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澄学术观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张秀芳 《山西中医》2012,28(1):60-61
清代医家吴澄毕生致力于虚劳病证的研究,著有虚劳专著《不居集》。他一方面系统总结前人治疗虚损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阐述对内损的治疗心得;另一方面独自创立了外感致虚学说。就吴氏外损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吴澄所著<不居集>一书进行研讨,从形成背景、病因病机、病症、治疗及遣方等方面阐述外损病的理论,旨在提出虚损病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的另一侧面,并于更深一层理解"不居"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施翔  战丽彬  陈静  隋华 《中医杂志》2014,(18):1613-1615
吴澄是清代发展脾阴学说的重要人物,他在虚损病专著《不居集》中提出的理脾阴法,是治疗极虚而不耐受补益病证的总法。在理脾阴法指导下创立的理脾阴九方能够治疗不同的虚损病危候,为濒死患者创造了一线生机。从极虚之候不耐受补益的特点着眼,分析了吴澄理脾阴法创立的起因、理论依据、制方特点、用药规律及临证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蔡旻  方向明 《江苏中医药》2022,54(10):13-15
吴澄集诸家治虚损之精华,以《易经》通医理,提出针对外感虚损的理脾阴法理论体系,并立九方详其实。吴氏理脾阴法实为调理五脏阴阳、气血精津,其理脾阴法九方之特点具体为:中和理阴汤、升补中和汤理脾以健胃,补阴以扶阳;保金汤理脾以润肺,养阴以补气;资成汤、理脾益营汤理脾以奉心,养阴以生血;畅郁汤理脾以滋肝,养阴以清火;培土养阴汤理脾以固肾,养阴以生精;理脾阴正方、味补汤理脾兼顾五脏,养阴以灌四旁。  相似文献   

6.
《不居集》是清代著名新安医家吴澄的代表著作。本文对吴澄《不居集》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集中体现其阐述的虚损病统治大法,提出了虚损病的嗽、热、痰、血四大证,指出治虚损之痰三法即培脾、保肺、补肾,总结了血证八法合八卦及治未病思想。该书的遣方用药及论证详明清晰,既总结前贤治虚之旨,又结合自身临证之体验,开阔了虚损病辨证诊疗的思路,体现了新安医学的思想传承,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家及中医虚损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艾滋病中医药研究成绩显著,但是总体而言,该病发病中医病因病机复杂,历来认识存在很大的分歧,至今仍未定论。笔者认为,艾滋病符合中医伏邪致病的学术观点,同时超越了传统意义的伏邪学说理论,其内在的核心病机可以概括为"伏邪积损致虚"。  相似文献   

8.
清代新安医家吴澄的医学著作〈不居集〉博采前贤治虚损之法,总结阐述了内损之理,又结合自己的临症心得,创外感致虚之说,合而汇为治虚之大成,同时又全面阐述了脾阴虚的证治方药,对脾胃学说有着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历代医家治脾胃,多重脾阳而忽视脾阴,迄清代吴澄《不居集》倡言理脾阴法,用药力避寒凉.详述芳香甘平之法,自成一家之言,弥补东垣脾胃学说之未备,与叶天士“养胃阴”之说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清代虚劳专家吴澄与《不居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对虚劳病,早就有相当的认识,在祖国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内经>中,就有许多关于虚劳的记载.历代医家,对虚劳一门,虽然也都各有心得和发明,但专论虚劳的书籍,却如凤毛麟角.只有吴澄所著的<不居集>,可称集虚劳病之大成,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虚劳专著.  相似文献   

