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总结采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APLD)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方法:对12例经CT扫描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有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前行轴位牵引下直腿抬高试验检查。对属可逆性腰椎间突出患者,使用APLD治疗。结果:经3个月以上随访,优7例,良4例,可1例。近期优良率91.7%,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合并腰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应列为APLD治疗的禁忌证。对术前行轴位牵引下直腿抬高试验检查属可逆性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仍可行APLD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改良式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APLD)和后中路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ED)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997年12月~2002年12月采用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55例(750个间隙)和1999年2月~2003年12月应用第二代NED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63例(634个间隙)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APLD手术组随访时间6~54个月,平均24.6个月,疗效优263例,良305例,差87例,优良率86.7%;NED手术组随访6~64个月,平均28.6个月,疗效优311例,良218例,差34例,优良率94.0%。结论 APLD和NED椎间盘镜手术均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安全可靠的微创技术,而NED技术总体上优于APLD技术。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和仔细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MED与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比较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automatedpercutaneouslumbardiscectomy ,APLD)与经显微内窥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 ,MED)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 方法 :两组病例 (APLD组 5 2例 ,MED组 4 8例 )采用统一的病例选择标准、疗效评定标准 ,均获得 6~ 14个月的随访。结果 :APLD组有效率71 1% ,MED组有效率 87 5 % ,两组治疗有效率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APLD是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治疗方法 ,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传统手术的微创化、内窥镜化 ,但术者的操作技能对疗效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和胶原酶溶核术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 (APLD)和胶原酶溶核术 (CCNL)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作用。方法 符合治疗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2 34例 ,其中APLD组 118例 ,CCNL组 116例。两治疗组采用统一的病例选择标准 ,疗效判别标准和3个月以上的随访。经X线引导完成全部治疗过程。结果 APLD组有效率 89 8% ,无效率 10 2 % ;CCNL组有效率 78 4% ,无效率 2 1 6 % ,两治疗组的有效率和无效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作者认为 :(1)APLD为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治疗方法 ,但必须严格掌握禁忌证和适应证。 (2 )CCNL的盘外注射法其疗效低于APLD ,但具有简便迅速无创伤痛苦少的优点 ,而盘内注射法尚需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刘鸣  马志 《颈腰痛杂志》2004,25(5):335-336
目的 比较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automated pereutaneous lumbardiscectomy,APLD)、经后路显微内窥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传统开窗椎间盘髓核摘除术3种术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相同时间段内,3组病例采用统一的选择标准、疗效评定标准、手术由专人操作。结果 均获12个月以上的随访,用Ridit分析法对3种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论 APLD是治疗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方法;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传统手术的微创化,其手术技能基本同传统开窗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可作为单间隙旁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6.
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和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autoed percutaneous lumbar diskectomy,APLD)和经皮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机理,以便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方法选择符合治疗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61例,其中APLD组183例,PLDD组78例,两治疗组采用统一的病例选择标准,疗效判别标准和随访3个月以上。治疗过程均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完成。结果PLDD组有效率96.1%,无效率3.9%:APLD组有效率95.1%,无效率4.9%。两治疗组的有效率和无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PLDD组术后即时疼痛减轻率高及总体恢复时间短。结论APLD和PLDD同为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必须严格掌握禁忌证、适应证以及规范的操作;PLDD具有手术更简便迅速、即时疼痛减轻率高,创伤小和术后恢复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急性重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钟先义 《颈腰痛杂志》2004,25(6):442-443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疼痛科常见病及多发病,而关于急性重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文献报道不多,我院从2002年6月开始,对此类患者采用急性期强化治疗,恢复期水针刀松解椎间孔神经根及穴位羊肠线埋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腰椎间盘突出能否还纳复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突出的腰椎间盘组织能否还纳复位。方法总结分析了1994年1月~2005年3月239例采用腰椎牵引、247例行经皮穿刺突出间盘髓核切除术(APLD)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治疗前后腰椎CT影像学表现以及170例行手术治疗,术中在行突出间盘组织切除前对每个突出组织试行直接挤压复位的情况。结果采用腰椎牵引和APLD治疗者有469例治疗前后突出的腰椎间盘组织无CT影像学改变,17例治疗后突出的间盘组织阴影轻度缩小。170例手术治疗者术中试行直接挤压复位,所有突出间盘组织均不能完全复位。结论突出的腰椎间盘组织还纳复位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9.
