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HLA体液致敏对肾移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688例等待肾移植受者的HLA体液致敏状态与移植效果的观察,以探讨移植受者高效致敏状态与肾移植效果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等候移植受者中有26.31%群体反应性同种抗体阳性,PRA阳性受者中仅53.7%的患者补体依赖性淋巴细胞毒阴性;PRA≥30%的受者即接受CDC阴性的供体,仍然100%发生超急排斥,90%丧失移植物。  相似文献   

2.
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在肾移植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了解群体反应性抗体在肾移植中的意义。方法观察了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与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关系。结果发现PRA阳性及其强度与排斥反应相关:PRA阳性率13.3%,阴性率为1.4%(P<0.01);阳性者总排斥率为35.6%,阴性为7.2%(P<0.01);PRA>30%时排斥率70.6%,而<29%时为14.3%(P<0.01)。首次移植PRA阳性率12.2%,再次移植阳性率71.4%。女性PRA阳性高于男性。再次移植、反复输血及妊娠是致敏重要因素。结论PRA应作为术前组织配型的一种方法。PRA检测对提高肾移植存活率有帮助;同时讨论了PRA阳性者作肾移植前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受者致敏状态的预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测定对了解受者体内抗HLA抗体的水平及致敏状态,预防超急和加速排斥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其敏感性明显高于供受者交叉配型试验(CDC),高PRA(阳性率≥50%)与严重排斥反应及移植物存活率下降密切相关。血浆置换(PE)能有效清除PRA阳性受者血清中的抗体,避免超急和加速排斥反应的发生,但良好的HLA配型对提高PRA阳性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移植物存活率更重要。通过随机多次淋  相似文献   

4.
群体反应性抗体在肾移植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群体反应性抗体(PRA0在肾移植中的意义。方法 对178例肾移植患者进行了术前、术后PRA检测。结果 肾移植术前PRA阳性患者有23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为20例。术后PRA阳性受者58例,发生排斥反应的有34例。移植前后PRA阴性患者有108例,有8例发生排斥。在肾移植患者中所产生的抗HLA抗体的频率和HLA抗原的分布不同。结论 PRA检测对预测移植肾排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血清可溶性HLAI类抗原(sHLAI) 与肾移植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的关系。 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动态监测36 例肾移植受者sHLAI水平。 结果 尿毒症组sHLAI水平为(2-94±0-34)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76±0-33)μg/L(P< 0-05) 。移植后功能稳定组sHLA降至(0-63±0-31 )μg/L,显著低于尿毒症组( P<0-05)。sHLAI在发生排斥反应前3 天及感染后5~7 天显著升高。 结论 sHLAI可作为监测肾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的参数。  相似文献   

6.
HLA配型在致敏受者肾移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在致敏受者肾移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莱姆德细胞板通过补体领事微量细胞毒性试验检测受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应用单抗湿板进行供受者HAL-Ⅰ类抗原分型;应用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Micro-SSP)进行HAL-Ⅱ类基因分型。结果 17例受者PRA阳性率为5.1% ̄80%,平均37.89%;按交叉反应组(CREGs)配型原则,供受者HLACRAEs0.1和  相似文献   

7.
HLA配型与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HLA配型与尸体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将262例尸体肾移植受者按HLA配型的误配率(MM)进行分组,统计各组术后1~2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次数。结果 当MM〉3时,若接受的器官HLA抗原/基因为可接受性,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16.4%;若供体器官HLA抗原/基因具免疫原性,则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33.1%,两者比较,P〈0.05。结论 供受者间HLA配型越好  相似文献   

