》呕吐的证治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认为仲景治疗呕吐既见呕止呕,标本兼顾;又见呕不止呕,重于治病求本;更见呕勿令止呕,法倡因势利导。此三条法则至今适用,临证当详审细辨,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5.
郑明武 《江西中医药》2005,36(10):12-13
仲景治呕辨证精当,处方灵活,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到的条文有六十余条,方剂三十余首,特别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中,尤为集中,现归纳为十法,分述于下。1和胃止呕《呕吐哕下利病篇》指出:“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又说:“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胃主受纳,以降为顺,各种原因而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皆可发生呕吐,故治呕之法,以和胃为首要。小半夏汤和生姜半夏汤皆由生姜半夏组成,药虽仅二味,但善能降逆和胃,为治呕之要药,应用时随证化裁,即可治疗诸般呕吐…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论述呕逆证者 ,全书不下 70余条 ,约占全部条文的五分之一。如呕、吐、哕 (干呕 ) ,或欲呕、自欲呕、颇欲呕、吐蛔、呕不止、微呕、朝食暮呕等 ,又如鼻鸣干呕、水入则呕、心烦喜呕、胸胁满而呕、腹满而呕、心下温温欲呕、与水则哕、既吐且利、食则吐蛔等。从中可以看出 ,《伤寒论》之呕逆主要指呕、吐和哕症 ,以声独出为干呕 (哕 )。其言吐者 ,呕吐物中有食物、涎沫、痰液、酸水、黄水、蛔虫等。本文拟讨论《伤寒论》中辨呕逆的临床意义。1 作为诊断的依据呕逆作为一种症状 ,出现在多个症候群中。观察呕逆证的存在与否及相关证候…  相似文献   

7.
饮证最早见于《内经》,载有水饮、积饮、溢饮等。《金匮要略》首次提出痰饮病,并对其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阐述最详,该篇将痰饮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大类。此外,痰饮还散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胸痹心痛短气病》、《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呕吐哕下利病》等篇章。《金匮》虽然痰饮混称,但重在论述饮证。其治疗主要有以下十法。  相似文献   

8.
《内经》称呕吐为呕,呕吐二字并称,则始于仲景。《金匮要略》所论呕吐,既作为一个独立的病名,复又指多种疾病的症状。除有专篇《呕吐哕下利病篇》详细论述外,还散见于《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痰饮咳嗽篇》,《黄疸篇》,《妇人妊娠篇》等。合计30余条,方19首。其治呕之法,可谓丰富多彩。在众多的治呕方剂中,探讨其论治规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仅以后学之识,就正于同道。一、明病机重胃、脾、肾《金匮·呕吐哕下利篇》谓:“夫六腑气  相似文献   

9.
吴茱萸汤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三见 ,即阳明篇 2 4 3条 :“食谷则呕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篇 30 9条 :“少阴病 ,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厥阴篇 378条 :“干呕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二见 ,即“呕而  相似文献   

10.
胃气上逆之证统称为呕逆证。其临床的病症表现有干呕、呕吐、吐涎沫、哕、噫气、胃反等不同,但究其病机不外乎脾胃气机升降失司,升多降少,故可异病同治。我师吴凤全教授在治疗呕逆证时,在其共同病机的基础上,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辨其寒热虚实,不因见呕止呕,因此,疗效卓著。正如《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第1条指出“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欲。”吴教授根据临床多年的实践总结,把呕逆证大致归纳为5种证型,表证呕逆证;胃寒呕逆证;胃热呕逆证;肝胃同病呕逆证;寒热错杂呕逆证。在辨寒热、虚实的基础上,根据证型不同,辨证用药,并…  相似文献   