11.
新安医家吴澄,自幼研习《易经》,儒学功底深厚,其所著《不居集》为治疗虚劳病之代表著作,书中首次提出外损致虚学说.热证为吴氏所论虚损四大证之一,吴氏从不同角度对热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进行论述,其中以卦象比拟的方法辨治热证颇具特色,作者通过探析吴澄《不居集·热证》中治疗方法,阐释《易经》卦象之理在吴氏治热中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因虚而始,从虚到损、因损及劳、由劳转衰,虚贯穿始终,是始动因素。气、血、阴、阳之虚皆可致瘀,瘀贯穿始终,是进展基础。"瘀"也是水湿、痰浊、溺毒等病理产物的源头。瘀血、痰浊、水湿、溺毒共存,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肾之体用俱病,导致病情进展。而糖尿病肾病分期则反映了由轻到重、由浅入深的慢性演变过程,虚愈甚,瘀愈重,虚瘀互结,病情迁延渐重。治疗上以补虚祛瘀为原则,结合具体分型、分期有机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清代虚劳专家吴澄所著的《不居集》进行探讨,从使用原则、所治病证、组方原则、解托补托二法对比4方面论述了吴澄解托、补托二法在外损证中的运用,旨在为虚劳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气道黏液高分泌是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理特点之一,在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中,其与中医学“伏痰外损”具有一定相关性。清代医家吴澄首次提出“伏痰”概念,并创外损学说。“伏痰外损”是支气管哮喘的核心病机,其中伏痰是发病基础,外损是伏痰的临床结局。外损作为伏痰的临床结局,具有虚证、损伤两种表现。其中,虚证是基础表现,于肺主要表现为气虚或气陷,这与黏液过度分泌导致气道阻塞、增加气道阻力(表现为喘息、气短、呼吸困难)并加速肺功能下降相通;损伤则与气道黏液高分泌导致气道结构病理改变相通。基于“伏痰外损”理论,可从“生痰之源”脾脏切入,采用理脾阴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气道黏液高分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外损理论”探析分期论治老年肺部感染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将外损理论与现代医学中老年肺部感染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理论进行比较和融合。结果:外损是老年肺部感染的关键病机。在老年肺部感染急性期应用解托法或补托法,重视外邪亦不忽视内伤;恢复期应用理脾阴法培补正气,可防止正气虚耗,再罹外邪。结论:应用“外损理论”祛邪扶正是治疗老年肺部感染的关键,急性期应用解托法或补托法,恢复期应用理脾阴法培补正气。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严重者有引发失明的风险。通过梳理古代医籍资料以及各医家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识,以“虚”和“瘀”作为切入点,梳理出因虚而始是本病发病的根本原因,肝脾肾三脏虚弱、精气血亏虚、目失濡养可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同时脏腑虚弱导致的气血阴阳不足与痰浊的产生可致病理产物瘀血的出现,“虚”导致“瘀”的产生即“因虚致瘀”。“虚”为本,“瘀”为标,瘀血又使疾病日久缠绵不愈,“因虚致瘀”贯穿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当中,最终由于目窍失养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掌握其发病病机对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澄,字鉴泉,号师朗,清代乾隆年间重要医家。其在论治虚损方面颇具独特见解,撰《不居集》,强调治病须“变动不居”,不可执泥。其书辑集、总结有古代多位医家的治虚学验,又提出了外损的概念和治法,可谓独开生面。一、倡言“外损”,补前贤未备吴氏认为:“内伤类外感者,东垣既已发明于前矣,而外感之类内伤者,何自古迄今,竟无有详辨者焉,此亦虚损门中之大缺略事也。”东垣辨内伤、外感,要旨在于阐明内伤发热不可误认作外感病证,并制补中益气等甘温之剂以治气虚发热。然而,外感亦有类似虚损者,即吴氏所谓“外损一症,即六淫  相似文献   

18.
试探痛经因虚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玲  郑艳 《福建中医药》2007,38(4):50-51
痛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妇科病证之一,表现为女子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者可因剧痛导致晕厥,包括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古往今来对痛经病机的认识通常以实证居多,即壅则不通,"不通则痛";治疗不离"通则不痛"准绳,但不乏其复发者.笔者根据多年临床观察和总结,参阅一些文献报道,认为素体虚损导致痛经较为常见,或虚实夹杂,而以调整体质、补虚治痛不失为治疗痛经的捷径之一.推此拙见,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吴澄是清代新安医学的代表性人物,在其著作《不居集》中收集了各医家治虚损之法,而对于痨瘵的治法,散在于各个虚损门类中。该文将吴澄《不居集》中治疗痨瘵的思想进行归纳总结,对后世医家以“托法”治疗痨瘵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因虚致郁"理论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诊治思路。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以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因虚致郁"为病机之要,气郁导致痰湿阻络为病机变化的转折点,痰气郁阻、瘀血阻络终致疾病迁延不愈。临证时紧扣"因虚致郁",重发病之源,遣方用药时以平补脾胃为先,清化湿浊、通降行气、缓消瘀积为用;晓治病之则,扶正以祛邪,祛邪而不伤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