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2002年8月~2004年8月采用显微内窥镜下自动经皮穿刺切吸术(APLD)治疗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LDH)2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腰椎间盘髓核切吸(APLD)联合突出物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高突出物溶解率和治愈率,缩短疗程,减少、减轻单一疗法所致的并发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治疗组77例行APLD后留置工作导管并推进到对侧纤维环下。另行穿刺将胶原酶注入突出物,与对照组84例对比分析。对161例中的151例(治疗组73例,对照组78例)进行了跟踪随访。结果两组均随访18.7个月。治疗组73例,优良率94.5%,突出物溶解率91.5%,患者恢复工作时间57d。对照组78例,优良率79.5%,突出物溶解率71.2%,患者恢复工作时间110d。结论突出物内注射胶原酶是一项创新技术,将其与APLD联合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克服了单纯APLD的疗效不足和单纯胶原酶溶核术致疼痛和康复时间长等缺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间不稳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其初步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01-2013-10,使用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间伴不稳36例,采用JOA评分,分析术前与术后评分及融合情况。结果术后JOA平均改善率为(85.1±8.2)%,应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该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间不稳,具有创伤小、融合率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适合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2.
13.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侧凸的手术治疗(附18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侧凸患者经推弓根螺钉系统及脊柱后外侧融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脊柱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 术后随访1年-4年6个月(平均2年7个月),骨性融合率1年94.4%,2年2个月100%,临床症状消失满意率100%。结论 以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加脊柱后外侧融合,可使脊柱侧凸部分或全部复位,保证脊柱骨性融合,达到脊柱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侧和双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51例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患者,其中行单侧PLIF治疗26例(单侧组),行双侧PLIF治疗25例(双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结果手术时间:双侧组(168±20)min,单侧组(94±18)min;术中出血量:双侧组(750±41)ml,单侧组(450±40)ml;术后输血:双侧组7例,单侧组均未输血;以上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硬膜囊撕裂:双侧组1例,单侧组无。术后神经根痛加剧:双侧组2例,单侧组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30个月。临床疗效优良率:双侧组为84.0%(21/25),单侧组为92.3%(2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率:双侧组为92.0%,单侧组为9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率优于双侧PLIF。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术)式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TLIF后路减压、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11例,按Lenke标准评价脊柱融合情况,按Henderson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较大程度的复位,术后随访1~2年,根据Lenke标准评价脊柱植骨融合:A级10例,B级1例;根据Henderson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9例,良1例,可1例。结论〓TLIF术式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症,其脊柱融合满意,疗效显著可靠。  相似文献   

16.
腰痛是困扰人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经统计分析,在西方国家约有50%~80%的成人患有腰痛,其中1/4需要就诊。腰椎管狭窄和腰椎不稳症是脊柱外科引起腰痛的常见原因,随着对腰痛的研究,腰椎不稳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功能重建和维持腰椎的稳定性越来越受到重视。选择2000年2月至2006年10月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手术治疗患者15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 4 3例适应证患者进行椎板切除减压、CD器械矫正和后外侧融合术 ,术后观察疼痛改善率和测量畸形矫正率。结果 术后1年腰腿疼痛较术前平均改善 76 2 %± 8 3% ,腰椎冠状面矫正率为 4 7 2 %± 6 3% ,矢状面矫正率为 36 4 %± 5 7%。术后 3年腰腿疼痛较术前平均改善 74 8%± 6 9% ,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矫形丢失不明显。结论 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时 ,应重视矫正腰椎侧凸和后凸畸形、改善腰椎力学平衡 ,以提高术后中远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手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比较不同种类的椎间融合技术。方法:本组采用3种PLIF手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患者72例,共82个节段。其中椎体滑脱28例,间盘突出合并节段性不稳定19例,不稳定型椎管狭窄25例。3种椎间融合技术包括:单纯植骨、双侧椎问支撑器、单侧斜行椎间支撑器,术中均采用椎弓根固定系统辅助,后2种方法中在安放内置物的同时,均辅以椎间自体骨屑植骨。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5年8个月,平均3年6个月。4~6个月后均达骨性愈合,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患者的腰痛、下肢疼痛症状均有明显缓解,绝大多数病人恢复原正常的工作和生活。VAS疼痛分值术前平均为7.4分,术后下降至3.1分。功能评定结果:优41例,良24例,可7例,差0例,优良率为90.28%。结论:PLIF手术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一种可靠手段,只要把握手术适应证,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腰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25例退变性腰椎侧凸伴腰椎管狭窄的患者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和后外侧植骨融合的方法治疗.观察手术疗效,同时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伴退变性狭窄的病因.对减压和固定融合范围,融合方式等进行了探索.结果 术后随访12~30个月(平均16个月),植骨融合率100%,临床疗效采用Otani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2%.无神经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 采用腰椎管彻底减压,相应节段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