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海洲教授是我国中医风湿界临床大家,对于风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用药经验有深刻的理解,颇有造诣,时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顾问.谢老提出的"治痹三要(扶正培本、祛湿健脾、利咽解毒)四宜(寒痹宜温肾、热痹宜养阴、寒热错杂宜通、久病入络宜活血搜剔)"学术思想已经广为国内外中医风湿界流传并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临床运用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文献的归纳性回顾,探讨其治疗的高频药物,以期提高中医药方药理论与医疗实践水平。方法 选取近30年医学期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中药复方,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对用药的功效、归经、性味等特征进行统计。结果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75首复方中单味药126味,前31味药累积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70.7%,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高频药物。从功效分类看,祛风湿药、补虚药、解表药和活血化瘀药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高频药物。从药物归经看,肝、脾、肾经药居前3位。药味以辛、苦、甘为主。药性以温性药使用最多。结论 分析统计得到的高频药物,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采集全国18家研究中心160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史及中西医诊断信息,设计类风湿关节炎病证规律调查表,将所有信息录入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数据库。将患者辨证分为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不足证。分析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组合特点。结果共收集符合标准的调查表1602份。因部分调查表证候诊断缺如,1418例证候填写完整的RA患者中,单一证候1232例占86.88%,其中湿热痹阻证比例最高共计622例,占43.86%,其他依次为寒湿痹阻证、肝肾不足证、痰瘀痹阻证、风湿痹阻证、气血不足证。RA患者不同证候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西南地区外,其他各地区RA患者均以湿热痹阻证为主要证候,湿热痹阻证在华北地区的证候分布中所占比例最高为57.08%(137例/240例),西南地区最低为25.48%(66例/259例),西南地区以寒湿痹阻证为主要证候占32.82%(85例/259例)。各地区证候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痹阻证、肝肾不足证病程与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气血两虚证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痹阻证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证候类型,其地域分布广,病程较痰瘀痹阻证、肝肾不足证患者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近10年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文献,探讨RA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与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知网"数据库2008—2018年中医药治疗RA的文献,系统提取其中涉及中医证候分型、舌脉表现、方药使用等信息,进行规范并归类,应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证候、舌脉、方剂、中药的频次、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文献9494篇,纳入研究247篇;共出现9种舌质,8种舌苔,21种脉象;经规范证候名称后,获得共计15种证候,最常见的前五位证型为风湿痹阻、肝肾不足、寒湿痹阻、湿热痹阻、瘀血痹阻;在证候分布的基础上进行证候要素提取,得到10种证素,居于前6位的为风、寒、湿、肾虚、瘀;除自拟方外,治疗RA方剂共计37首,主要来源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大中医经典;共使用了171味中药,药物总使用频次为1524次,平均每处方使用13.6味中药,以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补肾壮骨药、利湿药为最常用。结论:综合证候分型与方药使用两方面,得出RA的核心病理要素为(肾)虚、湿、瘀。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研究刘喜明教授辨治2型糖尿病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方法:建立"刘喜明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信息"数据库,主要记录证候、治则、药物等指标,采用频数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专家访谈、运用中医药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刘喜明教授使用治法名称共18种,其中祛湿、活血、化痰、通络、行气治法133次,占61.01%;补气、滋阴、温阳57次,占26.15%;使用频次居前41位中药分布,依次为:丹参42次、半夏36次、薏苡仁28次、生黄芪28次、黄连28次、枳实28次、僵蚕25次、麦冬24次、川牛膝21次、太子参18次、橘络18次、巴戟天18次、黄芩18次、佩兰14次等。结论:刘喜明教授辨治2型糖尿病善用"芳香宣通"及"平补阴阳",常用治法:芳香化湿、行气活血、化痰祛湿、通络、调补阴阳等;常用药物:丹参、半夏、薏苡仁、枳实、僵蚕、橘络、佩兰、麦冬、玉竹、巴戟天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内蒙古地区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帮助临床准确辨证、提高疗效。方法:对内蒙古地区6个中心206例RA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寒湿痹阻>风湿痹阻>湿热痹阻>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痰瘀痹阻。各证型年龄(P=0.029)、健康评估问卷评分(HAQ)(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病程、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内蒙古地区RA证型分布以寒湿痹阻、风湿痹阻居多;老年人肝肾不足、湿热痹阻证型居多。湿热痹阻证型较风湿痹阻、寒湿痹阻HAQ评分更高。  相似文献   

7.
旷惠桃教授以经方当归四逆汤为基础,创制养血通痹汤,临床随证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寒湿阻络之尪痹;阳虚体质,感受寒邪之痛痹;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留滞肩臂之肩痹;血虚寒凝,寒湿痹阻肢末,气滞血瘀之脉痹;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复感寒邪,阻滞局部关节之骨痹等,皆获佳效。体现了其"温养治痹"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8.
李艳为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安徽省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医大师李济仁学术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内科"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科带头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骨痹为五体痹之一,西医学的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疾患属骨痹范畴,中医药对此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李艳主任传承国医大师李济仁治痹思想,认为骨痹内因正气不足,外有风寒水湿热毒,致痰湿瘀血痹阻筋骨。初期多实、多热,后期多虚、多寒。临证时予以疏风解表、祛湿通络治疗风湿证,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治疗寒湿证,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治疗湿热证,清热解毒、凉血止痛治疗热毒证,化痰散瘀、活血通络治疗痰瘀证。  相似文献   

9.
王惠  王志文 《光明中医》2016,(9):1228-1229
目的总结王志文教授治疗痹病的经验。方法王教授认为痹病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正气亏虚、外邪入侵、痰浊瘀血三方面,根据风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寒热错杂证、痰瘀痹阻证、气血两虚证、肾阳亏虚证这六种证型总结王志文教授对痹病的治法及用药规律,而且用临床病例验证了王教授的辨证治疗经验。结果王志文教授多年辨证治疗痹病的经验可行有效。结论王志文教授通过辨证治疗痹病,疗效可佳,使上万风湿骨病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吴生元教授治疗肌痹的经验与心得。方法 通过对吴生元教授临床诊治肌痹病案的整理总结,分析其在肌痹治疗上临床遣方用药的特点及常见证型。结果 吴生元教授认为肌痹的基本病机是正虚不能御邪,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肌腠,留滞于肌肉关节,脉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遂出现皮肤红斑,局部肌肉关节疼痛。病程初期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多调补肺脾;病程后期以扶正为主,祛邪为标,重视补益肝肾。脏腑辨证以脾为主,病因辨证以湿为主。治疗肌痹注重邪气偏盛转化辨治,审证查因,祛邪为先;强调顾护先后天,调护脾胃贯穿治疗始终。根据临床经验分为风热伤肺证、寒湿痹阻证、湿毒化热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上热下寒证、脾肾阳虚证论治。结论 吴生元教授在肌痹治疗上临床疗效颇验,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