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析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肝门部胆管癌(HCCA)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6月在潮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HCCA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采用PTCD治疗的35例患者作为PTCD组,将采用常规胆管支架置入治疗的25例患者作为常规组。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AST、ALT肝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的生存率。结果PTCD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术后的AST、ALT水平均低于常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术后6个月的生存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D可提升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并降低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患者生存率更高,可作为首选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37例不能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施行硅胶管支撑或架桥内引流术,该术在解除黄疸、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经内镜逆行胆道支架置入术与经皮经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姑息治疗肝门胆管癌的两种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肝门胆管癌患者行姑息治疗临床资料,将195例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内镜组及经皮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肝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不同类型肝门胆管癌行不同治疗方法的成功率。结果两组治疗方法都能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胆道出血及胆道感染方面两组差异显著(t=7.24,P=0.007;t=4.94,P=0.026),两组Ⅰ、Ⅱ、Ⅲ型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型经皮组成功率较内镜组高(t=11.07,P=0.001)。结论两种方法姑息治疗肝门胆管癌各有优缺点,经内镜逆行胆道支架置入术主要并发症是胆道感染,而经皮经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并发症主要为胆道出血。对于Ⅰ、Ⅱ、Ⅲ型肝门胆管癌患者应首选内镜途径,Ⅳ型建议选择经皮经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  相似文献   

4.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于1937年由Huard等首创,因并发症多而未被推广,1952年Carter等再用于临床。近年来由于对穿刺方法及器械的改进,国内外已列入诊断阻塞性黄疸的主要手段之一。此项技术既可用于诊断(PTC)也可用于治疗(PTCD)。现将我们两院1983年以来34例临床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本组34例中,男14例,女20例,年龄32~68岁。入院时诊为恶性阻塞性黄疸或阻塞性黄疸原因不明者22例,良性阻塞性黄疸7例,无黄疸者5例。胆红素定量10毫克以上者15例,黄疸指数50单位以上者17例。PTC成功者28例,其中穿刺1次成功者18例,2次成功者6例,3次成功者2例,5次成功者2例。失败6例。行PTCD引流19例,成功16例。 2.PTC诊断符合率:本组PTC成功的28例显影较为满意,均能据此作出较为确切的诊断。经手术证实的23例,其定位诊  相似文献   

5.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引流 (percuteneous transhepaticchtangcograph drainage,PTCD)在临床中应用多年 ,对胆管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且对胆道梗阻的患者可起到引流、减压、退黄的作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ndoscopic 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ERCP)经过不断的技术改进和发展 ,目前已经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广泛应用 ,特别是经内镜胆管引流术 (endoscopic biliary drainage,EBD)在阻塞性胆道疾病的治疗中更有独特之处 ,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经 ERCP术行 EBD 3 2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PTCD)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诊断仪对1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结果全部置管成功,一次进针14例(87.5%),二次进针2例(12.5%)。经引流后黄疸均明显减退,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术前血清总胆红素228~518μmol/L,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在86—277μmol/L之间,平均下降198.6μmol/L。肝功能明显改善,有效地改善了症状。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道置管引流术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是一种安全、创伤小、简便、实用的治疗措施,可以明显延长恶性梗阻洼黄疸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PTCD)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诊断仪对1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结果全部置管成功,一次进针14例(87.5%),二次进针2例(12.5%)。经引流后黄疸均明显减退,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术前血清总胆红素228~518μmol/L,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在86~277μmol/L之间,平均下降198.6μmol/L。肝功能明显改善,有效地改善了症状。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道置管引流术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是一种安全、创伤小、简便、实用的治疗措施,可以明显延长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和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PTCS)治疗老年恶性胆管梗阻疗效。方法:120例老年恶性胆管梗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PTCS)和对照组(PTCD),每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及生存期。结果:治疗后研究组(PTCS)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DBIL)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生存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S治疗老年恶性胆管梗阻的效果明显优于PTCD,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肝门部胆管癌(HCCA)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4月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HCCA患者52例,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6)。对照组采用胆管支架植入术(PTIBS)治疗,观察组采用PTCD治疗,比较2组引流成功率、肝功能指标水平[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丙氨酸转氨酶(ALT)]、胆汁引流量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引流总成功率为88.46%,高于对照组的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LP、TBA、TB及ALT水平均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胆汁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D治疗HCCA患者的临床效果更好,可提高胆汁引流量及引流成功率,有利于促进肝功能恢复,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楼善贤  郑樟栋 《浙江医学》1998,20(10):603-604
肝外胆管癌为胆道系统中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部位隐蔽,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诊断较为困难,疗效不佳,平均5年生存率不到10%。现将我院1980年1月至1997年5月手术切除的48例原发性肝外胆管癌作一分析。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26例,女22例;年龄34~72岁,平均53岁,55岁以上27例(56.25%)。表现右上腹痛伴进行性黄疸29例,腹痛而无黄  相似文献   

12.
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学明  施维锦 《上海医学》1994,17(2):96-98,77
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高级医师进修班费学明,施维锦肝外胆管癌,曾被认为是比较少见的疾病[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于1980~1990年共收治66例,其中前6年占同期胆道手术病例1.94%(25/1289),后5年则为2.99%(...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与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在肝门部胆管癌中应用价值。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接诊的8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分为两组,A组44例患者行PTCD治疗,B组44例患者行ENB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肝功能、引流成功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汁酸(TBA)水平与术前相比均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引流成功率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胰腺炎、胆道感染、胆道出血、胆汁性腹膜炎等发生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D与ENBD均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方式,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安全性较高,但前者引流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15.
PTCD及PTIBS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and Drainage,PTCD)及经皮经肝胆管内支架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Insertion of Biliary Stent,PTIBS)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疽的临床疗效。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疽24例,均采用DSA引导下PTCD或PTCD+EMBE术治疗,术后7~10d复查血生化指标。结果本组23例患者黄疸症状减退,7~10d后直接胆红素明显降低,肝功能改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引流不畅,黄疸无减退,2月后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TCD是一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疽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创伤小、安全、简便、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与经腹切开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细菌性肝脓肿39例,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前者采用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后者采用经腹切开引流术,比较二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体温及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显效16例、有效3例和无效1例,对照组患者显效15例和有效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与经腹切开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疗效相似,但是前者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肝外胆管癌26例肝门部胆管癌12例,胆总中上段癌8例,胆总管下段癌6例,肝外胆癌的切除率低,该组切除9例,以局部切除肿瘤,胆肠内引流为首选术式,对无法切除者采用姑息性引流术,宜选简单有效的内引流,尽量少采用外引流。  相似文献   

18.
19.
20.
分析了该院1975~1990年间收治的胆管癌70例。其临床表现:为梗阻性黄痘伴上腹胀痛不适者64例(93%),表现为急性胆管炎症状者6例(18%)。发病早期按“肝炎”误诊误治者27侧(38%)。影像学检查PTC,ERCP 诊断串高于B 超和CT。手术切除率仅为5.7%(4/70)。文中并探讨了早期诊断率低和切除率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