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某院58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了解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2012—2013年上报的581例ADR 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581例 ADR 报告中,男性290例,女性291例,基本持平;静脉给药方式引发的 ADR 最多,占总例数的72.81%,抗感染药物引起的 ADR 最多,占总例数的26.68%,其次为中药制剂,占总例数的17.21%;ADR 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28.92%;ADR 报告分类多为一般,占总数的91.57%。结论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慎用中药制剂,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以减少 ADR 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75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各种因素对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及其特点,以促进医院的合理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2007年9月30日的我院门诊、住院患者ADR监测报告75例,对药物种类、抗茵药类别、涉及的系统/器官、给药途径及年龄等各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75例ADR中,老年患者较多,占18.67%(14例);静滴给药引发的ADR居多,占总例数的82.67%(62例);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45.33%(34例);临床表现以皮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49.33%(37例)。结论:医务人员在临床药品使用中结合ADR发生的特点,注重合理用药,把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2005年7月至2009年12月收集的252例ADR报告。结果 252例ADR报告中,以静脉注射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84.92%(214例);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62.70%(158例);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53.17%(134例)。结论上报的ADR例数与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相关,应慎用注射剂,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解放军264医院1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ADR报告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2006年收集整理的150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由抗菌药导致的ADR最多,占总数的42.00%(63例)。150例ADR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38.00%(57例),20岁以下的患者较少,占总数的4%(6例);以静脉滴注方式占91.3%(137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42.7%(64例)。结论:临床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尤其是对老年人的ADR观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5.
1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ADR报告填写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集的101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ADR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由抗茵药物导致的ADR最多,占总数的46.5%(47例)。101例ADR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35.6%(36例),20岁以下的患者较少,占总数的4%(4例);以静脉滴注方式92.1%(93例)为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39.6%(40例)。结论:临床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茵药物,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6.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成功上报省中心的7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8例ADR中,女性的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71.79%(56例);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78.21%(61例);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52.5%(41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35.9%(28例)。结论防止可能或潜在的ADR,关键在于临床用药监测,应加强ADR监测及其相关知识宣传,开展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7.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5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58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158例ADR报告中,大于6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总例数的35.44%(56例);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总例数的84.81%(134例);最易引起ADR的药品为抗感染药,占总例数的47.47%(75例);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最高,占抗感染药物例数的49.33%(37例);ADR致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且比例最高,占总例数的42.41%(67例)。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报告工作,减少或避免ADR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我院儿科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儿科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儿科2006年收集的67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表,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67例ADR中,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94.03%(63例);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3.28%(29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49.25%(33例)。结论应关注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加强儿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我院25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3年10月-2005年12月收集到的256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人、给药途径、药物种类、抗感染药物类别、引发ADR前10位的药品、涉及的器官系统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报告来源于医师的占60.94%;静脉滴注药物引发的ADR占75.0%;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的ADR报告例数居第1,2位;ADR发生频率最高的3种药品是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曲松;ADR表现以皮肤损伤最为常见。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督,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品的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2003~2005年上报的21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致ADR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ADR损害类型、上报人职业、既往不良反应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以医生呈报的数量最多,占总例数的71.43%;抗生素引起的ADR占61.90%;给药方式以静滴为主,占90.48%;所涉及的患者以住院病人居多,占61.90%。结论:控制注射途径给药,密切注视中草药注射液应用,都是今后ADR监测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1.
657例抗感染药致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霞  葛卫红  吴宝萍 《中国药房》2008,19(29):2296-2298
目的:了解我院抗感染药致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06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室收集到的657例抗感染药致ADR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引起ADR的抗感染药涉及13大类49个品种。657例ADR中,>60a发生率最高,占30.14%;喹诺酮类引起的ADR居首位,其次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3.12%),其次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损害等。结论:抗感染药发生ADR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在使用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我院34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元春  马儒清  陈金月 《中国药房》2009,(17):1346-134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集到的340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我院报告ADR例数最多的部门为药学部,有80例(23.53%);21~60a年龄段患者ADR发生率较高(63.83%),且女性高于男性;静脉给药方式是导致ADR的主要因素(83.24%);ADR发生率最高的为抗感染药(48.08%),其中绝大多数是由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引发;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38.05%)。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提高报告质量,合理、规范使用药物,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张夏华  吴广通  石玉岚  米丽 《中国药房》2009,(32):2541-254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将我院2004~2008年收集的ADR报告560例,按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我院上报的ADR中,抗感染药引发的ADR占51.8%,中药制剂占10.7%;ADR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最常见,占51.8%,无死亡病例报道。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工作,尤其要严格把握抗感染药及中成药的使用指征,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我院27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刚  骆伟  钟长珍  漆玲 《中国药房》2009,(26):2061-206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6月~2008年12月上报的271例ADR报告,分别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上报科室分布、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1例ADR中,共涉及药品14类91种,其中抗肿瘤药引发ADR最多,有152例(占56.09%),其次是抗微生物药,有26例(占9.59%);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大,有247例(占91.14%);引发消化系统的ADR较多,有79例(占29.19%)。结论:抗肿瘤药、抗微生物药应用及以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因素,临床应重点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11个月上报的456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药物过敏史、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滴注较其它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326例,占71.49%)。抗感染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262例,占57.46%),头孢菌素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物(125例,占47.71%),头孢替唑居首,其次为中药制剂。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3年1月~2008年6月上报的272例ADR报告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结合Excel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2例ADR中,女性多于男性,药品不良反应一般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抗感染药物引起ADR为147例,占54.04%,中药注射剂73例,占26.84%。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以呼吸系统及皮肤损害最多。结论:应加强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的监测,严格掌握适应证,尽量减少几种注射药物合并配伍,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我院14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兰瑛 《中国药房》2009,(11):859-86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4年9月~2007年12月收集的141份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1例ADR中,女性占总例数的65.25%(92例);年龄19~60 a人群占总例数的60.99%(86例);静脉滴注引发的ADR占总例数的61.70%(87例);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52.11%(74例);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23.94%(34例)。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报告工作,以保证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分析,探讨ADR发生的特征,挖掘预警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集到的690例ADR有效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程度、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60岁以上个案占38.4%,ADR发生频率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无性别差异;涉及药品12类351种,主要为抗感染药(占25.07%)和中成药(占14.53%),引起严重ADR的药物主要为抗感染药和抗肿瘤药;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给药途径(占56.5%);30.29%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抗感染药、中成药及抗肿瘤药的安全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科用药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预防方法。方法查阅我院2005年4月—2011年12月收集的有关儿科用药所致药品不良反应案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84例患者中,男187例(65.85%),女97例(34.15%);静脉滴注260例(91.55%);抗感染药物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例数最多,为242例(85.21%);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变态反应最多,共195例(61.13%)。结论医药工作者应重视儿科用药的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收集的415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5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最高(134例,占32.3%);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278例,占67.0%);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167例,占40.2%),其次是中药制剂(69例,占16.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143例,占34.5%),其次是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损害。结论:医务人员在临床药品使用中应重视并加强ADR监测,结合ADR发生特点,合理用药,从而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