11.
呕吐是临床常见病证,仲景在《金匮》中对呕吐征治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本文通过分析《金匮》对停饮呕吐的辨证论治,探讨其特点,希望能对停饮呕吐的证治研究有所帮助。《金匮》对停饮呕吐主要分为以下方证论治:1小半夏汤证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小半夏汤证乃因饮停心下,胃失和降,气机上逆,症见呕而不渴,治当化饮降逆,和胃止呕。半夏、生姜正有此功,两药和胃止呕之功颇强,除用于停饮呕吐外,经过配伍可用于多种证型的呕吐,如治疗风寒挟混…  相似文献   

12.
哕病历来多责之胃,实际上从《内经》到《金匮要略》尚责之其他脏腑,尤其是肺,研读发现,《内经》早就提出了“肺主为哕”的著名论断,只是尚未引人注目而已。《金匮要略》在对哕病的论述中从客观上继承了《内经》的上述理论,并有所发展。文章不仅扼要探讨了哕病关乎肺的机理,而且还列举了哕病关乎肺的经治案例以佐证之。  相似文献   

13.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7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策  王继合 《河北中医》2008,30(5):493-494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治疗小柴胡汤证误下伤中而致的痞证,另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证并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汤用药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能调和脾胃气机,治疗上寒下热,寒热互结于中焦之痞塞。临床上只要辨证准确,  相似文献   

14.
马占洋  武鹏 《河南中医》2011,31(7):704-705
《金匮要略.呕吐》篇系统论述了辨证论治呕吐病的方法,其内容广泛,方法独特。依据呕吐的不同证型,可采用暖肝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益气润燥、温中散寒化饮、和解少阳、清热通便、清热散饮、清热止利、辛开苦降、排脓解毒10种治法。  相似文献   

15.
白本论述了八种病症的症状、病机、预后和治疗方法,如厥阴病、厥证、下利、呕吐、哕、疝、消渴、淋证,符合仲景厥阴篇的特征。见表1。 宋版《伤寒论》在《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下,有五个小字,"厥、利、呕、哕,附",说明《伤寒论》厥阴篇原本就是"厥阴病"之后附有"厥、利、呕、哕”一篇内容,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时,  相似文献   

16.
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2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云飞 《新中医》2007,39(12):64-65
半夏泻心汤为医圣张仲景创立,《伤寒论》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哕下利篇》:"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治之"。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9条条文论及"哕",而其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证治》更是专门论及哕。笔者以六经辨证理论为指导,结合自身三十余年临证实践,通过对张仲景所论"哕"之相关条文加以归类、分析,以期整理出张仲景治"哕"之辨证规律,并将其简化分为阳明热结实证、阳明虚寒证、太阴胃气虚败证等三大证型,用诸临证辨治。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两书对“治呕”都有详细论述,在《金匮要略》中确立了治呕主方——小半夏汤,并根据呕吐的性质(寒热)、先后、主次以及病源、病位的不同进行辨证施治,制定了十多个不同的方剂,主治各种类型之呕吐。  相似文献   

19.
呕吐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古人谓“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临床上往往互相兼挟。医圣张仲景对呕吐的证治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如论其症状有呕吐、喜呕、欲呕、呕逆、呕不止等。言其兼证有呕不能食,呕而发热,呕而烦  相似文献   

20.
董莉 《江西中医药》2002,33(2):52-52
呕吐是指食物或痰涎自胃中上逆而出的病症 ,在张仲景所撰的《伤寒论》中 ,不仅对呕吐的病因、病机有全面的论述 ,而且对呕吐的辨证论治更卓有特色。笔者不揣浅陋 ,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讨论。1 呕为六经 ,分经论治《伤寒论》以六经为纲 ,对于呕吐一证同样要综合分析 ,辨为某经病证 ,分经论治。如《伤寒论》中治疗太阳中风之“干呕”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散风邪 ;治疗阳明腑实之“腹胀满而呕” ,用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 ,软坚润燥 ;治阳明中寒之“食谷欲呕” ,予吴茱萸汤温中和胃 ,降逆止呕 ;治疗少阳病之“心烦喜呕” ,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