8.
供,受者PRA高敏感性对肾移植术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供受者淋巴细胞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高敏感性对肾移植术后的影响,对9例受者和3例供者采用超低温生物冷冻技术进行PRA测定,在PRA>40%时行同种尸体肾移植术,术前均予血浆置换治疗3~5次,术后采用四联用药。结果:12例PRA高敏感性移植患者均发生难治性急性排斥反应,经应用甲基泼尼松龙、ATG、OKT3冲击治疗及血浆置换,8例逆转(666%),2例摘除移植肾(166%),2例因合并肺部感染死亡(166%)。结论:(1)供、受者PRA高敏感时行肾移植手术有一定危险性,常因反复排斥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血浆置换或静脉注入免疫球蛋白抑制剂减少针对HLA同种异体的抗体,术后早期预防性应用ATG或OKT3治疗可获得肾移植成功。  相似文献   

9.
肾移植受者血清可溶性HLA—Ⅰ类抗原的动态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Xu J  Cao Q  Wu D  Ma J  Yu L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1):657-659
目的 了解血清可溶性HLA-Ⅰ类抗原(sHLA-Ⅰ)与肾移植受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动态监测36例肾移植受sHLA-Ⅰ水平。结果尿毒症组sHLA-Ⅰ水平为(2.94±0.34)μg/L,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76±0.33)μg/L(P〈0.05)。移植后功能稳定组sHLA降至(0.63±0.31)μg/L,显低于尿毒症组(P〈0.05)。sHLA-Ⅰ在发生排斥  相似文献   

10.
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肾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 及丙型肝炎病毒(HCV) 感染对肾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 对80 例感染HBV、HCV 者肾移植术后肝病及排斥的发生情况、死亡原因及长期存活率进行分析。结果 移植后慢性肝病发生率为21 .25% , 死亡率为18 .75 % , 显著高于非感染组(1 .19 % , P< 0.01) ;HCV 组超急性排斥及加速性排斥的发生率(6 .06% ,9 .09 % ) 显著高于非感染组(0 .72 % ,2 .74 % ; P< 0 .01 , P< 0 .05)。结论 HBV及HCV感染显著影响肾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率; 移植后肝病及感染是其主要死因; 对HBV 及HCV 感染患者应采取合理的免疫抑制治疗。  相似文献   

11.
预防预致敏受者尸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LA配型及新型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对预防致敏患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选择46例术前致敏患者(术前PRA>10%),对照组选择同期705例未致敏患者(术前PRA<10%),实验组患者均采用诱导治疗(ATG 100 mg/d,5~7 d)+三联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方案(FK506+MMF+激素),比较两组间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比例、移植肾/患者一年存活率,同时分析HLA配型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分别为30.43%和19.57%(P<0.05);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病率分别为60.86%和11.87%(P<0.01).患者一年存活率分别为95.65%和98.44%,一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3.48%和96.88%;一年时平均血肌肝分别为130 mmol/dL和125 mmo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HLA相配率(4.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8)(P<0.05).实验组中HLA配型2-4错配的患者与0-2错配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高度致敏患者(移植术前PRA>50%)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较低度致敏患者(PRA 10%~20%)发病率高,移植术后PRA水平持续升高者更容易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结论供、受者之间良好的HLA配型及采用新型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方案,对预防及减轻致敏患者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受者HLA特异性抗体的监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对肾脏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微量补体依赖性细胞毒试验(CDC)对897例例次肾移植受者的PRA进行动态监测。结果856例初次肾移植受者中术前PRA阳性者121例,占11%,而33例次2次移植和8次3次移植受者术前PRA阳性分别为58%和87%,与初次肾移植受者组比较,PRA阳性受者比例均显著增高(P<0.001)。PRA阳性组受者肾移植术后排斥发生率为40%,而阴性组受者仅1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P<0.01)。PRA阳性组受者的移植物存活率则明显低于阴性组(P<0.001),尤其是PRA>40%的高效敏受者的1、3、5年和7年多移植物存活率与阴性组比较分别下降了24%、38%、57%和56%,均为P<0.001。ELISA法与CDC法的双盲试验发现,319份受者血清中CDC-PRA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分别为3.8%和3.1%。结论PRA是预测受者致敏状态的敏感指标,对移植后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存活率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度致敏肾移植患者的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度致敏肾移植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对22例高度致敏肾移植患者术前组织配型及预处理,术后抗排异方案以及肾功恢复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17例患者术前经血浆置换3~8次后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降至30%以下,5例患者术前PRA仍大于50%.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HAR)1例(9.9%),抗排异反应未能逆转,予以切除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AR)8例(36.3%),经甲强龙+ATG(ALG)冲击治疗后6例肾功恢复正常,2例转为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术后DGF5例(22.7%),予以血液透析+低剂量抗排异药物维持,肾功均恢复正常.结论 避开相应抗体进行良好的组织配型,是高度致敏患者肾移植成功的关键;术前行血浆置换降低高度致敏患者PRA,使用ATG或ALG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排斥反应逆转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监测对预测肾移植受者排斥反应发生的意义及探讨对高水平PRA受者的临床处理.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法)动态监测肾移植受者的PRA水平,以PRA≥10%为阳性,10%≤PRA<50%为低致敏、PRA≥50%为高致敏,并对37例术前高致敏患者行血浆置换.结果 1527例肾移植受者中,PRA阳性350例(22.9% ),其中高致敏 94例(26.8% );PRA阳性组排斥反应发生率(21.1% )高于PRA阴性组(3.8% , P〈0.01), 术后PRA转为阳性组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PRA无变化组(P〈0.01),行血浆置换受者与未行血浆置换受者排斥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接受过移植、多次妊娠、多次输血受者易致敏,HLA-A、B、DR配型错配抗原〉3个受者急性排斥的发生率(16.9% )明显高于错配抗原≤3个受者(1.7% , P〈0.01).结论 动态监测PRA水平有助于预测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供受者HLA致敏原性错配(IM)对肾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首次肾移植受者IM对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的恢复时间及1年内排斥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IM对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时间无明显影响;IM患者1年内急性排斥率明显增加;各类位点IM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进行比较,A位点影响不大,B位点与急性排斥反应有关,DR位点IM可致急性排斥反应明显增加。结论:在临床采用氨基酸残基配型标准判断组织配型的同时,IM不容忽视,HLA-B位点IM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HLA-DR位点IM明显影响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影响致敏患者移植肾存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致敏患者移植肾存活的危险因素,以提高致敏患者移植肾长期存活率。方法对102例接受肾移植的致敏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KaplanMeier计算移植肾1、3、5年存活率,用LogRank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结果术后随访(30±2)个月,未出现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3例,经激素及抗淋巴细胞抗体治疗后,25例逆转;16例移植肾功能丧失,其中7例死亡,死亡原因为肺部感染5例,心血管疾病2例;人/肾1、3、5年存活率分别为95%/90%、93%/85%、93%/7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表明,受者年龄、移植次数、HLA相配程度、PRA水平、移植后PRA升高、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血肌酐水平、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等10个因素对移植肾的存活有重要或非常重要影响。结论良好控制影响移植肾存活的危险因素,致敏患者肾移植同样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良好的HLA配型可改善群体反应性抗体高的受者肾移植效果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HLA配型在高致敏受者肾移植中的意义。方法 对12例群体反应性抗体为36% ̄76%物肾功能衰竭患者使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IL-Ⅰ、Ⅱ类抗体分型盘进行HLA配型。结果 供、受诸 HLA-A、B、DR位点各有一个抗原相符合3例;HLA-B位点2个原、DR位点1个抗原相符者1例;HLA-A位点1个抗原、B位点2个抗原、DR位点1个抗原相符者6例;HLA-A位点2个抗原、B位点1个抗原、DR位点2  相似文献   

18.
高度致敏受者的肾移植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组织配型和抗排斥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HLA抗体、HLA配型和肾移植后抗排斥反应治疗效果。结果 肾移植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2例(4.4%),急性排斥反应9例(20.9%),经激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血浆置换等治疗后均逆转。人/肾1年存活率分别为95.6%/91.1%。结论 避开相应抗体的良好HLA配型,是高度致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关键。术后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短程诱导、并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治疗,能减少急性排斥的发生率,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